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高一物理 1[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学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物理 2.2 匀变速直

问题与思考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 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v
t
o
甲
v
t
o
乙。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高一物理 211动量守恒定律及实验探究 学案

21.1动量守恒定律及实验探究【学习目标】1.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3.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只限于一维碰撞的问题)【课前预习】一、动量1.动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 =mv⑴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状态量,它与时刻相对应。
⑵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⑶动量的相对性:由于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选取有关,因而动量具有相对性。
题中没有特别说明的,一般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4)研究一条直线上的动量要选择正方向2.动量的变化:p p p -'=∆由于动量为矢量,则求解动量的变化时,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A 、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B 、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针对训练】【1】一个质量为m =40g 的乒乓球自高处落下,以速度v =1m/s 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率为v '=0.5m/s 。
求在碰撞过程中,乒乓球动量变化为多少?二、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守恒是指整个过程任意时刻相等(时时相等,类比匀速) 定律适用于宏观和微观高速和低速2.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⑴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⑵系统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⑶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1)22112211v m v m v m v m '+'=+,即p 1+p 2=p 1/+p 2/, (2)Δp 1+Δp 2=0,Δp 1= -Δp 24、理解:①正方向②同参同系③微观和宏观都适用5.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
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在高一物理的课堂上,有一章特别有意思,那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说到这个,大家可能会觉得“呃,这又是公式又是图像的,真无聊。
”其实不然,咱们把这件事情聊得轻松一点,像是在聊天一样,保证让你乐在其中。
咱们得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速度以恒定的速率在变化。
这听上去有点抽象,但举个例子就明了。
想象一下,骑自行车的你,刚开始蹬的时候慢吞吞的,后来加速,感觉风都在跟你对话。
前半段你还得使劲,后半段速度就嗖嗖的,像火箭一样。
这种情况下,你的速度一直在变化,但变化的速率是均匀的,懂了吗?想象一下,你在公园的跑道上,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慢悠悠地走,突然想起来要赶时间了,就加速向前跑。
你会发现,自己一开始需要用点力气,但后面速度上来了,就像开了挂一样。
不过,速度在变快,记得别摔跤啊,安全第一!说到速度,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加速度。
加速度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想象一下你在开车,踩油门的时候,加速度就像是给你一股推力,让你感觉“哇,车真快!”可是如果你突然刹车,那种感觉就像从云端掉到地面,整个人都被甩了一下,真是“心惊肉跳”。
所以,加速度既能让你飞起来,也能让你有点儿害怕。
有趣的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也不算难。
大家知道,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其实有关系。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就是 ( s = vt + frac{1{2at^2 )。
这听起来像是天书,但其实很简单。
想象一下,如果你骑着自行车,越骑越快,所用的时间长了,位移就会大大增加。
这个公式就帮你把这些关系给捋顺了。
再聊聊实例吧,假设你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玩游戏,一个人负责计时,另一个人负责起跑。
你准备好了,嗖的一声冲出去,开始时慢,但很快加速,想要赢得比赛。
你注意到,刚开始的几秒钟,你的速度比较慢,后来越来越快,最后简直像个小火箭。
这时候,如果你能把时间和位移记录下来,你就能用公式来算出自己的加速度,简直酷炫得不行。
高一物理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二. 知识要点:1. 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 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 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测。
4. 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 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展阐述。
三. 重点、难点:1. 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3. 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4.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5. 实验教具: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机四. 过程:〔一〕进展实验进展实验前,先回顾上一章是怎样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解析: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好,装好纸带。
开启电源,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就会打出一行小点。
与时关闭电源。
打点计时器是按间歇工作设计的,所以长期工作可能会因线圈发热而损坏。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打点计时器。
阅读课本第34页“进展实验〞标题下的两段文字后分组进展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应该有: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带小钩的细线,钩码,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学生电源,导线等。
实验过程提示: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宜的钩码,启动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
3. 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要求熟练地摆好器材,进展合理、准确的操作,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
实验中要“三思而后行〞,注意实验逻辑性、合理性与其相关须知事项,而且确保准确。
〔二〕处理数据我们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了假设干条纸带,采集了第一手资料,面对打出的纸带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呢?怎样选择纸带,如何测量数据,如何设计表格,填写数据1. 要选择一条最清晰的纸带。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度苏版高一物理《直线运动》单元测试(含解析)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度苏版高一物理《直线运动》单元测试(含解析)《直线运动》单元测试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考试时刻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选出,对而不全得2分,选项中有错误的得0分。
1。
