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流言》之后
读

读《流言》后感苍凉的美丽——张爱玲《流言》。
它带着不知名的宁静闯进我的生活,让我从此静得像魔鬼。
我愿意只此一本书,也要将它嚼进我的生命里。
这本书是第一本让我欣喜若狂的散文集,让我委婉地身处人生诸多不同角色,处于完全颠覆认知的现实角度去认真地体会一生的社会现实。
我最先开始品味、欣赏的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在某种程度上,张爱玲和鲁迅都会常用讽刺手法揭露那个混乱不堪社会的现实黑暗主义,让我跨越时代,身临其境地品读。
不同的是,张爱玲的《流言》,是条娟娟细流般的痛苦,伤口虽小却是让疼痛充盈四肢百骸;而鲁迅的《朝花夕拾》是尖锐地直扎心脏的致命武器。
也正是因为它的温婉,将随着鲁迅一起疯狂的我扭转回她的世界,随着它的宁静沉醉不能自拔。
正如里面所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让我从心眼里去透彻每个文字背后洒播的情绪——最现实的人的生命。
这不禁让我隔着朦胧的雾去捕捉最让我熟悉且让我经历过的我的人生生命。
我抓不到,扑不到甚至追随不到它留下已久的足迹,我感到莫名的伤心起来。
对于它里面她对人生的透彻,我开始感到不足和自卑。
我或许也会成为仰望它书魂的渺小人类吧!但我也有异于常人且意料之中的不甘!我越加的发愤,或者说发狠地读起来。
静静地看着,如入定的老僧。
任四周声音四泻还是影响不到我,。
让我,静的可怕。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页页被狰狞的我翻过。
在我看完一页时,我却缓下了翻页的速度,丢了那份狂野。
我似乎能参悟刚拿到书时,流走于四肢百汇的溪流是什么了,这也致使我放卸所有包袱努力追寻真正属于我的脚步。
其实很简单,它就是调味品——愤怒。
当我带着愤怒去品读曾经那些令我生活欣喜的句子时,它瞬间不再具有那些色彩。
它如调色盘,什么颜色都能展现;它又如魔术师,总是在火红的幕布前演绎更甚火红的生命;它还如美丽的女人,总是点染出生命里峰回路转的画面。
它源于生命,止于人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其中,《流言》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流言》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流言中的生活,她的丈夫在外面有了外遇,而她却选择了忍耐和沉默。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女主人公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她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女主人公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选择了忍耐和沉默,这种表面的坚强下隐藏着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她不愿意面对外界的非议和流言蜚语,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段感情。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复杂和脆弱。
除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张爱玲还通过《流言》展现了她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欺骗、猜疑和利益的交换。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揭示,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流言》中,张爱玲的文字简洁而凝练,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的台词都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她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读完这部作品,我不禁为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通过对《流言》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想。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张爱玲的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思想营养和情感启示,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张爱玲的作品永远都会是我心灵的指引和慰藉,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小说《流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流言》后,我深受感动,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流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上海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让读者更容易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苏小姐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男权社会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深受感动。
男主人公陈清扬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滩男人,他的风流倜傥和对苏小姐的深情款款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说中的描写和对话都充满了张爱玲独特的魅力。
她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刻。
她对上海滩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之中。
她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小说中的对话也充满了张爱玲的幽默和机智,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心生欢喜。
《流言》是一部充满了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小说。
它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苏小姐和陈清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
她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矛盾,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读完《流言》后,我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产生了深刻的敬佩。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她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我相信,《流言》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思考和成长。
张爱玲的作品将永远在读者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其中,以《流言》为代表的短篇小说更是成为了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深深地触动了我。
《流言》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社会,描写了一个富家女在婚姻和家庭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作为一个女性,她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在婚姻和家庭的压力下,她依然无法逃脱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得不忍受丈夫的出轨和家庭的冷漠,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中,张爱玲通过对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婚姻家庭的思考。
