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悲剧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合集下载

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

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

对后世的影响试论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与对后世的影响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文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其文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深沉。

其中,尤以其表现孤独情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影响。

本文将就此探讨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

陶渊明孤独情感的表现陶渊明作为文士,身处政治不安的时代,对于生活的不满和困苦深有感受,这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情感。

以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为例,诗中描述了他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情景,将自己与世俗分离,与荒野、花草相伴的情怀通过文字传遍天下。

又如《归去来辞》中,他写道:“山中无有乱石塞,河上不曾断人肠。

”表达出在飘零漂泊中,能够寻得一处宜居之地的难得与喜悦。

陶渊明的诗文语言清新脱俗,意蕴深刻,充满诗情画意。

对于孤独情感的表现,他不是简单的将孤独单独抽离出来,而是将孤独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这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这使得陶渊明的文学作品被赞誉为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具个性和内涵的代表之一。

陶渊明孤独情感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尤其是他表达的孤独情感,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孤独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情感体验,陶渊明在他的创作中将孤独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更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

他将孤独与理想值得追求的独立、自信联系起来,强调了个人独立起来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种积极的精神追求也形成了对后世的鼓舞。

其次,陶渊明的孤独情感表现让后人从中品味生命的价值,从而产生追求人生意义的深深感受。

他通过情感体验让人们找到生命的温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启示了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方向。

这也是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

最后,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孤独情感表现也为后世文学的创新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他运用纯粹的文学表达,将孤独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文学之美,更具有人性之美。

这种表现形式为后世文学界创新开辟了道路。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体现了他独立、淡泊、儒雅、自由、乐观的个性和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将总结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以展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陶渊明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些句子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他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四季变化、鸟兽昆虫、花草树木等,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淡泊自然、随遇而安。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势。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没有欲望和争斗,和谐自在地生活着。

这个故事代表了陶渊明对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和不满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也通过描写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公、贪婪和虚假来暗示他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批评。

陶渊明的诗中还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儒雅修身的品质。

他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为荣,并主张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没有迎合时俗的风尚和权贵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是对归乡理想的强烈呼唤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思。

他不仅关心个人的境遇,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透露出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他生活在乱世,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相信个体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相信人们在艰难时刻可以找到内心的安慰和希望。

从《咏荆轲》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

从《咏荆轲》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

从《咏荆轲》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咏荆轲》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咏史诗,文中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壮烈场景,表达了对英雄荆轲的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另一面,他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咏荆轲》中探析陶渊明的另一面,从多个角度解读这个伟大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咏荆轲》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诗中写到:“直为横刀夺豪贵,更有争雄意。

大焉真节义,豪者从来避。

”荆轲虽然身居下层,但他不甘受人欺凌、折磨,勇敢地举刀冲杀,展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正是陶渊明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理想的真实写照。

他对风雅的崇尚、对自然的追求,都是他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通过赞美荆轲,实际上也在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反抗。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咏荆轲》表现了陶渊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诗中写到:“直如斯该剑,雄心壮节如竹若。

为大义致高节,天地知而少人识。

”在这里,陶渊明赞美荆轲的高节大义,将他视为真正的英雄。

而反过来看,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当时的社会风气腐朽,功利主义盛行,人们追求名利和享乐,而忽视了道德和伦理。

陶渊明通过赞美荆轲,实际上是在批判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和伦理,而不是被功利主义所蒙蔽。

这种反功利主义的表达,也是陶渊明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咏荆轲》也展现了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写到:“经过途窅壁,溪山虽晦暝。

东西岂长蜀?蜀虽晚汉;避君害身,犹古人为人。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提及,陶渊明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忧虑。

荆轲为了大义甘愿牺牲自己,而换来的却是社会的不公和对立。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正是陶渊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观察。

他通过荆轲的故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呼吁人们不要忘记高尚的品德和理想。

陶渊明剖析

陶渊明剖析

陶渊明剖析
陶渊明的生平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

然而,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他身上的儒家和道家两种修养,使他在面对仕途和归隐的选择时,最终选择了归隐。

陶渊明的归隐和其他田园诗派的诗人有所不同。

他选择归隐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过起了实打实的乡村生活,以耕种养活一家人。

这种生活已经超出了诗化的意境,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乡村生活。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有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社会的批判,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句,表达了他对官场的深深厌恶。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和道家修养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他的归隐选择和他的乡村生活,都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真实和深情。

《挽歌》陶渊明古诗赏析

《挽歌》陶渊明古诗赏析

本⽂是⽆忧考为⼤家整理的《《挽歌》陶渊明古诗赏析》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挽歌】陶渊明其⼀有⽣必有死,早终⾮命促。

昨暮同为⼈,今旦在⿁录。

魂⽓散何之?枯形寄空⽊。

娇⼉索⽗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

其⼆昔在⽆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欲视眼⽆光。

昔在⾼堂寝,今宿荒草乡。

⼀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杨亦萧萧。

严霜九⽉中,送我出远郊。

四⾯⽆⼈居,⾼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萧条。

幽室⼀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奈何!向来相送⼈,各⾃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阿。

