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 高二语文 11月 期中综合检测2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考试日期:11 月13 日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3分)(一)名句默写。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每小题1分。

)(1),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3)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4)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5),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6)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8),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9)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0),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二)选择题。

(10分,每题2分)2、下列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叨.陪鲤对(dāo)庇.佑 (pì) 逋.慢(bū) 涸.辙之鲋(hã)B.寒砧.(zhēn) 尴尬..(gān gà)逸兴遄.飞(tuán)溯.倒(shuò)C.迤.逦(yǐ) 角隅.(yǔ)缁.铢必较(zī) 决.(júe)起而飞D.期.功(jī)撮.合(cuō)臭名昭.著(zhāo) 怂恿..(sǒng yǒng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学员们高质量的演唱水平、导师专业指导的同时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使得《中国好声音》刚刚播出就广受好评,观众纷纷拍手称快....。

B.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C.在滕王阁盛会上,王勃一挥而就....,《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D、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

”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 浙江台的华少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语速极快,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①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
昼,闭眼为夜。②虎文金鞞(bǐng chá):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前两句借“烛龙”神话传说起兴,凸显北方极其寒冷。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2 题。(共 15 分) 圣彼得堡的留恋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傍晚走在最 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旧”, 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
(取材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合乎,符合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发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劳哉
D.彬之总师也

2021_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卷 语文(二)

2021_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卷 语文(二)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卷语 文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一把悬挂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之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在场。

一方面,科技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了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巨大跃迁;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对人们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人的社会交往异化。

现代社会以资本增值的形式展开,资本以追求增值为目标,引发“资本的逻辑”无孔不入,导致理性从道德价值领域退出。

资本以一种非理性方式用市场的疯狂替代了人类所需的有节制的满足,成为一种与社会符号、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社会权力,加之缺失相应的经济规律、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予以保障,致使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人的物化、异化现象愈发突出。

拥有资本的人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益,而缺乏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的人群则更加边缘化,并继续遭遇资本的盘剥,加剧人与社会疏离的风险。

科技发展以“价值中立”为理念,然而,在工具理性加持下,现代科技的异质性发展正在使其“价值中立”发生嬗变,科技创新“限定”现代人的生活,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

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交往网络,使深陷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难以抽离,虚实结合的“数字化生存”演变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样态,而“技术沉溺”引发的诸如网购瘾、游戏瘾等,将人置于网络的统治之下,剥夺了人的自由,造成人的自我异化和社会异化。

2023届高三11月期中质检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3届高三11月期中质检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不久马圆看到虎大朋出院了,回家了,虎丽丽姊妹俩应该是一起跟着陪护回家的,两个人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老家、村子、院子、虎大朋女人。虎大朋的女人果然是有些病态的,走路尤其慢。有一天虎丽丽的朋友圈出现了她两个兄弟,马圆注意观察那个显小一点的,那个得慢性癫痫的,她没看出任何的迹象。她觉得自己挺无聊的,干脆不再天天看虎家姊妹的朋友圈了。
(节选自李慧东《马金莲小说苦难主题简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圆的童年闺蜜是虎梅花,而给她发链接的却是虎丽丽,姐妹俩这样做,可以避免某种尴尬,体现了成人世界的敏感和复杂。
B.“发完朋友圈,马圆心里不踏实”,主要是因为马圆害怕众筹信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响应而无颜面对需要帮助的要好的朋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众筹
马金莲
虎丽丽发来个链接,也只是发了一个链接。
马圆收到后匆匆扫了一眼,款项发起人虎梅花,需要救治者虎大朋,男,六十四岁……马圆看着看着张大了嘴巴,虎大朋,熟人啊,虎梅花和虎丽丽的父亲。马圆老家的,一个庄子里的乡亲。据描述,是在家里干活的时候,忽然晕倒并且长时间昏迷不醒,送到省医院后抢救过来了,需要手术,预计费用十五万元以上。十五万不是小数目,虎大朋家肯定拿不出。虎家的情况马圆知道,山区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闭上眼用三个手指头都能把他们的家底数出个大概。三十多年前,马圆和虎梅花还是少年玩伴的时候,虎梅花跟马圆抱怨,说她爷爷偏心,分家的时候多给了她大伯家一亩地,理由是大伯家头胎生了儿子。虎梅花的妈认定公婆偏心,天天为一亩地闹脾气。她说一亩地,能打三两袋子粮食哩,能让一个娃吃半年哩,够家里一年的油盐酱醋花销哩……
D.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Ⅱ名校11月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Ⅱ名校11月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11月模考试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湖南长沙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昭关①冯至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

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

①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

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

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

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

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的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

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

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

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

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

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

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高中语文期中综合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期中综合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期中综合检测(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6•高考全国卷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惨烈与凶险的殊死战役,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

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

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

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凤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题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必答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

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

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

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

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

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

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

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B.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不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不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C.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D.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5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粉丝”,最大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B.虽然马洁的死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地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C.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

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

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

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属之宗弼。

拜参知政事。

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

石奏曰:“正隆【注】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C.“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石见识过人。

他是皇亲国戚,但不张扬;中都发生变故,众大臣劝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势,认为世宗去中都对国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B.李石痛恨贪赃枉法的行为。

节度使徒单子温贪赃枉法,李石弹劾他,奏事时让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后,宰相询问缘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动。

C.李石安于贫穷,有度量。

史料记载,李石小时候贫穷,拒绝姐姐帮助,让姐姐感动;李石还没显贵时,有人得罪了他,日后李石却不计前嫌,待他更好。

D.李石处事公正。

军队和百姓发生矛盾,有人想袒护军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见;有人图谋造反,与之牵连获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并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皇帝。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2)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访中洲 [宋]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

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0.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高手刘学林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快六十了还是处长。

自觉政绩不错。

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

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

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

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

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

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

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

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

”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

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

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

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

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

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

”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

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

孔老说:“进马。

”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

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

红帅遂解围。

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

”“是我多嘴了。

”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

”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

’’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

”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己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

”孔老说:“不下不下。

”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

“晚辈就先走了。

”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

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

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

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

”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流如雨,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

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

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

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