物体的初速度为v0,以不变的加速度a 做直线运动,假如要使速度增大到初速度的n 倍,在那个过程中物体通过的位移是 A .v 202a (n2—1) B .v 202a (n —1) C .v 202a n2 D .v 202a (n —1) 2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前的t1时刻内位移大小为s1,在该时刻后的t2时刻内位移大小为s2,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2(s2t1-s1t2)t1t2(t1+t2)B .s2t1-s1t2t1t2(t1+t2)C .2(s1t2-s2t1)t1t2(t1+t2)D .s1t2-s2t1t1t2(t1+t2)3.物体以初速度V0先从斜面上滑下,接着又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直到停止,设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量,反映那个物体运动情形的速度时刻图象不可能是图中的4.一质点沿一直线运动,现测得它在第1s 内通过位移为1m ,第2s 内通过位移为2m ,第3s 内通过的位移为3m ,第4s 内通过的位移为4m .则此质点在此4s 内的运动性质可能是A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 .匀速直线运动D .变速直线运动 5t 变化的 6光照相,闪光时刻间隔为1s 2次闪光图2的时刻间隔内移动了2m;在第3次至第4次闪光的时刻间隔内移动了8m,由此不可求得()A.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大小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C.从第2次闪光到第3次闪光这段时刻内质点的位移大小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7.甲、乙、丙三人各乘一辆飞艇,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艇匀速上升,丙看到乙艇匀速下降,甲看到丙艇匀速上升,则甲、乙、丙艇相关于地球的运动情形可能是A.甲和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静止B.甲和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上升C.甲和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D.甲匀速下降,乙匀速上升,丙静止不动8.AB两车以相同速度v同向匀速运动,A在前,B在后。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物理必修1共点力作用物体的平衡重难点分析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物理必修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重难点分析知识要点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掌握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应用平衡条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重难点解析1. 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简称平衡态。
2. 两种平衡态同一加速度,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均为零。
3. 平衡条件:0=合F 分量式⎪⎩⎪⎨⎧==00yx F F 合合 4. 几种简单的平衡:(1)二力平衡: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等大,反向共线则平衡。
(2)三力平衡: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共线。
(3)三力平衡条件逆推理:若三力平衡必共点。
(4)多个力平衡:一个力必与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共线,反向。
5. 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计算方便,恰当地选择研究对象,要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的未知量之间能够通过这个研究对象的平衡条件联系起来。
(2)正确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
(3)应用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建立平衡方程。
(4)解方程:对结果进行说明或讨论。
6. 解题中注意的问题:(1)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2)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满足平衡条件。
(3)灵活选取解题方法。
常用的两种解法。
【典型例题】[例1]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 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B. 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C. 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D. 以恒定速率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解:物体处于平衡态两个特征,运动特征0=a ;力学特征受平衡力。
A 中物体加速度为零,是平衡态。
B 中物体受两个力不平衡,不是平衡态。
C 中0=a 是平衡态。
D 中速率不变,速度方向改变不是平衡态。
选A 、C 。
[例2] 如图所示某物体受四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若使4F 的方向沿逆时针转过︒60角而保持大小不变,其余三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则此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 A. 421F B. 0 C. 4F D. 43F解:物体受四个力而保持平衡,由平衡条件可知,四个力的合力为零,321,,F F F 三个力的合力与4F 等大反向共线,4F 旋转,则原4F 已不存在,则其余三力的合力大小为4F ,方向与原4F 反向。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导学案

第一章 运动描述 匀变直线运动的研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考纲解读: 班级: 姓名1. 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及单位;会利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速度—位移公式及推论。
3.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二、夯基固源: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 不变的运动.(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反向.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 .3.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 .4.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2/t v =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n -x n -1=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拋运动的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 . (2)位移公式:h = .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 .2.竖直上拋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 . (2)位移公式:h = .(3)速度—位移关系式: =-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 .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 .三、考点透析: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运动公式中符号的规定: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若v 0=0,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计算结果如果出现负值,应说明负号的物理意义.2.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画过程示意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1.一旅客在站台8号车厢候车线处候车,若动车一节车厢长25米,动车进站时可以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他发现第6节车厢经过他用了4 s ,动车停下时旅客刚好在8号车厢门口,如图所示.则该动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A .2 m/s 2B .1 m/s 2C .0.5 m/s 2D .0.2 m/s 2考点二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种方法1.(多选)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x 1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x 2到达B点,则物体( )A .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x 1+x 22TB .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3x 2-x 12TC .运动的加速度为2x 1T2 D .运动的加速度为x 1+x 2T2 2.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A 点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4l 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题时的两点注意物体由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运动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而是竖直下抛运动,应该用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去解决问题.一般选向上为正方向。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梳理高一物理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梳理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2.用v-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二、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复写纸、纸带、导线、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槽码、刻度尺、坐标纸。
