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舌尖上的深刻记忆和执着探寻
舌尖上的回忆800字_初二优秀作文

舌尖上的回忆800字_初二优秀作文舌尖上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故事,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食材,每一种烹饪方式都代表着中国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舌尖上的回忆。
一碗热腾腾的酸辣粉,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四川的日子。
酸辣粉是四川的特色小吃,它以酸辣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而闻名。
小时候,每当有客人来家里,妈妈都会煮一碗酸辣粉招待他们。
那滚烫的面条沉在酱汤中,让人垂涎欲滴。
拿起一筷子,夹上一片豆腐皮,一口咬下去,辣味瞬间传遍全身,让人的味蕾舞动起来。
那一口酸辣粉的味道,简直是幸福的味道,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笼包,让我想起了在上海的日子。
小笼包是一种著名的上海特色小吃,闻名于世。
每当我走进一家小笼包店,那香气扑鼻而来,让人流口水。
小笼包的皮薄馅多,吃起来香糯可口。
把小笼包剥开,鲜嫩的肉汁从包子里蹦出来,让人欲罢不能。
吃一口小笼包,仿佛就能尝到上海的繁华和热情。
这种美味的小吃,成了上海人舌尖上的记忆。
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让我想起了在广东的日子。
广东的阳春面以其简单爽口的口感而受到喜爱。
煮面的时候,加入姜蒜与虾仁一起煮,使得面汤里散发出浓郁的海鲜味。
吃一口阳春面,那满嘴都是鲜美的口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享受。
阳春面是广东人早餐的首选,每天早晨,广东的街头都弥漫着阳春面的香气。
这种简单而美味的面条,成了广东人独特的风景。
每一道美食,每一种口味,都代表了中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和人文风情。
它们成了人们舌尖上的回忆,让我们回味悠长。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或许不能亲自品尝各地美食,但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让美食的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回荡。
让我们一起怀念那些美食,怀念那些饮食文化,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
舌尖上的乡愁的散文(通用9篇)

舌尖上的乡愁的散文(通用9篇)篇1:舌尖上的乡愁的散文舌尖上的乡愁的散文故乡很远,远得岁月沧桑,千里迢迢。
故乡很近,近得魂牵梦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乡愁是妈妈用枯黄的柴草点燃的一缕炊烟;是爸爸用废旧的日历卷在旱烟中的那口辛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那份早熟和心酸!童年的记忆中,我用稚嫩的脊背,背着哭哭啼啼的弟弟,在夕阳的余辉下,等待晚归的爸妈快快回家。
朦朦胧胧的傍晚,爸妈拖着疲惫的身影归来,妈妈胳膊上挎着装满野菜的竹篮,爸爸挽着参差不齐的裤腿儿,肩上扛着一捆儿喂牛的青草。
弟弟马上破涕为笑,从我的背上溜下来,飞奔进妈妈的怀抱。
满脸疲惫的妈妈在那一刻笑得像一朵风干的百合。
踉跄着把弟弟抱在怀里,我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了心疼爸妈。
默默地走过去,接过妈妈的竹篮和爸爸的镰刀,夕阳下,一家人踩着长长的影子一起回家。
那时候,幼小的我还不太懂得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只知道不管等多晚,见到爸妈的那一刻,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心安。
回到家,爸爸叼着自卷的.旱烟,领着弟弟去喂牛。
温顺的大黄牛一边大口地咀嚼着青草,一边悠闲地甩着尾巴,弟弟在牛背上开心地笑。
妈妈开始生火做饭,我提着野菜去喂鸭子。
回来的时候,站在灶台边看妈妈淘米,煮饭,洗菜,择菜,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顿简单的晚饭,金黄色的小米干饭和白菜炖豆腐。
看得多了也记住了基本流程,就有了一种想跃跃欲试的想法。
想给晚归的爸妈做顿饭吃,给她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并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们,我已经长大了。
