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职研究】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50:4-6)受托责任观和剖析

【天职研究】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50:4-6)受托责任观和剖析
【天职研究】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50:4-6)受托责任观和剖析

【天职研究】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2015-03-17天职专业研究天职国际

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

(50/4-6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设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过程中出现过的两个核心理论。财务报告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编报财务报告?它是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石, 为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的其他概念,例如,报告主体概念、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列报和披露等垫定了逻辑基础。

对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目标的研究,最早开始于 20世纪 40年代左右的美国,例如,美国会计学会(AAA ,以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等机构,均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会计准则两大体系——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出现, 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具逻辑的用于制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原则, 财务报告的目标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核心理论

在设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过程中,出现过两个核心理论:“受托责任观” (Stewardship Approach 和“决策有用观” (Decision-usefulness Approach 。二者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受托责任观’适用于所有者和受托者都十分清晰的市场经济环境; ‘决策有用观’适用于资本可以趋利性流动、所有者 (委托者缺位和模糊的市场经济环境。”

(葛家澍, <市场条件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1996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不矛盾,而是互有交集、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在 2010年修订完成的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对两个观点的综合。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产生于较为简单的经济环境,是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理论。“受托责任(Stewardship ”一词来源于《圣经》,延伸到公司治理范围,是指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的、对资源所有者交付的资源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责任。“受托责任观”假设:企业管理者及其所有者、贷款方和债权人等之间是契约关系,企业管理者处于受托方地位,委托人需要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和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在此观点下, 财务报告的目标被定义为:以恰当的方式或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如实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受托责任观”主要是针对现有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偏重于财务报告的证实价值,其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偏向表现为:(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偏向于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2会计确认方面,仅对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3会计计量方面,采用具有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4财务报表列报方面,关注经营业绩的计量,即偏向于“利润表观”。

(二决策有用观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复杂化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决策有用观”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决策有用观”假设:财务报告信息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方和债权人等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

策是有用的。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被定义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也以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为前提, 但更关注资本市场中现有和潜在的财务报告使用者, 因此, 其报告的信息不仅包括向现有所有者反映受托责任的部分, 还包括可能影响现在投资者决策的部分。

“决策有用观”针对现有和潜在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偏重于财务报告的预测价值,其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偏向表现为:(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偏向于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2会计确认方面,不仅关注已发生的经济事项, 还关注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现时和未来事项; (3 会计计量方面,更倾向于公允价值法或现行价值法;(4财务报表列报方面,更关注企业经济资源的计量,即偏向于“资产负债表观”。二、“受托责任观”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一A ? C ?利特尔顿和W ? A ?佩顿的“受托责任观”

美国会计学家 A ·C ·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 1886-1974 和 W ·A ·佩顿是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 的代表。 1940年, A ·C ·利特尔顿和 W ·A ·佩顿(William Andrew Paton, 1889 -1991 出版了《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它建立了“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目标的基本框架, 并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 讨论了公司收入和成本, 收益、费用和盈余等概念,对之后的会计准则相关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将会计的目标阐述为:“会计以供给营业机构之财务资料为目的;此种财务资料,必须编成报表,以应管理者、投资人、及一般公众之需要。(潘序伦译, 1949”关于报告使用者的

范围,它进一步阐述为:“公司最重要的责任,并非以一个或多个兼任经营管理的所有者为对象,而应该以某一类或某一组不参与经营的、现有或预期的投资者为对象。”关于公司的受托责任,它阐述为:“建立公司报告准则的最佳方法, 是假设受托管理者向缺席经营的投资者报告, 这些投资者无法单独获得受托管理者如何履行其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 (二美国会计学会的若干公告(1936-1957

1936年, 在 E ·L ·柯勒 (Eric Louis Kohler,1892-1976 、 A ·C ·利特尔顿和

W ·A ·佩顿领导下的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 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要求, 发布了《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暂行公告》 , 它是第一份专业机构发布的、试图建立一套完整会计理论的研究公告。该公告指出:“站在财务角度,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对公司经济资源的使用,以及其导致的贷款方和投资者权益状况的变动。”虽然并未直接使用“受托责任”的术语,但其理论内涵与“受托责任观”类似。此外,该公告还讨论了公司会计的三个主要问题:成本和价值;收益的计量;资本和盈余。

1941年, 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发布了《公司财务报表的基本会计原则》。该公告将会计原则的基础假设描述为:“公司定期财务报表的目标, 是为形成可靠的判断提供必要的信息。公司经济资源的起始和终止,及其导致的贷款方和投

资者权益的变动相关的信息, 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此外,该公告还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对成本、收入、收益、资本的计量进行了讨论。

1948年, 美国会计学会发布了第三份有关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公司财务报表的基本会计概念和准则:1948年版” 。该公告以之前阐述的

财务报表目标为基础,新增了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收益的概念,并为财务报表的编报设定了若干基本原则。

除上述文件外,美国会计学会在 1954、 1957年间,还发布了几份会计概念框架相关的文件, 讨论了财务报告的其他基本原则。这一时期, 美国会计学会主要基于“受托责任观”对财务报表的目标进行了阐述, 进而强调历史成本法为会计计量的主要方法。

(三井尻雄士的“受托责任观”

美籍日裔会计学者井尻雄士(Yuji Ijiri, 1935- ,曾担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其主要代表作是《会计计量基础——基于数学、经济学及行为学的探究》和《会计计量理论》,这两本著作是“受托责任观” 的奠基之作。

在《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井尻雄士阐述了其理论的核心:“受托责任观”。他认为,受托责任包括“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同而产生的一个公司对其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政府或有关联的公众承担的受托责任”,以及“公司内部下级对上级应承担的受托责任”。由于受托责任的存在, “会计的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反映资源受托方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