女主人公在外表上看似风光,但内心却是孤独和痛苦的。
她渴望得到丈夫和家人的关爱和理解,却始终无法得到满足。
她不得不承受婚姻的煎熬和家庭的冷漠,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样的命运不禁让人深思,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以及她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另外,张爱玲在《流言》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将故事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和深度,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流言》是一部优美而深刻的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婚姻家庭的思考,展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她独特的叙事手法也让这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人深刻地思考了婚姻家庭和女性命运的话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分析而著称。
其中,她的短篇小说《流言》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在阅读后深有感触。
《流言》讲述了一个女主人公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有关自己丈夫的流言,这些流言不仅让她对丈夫产生了怀疑,也让她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疑惑。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她对婚姻、爱情和自我认知的矛盾和挣扎。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而感到心疼。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婚姻的困境。
女主人公在面对流言时,既怀疑自己的丈夫是否真的出轨,又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他。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而感到心疼。
同时,小说中对于流言的揭示也让人深思。
流言是一种无形的暴力,它可以毁灭一个人的名誉和婚姻,让人陷入无尽的猜疑和痛苦之中。
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警示人们不要轻信流言,也不要随意传播流言,因为它可能给他人带来无尽的伤害。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描写也让人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怀疑,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并不是她所想象中的那个人。
这种对婚姻的疑惑和对爱情的迷茫,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复杂。
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和爱情的困难和挣扎,让人对于人生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流言》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内涵的小说,它通过对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揭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于人生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在情感上让人感到震撼,也在精神上给人以启迪。
它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婚姻和爱情的复杂和困难,也让人对于流言和谣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流言》会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它将继续影响和启迪着读者,让人在阅读后产生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

流言张爱玲读后感读后感:流言张爱玲我读完张爱玲的小说《流言》后,心情复杂,彷徨不定。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小说以两个女子的故事为主线展开,其中一个是家贫的黎杏;另一个是嫁给富商的珊宝妮。
这两个女子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然而,他们都无法逃脱流言的困扰。
小说通过描述黎杏被流言缠身的遭遇,揭示了社会中妇女的弱势地位和流言的毁灭力量。
黎杏与一个男人有了私情,结果被嫁给他的珊宝妮不断传播流言,让整个村庄的人都知道她的事情。
这无疑是对黎杏的羞辱和伤害,使她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珊宝妮则是在婚后被流言病毒侵袭的受害者。
当她怀上孩子后,却被指责是别人的孩子,一时间,她成为了村庄里人们议论的焦点。
她和黎杏一样,也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但是她坚强地生下了孩子,并且寻找出生的证明为自己辩护,最终打破了谣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流言是一个可怕的力量,它可以毁灭一个人的名誉和尊严。
在这个故事中,张爱玲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揭示了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
女性往往被视为社会的弱者,容易受到流言和谣言的侵袭。
她们常常无法为自己辩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反思了社会中流言的存在。
我们身边总有人乐此不疲地传播和制造谣言,这给他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和苦难。
我们应该对流言保持警惕,并积极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名誉和尊严。
总的来说,《流言》是一部告诉我们流言的恶劣影响的小说。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述说,作者揭示了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读完这本小说,我对流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看重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尊严。
2024年张爱玲散文读后感散文集《流言》

2024年张爱玲散文读后感散文集《流言》《流言》是2024年由张爱玲散文集,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的深度,让我不禁对人性、命运和爱情等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流言》一书由几十篇散文组成,每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但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的种种变迁和人情世故。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感,感受到了她对生活、人性和爱情的领悟。
《流言》一书中的散文涉及了众多的主题,如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命运的安排等等。
这些主题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了这些主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作者在《流言》一书中对人性的描写更是让人感到深思。
她将人性的善良和丑陋、矛盾和复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读完这些散文,我不禁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蕴含的情感和真实性。