记得那年我八岁,犹豫了很久,我把这个想法跟五岁的弟弟说了。
那天的弟弟变得格外乖巧,不哭不闹,还帮我择起了韭菜。
我自认为早已把妈妈做饭的步骤烂记于心,所以胸有成竹,满心欢喜地忙碌着。
但是,厨房里有两袋金黄色的小米,一袋颜色鲜艳米粒儿略大一点点儿,一袋颜色陈旧米粒儿略小一点点儿。
我就忘了妈妈到底用哪袋米做饭了,纠结了半天,决定用颜色鲜艳米粒儿大的米。
铁锅里的水和米都是严格按照妈妈平日的标准放的。
但是那天的米饭很奇怪,水都快烧干了米怎么煮都不烂,于是,我就加水再煮,还是不烂,继续加水继续煮……越煮心里越着急,怕妈妈回家骂我,急得满头大汗。
一箪食 一瓢饮

一箪食 一瓢饮
李良旭
【期刊名称】《乡镇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8
【摘 要】父母已90多岁了,一直生活在乡下。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可每天依
然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过得清静、朴实。
【总页数】1页(P44-44)
【作 者】李良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3.6
【相关文献】
1.一箪食 一瓢饮 [J],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西南联大的衣食住行 [J], 邱田;
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浅谈高中语文课文中引用诗词的妙处 [J], 成麦玲
4.舌尖上的执着——读《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 [J], 闫东良
5.一瓢饮尽江南春——论紫砂壶"四方石瓢"的工艺融合和江南韵味 [J], 赵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荐】舌尖上的记忆作文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荐】舌尖上的记忆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记忆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小时候,最喜欢老家那条街,似乎永远都有人在吆喝叫卖东西。
虽然不如大城市那样喧闹,但是多了一份自在的温情。
而我的舌尖最留恋的便是它。
那时候,我每天被那甜味迷得神魂颠倒。
有一天,我去寻找气味的源头,走遍了老街的犄角旮旯,终于在街的一角发现了他--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
他不似别的小贩高声吆喝,反而像一位智者,只等有缘人。
我第一次知道了糖画这种艺术,既能看,又能吃,我迫不及待要尝鲜。
"老板,来两份。
"我的声音硬是把人群炸开一条缝。
老板应声喝道:"好嘞,大家看好了。
"说罢,他便撸起袖子,举起一个大锅勺,先从一个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糖汁,那糖汁金光闪闪的,浓稠似蜜,但其香味儿蔓延开来,绵醇如酒。
接下来,便是"作画"了。
他的手用力托起那根不轻的长杆铁勺,但手并没有发抖,悬着的手腕,曲张有力。
没想到在他文雅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刚猛的躯体。
紧接着,他的手就开始移动了,不疾不徐,那糖汁有规律的被匀出,落在砧板上,由糖汁到作品,一气呵成。
这幅画渐渐清晰起来,是一条锦鲤。
遇到比较浓的部位,他就顿一下,就像练字一样。
整幅画的细节部位也很生动,颇有大书法家的风范,我被他作画的架势迷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却大气不敢出,生怕打扰他。
这时,他停了下来,呼了一口气,又装了一勺糖浆。
我知道他要结尾了。
他不再像之前慢慢描勒,而是猛得--举起来,快速地将汁倾到砧板上。
这次,他的动作非常快,不过他的手臂有点颤抖,一直来回描绘。
我很好奇他怎么颤抖了呢?直到完成,我才意识到原来他是在勾勒鱼鳞。
因为颤抖,鱼鳞变得更加生动,仿佛真的有只鱼在砧板上游动,我心服口服。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作文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作文舌尖上的记忆初中作文1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有泪水才会有欢笑!这是我在这次我校文化美食节中所收获的道理。
这次文化美食节,全校两千多名优秀学子与全体教师一起参加了。
大家齐聚一堂,过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美食之夜。
