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式奖励孩子贻害无穷

合集下载

对孩子贿赂性奖赏不可取

对孩子贿赂性奖赏不可取

为了让宝宝听话,许多妈妈时常使用贿赂性的奖励措施,如“如果你吃完饭,妈妈就给你买巧克力”、“如果你把玩具车让给弟弟玩,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将物质满足与服从妈妈的愿望直接挂钩,把奖励变成了贿赂。

这种贿赂性的奖赏是否合理呢?奖赏是把双刃剑奖赏是诱发、推动宝宝养成好习惯和努力学习的手段,但总让宝宝将完成某项任务与奖励结合起来,可能会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幼儿园挑选了一批喜欢绘画的小朋友,将他们分成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如果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画了什么”。

两个组的小朋友都按照要求画了画,但从画画的过程来看,A 组的大多被动绘画,绘画兴趣明显降低了,而B组的小朋友和以前一样愉快主动地绘画。

这个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照理说,奖励应该能激发小朋友的绘画兴趣,从而提高绘画水平,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心理学家解释说,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行为,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使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失去对被奖励行为本身的兴趣。

贿赂性奖赏有弊端过度的奖赏会抑制宝宝的创造潜能宝宝一旦习惯了完成某项任务便能得到奖赏,就会为了奖赏而去做,从主观上降低了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旦你不提供奖赏了,宝宝可能会拒绝完成该项任务,原本自发主动的行为变得非常被动。

习惯性的奖赏会提升宝宝的欲望需求原来可能奖励一朵小红花就行了,现在要买玩具,买新衣服,宝宝的欲望不断膨胀,你只能逐步升级奖励的标准才能维持他的兴趣,这是不可取的。

善用奖赏奖赏是教育宝宝的手段之一,并非教育目的,合理运用奖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奖赏必须真诚奖赏应该是因为宝宝在某方面表现优异,而不是为了控制他的行为。

如果宝宝体会到你的奖赏仅仅是为了达到控制他,他就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而奖赏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奖赏因人而宜因个性、家庭环境、文化、经济条件等不同,对宝宝进行奖赏的内容和程度也有所差别,如何时奖赏、奖赏什么、奖赏到什么程度,等等。

奖励多了有什么坏处

奖励多了有什么坏处

奖励多了有什么坏处1、孩子会变得懈怠。

如果孩子一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就大肆奖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想要的东西都已经得到了,就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了。

家长许诺的奖励对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度了。

这样的话,孩子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懈怠、成绩下降。

2、削弱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

当我们完成大脑的预设目标时,大脑会加速分泌“快乐素”,我们就会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外部奖励会使大脑的预设目标发生变化:从完成刷牙、乖乖洗手、独立吃饭等事情,转移到获得“棒棒糖”“可爱多”等各种奖励。

这样一来,如果下次没拿到点好处,孩子可能就不会很好地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

3、容易让孩子目标偏移。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做事,从而从中发现到乐趣,慢慢地让他们从为了奖励而做变成我自己要做,帮助他们将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往往最终的目的变成了盯着奖励不放,这就与初衷大相径庭了。

4、斤斤计较。

很多家长发现,有了奖励以后.孩子做什么都要先衡量做了以后我能得到什么,什么是我想要的,并为此和父母百般纠缠。

父母大喊心累,本来母慈子孝的温馨家庭,常常变成了锱铢必较的谈判场。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孩子凡事斤斤计较,先图回报的不良习惯,父母得不偿失。

5、助长孩子的野心。

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考得好、表现得好,就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如果这时,爸爸妈妈不加以节制,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的话,无疑会助长孩子的野心。

孩子的一些小愿望被满足了以后,他们就会渴望获得一些更难的礼物。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较好,满足孩子的要求倒也还好说。

可如果家里经济条件紧张,再要满足孩子的这一愿望,只会让这个家变得艰难。

别用“奖励”毁了你的孩子

别用“奖励”毁了你的孩子

龙源期刊网
别用“奖励”毁了你的孩子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04期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有一天,他召集了一群人来解答自己出的智力题,最初的实验是所有人都没有奖励。

后来,他把这群人分成两组:一组是解答问题有奖励,另一组依然没有奖励。

一段时间后,他告诉两组人,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

结果是,有奖励的那组人,在能获得奖励的期间,确实非常努力,但很少能在休息的时候还继续答题,他们答题的兴趣明显减弱。

而没有奖励的那组人,休息的时候答题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对答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奖励改变了人们做事的动机,从最初的体验乐趣,演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而付出努力。

