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1_1 物质的变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1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1节 物质的变化》课件

答:取少量酒精样品装入试管,加入适量 的白色CuSO4粉末,如果变蓝色,证明该 酒精中含水。如不变色,证明是无水酒精。
秋季(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上
17
册科学》
实验2
实验探究: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现象: 鸡蛋清性。
用途: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答:可以喝大量牛奶、蛋清或豆浆解毒。原因是上述食品中含
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可以跟重金属盐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
物,可以减轻重金属盐类对胃肠黏膜的危害,起到缓解毒性的
作用。
秋季(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上
19
册科学》
秋季(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上
20
册科学》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 同? (微观角度) 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 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秋季(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上
3
册科学》
两种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往往同时发生,在化 学变化中,生成新物 质的同时,物质的状 态、形状、大小也改 变,所以同时也发生 了物理变化,但在物 理变化中,不一定发 生化学变化!
结论
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
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等都是物质
可能发生变化的证据,但是不能说明化
学变化一定发生。
秋季(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上
9
册科学》
颜色、状态、气味、
2
不需要发生
物理 化学变化就
、 性质: 能表现出来
物
的性质
光泽、导电性、导 热性、延展性、熔 点、沸点、硬度、 密度、溶解性
① 常压下,水在100℃时能沸腾。 (物理性质)
九年级科学上册 1_1 物质的变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材内容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教学准备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蒸馏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4)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认识物质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设计说明(设计意图)本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础上,观察图片中的物质变化引入,真切感受身边的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中。
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接下来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做好硫酸铜实验,并对实验做好分析、比较、推理,在变化中发现物质性质,并让物质性质规律为生活应用。
这其中贯穿着一个这样的思想:变化→性质→用途。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
本节课要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乐于探索,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观察图片,你发现什么?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先来分析ppt中的这几个变化,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有时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两者有联系吗?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结合课本第3页图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九年级科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课件新版浙教版

3、为什么在农业上可用波尔多液 (含硫酸铜)来消灭病菌?
答:细菌中蛋白质遇硫酸铜发生 变性而使细菌失去活性 。
必答题(每题10分) • 1.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 C A.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的改变
4、铁丝的形变
证据:形状发生变化
5、水的电解
证据: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新的物质,有气体出现。
物质变化的证据
化学变化的证据(化学变化常
伴随的现象):
• 生成沉淀 • 颜色改变 • 气体产生 性质变化 发光发热 PH变化等。
物理变化的证据:
状态变化 形状变化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二、物质变化的证据(必答题每个实验20分) 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说出下列变化的证据
实验名称 魔光闪闪 (镁带燃烧) 清水变汽水
变化的证据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仙气缭绕 (碘的升华、凝华)
二、物质变化的证据(抢答题)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说出下列变化的证据
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 形成了新的分子。
快速抢答(答对1 个得20分,错 1个倒扣10分):判断下列变化 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蜡烛燃烧 ②矿石粉碎 ③汽油的挥发 ④空气液化 ⑤铜器生绿锈 ⑥火药爆炸 ⑦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⑧酒精挥发 ⑨木材做桌椅 ⑩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
植物光合作用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 课件教学教材

化学性质
概 不需发生化学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念 变化就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的性质
的性质
范 颜色、状态、等 可燃性、稳定性、
围
氧化性
微 单个分子不能表 每个分子都能体现
观 现出来
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 释
总结 你能说出硫酸铜晶体有哪些性质吗?
物理性质: 蓝色晶体、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加热能分解,失去结晶水; 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沉淀。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 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自学
4.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有哪些? 5.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阅读:《课本》P2-3 填写:《学案》P2—学习过程二
探究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方法有:观察和实验等组
卷网
这些铁丝有 什么不同 形状不同。
形状变化是物质变化的证据。 该变化属物理变化。
2、物质变化的证据
①物体形状的变化, ②物体状态的变化, ③物体颜色的变化 ④沉淀的生成, ⑤气体的产生。
钢黄铁色厂的的落高叶炉 生成沉淀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 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的
念
变化
变化
特 没有生成新物质 征
生成新物质
实
分子不改变
质
分子发生改变
现 外形或形态发生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生
了新的物质。
有沉淀产生的是 3 ,原因是生成了 Cu(OH)2↓(蓝色)。
有状态变化的是 2 ,原因是硫酸铜 晶体溶于水形成了溶液。
点拨 1、物理性质: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
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状态、颜 色、溶点、沸点等。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

1、两者根本区别:
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两者的联系:
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一定有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把铁块磨成铁粉⑵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⑷铜锭抽成铜丝⑸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⑹煤的燃烧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你能说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吗?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物质的溶解性、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 。
提问:
上述的这些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温度从低到高
发出白光
体积变小
亮度:变亮了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集气瓶变热,温度升高
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产生
变化
无
无
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总结: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这些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
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
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物质的溶解性、下雨、木柴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落下、电灯发光、冰山消融、水的电解 。
九年级科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材内容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教学准备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蒸馏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4)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认识物质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设计说明(设计意图)本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础上,观察图片中的物质变化引入,真切感受身边的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中。
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接下来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做好硫酸铜实验,并对实验做好分析、比较、推理,在变化中发现物质性质,并让物质性质规律为生活应用。
这其中贯穿着一个这样的思想:变化→性质→用途。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
本节课要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乐于探索,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观察图片,你发现什么?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先来分析ppt中的这几个变化,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有时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两者有联系吗?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结合课本第3页图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科学九年级上浙教版1.1物质的变化课件.ppt

