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国民性

合集下载

日本的国民性及其对二战后日本企业的影响

日本的国民性及其对二战后日本企业的影响


日本 国民性 的 由来
( )日本民族性格形成与原初 文明的联系 一 古代 日本 人的原始性 格的铸造 和原 始的文 明意识 的形成 ,很 大

的精 神 基 础 。
( )敬 业 性 强 二
在武士 道和神 道教思 想的影 响下 ,日本人 的敬业性很强 ,他们
程 度上取决 于他 们生活在 其 中的历史和风 土 ,包 括地理位 置 、季节 认 为工作才 是人生 的本质 和真正 含义 ,因此 ,他们 几乎把公 司当成 时令和其他 自然条件 ,而 且这些 因素基本 上 固定 不变 。 日本位 于亚
日 本人 的集 团意识非 常强 ,它给 日本 民族 带来了极强 的凝聚力
辟地 的太 阳神 。进而崇拜 太 阳神 的御子 孙 。即作为先祖 的天皇 。在 和向心力 。这种凝 聚力和 向心力 使集 团内部 的成 员产生一种 同舟共 他们 的眼里 ,天神是 至上的 ,后 来被完 全神化 了 ,这充 分反 映了古 济的心理 。大家都 全心全 意地 为集 团的发展尽 自己的努力 。尤其是 代 日本人的原始心理特征 。而且对后世 日本人的影响是深远 的。
奉天照 大神的敕令 ,将 国土 和平 地让 给皇孙 的故事 ,始 终是 以皇室 以平等之机会鼓励成员个人 之间进行竞 争。 为最高 中心 ,没有极端 地破坏过 社会 的统一 ,使 日本在 历史上 维持
着相对统 ~的政治形态 。也就是 说 , 日 最初 的政治形态 ,完全 排 本 除 了种族 的对立 ,以民族 统一作 为其政 治统一 的中心 ,其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穿 日
于企业 内部人 员的国民素质 。受 日本古代原初 文明和 中国儒 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 勤劳勇敢 ,忠心踏 实,- 1 队精神 和敬业精神举世 闻 ,t g l ,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_图文(精)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_图文(精)
。罄辛懑塔羹遂察霎.嘘嘈蠼鼍嚣;戥酣驰孺寰囊蠹}囊;g辔讨鲥裂蚶裁驰瓠囊判支;甄薹!噎惟属睫躬雅样霎屋jl酗鼙箍复蔫i§鍪嚆
劲抽若;驰骱鏊雾川雏堑耋篓落囊茎[5]王文元.1993.樱花与祭——日本经济奇迹之根源[咖,北京出版社(第l版)t66,
【6]加藤周一.木下腰二,丸山真男,武田清子.1984.日本文化力加<札允形[M].岩坡害店:28.[7]Jll岛武宜.1957.日本社会力家族的棒成[M].岩技音店.18--z2.[8]中根千枝.1982.日本社会[M].天津人民出版杜(第1版):31.[9]矢术明夫1969.身分力社会史[M].秤蒿杜:214.参考文献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
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
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
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
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

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浅谈日本的国民性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

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不管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的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着日本,而日本的国民性格却反过来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剖析日本复杂国民性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侵略意识作为群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周围几千个岛屿构成,面积不过万平方公里,与周围的中俄相比,它的生存空间相形见绌。

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地震带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4次,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爆发的活火山,还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此之外,日本资源匮乏,可耕地面积少。

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民敏感和捎带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危机和生存意识。

而更具悲剧色彩的是日本本身国土面积狭小,与之相邻的确是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政权统一的大国。

与同处孤岛的英国相比,英国相邻的是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纷争不已的欧洲大陆,与日本相邻的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文明都是领先于日本的。

这点区别意味深长。

前者使英国有优越感,后者是使日本民族始终有深层自卑感、压迫感,这种自卑感表现到极致就会使日本民族产生强烈的侵略意识,这种意识是对现状的不满和自卑导致的强烈嫉妒心里。

2、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开放探索精神日本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四面环海,虽然陆地资源狭小,但是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狭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良的港湾,陆地资源的紧迫和岛国环境带来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迫使急于寻找出路的日本人民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与中国的闭关锁国不同,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第一章 日本民族性概说

第一章    日本民族性概说



6、武士道
主要内容:(1)强调主从关系中的“忠节”;(2) 强调“武勇”;(3)强调献身精神;(4)强调 “礼仪”和秩序。 “哪怕是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只要揭开他的外衣, 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



7、勤奋
“过劳死”


8、节俭
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日本武士切腹自杀


松本一男说:“日本人中存在一种共同的看法,即 认为无论是怎么人死后都会成佛,所以他们极不喜 欢议论死者的是非曲直,他们认为这是‘鞭打死者 ’。……不管是怎么战犯和罪犯,既然死了就没有 罪了。” 本尼迪克特:“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 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 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 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 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上出来。 ”

