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走向“清晰”——浅谈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熟记成语的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熟记成语的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熟记成语的魅力》高林生背景资料高林生说到成语,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
从一年级上册开始,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在《练习》中设立了“读读背背”的练习。
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熟记成语”。
四年下来,学生的头脑里也储存了不少的成语。
那么,为何要把成语编入教材呢?高林生先生在他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熟记成语的魅力》中这样写到:一、成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珍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语文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
那么,成语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是成语言简意赅。
成语往往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简练、概括地表达出来。
恰当地运用成语,就会使语句格外精炼。
如成语“众口难调”的意思是说,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并以此来比喻做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个方面都满意,都没有意见。
在言语交际中,如果用一般的叙述性的话来说,大概需要罗里罗嗦地说上好几句,也未必能够说清楚,但使用了成语“众口难的所有句子成分;二是成语可以充当文章的题目。
比如徐向前同志曾写过一篇悼念周总理的文章,标题“鞠躬尽瘁,砥柱中流”就连用了两个成语来概括周恩来总理的一生;三是在人们撰写对联时也往往使用成语,形成音韵和谐的对句。
综合以上诸点,我们说:成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珍品。
二、成语是浓缩的信息组块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项非常抢眼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不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而且在“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反复强调。
如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就非常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呢?从宏观上讲,这是时代的要求。
从微观上看,这是信息自身的价值所决定了的。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作者:李淑红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成语是汉语言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语言文化的精华,被人们视为民族语言的瑰宝,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汉语语和文化的"活化石"。
很多成语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常识,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86-01成语是汉语言中独特特的表现形式,是汉语语言文学的瑰宝。
它语言精辟,微言大义,不但结构严谨,而且意义深刻,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成语是我国宝贵的语言财富,学好它,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所以,成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通过寓言故事进行成语教学成语是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是各个历史时代的产物。
成语大都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美丽动听的故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很多。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成语教学众所周知,要学好语言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成语学习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
我的做法是,在第一学期上新课期间,每一节课前讲两个成语,而这两个成语都应是精挑细选的、学生极容易用错的成语:如"差强人意""万人空巷""不刊之论""对簿公堂"等等。
课文内容里有很多的成语,我们教学成语时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例如《司马光》一课,该课教学内容中的成语便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了。
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苏教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正确使用成语[学习过程]恢复高考起,几乎年年有成语题。
这是因为汉语中成语数量特别大,一个高中毕业生拥有多少成语,能否正确使用,确实是衡量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还因为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因此它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虽然高考年年考成语,但是得分率并不一定就高,这就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成语的一般特点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
譬如“心广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而不能读pàng,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自怨自艾”的“艾”只能读yì,而不能读ài,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
又如“闻鸡起舞”的“舞”只能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不名一文”的“名”只能是占有的意思。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太多,这给知之不多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
譬如“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绝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七步之才”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江郎才尽”,是指本来有才而后“尽”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而“汗牛充栋”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一般多用于称赞房屋,而不能用于化妆品。
这也是应该注意的。
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譬如,“无微不至”是褒义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是贬义的;“东山再起”是中性的,“死灰复燃”是贬义的。
“杀一儆百”是书面语体的,“杀鸡吓猴”是口头语体的。
第二、正确使用成语高考热点大观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97年全国高考题)A.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把握词语教学的“准确”与“模糊”

词 语 的意 思是 机 械 的 、死 板 的 , 是 么是对的呢?兄弟俩争论不休 , 他 和先进 的教 学理 念相 背 离 的 , 容 易 们 在 争论 什 么 ,是 怎样 的 “ 不休 ”
3 . 借 助 比较 , 准确 释 意
在词 语 的大 家族 中 , 总 有一 些
把 鲜 活 的词语 引 向僵 化 , 不利 于 学 呢 ?学生 联 系上 下 文 , 对 词语 的意 词语 意思相近 , 容 易混淆 , 如果 不能 生 语 言能 力 的形成 。笔者 认 为 , 词 思 进 行 “ 语境 化 ” 理解 。这样 , 学 生 准确理解 意思 ,会对 学生运用 词语 语 教 学恰 恰应 该从 理 解 意思 人手 , 对 词 语 的认 识 和理 解 就 上 升 了一 产生影响 。 教学这类词语 , 可 以通过 通 过对 词 语本 意 的探 寻 , 准确 把 握 个层 次 ,词语 的意蕴 得 到 了丰 富 , 比较 的方 式 ,引导学 生 区别词语 意
.
