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道与日本国民性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及应对策略一、日本人国民性的形成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用此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象征物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

在《菊花与刀》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正如“菊花”与“刀”般的鲜明对比。

日本人国民性格矛盾的成因地域的局限性与海域的广阔性。

一方面,日本约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3/4是山地,导致日本人视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日本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有益于形成广阔的眼界。

这种主要活动区域的局促性与局部区域的广阔性,从外部促成了国民性格矛盾性的形成。

日本气候四季分明,总体尚属平稳。

但自然灾害极多而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仅人体感觉得到的就多达千次左右;有76座火山;台风频繁;还有因地震、台风引起的山崩、地陷以及雪灾和冷害。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频繁性与严重性、残酷性,从生理上促成了国民性格的反复无常性、对外界的不信任性。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全面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劳动保障制度,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国民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已经成为国民共识。

但是,日本教育强调带有武士道的精神。

所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武士为自己的主人忠诚效命,“效忠主人”和“忠君爱国”。

忠诚、义、“义理”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忠于天皇、忠于主人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条。

一方面他们有良好的修养,禅宗是他们的修身之道;另一方面,又培养对死亡的冷漠,正如菊花与刀的性格:高雅而残忍。

日本人这种暧昧矛盾的性格,站在“服从之道”的基础上,又“以和为贵”地调和。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Ad日本神话作者:李洁当当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江户末期,日本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此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封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朝野强烈反对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要求重新树立天皇的权威,抵御外国的侵略,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

在维新运动中,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受到重视,它作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江户末期神道的兴隆为背景,把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直接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宗教就是国家神道。

随着国外要求开放门户的压力增大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政治斗争激化起来。

在发展成为内战的过程中,恢复天皇古代宗教权威的要求同倒幕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使神道的兴隆达到高潮。

1847年,孝明天皇派遣敕使,到石清水社临时祭祀,奉献币帛,祈求依靠神助,击退外国的军舰。

1849年又命令京都等地的7 社7 寺祈祷国泰民安。

朝廷不仅对有力神社进行列祭、临时祭,屡奉币帛,祈求神的保佑,而且在皇宫中的神殿内侍所以及二十二社等各地有力神社进行了祈祷。

1863年,根据长州藩的建议,孝明天皇史无前例地参拜了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和春日社,祈祷攘夷。

天皇还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计划安排天皇亲自参拜。

同时计划恢复从室町时代废除的宫中的祭典祈年祭,准备在朝廷中恢复设立神祇官。

孝明天皇有意恢复神社的祭祀活动,鼓励了神道的复兴。

北野社、春日社、大原野社、松尾社的祭祀陆续恢复起来。

神道传统家族吉田家族,于1865年恢复了吉田神社的祭典,试图借此机会重新获得神祇官代理的地位。

神道的兴隆很快在各藩形成了高潮,各地纷纷要求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和采取神式祭葬。

各藩还实行排佛的政策,合并、关闭佛教寺院,命令僧侣还俗,改充士兵。

要求采取以神道为主的政策,认为日本是皇道,无需佛教。

同时规定藩主和藩士的祭葬改用神道方式。

日本文化 (2)浅析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文化 (2)浅析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摘要】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

原始神道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日本的民族宗教。

近代以来,神道教被奉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支配下,神道教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工具,对外成为武力扩张的精神动力。

近些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之势,神道教又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思想基础,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日本人民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日本神道教军国主义“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

原始神道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民族宗教。

神道教的演变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自发的原始神道时期,二是神佛接触与神道教义化时期,三是国家神道的形成时期,四是战后国家神道的瓦解。

神道教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是从国家神道的形成时期开始的。

一、神道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宣扬神道,恢复天皇权威,日本近代民族国家以神国为理念最终建立起来了。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推进,日本的富国强兵路线很快演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

为了对人民进行教化,政府向全国各地派出宣教使,督察废止神佛混同局面的进展,以便从佛教中剥离并抬高神道。

1870年,政府指定神道为国教,神道开始了国家神道的特殊历史阶段。

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中明文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由于敬神崇祖是作为天皇臣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于是等于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神道对其他宗教的统治地位。

在教义理念方面则实现了国家神道政教合一,一些神社的性质也发生根本变化。

1879年,招魂社改为专门祭祀战争亡灵的靖国神社后,又先后建立了平安神社、明治神社专门为天皇始祖及其皇国鸿运祭祀的神社,国家神道制度趋于完美。

日本军国主义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进入20世纪后, 军国主义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日本的国民性及其对二战后日本企业的影响