学习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为家长的“奖励掺和”,让孩子变得功利,对“没利可图”的学习再也没了兴趣。

儿童行为与心理学家称:孩子的学习动力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内生动力,一种是外在动力。

这两种动力就像紧挨在一起生长的两棵大树,它们的生长经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长的。

兴趣就是最好的内生动力,奖励则是外生动力。

一味地奖励,会让孩子失去了真正的兴趣。

正如《奖励的惩罚》一书中指出的:奖励会将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

(摘自《家庭教育报》)。

奖励的危害是什么

奖励的危害是什么

奖励的危害是什么危害1:孩子变得功利和势力,做任何事都要有回报。

不给看电视,就不好好吃饭。

不给吃饼干,就不收拾自己的玩具。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宝宝都要讨价还价地谈条件。

哪天没有奖励了,宝宝就不愿意行动了。

错误地把行为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把努力变成了一场交易。

没有好处,别想我配合!那些不给好处就不做家务,不给奖励就不好好写作业的熊孩子就是这么来的。

危害2:家长省了力气,但无益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过度奖励容易使孩子误以为做某些行为只是为了奖励,而忘记自己的兴趣与初衷。

为奖品而行动,对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客观上阻碍了行为习惯的养成。

危害3:让孩子错失体会成就感的机会。

用奖励来让孩子配合,孩子将体会不到一个好的行为给他带来的成就感。

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非要用奖励?是不是我们不相信,即使没有糖果,宝宝也能乖乖配合?当宝宝能自己用勺子吃饭,能自己将积木收拾好,这些行为本身能给带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适时地给予鼓励、夸奖,宝宝就会更有动力做好这些事。

而如果每次都只是用糖果来奖励,他就感受不到来自己家长的信任和自己的进步,也不会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好很多事。

奖励要适度适度这个词或许很难拿捏,但并不难理解。

例如:孩子表现很不错,成绩也取得突破进展,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

如果不知道应该奖励孩子什么,不如想想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但也不要满足孩子过于奢靡的愿望,要量力而行,不能助长了孩子的野心。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奖励过好的礼物,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但也不要显得过于敷衍,还是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可以是喜欢的小玩具,也可以去玩一天,或者出去吃一顿好的。

警惕家长过度鼓励孩子危害大

警惕家长过度鼓励孩子危害大

警惕家长过度鼓励孩子危害大引言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关注,其中之一就是过度鼓励孩子。

过度鼓励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成就、能力和表现给予过高的评价和期望,这种方式在表面上看似能够激励孩子的积极性,但却隐藏了一些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过度鼓励孩子的危害,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发展。

过度鼓励的定义与表现过度鼓励是指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能力或成就进行过高评价和期望的行为。

具体表现包括:1.不客观的赞扬: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家长总是过分夸奖和赞美,忽视问题和不足之处。

2.过高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过高评估,设置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使孩子承受过大的压力。

3.偏颇的比较:家长会与其他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比较,给孩子带来情绪压力和自卑感。

过度鼓励的危害过度鼓励看似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实际上可能带来以下危害:1. 偏离现实过度鼓励可能导致孩子与现实脱节。

家长给予过高的期望和评价,使孩子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产生错误的认知,难以正确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会导致孩子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 压力过大过度鼓励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设定的过高目标和要求使孩子感到无法承受,导致孩子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焦虑感。

长期以往,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成长障碍过度鼓励可能阻碍孩子的成长发展。

孩子在过度鼓励下很容易变得依赖他人的评价和认可,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性。

他们可能会追求外界的赞美和认可,而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建立和实现。

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失去追求个人目标的动力和热情。

4. 社交困扰过度鼓励可能给孩子的社交关系带来困扰。

孩子在长期的过度鼓励下可能会过于自我中心,不够关注他人,容易产生自负和傲慢的态度。

这会影响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使孩子在社交场合中处于劣势。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发展:1.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对孩子一味奖励 有时会成负能量