【注释】 嶕峣:很⾼的样⼦。

幽室:指坟⽳。

向来:刚才。

亲戚:有⾎缘关系的亲⼈。

或余悲:也许有些⼈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阿:⼭陵。

【赏析】 1、这是诗⼈在死前两个⽉,即元嘉四年(427)秋九⽉为⾃⼰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层外,其余每四句为⼀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氛,下葬及与世⼈永别,安葬后送葬⼈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

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对死亡⽆忧⽆惧、处之泰然的⼈⽣态度,并⽆凄凉、黯淡的情调,与⼀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挽” 的是⾃⼰,⽽不是亲属、朋友;另⼀⽅⾯是因为诗⼈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种形式⽽已。

《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各⾃还其家”为⼀个层次。

“亲戚”“他⼈”均属“向来相送⼈”,即给诗⼈送葬的⼈们。

“他⼈”,即诗中的“贤达”,指诗⼈⽣前好友。

“亦”,也,语⽓副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法同“幽室⼀已闭”中的“已”。

陶渊明的资料

陶渊明的资料

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

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大家知道,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诗歌体例,为我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但又不浅薄,读后使人感到淳厚有味,富有意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静美画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陶渊明诗歌鉴赏一《移居其二》魏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作品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体现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注释:(1)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

同时,对躬耕自岭的生活也表示了适意与满足。

(2)登高:登山,指游赏。

赋新诗:即作新诗。

(3)更相呼:相互招呼。

斟酌:指饮酒。

斟:执壶注酒。

酌:饮酒。

(4)农务:指农忙时。

与下句“闲暇”相对,辄:就,总是。

(5)披衣:谓披上衣服去串问。

(6)此理:指上述与邻居交往的乐趣。

将:岂,难道。

胜:强。

高。

无为:不要。

去兹:离开这里。

(7)纪:经营,料理。

不吾欺:即“不欺吾”。

译文: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悲剧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摘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富创造性的伟大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田园诗歌的开创者。

他的悲剧是社会的动荡、官场的腐败与和个人人格、理想之间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悲剧过程,必然导致陶渊明的情感的变化。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作为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有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的陶渊明,只好借助于诗歌这种极富情感的表现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诗歌中,陶渊明通过对喜爱田园风光来表现对官场的厌恶,通过艰辛的劳动来表现不屈的性格,通过生活的艰辛贫困来表现坚守“君子固穷”的高节,通过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以及描写恬静安适生活表现归隐的情怀等。

[关键词]:陶渊明悲剧根源体现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晋朝最大的诗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富创造性的伟大文学作家。

由于陶渊明的人格高洁,理想高远,而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境界的开阔,风格的平和,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歌创作的先驱。

正如苏东坡评论陶渊明的诗歌时说:“吾于诗人无所好,独好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可见,陶渊明在文坛上。

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贡献高、影响大,他的诗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1、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

生活在东晋和刘宋之间。

他的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员。

他在《命子》诗中颂扬其曾祖“功遂辞归,临宠不忒”,赞美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这样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祖世虽盛,但到了陶渊明出生时,家境衰落,加上父亲去世早,陶渊明从小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正如他在《饮酒?其十六》中所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使他想在政治上干一番事业。

他在《杂诗》(其五)中写到:“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这诗中就表明了他盼望着像大鸟展翅高飞那样,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在他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先后担任了江州祭酒(主管教化),荆州、江州刺史幕僚以及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

在他四十一岁时,担任彭泽县令。

上任后的第二十八天,郡里督邮(督察官员)来彭泽县,陶渊明不愿意毕恭毕敬“束带”迎接,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他在《归去来兮辞》所说的“心为形役”。

即心志被形体役使,也可以说,自己的理想被黑暗的现实社会和官场污浊所“役”,自己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从此毅然辞官,归耕田园,直到病逝。

从以上陶渊明的家庭生活和为官到隐居之路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历程。

陶渊明由于从小读书,涉猎广泛,不但受到在中国古代占主要地位的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道家的思想的影响。

这正如他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中所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为了“静念园林好”,“人间”都可以“辞”。

一个“辞”字,道出道家思想在陶渊明思想中的优势地位。

他那种随顺自然、执守个性、超然生死、忘怀得失、厌弃功名、鄙视官场、追求自由、乐于与大自然为伍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道家。

如果从陶渊明整过思想发展过程来看,开始,儒家思想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积极出仕,体现出儒家的精神。

当看到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斗争的时候,在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自然寻求心灵上的另以条出路,那就是:而且这种思想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又决绝。

而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就思想本质来说,道家的“真”、“淳”是与社会的“伪”、“浊”相对抗的,为了自己的人格独立,选择弃官归隐。

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过:“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这正好是他之所以“逃禄归耕”的诠释。

辞去彭泽县令以后,他在乡间以隐即达三十二年,直至病逝对于陶渊明的这段漫长人生路,从儒家角度来看,陶渊明没有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略;从道家的角度看,他的归隐也只是实现了身理上的归隐,在心理上,他对政治的关心,对国计民生的热忱至老不衰。