日本的国民性及其对二战后日本企业的影响


日本 国民性 的 由来
( )日本民族性格形成与原初 文明的联系 一 古代 日本 人的原始性 格的铸造 和原 始的文 明意识 的形成 ,很 大

的精 神 基 础 。
( )敬 业 性 强 二
在武士 道和神 道教思 想的影 响下 ,日本人 的敬业性很强 ,他们
程 度上取决 于他 们生活在 其 中的历史和风 土 ,包 括地理位 置 、季节 认 为工作才 是人生 的本质 和真正 含义 ,因此 ,他们 几乎把公 司当成 时令和其他 自然条件 ,而 且这些 因素基本 上 固定 不变 。 日本位 于亚
日 本人 的集 团意识非 常强 ,它给 日本 民族 带来了极强 的凝聚力
辟地 的太 阳神 。进而崇拜 太 阳神 的御子 孙 。即作为先祖 的天皇 。在 和向心力 。这种凝 聚力和 向心力 使集 团内部 的成 员产生一种 同舟共 他们 的眼里 ,天神是 至上的 ,后 来被完 全神化 了 ,这充 分反 映了古 济的心理 。大家都 全心全 意地 为集 团的发展尽 自己的努力 。尤其是 代 日本人的原始心理特征 。而且对后世 日本人的影响是深远 的。
奉天照 大神的敕令 ,将 国土 和平 地让 给皇孙 的故事 ,始 终是 以皇室 以平等之机会鼓励成员个人 之间进行竞 争。 为最高 中心 ,没有极端 地破坏过 社会 的统一 ,使 日本在 历史上 维持
着相对统 ~的政治形态 。也就是 说 , 日 最初 的政治形态 ,完全 排 本 除 了种族 的对立 ,以民族 统一作 为其政 治统一 的中心 ,其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穿 日
于企业 内部人 员的国民素质 。受 日本古代原初 文明和 中国儒 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 勤劳勇敢 ,忠心踏 实,- 1 队精神 和敬业精神举世 闻 ,t g l ,

日本的神道

日本的神道

日本的神道日本的神道民族文化与民族宗教的关系往往很深。

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成份。

有不少人认为日本是一个佛教国家,但只需回顾一下日本佛教的历史就会发现,日本的佛只是日本的佛。

使佛教日本化的力量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

可以说日本民族文化就是广意的神道。

亚洲的宗教信仰各有特色。

中国为道教、印度为印度教、朝鲜为巫教、日本为神道。

从古代到现代,神道一直是日本文化的中心。

古神道往往同古神话有着不解之缘。

日本的神话比较发达,体系完整,其中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本居宣长曾经说过,通过古神话、古传说可以了解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探求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的本质和源泉。

外国人往往注意日本民族的特点以及长处、短处等,对本质性的东西却了解甚少,所以他们的批评往往是印象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必要探讨日本精神文化的中心——神道的世界观。

根据日本古神道的理论。

宇宙由三个世界组成。

“上天”即天国,是诸神居住的地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地下”即阴间,是恶鬼们居住的黑暗世界。