况” 。井尻雄士还提出,应该以“ Accountable ”替代“ Stewardship ”,它包含了解释、说明的意思,因此,井尻雄士的“受托责任观”,更强调资源受托方对委托方负有解释、说明其经营活动及结果的责任。井尻雄士所建立的计量理论,是以其“受托责任观”的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的。他认为,反映资源受托方受托责任的关键指标,是企业的经营业绩;对经

营业绩的计量,应当采用统一的、可验证的计量方法,因此,他是历史成本法的支持者。

三、“决策有关观”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一乔治·J ·斯托布斯的“决策有用观”

1953年,乔治·J ·斯托布斯(George J. Staubus教授在芝加哥大学首次提出了“决策有用观”理论。 1961年,在其著作《投资者的会计理论》中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

乔治·J ·斯托布斯首先在他的博士论文——《收入的会计概念》中讨论了“决策有用观”理论。他发现,会计学者们通常关注所有者、股东、贷款方,或者其他作为财务报表阅读者的投资方,但并未特别关注会计与投资者所面临问题之间的关系。相反, 他们假设, 毋庸置疑的, 会计提供的信息对投资者解决问题都是有用的。也就是说,他们识别出了财务报告使用者, 但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来说明, 会计信息是如何影响使用者作出决策的。

1961年,乔治·J ·斯托布斯在其著作——《投资者的会计理论》中完整构建了“决策有用观”的理论框架。在该书第一章提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信息。”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必须是与投资者因投资关系而预期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相关的信息。” 在该书的第二章中,进一步指出,为达到决策有用的目的,应该关注的核心是所有者的“剩余权益”。剩余权益,实质上代表了公司在未来对投资者的支付能力。为精确计量所有者的剩余权益及其变动, 应当对资产和特定权益及其变动进行精确计量。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讨论了对

资产和特定权益的分类和计提原则,从而建立了一套与之前的“受托责任观”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理论。之后,乔治·J ·斯托布斯继续完善了“决策有用观”理论,并提出了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理念。

(二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基础理论报告》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通过两年的研究,发布了著名的《会计基础理论报告》(ASOBAT 。它是第一份研究机构发布的,代表“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理论报告。

在《会计基础理论报告》中,会计被定义为:“一套识别、计量, 以及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以允许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判断和决策。” 其中,经济信息的传递对象,既包括内部管理者,也包括外部使用者。报告提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以下相关信息:(1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其中包括重要的决策领域和确定目的与目标;(2 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3保护资源并管理其情况;(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 2007其中,第(1

项就是对“决策有用观” 的明确阐述; 第 (2 、 (3 项则包含了“受托责任观” 的理论; 第 (4 项则将会计责任扩大到社会责任。

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报告讨论了四项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验证性、中立,以及可量化。同时,还讨论了达到目标可采用的五种信息传递方式。该报告进一步指出,尽管会计通常被看作历史成本性质的,但是,采用会计技术对未来计划和预期事项进行处理,将变得越来

越重要。报告强调,历史成本信息通常具有相关性,但不适用于所有的目标,因此,历史成本和当前成本信息都应当进行报告。

(三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 4号公告》

1970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其研究成果:《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第 4号——商业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APB statement NO. 4,该公告其中一章详细讨论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

《第 4号公告》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提供量化的商业企业相关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对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所有者和贷款方作出经济决策是有用的。” 该目标关注的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管理者和会计面临的问题。基本目标又分为两个层次:一般目标和质量目标。一般目标包括:(1提供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的、可信赖的财务信息,用以评价企业偿付现金的能力;(2提供

企业盈利活动而产生的净资源变动相关的信息;(3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盈利潜力相关的信息, 包括有助于使用者预测的过去和当前信息。质量目标,是指有用财务信息需要具备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及时性、可比性,以及完整性。 (四特鲁布拉德报告

1971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宣布成立两个研究组:会计原则研究组,由弗朗西斯? M ?怀特(Francis M Wheat主持;财务报表目标研究组,由罗伯特·M ?特鲁布拉德(Robert M Trueblood主持。前者研究的结果, 是建议组建独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以取代完全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控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后者则于1973年 10月

发布了著名的特鲁布拉德报告(Trueblood Report ——“财务报表的目标”,这份报告最终成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的基础。

特鲁布拉德研究组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定义财务报表的目标”,并以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 4号公告》为基础开始研究工作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研究组至少考虑四个问题:谁需要财务报表?(2他们需要什么信息?(3会计能够提供其所需的信息有多少?(4提供所需的信息应建立什么框架?

在最终完成的特鲁布拉德报告中,研究组提出了 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分别针对财务报告的不同阶段进行讨论。其中, “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作出经济决策的信息”。在基本目标下,其余目标作为财务报表的实施目标。基本目标与乔治·J ·斯托布斯在 1961年提出的目标类似,属于“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同时,研究组提出了另一个目标:“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是提供有用信息,以判断管理者有效使用公司资源,以达到公司主要目标的能力。”该目标则兼具了“受托责任观”的理论内涵,不同的是,研究组强调,不能仅仅关注历史信息,因为过去事项不能脱离其未来可能的结果进行评价。因此,在“受托责任观”下的财务报表,也应当考虑未来后果,其信息应当反映实际和潜在的结果。

与之前诸多理论不同的是,研究组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缩小到投资者和贷款方, 因为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受限, 所以必须依赖财务报表的信息。研究组认为,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他们都

关注企业为其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且都将预测、比较和评价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而为所有者最大化的产出现金的能力,就是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定义。据此,研究组提出了另一个目标:“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是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以预测、比较和评价其盈利能力。”

报告还讨论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可靠性、中立、可比性、一贯性, 以及可理解性。此外, 研究组认为, 财务报告的目标不能仅仅通过一种计量方法来达到, 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当期价值、重置成本、现值等多种计量方法。

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

1973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并开始着手制定其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其中,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其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如前所述,特鲁布拉德报告已经为委员会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74年 6月,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讨论函——《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目标研究组报告的考虑》,并逐步发布了《商业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初步结论》等文件。 1978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商业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一目标的环境背景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第一部分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定义财务报告目标的环境背景。

