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爱莲说(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洁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莲花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莲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莲花的美丽。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默写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爱莲说》。
2. 选择一种花,参照莲花的形象,写一段描写这种花的文字。
3. 思考一下,自己的人格品质有哪些是值得追求和弘扬的,有哪些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 运用比较法,比较其他描写莲花的诗词,加深对《爱莲说》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莲花的美丽。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荷》《爱莲说》专题教学设计

专题二:荷一、请写出荷花的别称(至少3个)。
莲花、芙蕖、菡萏、水华、芙蓉、水旦、六月春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咏荷的名言佳句,请写出至少3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3.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荷花不仅以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博得人们的赞赏,而且在食用、环保等方面也有不少作用,请选择其中两点谈谈。
观赏:婀娜多姿、姿态娇媚、鲜艳水灵、亭亭玉立。
食用:藕、藕粉、莲子。
药用:解暑、清热除烦、清心安神。
环保:促使水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给人以教育与启迪。
四、下面的这幅图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以绿色为底色,请结合下面所提供的资料,谈谈区旗设计的精妙之处。
资料1:澳门半岛三面环海,北面有一段250米长的狭窄沙堤与大陆相连。
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就将澳门半岛喻为一枝伸向海面的莲花,连接大陆的窄小地方为莲茎,故称澳门为“莲岛”。
资料2:澳门自古有“莲花宝地”、“莲花福地”之称,历代不少仁人志士都视这里为福地。
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都曾避难澳门,躲过了人祸。
由此人们把化险为夷的事情都归结为莲花的庇护,并形成了“莲花福地”的美好传说。
资料3:澳门人素爱莲花,以赏荷为乐趣。
澳门有许多地名、街名、村落名、庙宇名都与荷花有关,如莲峰山、莲茎巷等。
澳门人常挂“花迎近海,下枕莲峰”的春联。
澳门还成立了莲花协会,专事莲花研究。
答:莲花是澳门的象征,所以区旗是画出莲花:澳门三面环海,莲花从海中浮现,表明了澳门的地理特点;在五星红旗辉映下,体现了澳门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褒莲花贬牡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其实,牡丹以它的硕大的花朵、鲜艳的色彩给人带来美感享受,这应该是值得赞赏的。
至于世人追名逐利,以拥有牡丹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并不能怪罪于牡丹。
《爱莲说》一、课文翻译、字词解释。
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2 甚蕃3。
《爱莲说》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通过五首咏荷的诗,我们已经欣赏了莲的美丽风致,也品赏了莲的优美诗歌。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活泼美丽的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鸳鸯戏水,荷叶遮雨,表达浣纱人对幸福美满生活向往之情的语句是。
荷的绿叶与红花相映相衬,表现一派天真自在美丽图景的语句是。
悄悄地开默默地落,抒写白莲内心幽恨的语句是。
荷花、莲子有新鲜充满令人神往的乡野气息的语句是。
二、莲因为它的可目可口可鼻赢得人们的喜爱,更因为它品格高洁、洁净端庄赢得人们的敬重。
在我国,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精彩的诗文纷呈迭出。
其中有一篇,千年以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爱莲说》1、请同学思考练习(一)(二)(一)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宋代人。
“程门立雪”中程颐就是他的弟子。
(二)从课题中可得知:全文主要表现的是莲;“说”是一种文体;“爱”是全文的线索;谈谈对莲喜爱的道理。
三、好文章要出声地读,要让经典名篇在声音中绽放美丽的光芒。
1、读准课文。
2、读出语气。
大声朗读下面两组含有“之”的语句,思考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花之富贵者牡丹之爱花之君子者莲之爱3、读出顿挫。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
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
找出文中的一处骈句并试读。
4、读出气势。
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找出文中的两处排比句并试读。
四、要把文章读出色,还要读出感情。
而读出感情就需要理解品赏文章内容。
1、找出“爱”的语句。
2、“可爱者”引出下文。
3、菊,隐逸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隐居过着闲适生活,与世无争,不问世事,淡泊名利。
凌寒傲霜,内含骨气。
4、牡丹,富贵者。
花形硕大,花色艳丽,雍容华贵,通常养在富贵人家。
富贵荣华的象征。
唐朝人疯狂地爱上了牡丹,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莲花的形象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保护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描绘莲花的形象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3)领悟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寓意。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莲花的美丽形象,引起学生对莲花的兴趣。
(2)简介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成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寓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绘画出莲花的形象,并配以文字解释。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莲花形象,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莲花描绘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爱莲说》。
2. 莲花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参考资料关于莲花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寓意。
4. 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专题荷《爱莲说》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

爱莲说教学目标:1、学习关于“荷”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丰富学生对“荷”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精神品质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教学重点:1、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2、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收集有关荷的古诗、散文、绘画等作品,全方位了解荷文化。
2、通过赏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千呼万唤:这是一种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植物;她在西湖、大明湖、洞庭湖等湖泊如云如海如雾的情境中亭亭玉立;她与黄山、庐山、华山、衡山、武夷山有着不解的情缘;她从屈原的《离骚》中走来,又被唐太宗用“风散动浮香”的诗句加以赞誉;她因清纯洁净、亭亭玉立而被世人称为“凌波仙子”;她是谁?她就是荷花。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见荷花的影子,同学们想不想感受照相机镜头下的荷花美?二、赏莲(配音乐)在镜头下,荷花给我们展示了她袅娜聘婷的姿态,但是她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和美丽,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将荷花人格化,将作者的精神追求与荷花的花格紧紧相连的文章。
三、知识链接文体:题目名为《爱莲说》,那么“说”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了解了“说”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直接说明事物、论述道理还是借人借物来论述道理的?明确:借物——借莲花说明道理。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种写作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即: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那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莲花表达何种志向呢?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作者周敦颐。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爱莲说》教案 苏教版.doc

2.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难点
突破
策略
朗读法、小组合作
课前
准备
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详案
集体交流意见
一、预习
1.学生熟读全文
2.找出自己不能 翻译的句子。
3.了解作者周敦颐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断句和字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5.君子是怎么样的人?由此可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 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4.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 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 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归纳:谈谈爱莲花 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作者简介
(二)课堂展示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爱莲说》》 (苏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词语解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爱莲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以下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濯(zhuó) 清涟(li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学习第一小节(1)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
自:从。
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
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爱莲说》
教学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
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