处于两者之间的“地上”即人间,是光和暗、野和昼、吉和凶、善与恶相互交错存在的世界。

天国是诸神的世界。

对于古代日本人来说,那里是超越时间的世界,是天神永久居住的地方。

诸神不会消亡,五谷是从神的躯体上生长出来的。

天国是光明世界、诸神的本质是善良的。

日本人将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断然分开,主张者始终是人,神始终是神。

广意而言,日本人认为介于天国和阴间之间的广阔世界为人间,这个世界包括陆地和海洋。

具体地说大八洲包括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附近岛屿。

日本人认为天神生下日本诸岛屿,并且生下统治人间的诸神,如风神、海神、港神、树神、草神、山野神、山神等。

这些主宰自然现象的神的出现,说明日本人开始发现各种自然现象。

日本古神道世界观的中心是,地上万物必须遵循的意志,由神主宰。

日本民间神话“天孙降临”将天国与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

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子孙,手持神圣的稻穗降临人间。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在公司上下班前的20分钟里,所有员工一起高唱社歌,背诵社训或检查自己 的过失。他们深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所有员工心灵的一致。
这些和佛教和尚每天敲钟念佛,基督教徒的祷告-样,在每天不断地重复强调 之下,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了。日本企业就像一个个的宗教,都 具有自己的宗教思想,企业最高领导者就是教主,他为实施自己的教义,不 断向他的教徒传播他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的狂热信徒,为维 护他们的信仰,可以舍身取义,因此日本企业能够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 来。
宗教意识与企业文化
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 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 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生产已不单单是满足个 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由于日本宗教信仰上的 多元体系和兼容性,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 满宗教色彩的思想也很容易接受,反映到具 体某家企业的经营哲学,则各种各样,没有 统-体现,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 为基础。由于宗教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经 营哲学都以伦理思想为基础,再加上各个企 业家的观点,到处开花结果,形成了仿如宗 教的各种流派,而企业好像是各种宗教,不 过这只是局限在各个企业内部而已,我们把 它称为"企业宗教现象"。
日本宗教 日本的道
日本的宗教
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 宗教神道对日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 叶,随着我国和日本的相互往来,我国各种文化和 哲学思想传到日本,儒教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日本 。这两种宗教对日本真正形成影响是在7世纪初,圣 德太子为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大力推广佛教,并以 儒教、佛教教义为思想基础,颁布了"17条宪法", 从此在日本推行以两大宗教为主的"和"式统治。神 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最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后来 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以"忠"为代表的教义 。由于它提倡对国家、天皇的绝对忠诚而被指定为 国教,对日本近代影响非常大。因此日本在宗教上 一开始就以多元体系为主,它并不象西方国家那样 信仰主宰万物的"一神教",而是信仰无序列之分的" 多神教"。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构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长期以来,。

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

有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

除此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

oooo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

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

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

日本文化中所体现的道

日本文化中所体现的道

日本文化中所体现的道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是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所以代表性文化,均以道命名。

第一,武士道。

写作《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是日本的道德体系或宗教,武士道的源泉,来自于孔孟之道及王阳明之学说,主张义、勇、仁(不忍之心)、礼、诚、荣誉、忠、克制及复仇等。

第二,神道。

“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他们的皇室是世界无比的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是世界优秀的‘神选民族’。

”“日本的国体是万邦无比的模范国体,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决不会有人来破坏国体的。

日本国体的精华就是古来的神道,日本国家的权力就是神道唯一信仰的表现。

天皇就是最高的神的表现。

爱神,敬神,皈依于神。

以神表现的力量就是天皇的大权。

”第三,茶道、花道等。

茶道,与普通的喝茶不同,是一种召开“茶会”以规定的步骤煮茶、以固定的仪式品茶,可谓煮茶、品茶的一种艺术;或曰修炼、体现主人与客人之间和、静、清、寂境界的一种交往方式。

花道,以供花、立花等方式来插花(草)、赏花(草)的一种艺术,亦可谓通过插花、赏花、送花来洗礼审美意识、享受生活的一种的方式。

古代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均是在阅读或感受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之以小道求大道的文化氛围。

日本人则是在武士道、神道、茶道、花道中履行使命。

武士道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道是神教道的简称,它是日本宗教中流派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按日本学者村上重良的解释,它上起一万年前左右的绳纹时代,下至明治维新时代;从构成上说,它包括五个领域,即神社神道、皇室神道、学派神道、教派神道、民间神道等。

国民性是指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而形成的国民性格特征。

什么是日本国民性,学界争论颇多。

日本学者方贺矢一在《国民性十论》中是这样概括日本国民性的:“忠君爱国”;“敬祖先,重家名”;“现实的,实际的”;“爱草木,喜自然”;“礼节作法”;“温和宽恕”;“乐天洒脱”;“淡泊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

美国学者露斯・本尼特则这样描述日本国民性:“日本人喜欢吵架,同时又很温顺。

他们既是帝国主义的,又是审美的。

既是放荡不羁的,又是歇斯底里的。

既是保守的,又是喜欢新东西的。

”尽管争论不一,但下列日本国民性的三个特征则是公认的,即重视自然;忠君爱国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毋庸讳言,日本这些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

而神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村上重良的说法,神道的五个领域分别是在原始、古代、中世、近世各阶段产生的,它们是在日本国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并相互融合而最终形成的。

神社神道是神道的主题,它起源于日本原始社会的绳纹时代(约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3世纪左右)。

