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合集下载

解析日式管理的菊与刀

解析日式管理的菊与刀

解析日式管理的菊与刀入夜的国际通”灯红酒绿,人流如织,路边的餐厅里不时传出婉转悠长的三弦弹唱声。

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苏州评弹式的当地民俗音乐,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很适合一边咂着小酒,一边摇头晃脑地欣赏。

国际通”名头很大,实际上不过是冲绳岛南端的那霸市中心一条约摸上海南京西路一半长度的购物街。

沿街满是卖当地特产的商铺和餐厅,尽管餐厅里的服务员几乎都不能说英文,但我们手舞足蹈地比划两下,并不妨碍沟通。

我和项总到那霸后晚上就在这条街上来回转悠,誓将一路的美食一网打尽。

这地方真是一点儿看不出当年战争的痕迹啊!”畅饮着当地有名的无酒精啤酒,项总不禁感叹地说。

确实难以想象,七十年前,这座宁静的小城曾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场,美军为从此打开攻打日本本岛的南大门,与日军展开血战,损失数万名美军士兵和数百艘舰艇,方才取得胜利。

但也正是由于如此高昂的代价,促使美军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促使其尽快投降。

当年的日本士兵应该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们的玩命抵抗,给自己身后的国民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项总指着街边鳞次栉比的招牌说:日本真是个奇特的国家,把条街叫,国际通?,却看不到一个国际品牌,全是日本货;企业满世界打市场,却没几个人说英文;曾经看上去强大无比,如今这几个消费电子巨头却纷纷跟不上节奏,弄得朋友们听说我来日本玩,最多托我买个电饭煲回去,其它都想不起还能带什么……”我笑着说:二战后有个美国人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菊花与刀》,就是分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性,守礼却好战,求新却顽固,开明却封闭。

正是这种纠结的特性,造成一度征服天下的日式管理也变得僵化教条,阻碍了日本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项总好奇地问:这日式管理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最有名的就是终身雇佣,以及相应地在工资上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度。

在战后的经济起飞,人才匮乏的年代,这种制度性安排稳定了企业与员工的长期契约关系,企业得到有才干员工的忠诚和终身效力,员工得到了安全保障和可靠预期,可谓双赢。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文化与日本民族性格的经典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文化。

本文将从此书的写作背景、研究方式与研究目的着手深入探讨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的发展以及准确定位中日关系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等级制度;耻感文化;集体意识;秩序;忍耐有这样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1949 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

有统计表明,到 1996 年,该书在日本重印逾百次,印数为 230 万册,恐怕日本的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这部书译成中文后也被大量发行,光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就重印几达 20次。

这部超级畅销书就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名著《菊与刀》。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

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

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一、《菊与刀》的写作背景众所周知,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著作,而是一份在特殊背景下为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参考的研究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透过《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

透过《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

代 “日本 学 ” 的鼻 祖 , 至 今 依然 对 E t 本 人 的修 养 产 对 , r 人情 J ( 人之 常 情 ) 是 任 何人 都 具 有 的对 自己
生 着 巨大 影 响 .为我 们 了解 E 1 本 的 国 民性 开启 了 以及 家人 的情 感 , 含 有私 的意 味 E l 本人认为“ 义
关 于 日本人 的羞 耻 感 , 《 菊与刀》 中写 道 : “ 羞
面 .E t 本政 府 大 力扶 持 的大 型企 业 与备 受 冷落 的 耻 是 对 别 人 的 批 评 的 反 应 一 个 人 感 到 羞 耻 , 是 因 小 型企 业 形成 鲜 明对 比 .构 成 了 E t 本经 济 的二 重 为他 被公 开 嘲笑 或 拒绝 .或者 是 因为 他幻 想 着 自 性 。在 文学 艺术 方 面 。 涌现 出 大批 像 夏 目簌石 、 二 己被 嘲笑 。无 论 是 哪种 情 况 .羞耻 都 是有 效 的 制 叶亭 四迷 那样 既 拥有 杰 出 的东方 文 化教 养 .又倡 裁 手 段 。” “ 在 E t 本人的生活中 . 羞 耻 是 首 先要 考 导 西 方 先进 文 明 的先 驱者 。在 文 化 科 技 方 面 , E t 虑的; 这 意味 着 , 任 何 人 做 任何 事 , 都 要 看 公众 对 有罪 孽感 .只是 比起 罪 的意识 日本 人更 重 视 羞
( 一) 矛 盾 的 性 格 特 征
“ 菊” 是 L t 本 皇 室 的 家徽 . “ 刀” 是 武 士 道 文 化 舞 伎 《 忠 臣藏 》 就 是极端克制 “ 人情” 而贯彻 “ 义 的象 征 。本尼 狄 克特 以“ 菊” 和“ 刀” 命 名 象征 着 日 理” 的 例 子 。其 中 . 四十 七 武 士为 了对 主 人 的 “ 义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本尼迪克特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人尊崇“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赖有如南北极。

