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11课件
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8课件

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
入 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了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D级(鉴赏评价),解答此题,首先要逐
字逐句地阅读原诗句,把握和情感有关的
诗句,分析作者描写的对象,针对这些对
象,分析在这些对象上蕴含着作者怎样的
。评价不能似是而非、言不及义。
3.要点一般包括三点:塑造形象,作者的情感,作 品的思想意义并给予评价。
答题格式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题 材)(不一定每题都要有)+诗 歌各句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 式)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 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 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
吟》等,此类作品的主旨都是诗人通
过某个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
我们在赏读诗歌时要弄明白这一点就
容易明确答题方向了。
方法指津
析理类的诗歌是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
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如苏轼
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本诗的哲理就蕴含
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感是双关的。
答案解析
“隐含”提示我们,要透过外在的景物描写
,探求其深层含义,其注释“因反对秦桧 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 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告诉我们,答 题时一定要知人论世,切不可小觑了诗下 的注释。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解析版):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江西省专用)(229张)

纵观高考试题对古代诗词鉴赏的考查呈现出如下趋势 1.命题题型题量分值稳定诗词鉴赏是必考内容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命题题型题量分值不会改变名家的非著名诗作与非名家的一流作品将成为考查的热点内容2.江西卷对宋朝的诗词似乎情有独钟连续三年都考了宋代的作品唐宋诗词仍将是2013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唐宋诗词占了绝大部分只考了一次乐府诗另外从全国其他地区来看也是这样2011年17套试题中宋诗7首宋词2首唐诗3首清诗2首明诗2首汉诗1首2012年17套试题18首诗词中唐代6首诗5词1 宋代7首诗4词3 金朝2首诗1词1 元诗2首明诗1首这两年共考查唐宋诗词25首这种趋势在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尤其是宋代诗词所占比例很大但仍然会辅以其他时代的诗歌3.在诗词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的态势自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如20112012年辽宁卷的黄庭坚张耒而冷则大多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如20112012年课程标准卷的周朴晏几道从近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对于2013年的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注其他时代的名作4.从近几年江西卷的诗词鉴赏来看侧重对意象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在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上侧重于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考查5.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备考一定要重视读懂诗歌读懂诗也就是把诗歌当文言文来对待读懂是第一步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江西卷对此特别重视特别是新课标高考之后重视读懂内容淡化各种技巧的命题思路表现得比较彻底专题七│备用习题 2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纵合以为忤各1分 3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经常想到魏征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谏正中鉴见各1分专题七│新题精练专题七│新题精练专题七│新题精练专题七│新题精练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 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知谒视得无乎各1分 2 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苟以是非各1分专题七│新题精练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实安遗各1分大意1分专题七│新题精练[参考译文] 朱山浙江归安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乾隆二十年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狱吏回答说只是一些小偷罢了朱山说小偷怎么值得关押于是把他们全部召到县庭并放了他们同时各给他们十两银子让他们各自谋生并且说我同你们立下章法再次犯法不赦免不久抓捕一贼审问他是先前释放中的一位朱山对役使说当初立法一定要执行判为用杖打死不久又打死一贼于是县里人惊惧互相告诫说这是一位真正的雷厉风行的官员我们不要犯法专题七│新题精练不久又抓获一贼正喝令杖打只见他脸上有泪痕朱山说犯法当死为什么哭呢这贼回答说小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刚与母亲诀别所以悲伤调查这件事果真看见一老妇抱着席子在哭泣准备裹尸离去朱山说你有孝心还可以改正再给他十两银子并且严厉告诫他说你到其他地方去做买卖求得生活不要住在这里被我抓住这个人叩头离开朱山治政谨慎审案时只要积下两个案件就到庭审理因此案件没有积压彰化县府有私款每年收入几千两银子朱山不接受说正常供应之外就属于横暴征收了作为百姓的治理者怎可以让百姓贫困呢专题七│新题精练巡视道台德文巡视彰化按旧例所送礼品十分奢侈朱山不准许只送十担米四只熟羊德文对他不满不久朝廷文告下达命令造册丈量田地朱山尽力相争说彰化刚刚得以开发一半是盐碱地同其他县不同先前清理丈量曾经留有多余的土地来缓解百姓的困苦现在如果再丈量必将大大伤害百姓我不忍这样做但德文催促非常紧急县里人士相谋贿赂他万两银子来免除土地丈量朱山认为不合适说我在此断然不让诸位贿赂上司急令夺回银袋德文听说后十分气愤向朝廷弹劾朱山私自征收赋税上报完毕朱山被逮捕县里几万人纷纷拿起竹竿驱逐朝廷委派的官员气势强盛专题七│新题精练朱山挥手制止哭着说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百姓说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护送您去受审如有意外希望能与您一同去死刚登上船挑着所送的粮食的人几乎挤满了船舱一位男子拿着一百两银子送给朱山朱山问他他回答说我是您放了两次的那个贼朱山说你要做什么呢这位男子说我接受银两后改行做了卖鱼生意已经成了家现在听到您要远行我母亲命我来报答您的恩情朱山说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这位男子说您不接受这还是用看待盗贼的眼光来看待我我回去有何面目见我的母亲还不如死去专题七│新题精练于是跳入海中船夫急忙将他救起朱山才接受了他的银子朱山被关押在省部一个多月福建将军熟知他的冤情请求朝廷赦免朱山朱山得到召见官复原职又被升为滦州知州朱山将去赴任中途经过家门见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敢进去不一会儿他妻子出门迎接他说呀这是你前年被罢官时彰化县百姓送给我们的拿出购劵查看购买房子花费了一万两银子专题七│备用习题备用习题专题七│备用习题专题七│备用习题专题七│备用习题专题七│备用习题专题七│备用习题[解析] A A项介词用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C项介词到介词对于D项介词做担任介词被专题七│备用习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A.①③④ B.②⑤⑥C.④⑤⑥ D.①②⑥[解析] C ①与贺循无关②不属于淡泊名利③是觉贺循不与叛贼合作专题七│备用习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 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举除宽惠课各1分专题七│备用习题 2 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降了整个州郡完全平息移檄陈逆顺遁走悉平各1分专题七│备用习题 3 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见维絷加秩命豫各1分专题七│备用习题[参考译文] 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贺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办丧事不埋葬死者的贺循都严加禁止这样的事情专题七│备用习题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贺循转任侍御史假托有病辞去了官职后来被授官南中郎长史没有去就任恰逢叛贼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将军都不能征讨个个都。
11-3ppt

