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小剂量持续溶栓治疗
合集下载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

药物和方法有很多种 , 但是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一 。 本 文笔者抽 取近年来 在 我 院收治 2 0 例 患有 颅 内 静脉窦血栓 的病人 , 对其采用合理 、 有效的临床治 疗方法 , 并取得显著 的临床治疗效果 , 现将具体情
况报道如下 。
基 础之上对病人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其 中 方法包 括有 , 尿激 酶 5 0 — 7 5万 u, 同时加入生 理盐 水5 0 0毫升 , 采用 静脉持续 泵入 , 每天进行一 次 , 个疗程 为 7天[ 2 ] , 在临床治疗 过程 当中 , 一定 要 对 凝 血 和纤 维 蛋 白原 进行 密切 观察 。通 过 相 关 临
1 . 5 统 计 学 分 析
2 0 1 4年 第 1 期
实验 组病人 一 共 1 O例 ,其 中非 常满 意有 7
例, 一 般 满 意 有 2例 , 不 满 意 1例 , 满意率为 9 0 %;
统计 分 析采 用 S P S S 1 1 . 0软 件 包进 行 分 析处 理, 计数 资料采用 ( , %) 表示 , 两样本率 比较都使 用x z 检验 , t 检验 , P < O . 0 5为 差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对照组病人一 共 l 0例 ,其 中非 常满意有 4例 , 一 般满意有 2 例, 不满 意 4 例, 满意率为 6 0 %。结果 表 明, 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情况 明显优于对照组 , 两
每隔 l 2小 时 注 射 一 次 或 者采 取 普 通 肝 素 1 . 2 5 万 U一 2 . 5万 u进 行 治 疗 , 每 天注射 一次 , 同 时 对
凝 血进 行密切 观察 , A I : WI ' 控制在一分 钟左右 , 一 个 疗程 为 1 0天 。 1 . 2 . 2 实验 组 治 疗 方 法 实 验 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 的
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经股静脉行接触性溶栓的护理

其是 经静脉 接触性 溶栓 治疗 ,增加 了静脉 窦血栓 形
成 的再通率 , 从而提 高 了该 病 的临床疗 引 2 0 。 0 5年 l 0月一 0 7年 l 20 0月 , 我科共 收治 6例颅 内静脉 窦血 栓患 者 ,经 股静脉 人路行 静脉 窦 内接 触性溶 栓治疗 后 , 并发症 发生 , 效满 意 。现将护 理经验介 绍 如 无 疗
的脑血 管疾病 。 重症 颅 内静 脉窦 血栓 因颅 内压增 高 、 癫 疴持续 状态 、 精神 障碍和 昏迷而 预后不佳 , 亡率 死
为 l . 4 %I。该病 临床 表 现复 杂 多样且 无 特异 3 %- 8 1 8 1
性 , 程长 短不 一 , 复发 作 , 病 反 是神 经 科难 治性 疾 病
范 到位 的术 中 配合 和精 心 、 业 的 术后 护 理 是 患 者顺 利 康 复 的 重 要保 证 。其 中术 后 护 理 的 重 点 包 括 密 切 观 察病 情 变化 , 立 出 凝 血 时 间 的检 查 值 预 警 报告 制 度 ; 时 准 确 地 使 用 溶 栓 药 物 , 证 微 导 管 内 的溶 栓 药 及 建 及 保
为 突发 的额 叶脑 出血 。 6例患 者 先经 股 动脉 行 D A S 后 确 定 血栓 位 置 的 同 时进 行 了经 股 静 脉 人 路 静 脉
窦 接触 性溶 栓 治疗 。
21 术 前 准 备 .