”“(P31)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P31),而且,其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

”(P31)例如他们对发动战争原因的解释,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

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P15),“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p16)如果顺着作者的这一解释来看日本在战争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现今日本对二战的态度、现今日本的对外政策,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日本人之所以不认罪、歪曲、否认、甚至妄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就是要将世界各国引入其在这个大的等级结构中应处的位置,从而维持世界应有的秩序。

从他们对待等级的态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到此,我就免不了会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人对等级的信赖未变,那么他们对现今世界的看法是否依然以此为出发点?他们的对外政策是否依然作着相同的努力?看来,也存在我们对其对外政策进行认真思考的必要,有了二战的苦果,对日本我们仍然要警惕。

不平等、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日本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的礼仪来确认,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都必须考虑在内”(P34),因此,引以说“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心理人类学期末论文·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摘要]从古到今,历史上很多人类学家都思考过国民性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巨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作品《菊与刀》,它成为二战后期美国统治日本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作者分析了日本国民性的双重性,即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美国就对日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间接统治措施。

可见,人类学家研究国民性问题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高效成果的。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历史上两国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黑暗的复杂关系。

它现在是世界经济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国有深刻影响,所以研究日本国民性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案例为切入点,学习经典之作,才能更好的有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国民性耻感文化人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国民性格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是某种在民族中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

人们认为,国民性是以国家民族为单位构建的一种社会性格。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意识。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岛内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日本神道和佛道较盛行。

所以,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二 次世 界 大 战 。 二 战期 间 , 对 美 国 强 大 的 国 力 , 面 日本 政 府 推 行 精 神 优
作 为 一个 从 来 没 有 在 东 方 文 化 生 活 过 的 西 方人 , 为 一 作 名一直对欧 洲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进 行反思 与批评 , 强 调文化 的模 塑性 的人类学学者 , 本尼迪克特在 研究 中准 确地 把握 了东 西方文 化中的细微差异 , 把这种影 响对 民族气 质 并 的 形 成 以及 这 种 民族 气 质 会 对 战 争 带 来 的 影 响 做 出 了 精 辟 的 论 述 。正 是 因 为 本 尼 迪 克 特 相 信 孤 立 的 细 小 行 为 之 间 有 系 统 性 的 联 系 , 正 确 地 给 出 了美 国政 府 所 需 要 的答 案 。 才 二 、 菊 与 刀 ”: “ 日本 民族 双 重 性 格 的 符 号 意 义 本 尼 迪 克 特 具 有 深 刻 精 锐 的 观 察 力 和慎 思 敏 捷 的 感 悟
学 习 的 。 … ”
在本尼迪 克特看来 , 日本是 个具有 双重性 格 的民族 , 它 具 有柔美如菊的一面 , 醉心 于菊花栽 培 ; 可 又具 有黩武 好斗 的一 面 , 尚 刀 剑 和 武 士 的 无 上 荣 誉 。 日本 人 认 同 等 级 观 念 崇 和极 度夸 大 精 神 力 量 在 视 公 平 为 原 则 和 宣 扬 物 质 的 西 方 文 化 中是 无 法 理解 的 。本 尼 迪 克 特 在 文 中 也 反 复 地 强 调 : 日本 人 相信精神 能战胜一 切 , 嘲笑 战争 中采取 的一切 安全措施 , 认为那 是懦 弱的表 现。作 者认 为这种异 常矛盾的 民族特 性 , 贯穿 了 日本 的整 个文化。如同题 目所写 , 菊是 日本 皇室的家 徽, 刀是武士文化 的象征 , 两种 充满强 烈对 比的符号 组合 这 在 一起 , 为 日本 独 特 的文 化 气 质 , 以 “ ” “ ” 象 征 成 即 菊 和 刀 来 日本人 的矛盾性 格 , 民族 人们 的脾 气真让 人难 以琢磨 透。 该 正 是 由 于 日本人 的 这 些 性 格 特 征 , 束 并 引领 他们 的 思 想 和 约 行为 , 才使 日本这样 一个 区 区小 国有胆 实 、 敢顽 强地发 动第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论文)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论文)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摘要: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

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作为其研究成果得以出版。

此书以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为基础,作者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通展览日本文化、解读民族性格,展示了其既表面矛盾又深层统一的心态。

引言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淡雅、气节高尚,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在深受儒文化影响的日本菊更是代表皇室的家徽,代表着日本民族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而且刀也是日本武士当年必备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日本社会原秩序支柱的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深刻地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一、精神物质认识的双面性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就是一切,并认为通过特殊修炼,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精神的倍加推崇,试图通过不断“修炼”以达到最高境界,而对物质一端的轻视态度。