对孩子一味奖励 有时会成负能量

对孩子一味奖励有时会成负能量儿子上小学后,为了鼓励他好好学习,我像很多家长一样制定了奖励措施,比如考100分,奖励一件小玩具或10元钱;进步很大时,也有奖励。

别说,奖励的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儿子为了得到奖励,学习的劲头十足。

于是,我又用奖励引导孩子做家务,比如洗碗一次1元钱,倒垃圾一次1元钱等。

儿子干得不亦乐乎,用挣来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别提多高兴了。

久而久之,我发现儿子比我更善于利用奖励了。

一次,儿子在超市里看中一款耐克跑鞋,跟我商量说,要是期末考试进前五名,就买给他。

我一看价钱,吓我一跳,980元!这样的价位,对于工薪阶层的我们根本承担不起,于是当场拒绝了。

没想到,儿子小嘴一撇,生气地说:"那我不学了,给你考个倒数第一!"当时,我心里猛地一惊,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渐渐意识到奖励不仅有积极的一面,更有可怕的负面性。

偶然间,我看到一个外国小故事。

有位老人很是烦恼,因为一群孩子天天在家门口嬉闹顽皮,吵得他头疼,每次赶走后,过不多久他们又返回。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

第一天,他给每个孩子1美元,并说自己喜欢热闹,这个作为他们在这里玩耍嬉闹的报酬。

孩子们开心极了,于是闹得更欢了。

第二天,老人给了他们每人50美分,孩子们撅起了嘴,心想虽然少点,但也还不错,就继续闹腾。

第三天,老人给了10美分,结果有一部分孩子不乐意,就离开这里,不再给老人制造热闹。

第四天,老人一分没给,孩子们彻底恼了,于是转移阵地。

这下老人清静了。

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却因为奖励的引入,变成了一项被动的任务,当奖励消失,动力亦消去。

而学习何尝不是呢?学习本是儿子的分内事,却在我的奖励机制下,给他灌输了一种错觉:我学习好给奖励是应该的,要是不给,或者得不到我想要的奖励,那我干吗还要好好学习?不知不觉中,他竟然把学习当成了一件给我干的事!奖励就像一条绳子,拉着孩子往前走,也许刚开始走得快一些,可是一旦绳子断裂或丢掉绳子,那么孩子便立即没了前进的动力。

父母表扬孩子的误区

父母表扬孩子的误区

父母表扬孩子的误区在现代社会里,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他们不断地鼓励孩子,希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然而,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常常犯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讲述父母表扬孩子的误区。

误区一:过多的夸奖父母过多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自大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是最优秀的。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进取心和努力的动力,而且也会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焦虑和自卑的情绪。

误区二:不恰当的表扬方式有些家长在表扬孩子时会使用不恰当的方式,比如说过于严厉或者过于轻率。

这样的表扬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让他们感到难以承受。

此外,过于严厉的表扬方式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对家长产生反感。

误区三:只表扬成绩,忽略努力很多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这样的表扬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认为只有得到好成绩才能获得家长的赞扬。

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压力,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误区四:不客观,降低标准家长在表扬孩子时,有时会因为感情因素而不客观,降低标准。

这样的表扬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失去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在表扬孩子时保持客观,认真分析孩子的表现,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误区五:过度的干预有些家长在表扬孩子时会过度干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束缚,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家长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

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应该注意以上误区。

正确的表扬方式可以让孩子受益匪浅,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自立。

你还在拿钱奖励孩子吗?当心害了他!

你还在拿钱奖励孩子吗?当心害了他!

你还在拿钱奖励孩子吗?当心害了他!因为见效快,不少家庭都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但是这种做法长期下来会有危害你知道吗?案例:最近沫沫妈妈特别头痛,对自己的孩子沫沫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

某天沫沫要参加阅读小测试,临上学前沫沫问妈妈:“妈妈,我考试好是否有奖励?”妈妈逗弄沫沫说“没有”,没想到沫沫脸色一变,非常不高兴地说“没有奖励我就不参加测试了,你看着办!”一个小人儿会说这样的话,竟然还威胁大人!这事儿还得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说起。

当时沫沫不想上幼儿园,每次上学都要哭闹,正当全家人都一筹莫展时,奶奶说:“你去上学,放学后奶奶带你去吃麦当劳……”没想到立竿见影,渐渐地发展到“把面条吃掉,就可以看动画片”,“把玩具捡起来,奖励吃一个糖果”,“在学校表现好,就要奖励孩子去游乐场”,“听话不哭闹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甚至“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可以得到5块钱”……结果呢?结果是大人给自己自掘了一个坑,这个坑如同深不见底的深渊,大人越陷越深,没有奖励不练琴、没有奖励不认真听课、没有奖励甚至不上学……外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雷珀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他跟一组说:“画得好就给奖赏”,然后跟另一组说:“想看看你们的画”。