对 于行 急诊 D A 和溶 栓 治 疗 者 , S
要 根 据 医 嘱及 时 使 用 镇 静 药 物 ,迅速 抽 血 查 血 常
维普资讯
20 0 8年 1月
护
理
学
报
J n ay, 0 8 a ur 2 0 V0.5 No1 11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DSA)和血管 内介 入治疗技术 的发展 ,DSA可快速对 CVST作 复查 脑血 管造影 ,8例显示 病变处 静脉窦通 畅情况满 意 ,拔 除
出诊断 ,血管 内介入治疗成 为 CVST的有效治 疗手段 ,大大 降 导管鞘 ,继续给予 抗凝 治疗。3例经 治疗病 情改 善不 明显 ,静
低 了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 2008年 1月 一2009年 6月 脉窦内留置微 导管 ,固定导管及血管鞘 ,回神经科重症监护室 ,
颅 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 型缺血 间歇手推对 比剂造影 ,证实血栓 碎裂后 ,微导丝导 引下将微导
性脑血管病 ,由于本病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误诊率 、致残率及 管头端送至血栓远端。以 1万 U/min的速度 用注射器 泵泵入 病死率均较高 ,预后 往往 不 良 J。随着数 字减影 脑血 管造 影 尿激酶 ,术 中应用尿激酶总量 60~100万 U。应用完 尿激酶后
2 结 果 本组 11例患者 DSA均 提示静 脉窦充 盈缺 损和 栓塞 的静
脉窦不显影 或显 影不 良,并可观察到脑循环时间延长及丰富的 深部引流静脉 。其 中上矢 状窦 、双侧 横窦 和直 窦 血栓 形成 3 例 ,上矢状窦和一侧横窦 (或 乙状 窦 )血 栓形成 2例 ,单纯上 矢 状 窦血栓形 成 1例 ,单纯一侧横窦或乙状窦血栓形 成 5例。其 中 8例仅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 ,术 中和术后 未发 现与操作 相 关 的并 发 症 ,出 院 前 均 测 CSF压 力 正 常 ,DSA 或 MRV 检 查 证 实静脉 窦主干 通 畅。3例行 局部 静 脉窦 溶栓 、机械 性破 栓 治 疗 ,出院前 DSA检查证实静脉窦 主干通 畅 ,皮层 静脉和深静脉 恢复正 常。随访 3~6个月 ,MRI或 DSA示均无复发 。 3 讨 论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

颅内静脉窦血栓概率
• 横窦血栓形成 --- 86%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 62% • 直窦血栓形成 --- 18% • 脑浅部静脉血栓形成 --- 17% •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 12% • 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 ---11%
临床表现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大多为亚急性或慢 性进程,临床症状与体征复杂多样、缺乏 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血栓部位、性质、范 围和脑组织损害程度。
五、机械取栓术
• 对于已有颅内出血或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 急性或亚急性CVST患者,在有神经介入治 疗条件的医院,经导管机械取栓术可以作 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Ⅱ级推荐、C 级证据)。
六、静脉窦内支架术
• 对于伴有静脉窦狭窄的颅内高压患者,有 条件的医院可行逆行静脉造影测压,如发 现狭窄远近端压力梯度超过12mmHg 时,可 考虑行狭窄部位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但 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Ⅲ级 推荐、C级证据)。
大脑下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 基底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颅内静脉窦
硬脑膜内外层之间分离而形成的含血的腔隙
绿色:上矢状窦 浅蓝:下矢状窦 暗紫:直窦 橙色:窦汇 深蓝:横窦 黄色:乙状窦 淡紫:颈静脉及球部
•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 眼静脉 海绵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直窦
颈内静脉
岩上窦 岩下窦
• 我们无法对CVT的溶栓治疗作出推荐(证据质 量:极低;推荐强度:不确定)。最佳临床实 践要点:我们不推荐对不良预后风险低的急性 CVT患者应用溶栓治疗。
四、抗血小板和降纤治疗
• 目前尚缺乏关于抗血小板和降纤治疗的随 机对照试验或非对照病例研究。
• 指南推荐,除外基础疾病治疗的需要,尚 无常规予抗血小板或降纤治疗的支持证据 (Ⅲ级推荐,C 级证据)。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3 讨论
肥 胖 组 较 体质 量 正 常 组 患 高 血 压 、 血 高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9 72 ()1913 1 9 ,53:6 .7 .
糖、 糖尿病 、 高甘油三酯血症及 患高胆固
收稿 日期 :0 00 .0 2 1.81
( 责任 编 辑 : 海 J ) 孙 L
本研究显示 : 女性超重、 肥胖组的多 醇 血 症 的 危 险性 增 加 ; 女性 B 的 变 化 MI
合 计 危 险 因素 体质 量 正 常组 超 重 、 胖 组 肥 相对 归 因
其 他 如 血压 、 糖 和 血 脂 等心 血 管疾 病 血
= : 8
【( 】 例 %)
( 66 u 7) =
【J 】 仞( %)
O 9) Fl6
『( ] 例 %)
值 P值
危险度
0 ) 矾
危险度
( AR)
种 心 血 管 危 险 因素 均 高 于 体 质 量 正 常 与 S P D P T 及 C o的变 化 具 有 线 B 、B 、G h 组; 3年 的 累 积 发病 率 显示 , 女性 超 重 、 性 关 系 , 着 B 的 上 升 , B 、 P 随 MI S P DB 、
颅 内静脉 窦血栓形成 的诊 治分析
3 41 - .