最初的神社神道端倪于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关于原初神社神道是在农耕社会中形成还是在狩猎社会中形成尚有争论。

村上重良认为是在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他说:“为了有别于6世纪中叶佛教传来以后的神道,一般把形成于农耕社会的宗教实体阶段的民族宗教称之为原始神道。

”日本另一学者梅原猛则认为原初神社神道产生于狩猎社会时代,他说:“特别是神道,我认为它本来就是森林的宗教。

”又说:“日本的神道本来就是一种自然崇拜。

”“绳纹陶器上的花纹是表现对树木精灵的信仰,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

……绳纹人利用树木编的绳子在陶器上印上花纹,大概是想把树木的精灵、生命力化为自己所有。

而且,树木也是神附体的地方。

”总之,在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眼里,一切事物,包括山川河流、大海陆地、动植物以及风云雷电等都是有灵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神的附着体。

据梅原猛研究,日本北部的阿依奴民族保留了“送熊”的风俗。

熊是神的化身,它从天上来到人间,是为人献身的。

人们杀了熊,吃了它的肉,用了它的皮毛后,再祭祀它的头,把神送到天上(因为,阿依奴民族认为熊的灵魂是藏在熊的头中)。

这样,神以后就可以再以熊或其他东西为载体重新来到人间为人献身。

自然界之物及现象概如熊一样仅是神的化身。

既然自然界之物及现象都是为人献身的,人没有理由不崇拜它们。

在日本发现的大量有关宗教遗址就证明了这点。

在这些遗址里,人们祭祀的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是自然界之物,如祭祀山、岩石、河流、湖泊等等;其中,树木更是祭祀常见之物。

因为,据村上重良解释,在绳纹人眼里,树木不仅本身是神物,而且是天神降临人间的通道。

正由于此,日本之神,不管是神社中的神,还是佛寺中的神大多是木制的,而中国、印度等国的神则是用泥或金子做的。

他甚至还说,日本目前森林面积覆盖率达67%,其中,45%是原始森林,就是由于人们对森林崇拜才保留下来的。

这种说法也许有点过头,但不能否认他有一定道理。

有人说,在日本只有没有树木的寺庙,但绝没有缺乏树木的神社,这其实就反映了原初神道对森林是极其崇拜的。

总之,在日本人眼里,人与神的关系,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体的、和谐的。

正如“神道五部书”之一的《造伊势二所大神宫宝基本记》说:“大日本是神国,由于神明的加护,国家得以安全。

由于国家的崇敬,神明得以增灵威。

”在这里,自然(或神)为人献身,人就应尊重自然,崇拜自然。

难怪国内有学者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神道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日本人重视自然概由于此吧![1][2][3][4][5][6][7]1.神道与自然2.神道与忠君爱国传统及民族凝聚力【】【】摘要关键词日本神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国民性的三个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重视自然。

二是忠君爱国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三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神道;国民性;民族凝聚力南方论刊・2008年第10期学术之窗日本神道与日本国民性王秀毅(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绳纹时代的日本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脱离集体是无法生存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无阶级之分,无贫富之差,无贵贱之别,他们过着一种原始的平等生活。

大家对氏族共同体的依赖关系和平等关系,反映在神道里就是各种神,无论是自然神,还是祖先神、观念神等,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公元3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时代,虽然社会生产方式由渔猎、采集经济急速地转向以稻作农耕为主的经济,但人们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却没有改变。

因为,稻作文化的特质就是它的协作性,在日本这个国家尤其如此。

毫无疑问,在稻作生产中水是最关键的,没有水就不可能种植水稻。

而日本不仅平原少,山地多,河流短,而且,它的降水季节性强,这就决定日本必须修建大量的蓄水、灌溉设施以保证用水之需要。

这不是一家一户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往往需要整个村庄甚至多个村庄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这样,以水为中心的纽带就继续把人们牢牢地捆在一起。

氏族或村社的每个成员也都视自己的氏族或村社为命运共同体。

每个成员都是为了共同体的利益而存在。

在弥生时代早期,随着氏族向国家的转变,虽然人们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最终出现了所谓的统治阶级“大人”和被统治阶级的“下户”,但是,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并没有遭到削弱,反而却得到强化。

这是由于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开始有意识地对原来的神道秩序加以改造,把以前的那种出于生存而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变成在神的意志支配下为集团献身的精神。