对点训练巩 解题思路指
与名师对话
高考总复习 ·语文 ·通用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 求分析两首诗的第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考生需要对 诗句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其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中,一个“如”字,将月比作烛。第二首诗的 第一句中,以“晕”代月。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 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高考真题体验
考点探究突破
对点训练巩
解题思路指
与名师对话
高考总复习 ·语文 ·通用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诗歌鉴赏题需要知人论世, 设身处地。作者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本词既为送别,也为 明志。抓住几个常见意象和典故,结合词人的遭际来分析,就可 以大致把握他的思想感情。
高考真题体验
考点探究突破
对点训练巩
解题思路指
与名师对话
高考总复习 ·语文 ·通用版
(2013· 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高考真题体验
考点探究突破
对点训练巩
解题思路指
与名师对话
高考总复习 ·语文 ·通用版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 因其曾任苏州刺史, 故称“韦 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7课件

人情感的抒发显得„„(运用鉴
赏术语)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 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高考答案
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
烘托,渲染)和列锦的表现手
法;
高考答案
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
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 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 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 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 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 适而悠游的情怀。
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 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一写虚景, 一写实景,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 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 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 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 那样展翅高飞。
答案解析
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
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 ,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 手,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 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 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
情。 抒情手法,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
2013届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语文讲义

2013届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语文讲义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要】201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
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③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
该考点共有三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要想在考场上快速地读懂古诗词,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概括为“三看”“四抓”。
“三看”——看标题,明意思;看注释,明缘由;看作者,明风格。
“四抓”——抓意象,明意境;抓诗眼,明情感;抓典故,明深意;抓题干,明暗示。
【考情报告】纵观三年来江西卷诗歌鉴赏题,命题的特点如下:1.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要求考生从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诗歌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从近几年江西卷的诗词鉴赏来看,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
侧重对意象(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而在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上,侧重于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考查。
2.江西卷对宋朝的诗词似乎情有独钟,连续三年都考了宋代的作品。
唐宋诗词仍将是2013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
3.在诗词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的态势。
自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
“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如2011、2012年的黄庭坚、秦观;而“冷”则大多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如2010年的陈与义。
从近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
对于2013年的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注其他时代的名作。
4.命题题型、题量、分值稳定。
(全国通用)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3课件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
分析。
练习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指出哪两个字)这两
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 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
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
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
更加富有层次。(绘景方面的功效)表现了诗人
切忌脱离诗句内容的主观臆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间 作 四 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 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答案解析
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
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 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
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在最后两句,作者给
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
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 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 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为情 感、主旨服务)
答案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
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 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 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紧接四句描绘的 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 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 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 流的入河口。
(全国通用)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5课件