1. 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概念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将所定义的目标从“财务报表的目标” 扩大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尽管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的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但是,某些有用的信息,不能仅通过财务报表来提供,还需要整个财务报告来提供。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还包括可以直接或间接传递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其他资料, 这些信息是关于公司的资源、义务、盈利等情况。财务报告包括各种形式,例如,公司年度报告、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文件等属于向外部传递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新闻公告、管理层预测,或者其他描述其计划和预期的资料,也可能属于向外部

传递非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

2. 目标的环境背景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指出,财务报告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提供有助于作出商业和经济决策的信息, 这些决策是指通过组织商业和经济活动而作出使用稀缺资源的合理选择。财务报告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意图提供的使用者的需求, 而这些需求反过来又取决于使用者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和决策的性质。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受到经济、法律、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决策时获得了能够反映商业企业的责任和业绩相关的信息, 以利于评价资源投入活动及其预期的回报、成本和风险,则个体、公司、市场,以及政府对稀缺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将得到改善。财务报告的功能,是提供信息,以有助于经济决策者作出向企业投资、借款相关的决策。

3. 信息的特征和限制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讨论了财务报告信息存在的固有限制。首先,财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单个商业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财务后果的计量,计量将产生一定的成本。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会产生提供或使用成本,提供信息预期产生的效益,至少应当等于所发生的成本。即财务报告信息受到报告成本和效益的限制。其次, 财务报告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一般以货币单位表示。但是,某些信息并不一定能够通过定量来传递, 而需要描述性质。财务信息通常受限

于以货币单位计量的要求,或者受限于固有程序。此外,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 大部

分反映的是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财务结果。管理层可能需要传递其计划和方案相关的信息, 但财务报表报告的却是历史的。但是,关于过去的信息,可以通过推测过去和未来的关系,对预测未来产生影响。

4. 潜在使用者及其偏好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提出,财务报告的潜在使用者可能包括潜在的投资者、贷款方、供应商、客户、雇员,以及其他对企业感兴趣的组织。除管理层之外, 这些现有和潜在的使用者统称为外部使用者。他们大部分关注的是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因为其决策与预期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不确定性相关。

5. 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目的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指出,财务报告具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该公告的目的是为商业企业编制的通用目的外部财务报告设定目标。该公告进一步解释,管理层虽然属于企业内部人员,但也是外部财

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因为管理层也像外部使用者一样, 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盈利等要素相关的信息。不同的是,管理层在外部财务报告的主要角色,是向其他使用者传递信息。公告强调,投资者和贷款方及其顾问是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因为他们的决策和信息需求超过其他外部组织,其决策显著影响经济资源的分配。此外,满足投资者和贷款方需求的信息,一般也满足其他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二财务报告的目标

特鲁布拉德报告从 12个方面构建了财务报表的目标, 在其基础上,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从 3个方面归纳了财务报告的目标。 1. 有助于投资和贷款决策的信息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定义的第一个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和贷款方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投资、贷款和类似决

策的信息”。该目标反映的是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属于“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理论。该目标明确了财务报告的基本功能,是为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服务。

如前所述,《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认定的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包括: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方、供应商、客户、雇员,以及其他对企业感兴趣的组织。但是,投资者和贷款方是主要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公告中所称的投资者,包括公司权益证券和债务证券的投资者。贷款方, 包括持有债权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商, 具有要求权的客户和雇员、租赁机构、个人出租商,以及债券持有者。法律上的债券持有者有可能属于投资者, 也可能属于贷款方, 需要根据其经济实质进行区分。此外,

投资者和贷款方也包括证券分析师和顾问、中间商、律师、监管机构, 以及其他对企业感兴趣的组织。

同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在该目标下强调,对于那些具备一定程度商业和经济活动知识, 并且愿意通过合理勤勉了解信息的决策者,这些信息应当具有可理解性。财务信息是一项工具,和其他大部分工具一样, 不能直接有助于那些不能或不愿使用,或者误用这些信息的使用者。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 应当面向所有具备合理学习意愿的非专业和专业人士。为达到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将会产生报告成本。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表明信息所面向的对象是不适当的。但是, 财务报告不能仅仅因为某些使用者难以理解或不采用, 而将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剔除。

2. 有助于评价预期现金流量的信息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定义的第二个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和贷款方及其他使用者评价预期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不确定性, 其形式包括通过债券和贷款的出售、赎回,或持有至到期产生的股利或利息。”对于现有和潜在的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 其关注的是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与其作出决策直接相关的, 因此, 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是与评价企业预期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不确定性相关的信息。评价现金流量的基本方法,是测试其回报是否超过(或少于其投入的成本。成功的投资者和

贷款方,不仅是收回与其投资本金相当的回报,还要收回与其承担的投资(现金、商品或服务风险相当的回报。

此外,投资、贷款及类似决策,一般涉及当前现金和未来现金的选择。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方需要相关信息来帮助他们作出合理预期。对于通过投资非现金资源赚取现金的活动, 需要测试该经营活动在较长期间内产生的现金回报,是否超过了其投入。此时,现金回报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

3. 有关企业资源、要求权及其变动的信息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定义的第三个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 以及由于交易、事项和环境导致的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相关的信息。”其中,对资源的要求权,是指企业向其他主体和所有者交付资源的义务。根据该目标, 财务报告的主要报告对象是企业所享有和承担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也就是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而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即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该目标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下的财务报告偏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指出,企业经济资源、义务和所有者权益相关的信息, 有助于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方识别企业的财务优势和劣势,并评价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这些信息也为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方评价企业在一个期间内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基础。此外, 它们也直接表明了某些资源及相关义务的潜在现金流量。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强调,财务报告的主要焦点是通过利润及其组成部分的计量反映有关企业业绩的信息。对企业现金产出能力的关注, 是建立在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关信息基础上的, 而不是直接关注其实际现金流量。企业在某一期间内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 并不能充