因此我认为他的归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他的人生始终是在曲折中挣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的调和,他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一生。

2、陶渊明的悲剧总的来说是源于当时黑暗的社会和官场的腐败,其本质是社会黑暗与官场的腐败与陶渊明个人人格、美好理想之间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也即是说:陶渊明的人生悲剧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1.1、社会现实是产生悲剧的外因在中国的历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是一个“乱与簒”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中,人们“大有人命浅危、朝不虑夕”之感。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必然逃不脱环境的影响。

1.1.1、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陶渊明所处年代,正是东晋和刘宋之交的动乱的年代。

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烈。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在中原割据混战,并对处于江南的东晋进行不停的骚扰,民族战争时有发生。

在国内,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阶级矛盾极大。

这一矛盾的不得不促成了以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起义的爆发。

此时,内忧外患,战争致使国家混乱,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1.1.2、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大,从统治阶级内部方面来说,各种斗争也更加激烈,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它表现在同党伐异、尔虞我诈上。

这样,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极端复杂,东晋世族政权的腐败与残忍。

比如,以桓温、司马道子、王恭、司马元显、桓玄、刘裕等展开了剧烈的政权斗争。

在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这些斗争不但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也给人民到来了痛苦。

1.2、个人的性格是产生悲剧的内因《文艺美学》指出:“悲剧直接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表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对社会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悲天悯人的深沉感情和人类前景的哲学思索便常常交织在悲剧之中,体现为一种明亮而敏锐的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包含着毫无隐晦的觉醒意识,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

”我探讨陶渊明隐居田园,不然要注重他的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对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

1.1.1、理想的伟大与现实社会产生的矛盾陶渊明是一个性格十分爽直、情感奔放、理想远大,积极向上的诗人。

文如其人,在他的诗歌中其个性有鲜明的体现。

他的《闲情赋》可以看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冲破,说明其爽直,说明陶渊明积极的思想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他在《拟古九首之八》中写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一种儒家积极出仕的精神,那种富有极大的为国为民、实现自己的匡时济世的抱负的思想还是占据了首要位置。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顺畅,实现理想也并非如此顺利。

他在《杂诗》中写到:“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理想和志意是多么高远,而现实社会,是这样动乱不堪,即使“有志”也“不获骋”。

这时,我们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已经感受到了他纯真的理想与现实社会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1.1.2、人格的尊严与官场政治斗争的矛盾《社会心理学》指出:“一个人的动机一定会影响他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影响着他的动机。

”就陶渊明来说,他归隐田园的根本在于维护人格的独立性,在于维护个人的尊严,在于追求自由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追求美好的社会生活。

然而,他身在官场中,所看到的是污浊不堪,是尔虞我诈,是阿谀险恶,是腐败欺诈时,内心充满了痛苦与不安。

比如,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是,所见到的是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这些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使他感到失望。

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处处人心惶惶,时时坐卧不安,感到的是焦虑,是惶恐,也是无奈。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可以看出他的真纯与耿介,他在《归园田居》中也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他把官场比作“樊笼”“羁绊”,可以看出他为什么毅然选择了洁身守志、隐居田园、躬耕自资之路是他的性格无法适应官场的黑暗所致。

而这种选择行为及其结果,本身表现了他与社会及其官场现实的背离思想,但这种思想又恰恰又奠定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总之,陶渊明有着报国治世的远大抱负,可是他经历的是腐败黑暗的官场,看到的是社会的动乱,感受到的是人民所遭受的种种灾难和不幸。

而且在这样浑浊的社会下,无疑,以陶渊明的个性去发展他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他曾经的多次出仕也给予了最铁的证明。

最终陶渊明清也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当然也没有机会实现),可在心理上他始终也没有能把自己置身世外,因此他始终活在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在给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可以说,陶渊明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那高尚的人品和美好的理想是积极的、进步的、有价值的,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

他的理想与现实充满着矛盾,时时发生着无法避免的冲突,他那“远之八表”的美好理想,却“和风弗洽”而“翻翮求新”,最终是“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鲁迅语)因而,可以说,陶渊明的悲剧也就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现实黑暗势力的强大与个人美好理想矛盾的必然结果。

3、《文艺美学》认为,人与现实的关系是多样的,其中有一种关系叫审美关系。

审美观系就表明了人们通过艺术以达到爱美恶丑,并以此求美来满足人们的情感要求。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动乱,官场的污浊与争斗与陶渊明实现美好理想发生矛盾,造成陶渊明心理失去平衡。

从心理学来说,失衡产生困惑、郁结。

而内心的郁结不可能久久积郁于心,郁结需要消解,情感需要释放。

这对于陶渊明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用诗歌来予以表现。

这正如中国古代的《毛诗序》中说:“诗者,知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文学总是慰藉那些受伤的心灵。

对陶渊明来说,归隐田园,虽他两袖清风,但有一腹诗书,他把生命的激情倾注在诗歌当中,热情地歌颂田园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