三、“万分之一的偿还”意识——“报恩”意 识
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曾在1963、1968、1973、1978年 对“你最重视的新道德和传统道德是什么”(各举两 项)进行了四次调查,结果,日本人认为最受重视的 传统道德是“孝顺父母”和“报恩”。每次调查提及 报恩的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3%、45%、43%、47% 。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 独具的特征。” “在中国,忠诚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 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 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 己的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牺 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事君以忠’在中 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的真诚 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众臣必须为 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

2日本的国民性

2日本的国民性

八.日本人的服务意识
(1)在坐新干线的列车时,每个座位的背后都表明了 所在车厢和周围几节车厢的设施,注明厕所、垃圾箱 、电话的位置,这些设施都用图案表示,在说明的最 后一行,又用日文、英文特别说明这些图案代表什么 ,如一男一女并列表示厕所 (2)日本的地图非常周到体贴。空中俯拍式的,人冲 着地图,就能立即找到前后左右 (3)饭店门口的橱窗用蜡做着逼真的食物,展示出来 的模型食物的内容、形状、数量等和实物一模一样
六.独立自强的精神
(1)日本人深信: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表面上看起来 的那么美好,人类的生存是需要勇气、耐力、智慧的, 如果将下一代放在温室里成长,得到的必然是营养不 良的劣质品 (2)日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 自然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小孩 外出旅游要自己背包;中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挣钱; 富人家的孩子也同样要打工挣钱;让幼儿园的孩子大 冬天在室外集体洗凉水澡
四.领土意识
(1)韩国独岛与中国钓鱼岛两岛之争 (2)冲之鸟礁12-24海里(岛200海里)
五.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的表现
(1)上车下车上飞机下飞机都井然有序。平时吃饭、参 观、游玩、付费甚至上厕所都讲究排队 (2)维持排队的秩序也是很有讲究的。排队场地设回旋 区域,用最小的区域容纳最多的人等候。同时还在队尾标 注等候的时间,后来者根据前面的排队情况决定自己是否 要加入排队队伍。 (3)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2.集团主义表现
(1)重视群体行为,抹杀个性
下班集体活动;放假集体旅游等
(2)服从协调者的权威
权威与权力;职业精神(小野田宽郎的故事)
(3)等级森严,长幼有序 (4)集团归属意识强
很难进入新集团;排外意识较强;很少跳槽
下班后喝酒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心理人类学期末论文·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摘要]从古到今,历史上很多人类学家都思考过国民性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巨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作品《菊与刀》,它成为二战后期美国统治日本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作者分析了日本国民性的双重性,即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美国就对日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间接统治措施。

可见,人类学家研究国民性问题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高效成果的。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历史上两国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黑暗的复杂关系。

它现在是世界经济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国有深刻影响,所以研究日本国民性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案例为切入点,学习经典之作,才能更好的有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国民性耻感文化人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国民性格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是某种在民族中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

人们认为,国民性是以国家民族为单位构建的一种社会性格。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意识。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岛内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日本神道和佛道较盛行。

所以,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1. 看日本人2. 中国看错了日本,日本不具备优秀“国民性”3. 楠木正成:武士道精神的由来4. 日本武士的名誉观5. 日本民族性名著----菊与刀:战争中的日本人6. 王家骅: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看日本人一、內心日本人喜歡用大字形容自身,比如大和民族,以及天皇陛下是天照大神的後裔。

這與日本領土遠離大陸的狹長瘦弱形象及日本人一貫的身材矮小的真實情況正好相反,「大」是一種心理補償。

日本人無論向內看還是向外看時,在謙卑的外表下都藏著一顆自高自大的心,但自高自大之下卻掩蓋著深埋在潛意識中的自卑心理。

這是日本人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日本民族正是藉著這種矛盾的張力推動著自身的發展壯大,直到向島外瘋狂擴張的。

一個日本人將本民族比喻成漆器,並說「剝掉日本人的外皮,除掉它的漆層,露出來的是海盜」,接著又說:「但請不要忘記:日本的漆是珍品,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

它不是掩蓋暇疵的塗料,沒有絲毫雜質,至少與坯質同樣精美。

」這真可看作日本人心理的完整展示:真實的自我並沒有高貴的出身,這是容易令人自卑的事,尤其是對重視名譽的日本人來說。

但在日本人,自卑正可化作動力,在對不體面的形象加以掩蓋文飾的過程中,日本人是一絲不苟的。

所以「經年累月,漆坯上的漆層塗得越厚,作出來的漆器就越貴重」,於是,日本人就最終成了高貴體面的大和民族,並最終肩負長兄的使命化作「大日本皇軍」浩浩蕩蕩地「進入」了那些他看作小弟的鄰邦。

這時的日本人也再次露出漆層下面深藏在骨子裡的真實面目:海盜的本質。

愚昧,野蠻,瘋狂,殘忍,且不講道理。

令人絕望的是,在那場戰爭結束56年之後,這個國家的行政元首還決心參拜供奉著那些侵略者幽靈的「靖國神社」,而且時間選在8月15日,56年前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投降的日子。

他是要代那些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懺悔嗎?絕對不是,因為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

懺悔是良心的自省,是對自身罪惡的救贖。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本尼迪克特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人尊崇“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赖有如南北极。

”“(P31)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P31),而且,其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