分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否是成功的。因此, 以权责发生制计量的公司利润及其组成部分, 可以更好的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 不仅告诉使用者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 而且告诉他们未来支付现金

的义务和代表未来将要收到现金的资源。因此, 这些财务报表提供在经济决策中对使用者最为有用的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其他事项的信息。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提出了“资本性交易”的概念,并将其与企业正常

经营交易相区分, 对此后的财务报表列报方法建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公告指出, 财务报告应当提供企业如何获得和支付现金, 借入和偿还的借款, 资本性交易, 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企业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事项相关的信息。其中, 资本性交易包括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现金股利和其他资源。有关利润及经济资源、义务和所有者权

益的信息, 也可能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也包含了“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目标的基本

理论,但是,它仅作为第三个财务报告目标的补充,其地位已显著低于“决策有用观”。该公告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企业管理层如何通过使用所有者(股东交托的企业资源,以履行其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企业管理层负有定期向其所有者解释的责任,该责任不仅是作为公司资源的监管和保管者身份的责任, 还包括他们在不利经济环境下, 有效率和有效益的使用了这些资源的责任。盈利信息通常关注于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管理层、所有者和其他方通过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利润,来评价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其受托责任。某一期间内的盈利信息,

既能有助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也能满足其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的需求。

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

1988年 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前身发布了一项征求意见稿:《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并于 1989年 9月发布了正式稿。 2001年改组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也继续采用了该《框架》。《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中所定义的“编报财务报表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明确:“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该目

标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的第一个目标类似, 反映了“决策有用观” 的基本理论。此外, 《框架》 (1989 进一步强调:“财务报表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成果或受托责任。使用者之所以评估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或经管责任, 是为了能够作出经济决策。” 可见,《框架》(1989的财务报表目标,也包含了“决策有用观” 和“受托责任观” 的基本理论, 二者的地位也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

号》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定义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该目标综合了《框架》 (1989

的内容, 并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在基本定义中直接提及, 因此,在我国现行准则下,是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具有监管作用的特点所决定的。监管方需要关注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信息需求偏向于对过去事项的证实价值, 从而, 在对信息的质量特征选择时, “可靠性”的地位也高于“相关性”。

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类似,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1989 所指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不同的是, 《框架》(1989指出,“由于投资者是主体风险资本的提供者,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财务报表, 也可以满足财务报表所能够满足的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需求”。也就是说,其识别的财务报表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 而未提及贷款人。此外,《框架》(1989认为,管理层是企业财务报表的首要责任人,而不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之一。

对于决策相关的信息,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1989 强调, “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要求评估主体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及其产生的时间和不确定

性。”可见,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相同,其对财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也是与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相关。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指出,“如果使用者得到的信息着重于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 他们就能更好地评估这种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相较而言, 《财务会计概念

公告第 1号》中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及其变动”,更偏向于以经济本质来描述财务报告的对象,而《框架》(1989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则偏向于以财务概念来描述财务报告的对象。但是,《框架》(1989进一步解释:“主体的财务状况受到主体控制的资源、主体的资金结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主体适应其所处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影响。” “关于主体的经营业绩尤其是获利能力的信息, 是评估主体今后有可能控制的经济资源的潜在变动所需要的。”也就是说,《框架》(1989中的“财务状况”其经济本质是“经济资源”, “经营业绩” 的经济本质则是“经济资源的变动” , 不同的是, 《框架》 (1989并未明确提及“要求权”的经济和财务概念。

六、趋同后的财务报告目标

(一趋同背景

2002年 9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签订的“诺沃克协议”中约定,对双方的概念框架进行统一,其中就包含了财务报告的目标。 2004年4月, 双方的联合会议决定对概念框架进行修订,并约定修订工作按八个阶段完成:阶段 1:目标和质量特征;阶段 2: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终止确认;阶段 3:计量;阶段 4:报告主体概念;阶段 5:财务报告的界限,以及列报和披露;阶段 6:框架的目的和地位; 阶段 7:非营利性组织对框架的适用; 阶段 8:其他议题。遗憾的是,在联合完成了阶段 1的修订工作后,由于在很多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理事会不再继续联合推进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 201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单独推进概念框架项目,并于 2013年 7月发布了一份讨论稿:《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其中涉及

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终止确认、权益定义及其与负债的区别、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列报和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业务模式、计量单元、持续经营、资本保全等问题。

针对“阶段 1:目标和质量特征”, 2008年 5月 29日,双方理事会联合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 1章:财务报告的目标; 和第 2章: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和限制》,征求意见截止期为 2008年 9月 29日。这是理事会就其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发布的首份征求意见稿。 2010年 11月,双方理事会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订成果,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2010;相对应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8号——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趋同后的财务报告目标,实际上主要是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为基础,对某些之前双方理事会存在差异的内容进行了统一。

(二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

趋同后的《概念框架》 (2010 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以利于其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相关的决策。” 同时, 《概念框架》 (2010 强调, “为评价主体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需要主体的资源、对主体的要求权,以及主体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如何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履行了所受托的使用主体资源的责任相关的信息。”因此,《概念框架》(2010中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仍然包含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理论。

1.通用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是通用财务报告的核心部分,双方理事会规范的大部分是财务报表的问题。诸如“管理层评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 2010年 12月发布了一项实务公告《管理层评述》 , 该公告于 2010年 12月 8日生效等不属于财务报表体系,但也属于财务报告的范围。

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 等新技术推行后,有人认为,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 从而向所有的使用者提供需要的全部信息, 在将来也许是可行的, 因此, 通用财务报告可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双方理事会认为, 让使用者自己归纳财务信息是不合理的, 因为那需要使用者具备超过其能力的会计水平。因此,目前来说,通用财务报告仍然是满足各种使用者需求的最有效也最经济的方式。