但是,“在整个三十年代中,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惊人上升。

在偷袭珍珠港的那年,国民总收入将近一半被用在陆海军的军备上。

”在这里又可以看出他们是重视物质的,至少在实际投入上是挺多的,否则投向战场的怎么是大炮和黄油而不是“精神产物”呢?对于反物质主义的日本对于物质的态度,本尼迪克特是这样解释的,“军舰和大炮,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犹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

日本的国民性

日本的国民性

3
参考意义
·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 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群体人格。 其成因非常复杂,一般多表现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 复出现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
一、日本国民性内容各Βιβλιοθήκη 其所集体主义忠义勇武
神道
危机意识

实用主义
等级制度
双重性格
集团主义
日本人喜欢合群、重视集团的共同行 动,反对内部个人竞争,坚持集体利益 大于个人利益, 因此很难产生足以改朝换代的阶级对 抗。 在侵略战争中,因为是集团行为,既有 “上级命令”,又“大家都一样”,这 就形成一种“无责任集团”,干坏事的 时候没有犯罪感,干完之后也没有责任 感。
·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日本国民性的形成
2-1
岛屿环境 农耕型社会 自然灾害频繁 资源极度匮乏 生存条件恶劣
地理环境
危机意识强烈 集体主义至上 从容冷静 享乐主义
忍从精神
2-2
历史因素
镰仓和室 町时代武 士道精神
德川幕府统
治的影响
中国文化 的影响
近代明治维 新的影响
·镰仓和室町时代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 国民性形成的非常 重要的原因。武士 道精神武士道的精 髓即“忠义勇武”, 要求武士对于主君 的绝对效忠。讲求 对大名和将军的绝 对忠诚和彻底的服 从
日本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性格既好勇斗狠 而又待人态度温和;黩武而又 爱美;尊大自傲而又彬彬有礼; 冥顽不化而又柔弱善变;表面 服从而又心存怨恨,不甘受人 摆布;忠诚而又诡诈;勇敢而 又怯懦;保守而又易于接受新 的方式......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日本的国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要求】 义 勇 仁 礼 诚 名誉 忠义
【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 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 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武士道好的一面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 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 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 等种种美德。 深受武士道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 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是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
【武士道的渊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 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 道。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 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 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 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 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 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 家的“ 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 “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 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 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 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 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 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发生重大影响。
日本国民性
亲近自然,崇尚和谐 具有极强的危机感 勤劳 注重现实利益 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严格的等级制度
“耻感”文化
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 物。 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美。刀是 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的是勇气、忠义 和名誉。
二者组成了这个国家不可思议的双面国画, 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有西方学 者将日本称为“精神分裂的民族”,的确 有他的道理。
菊花与刀——日本皇室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在 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 推崇菊花之美。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 又称菊节。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 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10月,天 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日本皇族族徽 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尼采
在武士道的魔鬼训 练中主要的学科有 剑术、射击、柔道、 骑术、枪术、战略 战术、书道、道德、 文化等,这些都进 而演化为日本的传 统文化。
严格的来讲,在道德约 束方面,孔孟之道才是精 神最丰富的源泉。孔孟所 主张的五伦,即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 成为武士最常规也是最重要 的约束力量,成为武士的经典 之一。这种思想深深地埋在有 一定知识的武士的心灵深处。 佛教不能给武士道的部分 则有神道补充。
“如果把亚洲人的 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 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 山丘”。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 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 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 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 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 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 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 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 弱,保守而又求新。 —— 本书作者 鲁思· 本尼迪克 特
首先,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 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 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 自我意识 价值观念 社会交往准则 最普遍的个性素质 心理特征
但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 困境。所以武士必须智勇全。
【优秀的一面】
中 世 纪 骑 士 日 本 武 士
武士道残忍的一面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的《教育敕语》,以“义勇奉 公”为最高原则。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 义的表现”。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 的,有杀父亲的,有杀兄长的,;有还有杀亲生孩子的。 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 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目。
日本皇室全家福
菊花与刀——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 真正建立起武士道理论体系的是300 年前的日本古学派的先驱者山鹿素行。 他从儒学中找到“理论根据”,提倡 守“忠节”、“武勇”、“义理”, 表现出“尽忠死难”的所谓“武士精 神”。他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应 尽本分,宣扬“报恩、克己、面对死 亡不动摇的勇气”。 “所谓武士道, 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 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有什么大 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 前。”死亡观是该书的核心,也是武 士道的精髓所在。 刀,武士道——血腥的一面
【残忍的一面】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 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 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 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 死罪者。武士大众,14、 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 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 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日本武士道解析】
武士道虽然来源于古 代中国,但不是一种清洁 的精神,它是一个在偏狭的 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 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 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 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 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 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 一面,从而导致世界性灾难, 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