4 0 .
袭学 与 管 理2 0 1 7 年1 2 月1 5 日
E — m a i l  ̄ j x y g l x x h @ 1 6 3 . c o n r
江 苏 新 沂 市 实 验 学 校
江苏新沂市 阿湖镇 中心校
当下 , 教 师忽视词语 教学 , 引导
苗红梅
丁 良桂
本 意 呢 ?对此 , 很 多 教师 存在 认 识 的 意 思后 , 再 放进 语境 中去进一 步 的诠释 。 学 生对故 事 的兴趣 一定 会
上 的误 区 , 认 为教 学 中让 学生 理解 理 解 : 哥 哥 不 以 为然 , 他 不 认 为 什 超过 词典 上枯燥 、 乏 味 的解 释 。
以第三册为例,谈谈苏教版教材中练习的教学

以第三册为例,谈谈苏教版教材中练习的教学以第三册为例,谈谈苏教版教材中练习的教学众所周知,苏教版的教材重视阅读和写字。
这一点,在教材的练习中体现的犹为充分。
因此,如何做好练习教学,对把握整个苏教版教学起着以一斑以窥全局的作用。
下面我就以第三册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成语教学苏教版教材每册分八个练习,每个练习的结构形散神不散,而其中成语更是重头戏。
成语教学的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的能适当运用。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个要求呢?我是这样做的:1、把握四个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四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例如,第三册的第一个练习,安排了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四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秋天的。
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成语?同时,我补充学习了秋高气爽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把握四个成语和本单元课文的联系,适当运用二、读读背背的教学苏教版教材的练习中,初了安排了练习以外,还安排了读读背背。
其内容包罗万象,有儿歌,有古诗,有名言,有谚语。
我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内容,并根据内容安排教学。
比如,本册练习4中的读读背背安排的是两则名言,分别出自莎士比亚和伊索寓言。
恰好,其内容正好和本单元的《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两篇课文所反映的主题不谋而合。
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便穿插讲解,进而朗读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完成了练习。
三、整体把握教材的每个练习一般安排7—8题,大致包括汉语拼音练习、字词练习、句子练习、写字练习,还有以上涉及的成语和读读背等。
在这些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各项练习中,有时却蕴藏着一些特殊的联系。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成语理解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成语理解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成语明白得第一单元风流潇洒:风度文雅大方,气度超脱专门。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顺,举动斯文。
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仪态万方:形容容貌、姿势各方面都专门美。
神采奕奕:奕奕:精神焕发的模样。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满面红光:满面:整个面部。
形容心情舒服,精神健旺的模样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相貌堂堂:形容长相端正,身材高大。
风度翩翩:风度:美好的举止姿势;翩翩:文雅的模样。
举止文雅优美。
落落大方:落落:坦率,爽朗的模样。
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处之泰然:若无其事的模样。
形容自理情况沉着冷静。
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习以为常:指某种情况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专门平常了。
第二单元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的开始。
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模样,显现了一番新气象。
汗流浃背:汗流得江背差不多上。
形容专门惧怕或专门可怕。
现也形容出汗专门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烁石流金:烁,通“铄”。
铄、流:熔化。
石头被熔化,金属变成了水。
形容天气专门热。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新。
万里无云:天空晴朗。
风雪交加:暴风雪一齐袭来。
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
形容天气十分冰冷。
岁月如流:岁:时刻。
比喻时刻像流水一样飞速地过去。
尺璧寸阴: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刻。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刻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宝贵。
极言时刻可贵。
第三单元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
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
比喻去做全然做不到的情况,只能白费劲气。
移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大,声势浩大。
气象万千:气象:情形。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美而多变化。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概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人定胜天: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教学路径探讨