2.主要使用者

财务报告的目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所有使用者需要的全部信息,因此,在成本效益原则下最大限度的确定使用者是必要的。《概念框架》(2010把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限定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 采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的定义, 而不是像《框架》 (1989 仅将投资者作为主要使用者。

《概念框架》(2010将“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 作为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的原因是:“ (1 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具有最大限度的、最紧迫的需求,而且大部分无法要求主体直接提供信息;(2理事会的职责要求

其关注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需求, 这些参与者不仅包括现有投资者,而且包括潜在投资者,以及现有和潜在的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3满足特定主要使用者需求的信息, 很可能也满足公司治理模式中定义的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有人认为,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不同,应当对其进行分级。双方理事会认为,主要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无法对主要使用者进行分级,财务报告同等对待各类主要使用者,关注他们的普遍需求。

双方理事会强调, 除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外, 还有如管理层、监管机构及其他公众也需要财务信息, 但他们并不属于主要使用者。管理层并不需要依赖于财务报告来获得主体的财务信息, 而是可以从内部直接获得,因此并

不是通用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在对管理层的认定中, 双方理事会实际采用了《框架》 (1989 中的观点。有人认为,监管机构需要的是经济的稳定,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当包括维持经济稳定,监管机构和财政政策制定者也应当作为主要使用者。双方理事会认为, 将维持经济稳定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将使其变得复杂而相互冲突,很难求得适当的平衡。例如,要维持经济稳定,可能就要求主体不报告, 或延迟报告某些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 这样就削弱了投资者、贷款方和其他债权人的信息有用性。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当与其基本责任相一致,即关注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需求。而且, 提供具有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的信息, 可以增加信息使用者的信心,从而起到维持经济稳定的作用。

3.对“受托责任”的考虑

在阐述通用财务报表的目标时, 《概念框架》 (2010 不再使用“受托责任” 一词。有人理解这是意味着概念框架不再将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的一部分。因此,其结果是,财务报告可能更关注于短期投资者的需求,即,当主体的经营业绩不好时,他们可能选择出售所持有的投资; 相反, 财务报告可能不再关注长期投资者的需求, 即, 他们更可能参与管理,以改善主体的经营业绩,或者可能更希望改善管理。

尽管《概念框架》(2010没有使用“受托责任”一词,但是,并不代表双方理事会将受托责任的概念从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删除了, 提供管理层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 仍然是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部分。删除“受托责任”一词的原因,是因为它表达晦涩,也难以翻译为其他语言。实际上《概念框架》(2010将其更直接明了的表述为“管理层是否有效率和有效益的使用了所接受的资源” 。双方理事会也在结论基础部分阐明, 能够用来评价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和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对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此外,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 对有能力通过表决或其他方式影响管理活动的资源提供者来说,也是重要的。

4.不同类型主体的财务报告目标

双方理事会也考虑了不同类型的主体是否具有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比如:(1规模较小的主体和规模较大的主体;(2公开发行债务工具或权益工具的主体和非上市主体;(3权益集中的主体和权益

分散的主体。双方理事会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的报告主体,其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都具有相同目的,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当然,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理事会可能对不同类型主体的财务报告要求不同。

5.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概念框架》(2010也考虑了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该内容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概念框架》(2010明确:“通用财务报告没有也不能提供主要使用者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使用者需要恰当的考虑其他信息,例如,一般的经济状况和预期,政治事件和政治环境, 以及行业和公司前景等。通用财务报告不同于管理用财务报告、企业价值评估报告等专用报告,并不直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但是,它可以帮助主要使用者评估主体的价值。个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可能不同,通用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普遍的信息需求,其提供的信息对个别使用者可能并非最需要的。但通用财务报告并不限制报告主体披露特定使用者最需要的额外信息。

(三有关报告主体经济资源、要求权以及资源和要求权变动的信息

《概念框架》(2010明确,“财务报告信息应反映主体的经济资源、股东、债权人对主体的要求权,以及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财务状况的本质是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和股东、债权人对主体要求权的性质和金额; 主体的经营业绩导致财务状况的变动,实质为主体的交易或其它事项引起的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可见,《概念框架》(2010采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中的表述方式,更偏向于以经济本质来描述财务报告的对象。

1.经济资源和要求权

《概念框架》(2010指出,主体经济资源的性质和金额,有助于使用者评估其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需要的额外资金以及获得额外资金的可能性。与现有要求权相关

的优先权和偿还要求, 有助于使用者预计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将如何分配。总之,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性质和金额,有助于使用者确定其财务能力的强弱。

不同类型的经济资源导致的未来现金流量可能不同。有些未来现金流量是由现有的经济资源直接产生的, 比如应收账款等;有些未来现金流量则是由综合使用各种资源进行产品生产并销售, 或者提供劳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无法对应到某项经济资源(或要求权,使用者需要了解的是可用于主体经营活动的所有资源。

2.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

《概念框架》 (2010 指出, 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 产生于主体的经营业绩和诸如发行债务工具或权益工具等其他事项或交易。合理的估计报告主体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使用者需要区分这两种变动。相比于之前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1号》和《框架》 (1989 , 《概念框架》(2010一个重要变化便是将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 区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变动和金融活动产生的变动。在现行准则体系下, 仅有现金流量表将主体的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双方理事会曾考虑,将传统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的结构参照现金流量表进行调整,即将所有的财务报表按经营活动 (包含经营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类列示。

3.以权责发生制反映经营业绩《概念框架》(2010)将权责发生制从原来的基本假设中提出,作为一项编制基础,因为权责发生制较收付实现制更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主体过去和未来的经营业绩。以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反映的当期经营业绩,比直接来源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投入的资源,更有助于评价主体过去和未来产生现金净流入的能力。报告主体的当期经营业绩,可能表明主体通过经营活动使可用经济资源增加的程度,也可能表明市场价格或利率的变动等事项使经济资源增加或减少的程度,二者均能影响主体产生现金净流入的能力。