【】 卫生部疾病控制 司,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 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l J 中国慢 】
性 病 预 防 与控 制 ,0 41() 8 -8 . 2 0 ,26: 32 5 2 【】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编 辑 委 员会 , 脂 异 5 血
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 脂异常防治建议【. J ]
颅 内 出血 , 出现 意 识 障碍 , 例 偏 瘫 。 例 应 用 低 分 子 肝索 治疗 , 例 进 行 血 管 内介 入 尿激 酶 溶 栓 治 疗 , 2例 1 8 l 同时 进
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静脉溶栓治疗更新要点!

12)未接受静脉溶栓而计划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手术前保持血压 ≤ 180/105 mmHg 可能是合理的(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修订)。
1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和治疗后 24 h 内血压应维持 < 180/105 mmHg(I 类推荐,B 级证据,修订)。
14)对于发病 < 4.5 h 且有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 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新增)。
24)AIS 合并既往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出血,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可能获益(Ⅱb 类推荐,C 级证据)。
25)手术后 14 d 内可考虑 AIS 静脉溶栓治疗,但需要谨慎考 虑手术部位出血风险与溶栓带来的获益(Ⅱb 类推荐,C 级证 据)。
26)AIS 近期重大外伤史(14 d 内),而未影响头部,应谨慎 考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需要权衡伤口处出血风险以及卒 中的严重程度及致残程度(Ⅱb 类推荐,C 级证据)。
18)对于轻型致残性 AIS 患者,如在发病 4.5 h 内,推荐进行阿替 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
19)对于轻型非致残性(NIHSS 评分 0~5 分)的 AIS 患者,如在 发病 4.5 h 内,不常规推荐静脉溶栓治疗(Ⅲ 类推荐,B 级证据,新 增)。
2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 24 h 内曾使用过低分子肝素 的患者,不论是预防剂量还是治疗剂量(Ⅲ 类推荐,B 级证据)。
30)以惊厥发病的 AIS 患者,若有证据认为肢体功能障碍来自于卒中,而非癫痫 发作后麻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能获益(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31)AIS 患者伴有已知或拟诊为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发病时间 < 4.5 h,可谨慎 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1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和治疗后 24 h 内血压应维持 < 180/105 mmHg(I 类推荐,B 级证据,修订)。
14)对于发病 < 4.5 h 且有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 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新增)。
24)AIS 合并既往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出血,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可能获益(Ⅱb 类推荐,C 级证据)。
25)手术后 14 d 内可考虑 AIS 静脉溶栓治疗,但需要谨慎考 虑手术部位出血风险与溶栓带来的获益(Ⅱb 类推荐,C 级证 据)。
26)AIS 近期重大外伤史(14 d 内),而未影响头部,应谨慎 考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需要权衡伤口处出血风险以及卒 中的严重程度及致残程度(Ⅱb 类推荐,C 级证据)。
18)对于轻型致残性 AIS 患者,如在发病 4.5 h 内,推荐进行阿替 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
19)对于轻型非致残性(NIHSS 评分 0~5 分)的 AIS 患者,如在 发病 4.5 h 内,不常规推荐静脉溶栓治疗(Ⅲ 类推荐,B 级证据,新 增)。
2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 24 h 内曾使用过低分子肝素 的患者,不论是预防剂量还是治疗剂量(Ⅲ 类推荐,B 级证据)。
30)以惊厥发病的 AIS 患者,若有证据认为肢体功能障碍来自于卒中,而非癫痫 发作后麻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能获益(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31)AIS 患者伴有已知或拟诊为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发病时间 < 4.5 h,可谨慎 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介入动、静脉溶栓的护理

颅 内静 脉 窦 血 栓 形 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症 状 消 失 ,其 中 有 2例 患 者 术 后 即 告 头 痛 消 失 ;生 命 体 征 稳
cVsT)是脑 血管 病 的 一 种 特 殊 类 型 ,以 造 影 显 示 有 4例 患 者 闭 塞 的静 脉 窦 血 流 情 况 明 显 改
l 临 床 资 料
2 护 理
2.1 术 前 护 理 2.1.1 颅 内 压 增 高 护 理 由 于 静 脉 窦 血 栓 形 成 ,血 液 回 流 受 阻 ,使 毛 细 血 管 和 小 静 脉 压 增 高 ;同 时 缺 氧 造 成 血 管 内 膜 损伤 ,使 管壁通透性增 加 ,血液 中成分漏 出血管 造成脑‘r水肿 。 另 外 静 脉 窦 血 栓 的高 凝 状 态 ,大 量 的 凝 血 酶 可 以通 过 对 脑 细 胞 的 毒 性 作 用 和 对 脑 屏 障 的影 响 造 成 脑 水 肿 ,引 起 颅 内压 增