《流言》一书中对爱情的描写也颇为出色。
作者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中的种种情感和冲突,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爱情的复杂性和美妙。
同时,作者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讨论了爱情背后的一些社会和文化问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读完《流言》一书,我被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思考和深邃所打动。
她以独特的方式去表达了人性、命运和爱情等话题所蕴含的情感和真实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蕴含的情感和真实性。
同时,我也对人性、命运和爱情等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作者的创作之道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流言》一书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的深度。
这本书不仅带给了我阅读的愉悦,更让我对生活、人性和爱情等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张爱玲《流言》读后感范文二延伸阅读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篇一: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这是金锁记的开头,故事发生在有着每个人都道不完的传奇的上海。
在人物的塑造上,张爱玲把七巧的特点描述得淋淋尽致。
我对于七巧的印象首先来自于她的仆人小双对三少奶的仆人凤箫的聊天内容。
凤箫问小双“你也是她陪嫁过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连仆人也对她不尊重,可想而知她的为人是怎样的差了。
张爱玲借仆人的口,说出了七巧在姜家的低下地位,也为故事的开展垫下了厚重的背景。
在我看来,七巧是一个心理极度扭曲的一个悲惨的妇女。
故事写到七巧勾引姜季泽,但是姜季泽却不和她乱来。
七巧那样做是因为她看到三奶奶兰仙和姜季泽的甜蜜生活而心生妒忌,进而上升为变态的痛恨。
她自己一直抱怨没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她也不能忍受别人得到幸福。
到后来分家后,姜季泽竟利用她对他的曾经的爱意想骗她卖掉她的田地。
可悲啊。
她对她的女儿的婚姻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长安和世舫已经订婚了,她还骂长安说“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了搁不住的东西是怎么着?”试想作为女儿,听到自己的母亲这样侮辱自己,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
然后悲剧又发生到她的儿子跟儿媳身上。
七巧故意整夜叫长白帮她弄烟,好让她的儿媳生气。
儿媳对她的痛恨反而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故事写到这里,七巧的形象基本清晰了,封建主义社会里一个贪婪的魔妇,极度的拜金主义者。
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丈夫早逝,家人的冷漠,对她变态的性格有着很大影响。
故事中写到“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七巧的拜金主义毁了她自己,也毁了她的儿女。
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拜金主义之风是如此的猖狂。
然而,现在的社会,拜金主义之风丝毫没减。
或者我们说是现实主义。
女孩子结婚要有车有房,也就是有钱。
这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停滞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实主义的出现凸显了社会激烈竞争的日趋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张爱玲《流言》之后
闲来无事,到书店闲逛,无意间瞥到了张爱玲的文集《流言》,一时兴起,随手打开,读了几篇,甚是爱慕她的绝世才华。
实不愧为才女。
其文读来,锦心绣口,甚是美妙,令人心旷神怡,不觉有飘飘然神往之念。
然而,不知不觉间,我突感芒刺在背,坐卧不宁。
究其原因,我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远方注视着我:他身材不高,横须浓密,神情是那样的冷峻,目光是那样的犀利,像是要直刺进我的心里,刺得我毛骨悚然。
他缓缓抬手,指向前方……
我恍然间明白,先生是让我不要耽于享乐,而要保持清醒,要注视前方。
而我,也终于明白,文人的才情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媚世者:他们或有才华,或无才华,笔下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语,其文所述,多为闲情,读来可以陶冶情操,让人飘然欲仙,纵有对现实的指摘,但却以教化为主,让其读者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堕落的境地。
这类文人,读其作品,如吸食鸦片,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就忘乎所以了。
这种才情,不足道哉!然而此类文人,数不胜数。
大概也是应时所需,所以,读者云集,备受青睐、追捧。
一类是愤世者:他们或有才华,或无才华,笔下或洋洋
洒洒,或寥寥数语,其文所述,指斥现实,直透灵魂,读来令人生畏。
让人在其当头棒喝中醍醐灌顶!这类文人,化小我为大我,以社会苍生为念,以天下为己任。
但这类文章,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为世人接受。
所以,在很多时候——比如当下,其文几乎无人问津!在很多书店里都很难占据一席之地。
细想来,道理也甚是明晰——在现时现世,人们忙于追求中国梦,谁还有闲工夫去叩问那颗早已沉睡的灵魂?即使有闲工夫,又有谁愿意冒着惊醒灵魂换来苦痛的危险?于是,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脆弱的灵魂,将它层层包裹,唯恐被外界的嘈杂唤醒。
在读书方面,更多的人乐于品读小品文,读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
因为在那里,他们很容易找到共鸣,甚至还时有恍然大悟之感:啊!原来如此!生活原来是可以随着心境的转化而转化的,何必纠结?于是,也就豁然开朗了,忘掉了很多的不愉快。
这不,又可以重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殊不知,这样的调节虽有必要,但终究属于精神麻痹。
它让人们甘于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而不去思考不如意的根源。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心灵鸡汤式的自我调节中逐步形成的。
他们时刻牢记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祖训,丝毫不敢僭越。
然后,用这样的祖训去教化后人,让后人也同我
们一样的驯服。
后人若不驯服,便会被冠以“叛逆”“不肖”等骂名。
这实在是非常之恐怖的。
忽然想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上,似乎有几个时期是允许质疑、允许辩论的,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约是五百多年。
那真是一个幸福的年代——人们尊重思想,敬重士子,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充实;今天,从物质上来说,确是充裕了,但竟然争鸣之态不现于世,争鸣之声不闻于耳。
却又是什么道理?
然而,我也知道,那一个幸福的时代终于成为了历史,很快,中华大地上,思想就大一统了。
这大概是好事!因为,自从思想统一之后,我们的办事效率就高了。
要办个什么事,只要一个通知就可以了。
倘若僚属之间再没有什么分歧,那就更好了。
然而即使有分歧,圣旨一下,人们也就不敢再多言了。
纵有意见,也必须执行。
我还曾听说,有几个开明的领导曾提倡广开言路,让其下属知无不言,以期形成合力,共建和谐。
然而,在天真者受到贬斥和压制之后,意见也终于“全体一致,全票通过”了——数千年的传统终于达到了极致。
这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啊!我也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