4.以过去的现金流量反映经营业绩《概念框架》(2010)指出,报告主体当期现金流量的信息同样有助于使用者评价其产生未来现金净流入的能力。它表明主体如何获得或支付现金,包括筹借和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或其它现金,以及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重大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重大变化(转自中国会计视野) 关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发布的技术提示 重要提示:本技术提示旨在向各位在第一时间传递相关信息。虽然本技术提示中的信息来源于较为可靠的信息渠道,但由于受时间所限以及尚未取得纸质书籍,因此本技术提示中的信息仍可能不准确及不完整,并且也没有全面列举2010版《讲解》与2008版相比的所有重大变化及其影响。故本技术提示仅可作为目前阶段的初步参考材料使用,请以最终的纸质原书以及技术部根据纸质原书发布的更详细的后续技术提示为准。 据可靠消息,财政部于近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目前正在印制中,预计纸质的书籍将在不久后面世。考虑到该内容对我们今年年审的关系重大,故我们在本期技术提示中,先就我们目前所了解到的该版本讲解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关联方披露等方面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版相比的部分重大变化作一概要性的提示。待取得纸质书籍后,我们将尽快组织力量进行详细的新旧比较,并发布更详细的技术提示,必要时还将对本所的新准则下报告模板中的会计政策表述进行调整。请各位留意技术部将于今后发布的后续通知和技术提示。 根据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相比,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关联方披露方面的部分重大变化如下: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1、 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如果被合并方存在合并财务报表,则应当以合并日被合并方合并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为基础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以前实务上一般也是照此办法操作的,新版只是对此正式予以明确,所以预计该条对实务操作的影响不大。) 2、 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此条明确了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中相关直接交易费用的处理,即在母公司个别报表上也采用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一条所列的合并报表层面相同的处理原则,即予以费用化。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发布以来,相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有过多次反复,现在的最终意见与我们在本所“2010年度会计准则最新发展培训班”上介绍的观点不一致。待取得纸质原书后,我们将对照原书中的表述修改本所报告模板中的相关会计政策表述。) 3、 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但被投资单位仍然是投资单位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时的处理:

解读《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随堂练习答案

1.采用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投资比例是(C)。 A.10%以下 B.20%以下 C.20%~50% D.50%以上 2.被投资单位存在一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公允价值增加了800万元;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为20%。(不考虑所得税等因素)则其资本公积增加了(A )万元。 A.160 B.150 C.16 D.80 3.在(A)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 A.权益法 B.成本法 C.移动加权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4.当交易没有跨准则,也没有跨报表,那么个别报表(B),跟合并报表无关。 A.重新计量 B.不重新计量 C.无关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予以确定的基础是(B )。 A.参与 B.控制 C.建议 D.影响 1、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 A、营业外收入 B、营业外支出 C、商誉 D、投资收益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正确] 2、为进一步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会计处理,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并对()年后发布的相关修订进行整合完善,财政部借鉴修订后的有关国际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2号准则修订工作。 A、2005 B、2

C、2007 D、2008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正确] 3、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其()。 A、合营企业 B、联营企业 C、子公司 D、母公司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正确] 4、企业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时,对于支付的对价中包含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确认为应收项目,()。 A、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B、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C、不确定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正确] 5、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 A、投资收益 B、留存收益 C、营业外收入 D、营业外支出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正确] 6、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能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下列情况,表明投资方对被投资方()。 (1)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 (2)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通过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半数以上表决权的。 A、拥有权力 B、不拥有权力 C、无法判断是否拥有权力 D、以上选项都不对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正确] 7、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CAS 2(2014))自()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 A、2014年 B、2013年 C、2012年 D、2015年

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透视欧盟认可IAS/IFRS机制

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透视欧盟认可IAS /IFRS 机制 (作者: 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自IASC改组为IASB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作为主要经济体之一,欧盟已经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并积极推行国际趋同战略,其中采取的许多举措,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欧盟会计协调的战略转变:采纳国际会计准则适应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的国家间联盟进程的客观需要,欧盟(EU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内部会计协调,并在不同时期对协调战略作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调整。如早期的欧盟会计指令(EUDirectives ),20 世纪90 年代的会计咨询论坛(Accounting Advisory Forum ,AAF等。但这些协调措施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阻碍了欧洲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更不适应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要求。“因此,欧盟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并被大多数证券交易机构认可的会计准则,而此时再在欧盟内部进行会计协调,不仅面临较大的阻力,且成本巨大,在国际上被认可也不得而知。”(赵向东,2004)正当欧盟进退两难时,成立于1973 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全球的影响却不断扩大。2000年5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对IASC已完成的40项核心准则中的30项通过了评审, 并将其推荐给各国的证券监管机构,IASC 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

(IAS )及其解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将有可能接受IAS。这就意味着在国际资本市场上,IAS将成为国际公认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标准,而IASC也可能成为被 认可的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欧盟认识到,要建立自己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自己的会计准则,成本很高。而基于原则导向的IAS 与欧盟会计指令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较易与欧盟各国的会计相协调。而且,由于欧盟一直积极参与IAS 的制定及其他活动,IAS 实际上已经充分考虑了欧盟的利益。①因此,欧盟决定:与IASC合作积极推进会计国际趋同。 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13日发布了题为“欧盟财务报告战 略:未来走向”的建议文件,表示打算提交欧洲议会立法讨论,强制性要求在欧盟上市的公司最迟于2005年采用IAS编制合并报表。由此拉开了欧盟接受IAS 的序幕。2001年2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规章草案,拟提交欧洲议会和欧盟部长级会议审查。草案要求所有已在欧盟国家上市的约7000家公司(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2005年之前按照IAS 编制合并报表,并建议在2007 年前将这种要求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此外,允许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要求本国的非上市公司采用IAS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或单独的财务报表。2002 年3月12 日,欧洲议会以492票赞成、5票反对、29票弃权的绝对优势批准了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同年6月7日,欧盟委员会的规章草案在欧盟理事会上获得通过。紧接着在7月19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2002 号决议”,为IAS/IFRS ②在欧盟的实施彻底扫除了法律障碍。至此,欧盟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采纳国际会计准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作者:————————————————————————————————日期: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国际协调; 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一、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完整word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新旧对比).docx