1.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患 者 5例 ,男 1例 ,女 4例 ;年 龄 17~ 高 口]。须 注 意 :(1)卧 床 休 息 ,取 头 高 位 15。~ 30。;(2)密 切 观
58岁 ,平 均 (32.41± 4.03) 岁 。 全 部 患 者 经 磁 共 振 成 像 (M RI)、磁 共 振 血 管 造 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 查 确 诊 为 颅 内 静 脉 窦 血 栓 形 成 ,其 中 上 矢 状 窦 血 栓 形 成 2例 ;上 矢 状 窦 、双 侧 横 窦 血 栓 形 成 2例 ;一 侧 横 窦 、乙 状 窦 血 栓 形 成 1例 。 1.2 临 床 特 点 首发 症 状 为 头 痛者 3例 、视力 下 降 1例 、发作 性 意识 障碍 伴 肢体 抽 搐 1例 。发 病 在 妊 娠及 产 褥 期 者各 1例 , 头部 外 伤 后 1例 ,长 期 服 用 避 孕 药 史 1例 ,无 诱 因 1例 。5例 患 者 均行 腰 穿 检 查 ,脑 脊 液 压 力 均 增 高 ,最 低 280 mmHzO, 最 高 达 375 mmH2O。 1.3 治 疗 方 法 本 组 4例 患 者 采 用 经 颈 动 脉 置 管 溶 栓 +静 脉 窦 机 械 碎 栓 术 ,1例 单 纯 颈 动 脉 置 管 溶 栓 。术 后 均 在 右 侧 颈 内动 脉 置 管 接 微 泵 ,以 4万 U/h尿 激 酶 (Urokinase,UK) 持 续 泵 人 48~72 h。动 静 脉 循 环 时 间 恢 复 正 常 ,或 纤 维 蛋 白 原 含 量 低 于 1.0 g/[ ,停 止 溶 栓 治 疗 。 同 时 低 分 子 肝 素 钠 剂
颅内静脉窦血栓讲课PPT课件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注意事项和风险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风险: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 预后: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而定,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饮食均衡、适 量运动和充足
的休息。
避免长时间卧 床或久坐,尽 量保持正常的
身体活动。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特别是 对于存在高凝 状态、炎症感 染等疾病的人 群,应加强监
测和管理。
在医生的指导 下,合理使用 抗凝药物和抗 炎药物,预防
血栓形成。
康复训练和生活质量提升
病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等。 病理机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氧、水肿,甚至发生脑疝 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影像学检查:MRI、CT等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液学检查:D-二聚体升高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蛋白升高
临床表现和症状
颅内高压: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局灶症状:与血栓形成的部位相关,如偏瘫、失语等 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 癫痫发作:全身性或局灶性癫痫发作
01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危害
短期危害
颅内压增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颅内压短时间内升 高,可能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定期复查:建议患者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存在的问题,预防疾病的复发。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注意事项和风险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风险: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 预后: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而定,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饮食均衡、适 量运动和充足
的休息。
避免长时间卧 床或久坐,尽 量保持正常的
身体活动。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特别是 对于存在高凝 状态、炎症感 染等疾病的人 群,应加强监
测和管理。
在医生的指导 下,合理使用 抗凝药物和抗 炎药物,预防
血栓形成。
康复训练和生活质量提升
病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等。 病理机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氧、水肿,甚至发生脑疝 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影像学检查:MRI、CT等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液学检查:D-二聚体升高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蛋白升高
临床表现和症状
颅内高压: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局灶症状:与血栓形成的部位相关,如偏瘫、失语等 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 癫痫发作:全身性或局灶性癫痫发作
01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危害
短期危害
颅内压增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颅内压短时间内升 高,可能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定期复查:建议患者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存在的问题,预防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