”(P31)例如他们对发动战争原因的解释,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

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P15),“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p16)如果顺着作者的这一解释来看日本在战争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现今日本对二战的态度、现今日本的对外政策,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日本人之所以不认罪、歪曲、否认、甚至妄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就是要将世界各国引入其在这个大的等级结构中应处的位置,从而维持世界应有的秩序。

从他们对待等级的态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到此,我就免不了会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人对等级的信赖未变,那么他们对现今世界的看法是否依然以此为出发点?他们的对外政策是否依然作着相同的努力?看来,也存在我们对其对外政策进行认真思考的必要,有了二战的苦果,对日本我们仍然要警惕。

不平等、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日本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的礼仪来确认,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都必须考虑在内”(P34),因此,引以说“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

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

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

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

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

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

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

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

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

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

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

《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

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

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

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④协调意识:日本人很注意集团内部的协调配合,意见相同者之间关系甚密,有排除异己
的倾向。

1967年,中根千枝发表了『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講談社)。

本书名可以译为《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书中指出,日本社会属于上下有序、等级观念很强的纵向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该人所具有的资格,而主要看该人的所属机关。

这样,日本人无形中就产生了依附自己所属机关的思想,形成了狭隘的集团意识和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人视自己所属的集团为“内”,其他均看作是“外”。

广义地说,日本人视自己的国家为“内”,视日本以外均为“外”。

1970年,石田雄发表了『日本の政治と文化·同調と競争』(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语的「同調」,可以理解为中文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等意思,「同調競争」的意思是“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开展竞争”。

集团内部的紧密团结可以增强对外的竞争意识,反之,来之外界的威胁和压力也可以增强内部团结。

在集团内部提倡协调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对集团的忠诚意识,要求人们要以集团利益为最高价值,展开协调竞争。

这种环境和氛围,培养了日本人主动与他人步调一致协调配和的意识。

1971年,土居健郎发表了『「甘え」の構造』(弘文堂)。

日语「甘え」是动词「甘える」的名词形,主要表达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一般可以翻译为中文的“取宠”“撒娇”“娇惯”等意思。

本书主要讲述日本人的母子关系这种互相紧紧依赖的心理,反映在整个社会现实生活中。

日本人即使在长大成人以后,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以依赖母亲的心态寻求安定和平稳。

说明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互相依赖的和取悦于对方心态很强,对自己所属的集团而言,日本人依附心理严重,在集体生活中,日本人希望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以求得自身安
1973年,間宏撰写出版了『日本的経営―集団主義の功罪』(日本経済新聞社)。

书中
指出,日本人「集団優先」的意识很强。

日本人把个人和集体看作是一体关系,把个人置身于集体之中,把个人的安危冷暖寄托于集体,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

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日本人的这种团队精神,和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其本质的不同。

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是要求人们不顾个人安危为集体事业而献身。

而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为了借助集
体的力量保全自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这种狭隘的集体主义意识,不能相提并论。

1984年,林周二发表了『経営と文化』(中央公論社)。

书中主要对日本人和欧美人
作了比较分析。

例如,观察日本人和欧美人排队的现象,一般日本人前后的间距要比欧美人的间距小些。

再如,观察日本和欧美国家企业的办公室情况,一般欧美国家的企业每个职员所占的办公室面积要高于日本的一倍。

日本政府部门和公司的办公室,除了管理层以外,一般职员都是集聚在大的办公室里合署办公。

在欧美国家,一般职员也是1—2个人一个办公室,各自完成自己分担的工作后就可以下班回家。

日本众人在一个大的办公室里办公,体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培养了日本人喜欢共同行事的习惯,而且也会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所述,日本民族是一个特点很明显的民族,似乎很好理解和把握。

其实不然,有研究认为,日本民族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民族,因为日本人内外意识特别强,很多时候是对内一副面孔,对外又是另一副面孔,甚至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也很难得体地把握,觉得相处比较困难。

比如说,日本人虽然比较固执,但是适应性又很强。

虽然比较顺从,但是有时又会不服管理。

虽然彬彬有礼,但是有时又表现得异常地高傲和蛮横。

虽然貌似中肯,但是有时也会不讲诚信。

虽然自制力很强,喜欢俭朴的生活,但是也会贪婪地追求安逸和享乐。

虽然有时表现得十分勇敢,但是其实胆子很小。

虽然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是对欧美的一切又异常地好奇和追求。

诸如此类,日本人的两面性实在是令人手足无措。

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现就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归纳出几个具共同性的例子:
1)几个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以年龄、社会地位等为基准,意识到彼此身份地位的顺序,其言行也会受此种意识影响。

另外,日语的敬语非常发达,这足以显示日本人对辈份关系的重视。

2)欧美人士往往直接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强调自己的主张。

日本人则多半会观察对方的感觉和立场,并且发言时或有所行动时,把这些列入考虑的因素。

此外,日本人也不喜欢表示明确的"好"与"不好"的态度,日本人在自己要有所行动时,往往期待对方能够认同,此大概是源于日本人的同质性,这也是基于自古以来,在传统上希望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3)日本人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使是建筑和庭园的样式上,也尽量取材于自然素材以能保持其原有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