易燃烧 描述物理性质是: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 溶于水,能溶解碘。
9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晶体的熔点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酸碱性 化学性质
下面八种性质分别属于 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
颜色 晶体的熔点 气味 软硬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可燃性 酸碱性 可燃性
10
答:可以喝大量牛奶、蛋清或豆 浆解毒。原因是上述食品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可以跟重 金属盐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 可以减轻重金属盐类对胃肠的危 害。
8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 的液体,能溶于水,能溶解碘形成 碘酒,酒精易燃烧,燃烧产物是二 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绿色能源。 上文中是描述酒精的化学性质是
形成了新的分子。
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两者根本区别:
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两者的联系:
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 例:蜡烛燃烧
5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把铁块磨成铁粉 ⑵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 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⑸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⑹煤的燃烧 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 化碳
6
1、学校购买了几瓶无水酒精,有人 怀疑有假。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 酒精中是否真的含有水分?
答:取少量酒精样品装入试管,加 入适量的白色CuSO4粉末,如果变 蓝色,证明该酒精中含水。如不变 色,证明是无水酒精。
7
主页
2、硫酸铜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盐, 误服会引起中毒。如果你误服硫酸铜, 应采取什么措?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这些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下雨
物 理 变 化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1.1物质的变化课件浙教版

如图1-7所示,在盛有10毫升氯化铁溶 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
观察发生的现象。 变成血红色溶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反映了
物质变化
物质性质
决定了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必须发
生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的性质
此二实验分别说明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铁 具有什么性质?
(1) 导电性 ; (2) 有润滑性 ;
• 寻找厨房中物质变化的证据,和同学们一起共享你的发现。
1.1 物质的变化
物
理
化学变化
变
化
化学变化
若将上述“变 化”的进行分类, 请说出你的分类 依据是什么?分 类的结果什么?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1、物理变化:
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澄清石灰水能与 碳酸钠反应
氯化铁能与硫氰 化钾反应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 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
化学变化
请说说两幅图分别属于 什么变化?并谈谈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 上有什么不同?
物理变化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
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小结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区 别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如 分子)的间隔发生变
(本质) 化,但微粒本身没有
探 究
变化 表现出 性质
决定
体现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用途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 2 变化的是 1、3、4、5、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物质变化
一、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强化学生的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分
析讨论,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好学的精神。体验科学实验在科
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及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学习,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后的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树
立科学就在生边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要学生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分析硫酸铜晶体的各种变化。
三、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
教材作用及地位:《物质的变化》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
第五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运动与变化的主要内容。教材从物质是在不断
的运动的出以,主要阐述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整个结构安排严谨,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和构建主义教育论的认知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此外,本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
对以前学过的简单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深化和拓展,启下是为以后学习酸碱中和反就等
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好铺垫,同是也为深入学习高中、大学中的完整、系统知识打下坚实
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已经具有物质变化这种思想,但由于抽象思维
不够,感性认识占方导地位,学生很难自已去总结物质变化是有规律,此时教师要在课堂上
加以点拨,使学生树立这各思想。而且此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思路较
开阔,空易在课堂上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点,以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教法及学法
2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
该用启发则用启发,该用探究则用探究。而且现代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由知识中心-
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读科学-探知科学,独学-协作学习转变。本节课中研
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及规律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进行启发,所以本节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
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层层设疑,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化复杂为
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
辅助教学,穿插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的良好的教
学效果。说学法指导。根据教法的设计,我们采取相适应的学法,主要安排学生的阅读技能
的训练,讨论交流训练,和科学探究的训练,以及人的协调观念的树立和美好情感态度的养
成等方面。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你周围有哪些物质在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
总结答案,引出物质的变化这个概念。
问: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引起同学的兴趣,且通过“如果万物是静止的,那世界会是怎样?”这一
逆向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同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还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
维。
(二)、引导启发,提炼知识
展示:一组物理变化和一组化学变化的图片
问: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
因为分中的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问:图片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图片,会回答说,这些物质分别发生了颜色变化、形态变化、形状变化、产
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等,从而得出物质变化的现象及证据。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多媒体途径和学生的自主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和兴趣,使他们积
极主动的展开思考,以利于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从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
3
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整理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在ppt上展示加以肯定他们的答
案。
(三)、动手参与,强化思维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硫酸铜晶体、酒精灯、试管等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并记录相关的现象。
教师在此时要强调安全操作,并对错误的操作给予指正。
完成实验后,学生思考讨论,硫酸铜晶体具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可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对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的掌握,从而突破难点。
(四)、反馈巩固,知识迁移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身边哪些发生了物质变化及其证据。
教师补充,光合作用产生气体、电灯发光发热等一些生命变化和能量变化。
问:怎样检验蛋清?
经过讨论,学生完成课本中蛋清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并观察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
利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可以鉴定出一种物质。
并让学生通过课内测评检测学生了解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