结果三个星期后,第一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也明显地降低了。

而第二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

Q: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A:心理学家表示,奖赏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直接驱使他们去做某事,但是渐渐地它会让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

物质奖励具体有哪方面的危害?1.孩子会变得功利家长虽然省去了给孩子讲道理的时间,表面上看既省时又省力。

短时间内,这样的物质奖励或许会对孩子做事或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孩子一旦得到了奖励,渐渐地做某事就会带着目的,对于学习和家长要求做的事情会有懈怠情绪,一切将盯着奖励而为之。

2.误导了做事情的目的会转移孩子学习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leho.com
这种方式奖励孩子贻害无穷
搞活经济就得遵循市场竞争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和做家
务的积极性,也依葫芦画瓢地引进经济杠杆法则,按质论价。这种做法能行吗?不!。
咨询者是位近不惑之年的妇女,说她的儿子与邻居的儿子同龄。论机灵,邻居儿子不如
她的儿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学习成绩都是她的儿子领先;现在,邻居儿子“旧貌
换新颜”了,学习成绩一下子赶上来,也肯干家务。经过一番了解,原来邻居采纳了孩子在
南方经商的舅舅的建议,把市场机制引进家庭,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孩子学习、做家务的积极
性。做一次家务给5元,考试成绩达95分给5元,95分以上多1分增2元,满分30元……
她看人家“立竿见影”,决定效法,可是她的先生不同意……。
她一边说,一边暗地里把手伸进坤包,拨弄着什么。显然是在“偷”录音,想借心理咨
询师的话回去说服她的先生,也把市场机制引进家庭,用经济杠杆调动儿子学习和干家务的
积极性。。
心理咨询师洞悉咨询者的意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杠杆”貌似“奖励”,实则是
“行贿”。对孩子行贿,可以取得一时效果;长久下去,则贻害无穷,其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福特,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从短期来看,‘贿赂’能
够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当一个小孩受到
多次‘贿赂’后,他们会变得依赖‘贿赂’,甚至做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贿赂”。比如,与孩子玩扑克,摸
牌时,或有意让孩子摸到大牌,或对孩子选大牌摸的行为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打牌时,
对孩子偷看别人的牌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自己故意打错牌,让孩子赢,以换得孩子一时欢
www.leho.com
心。诸如此类的行为,有心理学家气愤地指责是“对孩子心灵的腐蚀”,孩子长大后投机取
巧,在考试时作弊,与这种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帮助父母做家务是孩子的义务,也是责任;孩子的社会任务是学习,
好好学习是他的本分。。
对孩子“行贿”的弊端是明显的。“行贿”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可能成为孩子努力
追求的首要目标,从而冲淡甚至替代其做家务和学习的内在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活
动都存在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分野。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
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俗称“我要干”、“我要学”;外部动机,则是由外力
逼迫(包括金钱刺激)而引起,俗称“要我干”、“要我学”。孩子做家务、努力学习,贵在
其内部动机,因为,只有内部动机才是长远而有效的动机。。
“行贿”的害处,就在于以金钱物质去替代孩子的家庭学习义务感。一朝金钱物质的
“行贿”刺激中止,做家务和学习的动力也就云消雾散了。。
“行贿”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恶习。一旦家长不
“行贿”了,孩子就会主动向家长“索贿”。至此,亲子之间、家庭内部就会爆发新的矛盾
与冲突,届时哀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正是“行贿”的始作俑者——家长们了。。
“孩子家务干得好,学习有成绩,奖励该不该?”咨询者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她混淆了
“行贿”与“奖励”两个概念。。
“孩子家务干得好,学习成绩突出,当然要奖励。”咨询师语调缓慢而坚定,“这是两
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奖励,是以奖赏激励人,进一步调动被奖励者的内部动机,去争取更大
的成绩。对孩子的奖励,一般以精神表扬为主,物质奖励只能给他喜欢的衣物、玩具、学习
www.leho.com
文具之类,不宜直接‘发奖金’。行贿,是以钱物买通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充其量
只能调动孩子暂时的外部动机。所以,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亲子关系##早教##早期教育##3-6岁教育##育儿对对碰#。
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早期教育。
www.leho.com
www.leho.com

爱乐活
——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 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www.leho.com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http://i.leho.com/post/2f1dc856ffedc8894ce084fc?from=wenku/?from=wenk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