企业会计准则第15 号 -建造合同(旧)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 -收入(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收入的确认、 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 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 准则。 第二条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 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 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 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本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 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 资产使用权收入。 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 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 入。 第三条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 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 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 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 -收入(新)新旧差异 第一章总则 无差异 第一条为了规范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相关无差异 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 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新准则不再划分收入类型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 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明确合同和客户的定义同,但下列各项除外: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 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 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 号——金 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 号——套期 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 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0 号——合营安排》 规范的金融工具及其他合同权利和义务,分别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 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 号——金融资产转 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 号——套期会计》、《企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练习题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

7、下列关于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的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中,说法正确的有()。 A、按照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剩余股权,按剩余股权对被投资方的影响程度,将剩余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工具进行核算 B、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与商誉之和,形成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 C、与原有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入当期损益 D、与原有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入当期损益,由于被投资方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变动而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除外 【正确答案】ABD 8、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有()。 A、累积优先股是指在某个营业年度内,如果公司所获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规定的股利,日后优先股的股东对往年未给付的股息,有权要求如数补给 B、对于非累积优先股,虽然对于公司当年所获得的利润有优先于普通股获得分派股息的权利,但如该年公司所获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规定的股利分配时,非累积优先股的股东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后年度中予以补发 C、子公司发行不可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宣告发放的归属于除母公司之外的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不可累积分配股利,扣除金额应在“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中列示 D、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 【正确答案】ABCD 9、下列关于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处理中说法中正确的有()。 A、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处理中不需要考虑原母公司与原子公司内部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 B、原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原母公司购买原子公司时产生的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计入留存收益 C、原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原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最终控制方收购原子公司时形成的商誉,按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转入原母公司的商 誉 D、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处理中抵销原母公司与原子公司内部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并调整相关资产、负债,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正确答案】BCD

【天职研究】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50:4-6)受托责任观和剖析

【天职研究】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2015-03-17天职专业研究天职国际 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 (50/4-6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设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过程中出现过的两个核心理论。财务报告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编报财务报告?它是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石, 为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的其他概念,例如,报告主体概念、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列报和披露等垫定了逻辑基础。 对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目标的研究,最早开始于 20世纪 40年代左右的美国,例如,美国会计学会(AAA ,以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等机构,均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会计准则两大体系——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出现, 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具逻辑的用于制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原则, 财务报告的目标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核心理论 在设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过程中,出现过两个核心理论:“受托责任观” (Stewardship Approach 和“决策有用观” (Decision-usefulness Approach 。二者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受托责任观’适用于所有者和受托者都十分清晰的市场经济环境; ‘决策有用观’适用于资本可以趋利性流动、所有者 (委托者缺位和模糊的市场经济环境。” (葛家澍, <市场条件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1996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不矛盾,而是互有交集、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在 2010年修订完成的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对两个观点的综合。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异同比较分析

在小企业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 相同方面 (一)制定依据相同 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 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 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最全版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 变化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且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能够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

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壹)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中,合且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且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和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资产负债表内在逻辑和九大方法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就像我问你家产多少,不是你拿出一叠银行卡那么简单,你家的房屋桌椅、锅碗瓢盆,甚至是你的爱情和工作,都在其中,算起来够复杂,要简单不容易。 这一次,我们同样约请三大财务家为我们做减法,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化繁为简。他们是:上海国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教授、中国国情研究所研究员清议老师,以及同样来自上海国会计学院的著名“财务杀手”申草团队核心成员夏草。 究竟什么叫资产负债表 理财周报:资产负债表的性质、本质和使命是什么?看资产负债表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或者思路是什么呢? 谢荣:国内来说,资产负债表确实是三大报表中最核心的一张表,所以年报出来时候是最先出的。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个截止时刻的资产状况,而利润表是时期报表,比如一年一季度,因为资产像股票一样天天变化,所以资产负债表是最具时效性的报表。 总体来说,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一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考察的是变现能力、周转能力和资产安全系数等。说到资产结构,也就是资源配置合理不合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资产结构有三层关系:负债和股东权益的结构、资产本身的结构、负债结构。 清议:首先要认识到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构。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资产负债表基本是按照流动性,或者说资产占用期限架构、循环周期来编排的。资本的本义是什么?就是流动性,进一步说就是变现能力,资产只有循环利用才可能增值,所以说流动资产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申草: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一张报表,投资者都可以计算出每股净资产,计算市净率(P/B);债权人可以分析偿债能力。 此外,要特别提醒的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基本是会计的资产,但企业有很多资产不能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如人力资产,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人才。但由于人才的流动性,会计上不能确认人力资产,这导致企业的股票价格可能远远高于企业的每股净资产,但是也要注意的是,如果P/B值太高,就如同市盈率太高(P/E),说明股票价格企高。实际上,在一些行业的估值中,特别是高负债的行业,利用P/B估值比P/E更科学,如金融行业,还有房地产行业,利用资产重估过的P/B估值也比较科学,实际上房地产行业估值看P/E 是没有意义的。 公司资产质量第一大结构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解读 乔元芳 五、在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中,应当如何正确运用可行权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 答: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协议中确定的相关条件,不得随意变更。其中,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反之,为非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包括服务期限条件或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是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才可行权的条件。业绩条件是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且企业已经达到特定业绩目标才可行权的条件,具体包括市场条件和非市场条件。 企业在确定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可行权条件中的市场条件和非可行权条件的影响。股份支付存在非可行权条件的,只要职工或其他方满足了所有可行权条件中的非市场条件(如服务期限等),企业应当确认已得到服务相对应的成本费用。