下午四点左右,教育局领导铿锵有力地说:“我宣布,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文化美食节,现在开幕了!”台下四处欢呼,人群立刻开始涌动起来,同学们高兴地跳地三尺高,都快蹦到天上去了。
就像被刚刚放出笼的小鸟,立马开始四处寻觅美食了。
今晚大解放,我可要好好狂欢一下,以此来放松期末前的紧张气氛。
当我和邱蕊走到操场中央时,被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小摊点给吸引住了。
有的小摊上挂满了五彩的气球,一种节日的气氛扑面而来;有的摊位上挂满了明星海报,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前来购买。
在我们班的摊位上,有令人口水流下三千尺的零食,有令人爱释手的玩具,有令人心动不已的小饰品看来老师和家长们可真是下足了功夫呀!“冰洁,冰洁,快来帮忙!”我一听是池老师在叫我。
我立即拉着邱蕊跑了过去。
“有什么事吗?池老师?”“帮我把这些零食推销了。
”我二话没说,抱起一大堆零食就去推销。
我左吆喝,右吆喝;左拉人,右拉人,不到十几分钟,一大堆零食就被卖光了。
老师和家长都夸我能干,我心里美兹兹的。
接下来,我打算买点好东西奖励奖励自己。
我冲出摊位去购选物品。
“唉!那个娃娃不错,快去看看!”“这个娃娃多少钱一个啊?”“30元!”“怎么这么贵啊?其它摊位上的娃娃便宜多了,我们班一个同学买一个娃娃才25元呢!”我发动了我的嘴皮子功夫。
那个阿姨斗不过我,只好说:“好!好!好!25元卖给你。
”“不行,不行!还是太贵了,20元。
”“这可不行!进价都要22元呢。
”“算了!算了!我去别的地方买。
”我起身欲做要离开的样子。
阿姨无奈地摇了摇手:“哎,就20元卖给你吧。
这可是吐血大甩卖了。
”嘻嘻!我暗自偷笑,赶紧拿着我的战利品溜之大吉了。
美食节上的东西可真是应有尽有,什么寿司、冰激凌、棉花糖,我通通尝了个遍。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700字-初一作文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700字-初一作文舌尖上的记忆作文700字-初一作文舌尖上的记忆作文700字-初一作文1总会在闻起一些熟悉的味道后,唤醒沉睡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那些久违的画面,心中总是难忘那些甜甜暖暖香香的味道。
记忆中,那舌尖总是甜的。
小时候,过年时去给左邻右舍拜年,两个口袋被塞得鼓鼓的,里面全是糖。
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大家总是你把糖分给我,我把糖分给你。
那时候总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总想去尝一尝。
有时候,还会从储蓄罐里掏出几个硬币,跑到一个对于小孩子来说有点远的商店买糖吃,嘴中的甜似乎驱走了双腿的劳累。
吃完的糖纸一般都不会扔掉,我会把把它们一张张铺平,收集在一个盒子里,心中满是欢喜。
走在街上,我总是缠着大人给我买各种造型的糖人,那汤勺舀起的金灿灿的糖汁,或浓或薄地流淌在暖阳中,放在舌尖上,那甜而不腻的味道,至今我还记得,记得那有童年的味道。
记忆中,那舌尖是暖的。
温暖的春风拂过时,我和外婆会一起去村外挖荠菜。
喜欢和外婆一起包荠菜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千姿百态,引发大家的一阵哄笑,但我还是十分开心的。
咬一口外婆包的饺子,心里暖暖的,如春风拂面而过,如暖阳相照。
吃过外婆包的饺子,喝过清香的荠菜饺子汤,闭上眼睛便是怎么也忘不掉,忘不掉那春天的味道了。
在记忆中,那舌尖是香的。
当金黄色的落叶缓缓地落下,脚下是软软的枯叶,微凉的秋风吹动着奶奶的发梢。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奶奶会煮玉米给我吃,因为她知道我最喜欢她做的玉米。
她煮的玉米,总有颊齿以外嚼之不尽的清香。
我总是拿着刚刚出锅的颗粒丰满的玉米,就要咬上一口,当然,那滚烫的玉米把我的舌头都烫麻了。
奶奶在一旁看着我,不停地笑着。
但我仍能感到一阵香浓浓的,一股甜滋滋的味道涌入心田,一股清香直碰鼻尖。
秋天的舌尖不仅饱尝玉米的清香,还会遇到柿子的香甜。
忘不了奶奶在门前种的柿子树,丰收时,那红红的柿子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惹人喜爱。