成为考察古神道主要依据的两本书《古事记》、《日本书纪》正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才由官府组织编写的。

正如梅原猛所说,神道“与其说它是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信仰,不如说它是在律令时代制造的。

”另一位日本学者也说:“《日本书纪》是由日本政府官方编写,编者意在表明日本是一个有辉煌历史的古国。

它的每一位君主、皇帝和女皇都是这块土地上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利用超阶级、超现实的神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控制,其效果远远比纯粹的、现实的暴力手段要好得多,这点大概是不能否认的。

正由于此,皇室神道产生了。

“皇室”家系的祖先神“天照大神”也随着大和朝廷的不断扩张,遂上升为日本全国的最高神。

虽然,“神”与“神”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了,但在此过程中,或者说各共同体被纳入到更高一级乃至国家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共同体本身的势力范围并没有被打破,而是在保留各共同体势力范围的前提下实现的。

日本人在崇拜天照大神及其子孙时,并不影响自己在共同体内部的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

从某种意义说,前者的崇拜仅是后者崇拜的扩大而已。

这样,在天上诸神之间形成了以天照大神为主的等级序列式主从关系的同时,在地上的共同体之间也形成了天皇为主的同样的结构。

简言之,神的等级关系和人的等级关系完全一致。

人神一体的天皇受到人们的崇拜就很自然了。

不过,这一时期的主从关系更多的是那种协同式的气氛占主导地位的主从关系。

在人们的脑海深处,共同体的意识较强,而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意识较弱。

共同体首长往往是权威的象征。

这种主从关系应该包含两层关系:一方面居上位者作为共同体的首长和代表,拥有指导共同体成员,要求他们服从的权利;另一方面,每个共同体成员作为共同体神灵的子孙,又和共同体首长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那就是维护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正是由于这种主从关系重视协调而不是强制,使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得到相对保证,由此才保证了共同体的凝聚力。

这大概就是日本人集团意识产生的深层根源吧。

进入平安时代(794-1185)后,随着天皇神道的进一步体系化、神秘化,特别是封建武士的家族制度兴起后,这种协调式的主从关系的主导地位逐渐被那种建立在绝对权力和绝对权威基础之上的主从关系所代替。

用有的学者的话说,那种武士阶级的家族制度(或儒教式的家族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样,对家长——村长——天皇权威的顺从崇拜更加绝对化,忠君爱国和集团主义精神由此而来。

日本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是人所共知的,其原因是什么是有争论的。

有学者认为:由于日本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比其他国家要频繁的多,这使日本人不得不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进而在意识里产生了“无常”的观念。

而正是这种“无常”的观念进一步使日本人产生了自我否定的精神和求新的欲望。

自我否定的精神为日本顺利地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扫清了思想障碍;而求新的欲望又成为日本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

这两种条件之结合使日本多次成功地吸收了外来文化。

有的学者则认为日本是个岛国,大自然为这一民族设立的永恒的生存课题是:始终与世隔绝,自然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

日本民族正是在这种生存的困境中,一方面,迸发出民族的创造力,亦即生存智慧;另一方面又时刻保持着高度清醒和居安思危的民族危机感。

这两方面的努力,使这个民族不放过任何可能向域外先进民族学习可为它所用的生存智慧与方式的机会。

美国学者约翰惠特尼霍尔则更强调日本统治者的作用。

他认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急于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统治方式,代替已有的、过时的统治方式,恰好外来文化为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些观点显然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任何一种现象都是多种综合因素的产物。

在此,我从神道的角度谈一点个人认识。

日本的神道和世界三大宗教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性。

它没有经典,没有创始人和完整系统的体系,是典型的多神论宗教。

这些神有自然神、人格神、祖先神等。

外来的神,不管是哪一种,在日本人看来,[8][9][10][11][12][13]3.神道与学习外来文化・・(下转第38页)业的选择空间缩小,凭本事未必有饭吃的思想会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素质的提高,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3.1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法律意识3.1.1高校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重点培养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法律知识的教育。

当然各校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笔者认为,不管什么专业都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来实现让学生知法懂法的目的。

譬如,有条件的院校指定几门法律课程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聘请律师或者法学专家定期到校组织大型的法律知识讲座;甚至,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搞些涉及法律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模拟法庭、组织学生经常观看一些法律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校电视台、广播台等来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而不至于成为一个高智商的法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