在等待期内如果取消了授予的权益工具,企业应当对取消所授予的权益性工具作为加速行权处理,将剩余等待期内应确认的金额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确认资本公积。职工或其他方能够选择满足非可行权条件但在等待期内未满足的,企业应当将其作为授予权益工具的取消处理。 【解读】根据中国证监会2008年11月19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07]》,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等待期的确定比较随意;二是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在模型设计和参数选择方面还存在问题。财政部会计司2008年7月4日发布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还显示,有的股份支付计划在实施中,对设定的业绩条件作了较大调整,认为值得关注。另外,2008年1月,IASB就行权条件及取消等问题修改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笔者认为,这些就是出台本解释上述规定的主要背景。本解释的发布加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新增的关于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应考虑的诸多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不断完善,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当然也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持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1. 本解释首次按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修改了“可行权条件”(Vesting

会计计量的理论与实务培训文件

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 (50/14-23) 会计计量的理论与实务 一、概述 会计计量,是确定一个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列报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报告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是会计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学确实是计量学,确认的意义是为了计量,而报告确实是计量的结果。大量交易通过现金或短期应收款来结算,关于要紧从事此类交易的企业并不存在计量的难题。然而,假如企业的交易是一些复杂的活动,则计量问题就变得格外复杂而且也特不重要。尽管计量如此重要,但关于会计计量及应该采纳何种计量方法,现行会计准则中却尚未制定统一的框架基础。 本专题将通过对不同计量基础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财务报表中典型项目在计量时的规律性,为解决实务问题提供关心。 二、会计计量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关系 如之前文章所述,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准则的基石,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均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当的会计计量基础,有助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作出决策相关的信息,同时也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

财务报告的关键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理论上,为了提供最具相关性的信息,所有资产和负债均应采纳相同的计量基础。也确实是讲,要么采纳现行市场价格(如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要么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按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优点是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金额所表达的含义相同,总计金额和小计金额的含义均比现行财务报表更易理解。例如,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总额”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因为阻碍“净资产总额”的各项目采纳了不同的计量基础。 然而,统一计量基础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成本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成本来计量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二是关于某些资产和负债,部分使用者认为现行市场价格所提供的信息相关性较低,他们更加关注因过去交易而产生的毛利和贡献。例如,以成本计量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比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提供的信息更为相关。而且,若现行市场价格无法直接取得而必须加以可能时,花费的成本颇高,主观性较强,可靠性就相对较弱。因此,若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专门难用合理的成本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具有足够效益的信息。因此,不同计量基础并存,将是专门长时期内,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合理方法。 事实上,计量基础的相关性,取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估某类资产或负债对企业以后现金流量的贡献所采纳的方法。例如,

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简介:日前,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潜在业绩波动的热烈讨论。不过,从证券投资角度看,仅仅讨论企业会计利润的波动是远远不够的。本版今日刊登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即从股票估值、管理层行为决策的相机调整以及会计政策变更蕴藏的投资机会等视角,多维度地剖析了新准则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润波动无碍股票估值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原准则,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是16 项企业会计准则,而新准则的数量达到39 项,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新会计准则由1 项起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基本准则》(以财政部令形式发布)和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 项首次采用新准则时与原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办法组成。我们建议投资者在阅读新会计准则时,关注《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某些准则会对某些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准则以及他们影响的主要行业整理出来(见表一)。 业绩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股价 目前投资者普遍关心新会计准则启用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市场预计这将在2006 下半年至2007 上半年反映出来。我们将上市公司接下来可能的业绩波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实施准则前,上市公司可能进行的会计政策调整。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关心上市公司可能会在新准则实施前,针对新准则中增加的某些会计处理的限制,提前进行账务调整,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将在新准则中规定不可转回的减值准备提前转回;二是准则实施时上市公司根据新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调整以及由于采用更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后,所产生的业绩的波动,比如资产从以历史成本计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2004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并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可以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一)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与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三)投资差额处理变化 ?原准则将初始入账成本大于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部分计入“股权投资差额”;以后分期摊销。 ?新准则因初始计量的变化,不再出现股权投资差额。 (五)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计量变化 (六)减值规定变化 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变化要点 (新准则) ?1、概念: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两种计量及核算要点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折旧和摊销及计提减值准备;

2019年年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因为象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 (二)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是因为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二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反映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 (三)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因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四)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会计准则概述(一)

会计准则概述(一) “会计原则”一词来自西方国家,最早见于1890年美国的会计文献,但真正受到美国会计界的重视是在1930年以后。随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如今会计原则已成为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主要课题。在多数国家,“会计原则”一词又被改称为“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会计准则也逐步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重视,并正在努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一、会计准则的涵义什么是会计准则?至今国内外会计界看法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3、美国西德尼。戴维森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中曾对会计原则下了这样的定

义:“会计概念是通过会计原则来体现的,而会计原则则可以认为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由此可见,会计原则一方面体现了会计概念;另一方面,又是进行正常会计工作的规范。4、美国P.H.沃尔金巴克等着《会计原理》一书,认为“公认会计原则这个术语具有一种会计指导方针的广泛涵义,从最基本的观念、准则直到详细的方法和程序。它包括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每一方面的原则。”这里是对会计原则从更广泛的范围来下定义的,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5、美国会计学家艾利克。L.柯勒主编的《会计辞典》指出:“会计原则者,有关会计理论与程序之原理是也。其目的在解释通行会计实务,并为选择会计程序之指标。”这里也是对会计理论方面下的定义,会计原则几乎等同于会计原理。6、美国会计学家W.B.梅格等着《会计学——营业员业决策的基础》一书中,认为会计原则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中有助于达到可理解、可信赖和可比较的目标所遵守的准则或指南,也用于判断会计方法是否可以接受的标准。”这个定义把会计原则看成是编制财务报表的指南和判断会计方法的标准,完全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未免过于狭窄。7、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8、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