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教学路径探讨背景介绍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成语教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
成语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而如何对学生进行成语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需要面对的难题。
在苏教版中,成语教学有独立的积累板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成语学习平台。
本文将对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的教学路径进行探讨。
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教学路径第一阶段:逐课教授基础成语在教学路径的第一阶段,教师将逐课地教授基础成语。
这些成语是学生汲取其他新的成语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成语之后,再进行更深入的成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多媒体工具,如PPT和视频等,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成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成语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自主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和精神。
针对翻译成果,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并总结归纳在第三阶段,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中自主学习成语。
为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效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这有助于学生对成语的系统认识,更好地理解成语意义。
第四阶段:进行成语应用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成语学习后,学生应当具备了较好的成语运用能力。
在第四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写成语故事、写成语对联等来检验学生的成语应用能力。
结束语总的来说,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提供了一条非常实用的成语教学路径。
因此,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并利用苏教版成语积累板块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达到提高学生成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苏教版第2册《练习5》的教后反思

苏教版第2册《练习5》的教后反思苏教版第2册《练习5》教后反思1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内容,包括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
重点讲讲成语的教学。
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并想想先生要孩子们是怎么练字的?学生就把课文中的这句话给找了出来:“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
”等他们读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这个就是“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并告诉学生本次的四个成语均是与学习有关的,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把四个成语读读熟,学生读得很认真。
等学生读熟后,我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观察、交流之后出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对这组成语的理解,虽然有学生就讲到《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中的内容,因为之前提到过,但是我也给予肯定与鼓励。
当然也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就谈到了画画的事、读书的事、做作业的事,学生补充了很多,这是我没想到的,之前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还当心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回答自如,总怕他们回答不好,因为以前成语教学中总要引导启发他们,没想到今天会有如此精彩的回答,虽然有些语言上组织的不是很到位,但是我在今天的成语教学中看到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这一课,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孩子小,但是也绝不能小看了他们,其中就有个学生告诉我,他是通过看课外书理解的。
看来不是每节课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学生,因为课堂是灵活的,教法也是可以改变的。
《练习5》教学反思2《练习5》中“学用字词句”和《识字8》一样,还是利用转盘,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主动识字,学词学句。
教学时,我让学生弄懂这些偏旁代表的意义,再想想这个生字的意思。
接着再反过来,看生字想想为什么是这个偏旁。
这样举一反三,孩子们越说越熟练了,然后在儿歌中巩固这些生字,效果不错。
最后,我还做了两个小游戏进行拓展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课 文《 蚂蚁和蝈蝈》 , 便可知晓 蝈蝈因为贪 图眼前的享受 , 所以才导致冬天饿死洞 中的悲剧 。简单的联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形象地
行提取 、 整理 、 表达 , 实现 自我感悟 的提升 。教师无
2 . 创 设 情境 首先 , 这 种 情 境 来 自成 语 背后 的生 活 场 景 。引
的精髓 ,但是 自我探寻的过程却让学生乐此不疲 , 这是一种知识的习得 , 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你知 道哪些成语 的意思?你了解了哪些成语? ” 诸如此 类 ,教师这般询问便可 自己立于求教者的角度 , 任 学生在 自己搭建 的舞台上挥洒才情 。何乐而不为?