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
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
愁别怨)的意境。
之成理亦可)
(答“缺”字,言
答案解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
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首句直奔诗 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 、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 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 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 愁苦。
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
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 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
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 的作用考虑。
解题步骤
具体答题步骤如下: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这个字是
全词的诗眼,理解这个“恨”字,要放在
全词中去理解,从后文来看,这个字统领
全诗,为全诗奠定了“怅恨”的基调,所
以,我们可以说这个定下基调的词就是全
词的词眼。Leabharlann 设问形式1.常式设问: (1)诗中的哪个字词能最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
答案解析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
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 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
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
一种预兆。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
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
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 “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
2013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新课标全国卷2古诗鉴赏解析

2013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解析一、原题回放:(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
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
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
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
四、试题简析:试题刚一出来,浏览了几位各地名师的评析,说“属于名家不出名作品,准确译出全诗需要考生坚实的文言功底,不过,鉴赏起来比较容易”,“试题有提示阅读,问题设置相对平稳,学生应该难度不大”。
我不敢苟同,认为理解鉴赏本诗难度较大。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09年全国卷有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另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为有名。
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中,作者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
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练习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包含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并为作者
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中“泪尽”二字将
亡国之恨宣泻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第四句一
方法指津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解答这类题目切 忌言不由衷、无的放矢、“为凑字数强拼 接”,一定要有原诗词的字、词、句作支 撑,最大限度地与诗歌主旨思想对接起来 。并不能为了字数而写一些与鉴赏无关的 内容。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解题步骤
①明确点出题干所问,用一个或多个鉴赏术语高度
概括; ②从诗词中找出相关的诗句、词句来具体解说第一
但因为所赋分值的暗示,所以,我 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论文式诗歌鉴
赏题。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要紧扣
意境,还要注意说明诗词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
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
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
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
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解题思路
“战初归”是作者正面描写写“度破讷沙”
之事,而“雁正飞”则是作者写“度破讷
沙”的影响所及。所以,这首诗的首句先
写飞雁,虽然未见其形但让人先闻其声,
如此,诗歌就造成了先声夺人、以声慑人
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
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 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 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 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 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 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 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设问形式
1.常式设问: ①请从诗歌语言(形象、表现技巧、思想内容和观 点态度)的角度赏析本诗(词)语言运用(形象 塑造、表现技巧等)的妙处;
②请从动静(哀乐、虚实、正反等)关系的角度综
合赏析这首诗(词);
③试分析这首诗(词)的形象,不少于80字;