摘一个尝一尝,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那是秋天的味道。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5篇)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记忆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最近迷上了中央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部纪录片能拍得这样的活色生香,温情脉脉,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没有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只是对食物最朴素细致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而这一切,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在自然的馈赠里,展现的画面是卓玛与妈妈步行进入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里采摘松茸,圣武和茂荣在嘉鱼县用双手挖莲藕,浙江老包挖掘竹笋……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采集,捡拾,挖掘,捕捞自然的馈赠,来延续着家庭的命脉,这些劳动人民最本色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状态,让人看了亲切又温暖。
时间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记忆里,飘着父亲烹饪食物的香味。
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是伟大且多才多艺的。
他会种花,会唱戏,会缝纫,会织衣,会享饪。
父亲最擅长做大煮干丝和红烧狮子头。
大煮干丝,是最最家常的一道菜,细细的干丝,配上青菜,冬笋,胡萝卜,黑木耳,火腿,虾米,用鸡汤煮开,色香味俱全。
一家人围着饭桌,开开心心地吃起饭来。
入冬后,父亲开始忙着腌制咸肉和咸鱼。
临近年末,父亲又忙着蒸馒头,年糕。
整个腊月里,飘浮着腊肉香与馒头的甜香。
成年后,我独自去上海工作,在异地他乡,经常怀念家里的食物。
自己也经常会做饭,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饭,常常食而不香,索然无味。
每次回家,都会带上父亲腌制的咸货和他亲手做的肉圆。
咸肉烧青菜,红烧肉圆,每一顿朴素的饭菜,我都吃得那么香甜和满足。
有了父亲烹饪和制作的食物,再寡淡的日子,也变得富足且有滋有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要寻找食材,制作自己喜欢的食物,用来满足生存需要或享受生活的乐趣。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物产各异,民族众多,于是,就有无数各具特色的美食散存于各地民间,等待食客去发现和寻找。
《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一书,就记下了作者巴陵那些舌尖上的深刻记忆和执着探寻。
巴陵出生于梅山深处,独特、原始又奇异的梅山饮食滋养他长大。
他的外祖父曾多年贩茶,游食多地,把爱吃、寻吃、做吃的习性留传给了他。
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让作者成年之后对于美食情有独钟,欲罢不能。
巴陵19岁离开家乡梅山,对城市的饭菜很不适应,仿佛陷入孤岛,开始时,他以饥饿展开抵抗,最后无奈地顺从,这使他异常纠结。
后来,他走遍长沙的各个角落,去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但他发现,那些城里的乡间美食,厨师在注重效率和产量的时候,已大量使用半成品食材,这些食材中多含有激素和速生的成分。
为了弥补城市饮食的不足,他挖掘民间食材,寻找优良和健康的烹饪技巧,并将这些记录下来。
从2003年起,作者利用出差、旅游和探亲的机会,寻访各地美食,并在各地文友的陪伴下,品味当地名优小吃,用自己擅长的文字给以认真记录。
好的文章,来自于真切的体验。
他执着地深入到原产地,体验那些最正宗的味道。
在这里,他可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感觉当地的人文地理,探寻美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听到关于美食的诸多故事。
有了这些,他才真切感悟到当地美食的精髓所在,形成了一篇篇内容丰富的文字。
在品尝之前,作者都不忘拿起手中的相机,把那些刚上桌的、甚至还冒着热气的美食拍照下来,使该书中的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清晰的照片,让读者直观地看到文章中所述的菜品的样子。
写这些美食散文时,作者始终抱着一个信仰:各地百姓创造的美味,是普天下人的口福,所以,要把自己吃到的极品美味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他们通过文字来了解、感受,有机会的时候,也能体验到这些美食。
(发表于广东日报,作者闫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