1 . 链 接 旧知
越 了它 的度 , 转换成学生似是而非 的理解 , 落到似
懂非懂的境地 , 这种模糊就变成 了茫然 。学生头脑
每个练习中的成语不但 各 自相关 , 而且和本单 元 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 有时是课文内容 的
中成语的识记纯粹是机械识记 , 不能化 为学生语言
8 4I 教 学
延伸 , 有时是课文内容 的概括 。那么教学 者就应该 注意这种联 系 ,使学生能够灵活理解这些成语 , 让
学 生 学 有所依 , 学有 所知 。
学生 心 中 。 3 . 碰 撞智 慧
首 先 ,这 种 碰 撞 来 自学 生 之 间原 有 认 知 的切
因此 , 教师在教学成语时可回顾所学 的相关课
作者简 介 : 袁丽花 ( 1 9 7 3 一) , 女, 江苏 南通人 , 本科学历 , 中学 高级教师 , 南通 市学科带头 人 , 江 苏启东
实验小学副教导。研究方向 : 小学语文教学 。
在 苏教版小学教材练 习“ 读读背背” 和“ 诵读与 积 累” 中占据很 大比例的是成语 。一年级下册至二 年级下册每单元安排 4 个成语共 2 4个 ,加 上一年 级上册 4个 , 共2 8 个成语 。三 、 四年级 “ 读读背背” 中以成语为主 , 每个单元安排了 8 个成语 , 除三年 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 4 个 ,第八单 元没有安排 外, 累计 共 2 2 0 个成语 。五年级 开始在 “ 诵读 与积 累” 中共安排 6个单元为成语 , 累计共有 6 8 个, 六 年级在 “ 诵读与积累” 中也安排了 4 个单元为成语 , 共4 8 个 。这样 的数 据表明成语在练 习课 中占据着
需亲力亲为 , 只求学生在相互 的认知碰撞 中达成共
识 即可 。虽然 这 种碰撞 不 足 以让学 生把 握这 些成 语
理解了成语 的意思 ,老师在教学时无需费力伤神 。
不要轻易放弃曾经拥有的东西 , 适 当化解在新知识 的学 习中 , 这 些新 知不再遥 不可及 , 就像 一个旧相 识来访 , 惊喜中带着一份了然 。
举 足轻 重 的地位 。
一
框架中一个 不可或缺 的词汇 , 更谈不上在生活和语 境 中的运 用 , 这样 的模糊将 阻碍学生识记成语的积
极 眭。
针对这样的模糊 ,我们何不还它一个清晰 , 让 我们的 目标明确起来 。 二、 让成语教学从“ 模糊” 走向“ 清晰”
( 一) 多读
2 0 1 3 年 1 0月
语文教学通讯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Oc t . , 2 0 1 3 Vo 1 . 7 5 4 No . 1 0
第7 5 4卷
第 1 0 期
磋 。其实 , 在学生的原有知识框架 中早已存有一些 有关成语 的信 息 , 加上课 前让学生预 习 , 课堂上学 生对这 些成语也已大体了解 。因此 , 教学之初 , 可让
学 生把 头 脑 仓 库 里 贮存 的 与 成 语相 匹 配 的 知 识 进
文, 使得学生理解起来事半功倍 。比如在教一年级
确。
( 二) 巧解
成语有 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 , 很大言语确实有难度 , 有时追求理解模糊 也是成
语教学的一个巧妙手段。只是有时这个 “ 模糊” 却超
洁、 形象鲜明 , 理 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 因此可运用
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巧妙地理解这些成语。
略, 把握 成语教 学的精髓 , 让这朵文化奇葩绽放 其独有的美丽 , 让意蕴深远 的成语教 学简约 而不 简单 !
关键词 : 多读
中图分类号 : : G 6 2 3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6 0 9 7 ( 2 0 1 3 ) 1 0 — 0 0 8 4 — 0 2
多读 首先 以读准确 为前提 , 这样 的读可 以称为
一
度朗读 。练习中的成语很 多时候涉及二类字 , 这
些字虽然不要求达到准确书写的程度 , 但是一定要
会读会认 , 所以读准确是基础 目标 。如何做 到读得
、
传统成语教学是模糊教学
准确 , 这就要求 学生看清每个字 , 可以借助工具 书
读准确 , 也可 以通 过互相倾听 , 或 者教 师给予一定
的示 范 引领 , 让 学 生在 一次 又一 次 的 比较 中 朗读 准
( 一) 教 法模糊 。既然 成语 属于“ 读读 背背” 一 栏, 那么读熟 、 背熟 , 就已达到要求 。所 以教法的模 糊 也暗示着“ 简单 ” , 要 多简 单就 多简单 , 几乎不需 要精心备课 , 就 可以站在讲 台上 , 凭 着 自己对成语 的理解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 只求一知 , 不求甚解。 ( 二) 理解模糊 。成语言语凝练 , 意义深远 , 理解
◆教研论坛
从“ 模糊’ ’ 走向“ 清晰"
— —
浅谈苏教 版练 习中的成语教 学
袁 丽花
( 启东 实验 小 学 ,江 苏南通
摘
2 2 6 2 0 0 )
要: 针对成语教 学 中 目标模 糊 、 教 法模糊 、 理解模糊 的弊端 , 提 出多读 、 巧解 、 妙背、 活 用的教 学策
巧解 妙背 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