④请你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全面赏析这首诗(词) 。
设问形式
文。所以,只要我们对诗词鉴赏的其他方面掌握
得好,对这类题目的暗示性要求确定准确,解答 这类题目并不像“论文式”这样大气的名字那样 令人生畏。
2.变式设问:
①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词)在主旨(形象、语言、
表现手法等)上的异同,字数在60—80字之间;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试分析本诗 (词)所阐述的人生道理(社会哲理); ③请展开合理想象还原本诗(词)所描述的景象, 不少于80字;
④本诗(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作
具体分析,不超过100字。
高考命题时,命题人会根据相应的分
值对应相应的书面表达,如果题干要
求答案字数在80字以上,或不超过100
字,那么这种题目即为“论文式诗歌
鉴赏题”。依据分值,我们就可辩明
此类题目。
方法指津
③高考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当的书
面表达,所以“论文式诗歌鉴赏题”不宜 多设题目,如果对一首诗词或两首比较异 同的诗词只拟设一道考查题,也暗示了这 种题型是“论文式诗歌鉴赏题”。所以, 如果我们遇到一首诗只设置了一道题目, 就可以此类题目对待之。
方法指津
①受高考考点和总分构成等因素限制,诗歌
鉴赏的分值一般赋在8——11分之间,若试 卷设置两小题,最多赋8分,若赋8分以上 到11分,一般会设置三至四个题目,这就 是传统的题量与分值的对应关系;若一道 题目赋5分或5分以上,这种题目即为“论 文式诗歌鉴赏题”。
方法指津
②受高考语文考试时间限制,一般地,
解题思路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
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 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 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 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 上,或斗地下者。”据此,我们将所述加 以整理即可形成准确答案。
式鉴赏。
答案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回忆作
者在其他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还
要抓住题干紧扣本诗进行分析:题干
中“景物描写”指一、二句,用拟人
夸张手法写黄河、华山,实际上是表
达占领区人民对敌人的愤怒。
答案解析
“人物活动”指三、四句,“遗民”心
怀故国,翘首以盼,眼泪流干,眼睛
望穿,仍没有盼来王师,他们哪里知
方法指津
解答这类题目,我们首先要对这种题目有个总体的
认知:一般地,这种题目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 从诗歌鉴赏的某一角度命题,这就要求考生答题
时要从这一角度深入挖掘,尽量把这一角度答得
全面、透彻、深入,若需延伸联想,一定不能脱
离诗句架空想象和分析。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
命题,都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都必须在答 题时扣住诗歌主旨思想。
个“望”字写出了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翘
盼,而一个“又”字则又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对苟 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不去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 怨。
答案解析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论文式诗歌鉴赏题
”。主要考查学生“概括作者情感态
度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F级。答题前,我们可以根据分值
和题设来确实本题的特殊性——论文
方法指津
④“论文式诗歌鉴赏题”侧重于考生对诗词作整体
分析,或作纵深分析,或作全面分析,或作展开 分析,或作想象分析,所以一些关键词也就成了
这种题型的标志,如“展开赏析”、“想象分析
”、“深入赏析”、“想象赏析”、“整体分析
”“全面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赏析”等词语
。明确了这种题型的特定标志,我们即可按照下 面的解题规律和范式作答了。
真题回放
( 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高考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 、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 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
道,南宋君臣早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失望,实际上
是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和愤懑。
考点小结
论文式诗歌鉴赏题只是我们从历年古诗词鉴赏题中
抽象出来的一类鉴赏题目。这种题目其实就是对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主旨思想、观点
态度等进行解读而已,与其他题型相比,它的解
读要相当详细,透彻,相当于一篇短小的鉴赏论
论文式诗歌鉴赏题的答案对各个角度都应涉及到,
不求纵深分析,但一定要全面,不要漏下任一方 面,且应有原诗(词)中词语或句子作支撑,为
答案简洁计,引用原诗词句时可用括号标识,在
表达时不要硬贴“标签”。用发展的命题眼光来
看这种综合性、能力性和表达性很强的诗词鉴赏
,也许会成为高考试卷的新秀。事实也证明了, 自2008年以来,历年的各地高考题也都有这样的 题目出现。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11
论文式诗歌鉴赏类
考点解析
1.论文式诗歌鉴赏题目是2008年以后才出现的一种
综合性最高的高考考点,属分析、理解、评价综 合类,能力层级为F级。 2.论文式诗歌鉴赏题目的考查内容广泛,几乎囊括 古诗词鉴赏的所有内容,一般赋5分以上,有的甚
至赋8分。
3.根据高考赋分规律,论文式诗歌鉴赏题目的答案 几乎相当于一篇鉴赏小论文。
步的鉴赏术语,并可展开联想和想象,一定要言
之有理,论之有据;
③在具体赏析后,简要地将第二步的分析联系到诗
词主旨上来; ④最后,进行归纳、小结,得出结论。(第三步和 第四步有时可合并说明)
答题格式
明确鉴赏术语+以诗句解说
术语+联系主旨思想+得出 结论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
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这首诗赞颂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 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专题考诗词意境的题目。
方法指津
二是对整首诗歌全方位、多角度地命题。这
种题目难度较大,范围较广,应从诗歌鉴 赏的四个方面即: ①形象(人物、景物、事物)、②语言表达 (风格、特点)、③表达技巧(描写、抒 情、议论、说明)、④作者思想感情、主 旨思想和观点态度分别入手,最后再写一 个简短的小结,使整个答案浑然一体。
方法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