三、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槽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4.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5.增减所挂槽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四、数据处理1.纸带的选取与测量(1)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
(2)为了便于测量,一般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计时起点(0点)。
(3)每5个点(相隔0.1 s)取1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所示,相邻两点中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
(4)采集数据的方法:不要直接去测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要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d1、d2、d3…然后再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x1=d1;x2=d2-d1;x3=d3-d2;x4=d4-d3…2.瞬时速度的计算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时间间隔很短时,可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3.画出小车的v -t 图像(1)定标度:坐标轴的标度选取要合理,应使图像大致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2、特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 ,加速度为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2、特征:速度的大小随时间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t 秒末的速度为v t 、经过的位移为S 、加速度为a ,则
⑴两个基本公式: 、
⑵两个重要推论: 、
说明:上述四个公式中共涉及v 0、v t 、s 、t 、a 五个物理量,任一个公式都是由其中四个物理量组成,所以,只须知道三个物理量即可求其余两个物理量。
要善于灵活选择公式。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三个常用的结论 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等于加速度和时间间隔平方和的乘积。
即2342312....T a S S S S S S S ∆==-=-=-=∆ , 可以推广到S m -S n = 。
试证明此结论:
⑵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 t/2= 。
⑶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v s/2= 。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有v t/2 v s/2。
试证明:
5、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特殊规律: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
⑴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
⑵1t 内、2t 内、3t 内、…、nt 内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
⑶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s n =
⑷通过1s 、2s 、3s 、…、ns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 1∶t 2∶t 3∶…∶t n =
⑸经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t n =
【课堂导学】
【要点一】
速度v 、速度变化量Δv 、加速度a 的区别
1. 速度是运动状态量,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2. 速度变化量Δv=v t-v0是运动过程量,对应于某一段时间(或发生某一段位移).若取v0为正,则Δv>0表示速度增加,Δv<0表示速度减小,Δv=0表示速度不变.
3.加速度a=Δv/Δt也称为“速度变化率”,表示单位时间的速度变化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及方向.
4. 加速度a与速度v无直接联系,与Δv也无直接联系,v大,a不一定大;Δv大,a也不一定大.如飞机飞行的速度v很大,a却可能等于零;列车由静止到高速行驶,其速度变化量很大,但经历时间也长,所以加速度并不大
.
【要点二】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的理解
1. 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xt.此式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为物体在这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此式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运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0t
v+v
v=
2.v0、vt分别表示初、末速度,即平均速度为初、末速度
的算术平均值.注意: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典题演示2】(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后速度的大小为10m/s,那么物体在该1s 内的位移大小可能为()
A. 3m
B. 5m
C. 7m
D. 9m
【变式训练】(单选)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15m/s时突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求整个过程中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A. 0
B. 7.5m/s
C. 15m/s
D. 无法确定
【要点三】对实际交通工具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处理
对于汽车刹车、飞机降落后在跑道上滑行等这样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大运动时间t=v0a,速度减
到零后,加速度也为零,因为物体不可能倒过来运动,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公式v=v0-at和s=v0t-1
2at2中
的t不能任意选取.若给出时间求位移或速度,应注意先判定在这段时间内物体是否早已停止运动.
【典题演示3】飞机着陆后以6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其着陆时速度为60m/s,则它着陆后12s
内滑行的距离是m.
【变式训练】火车以速度v 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x 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 2(对地,且v 1>v 2)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 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 应满足什么条件?
【要点四】中间位移速度与中间时刻速度
位移中点的速度公式s 2v 0t t 2
v +v v =v=2,无论是匀减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移速度都大于中间时刻速度.
【典题演示4】(多选)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0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它在中间位置s/2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0/2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A.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1=v2
D.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1<v2
【变式训练】平直公路上有三根电线杆A 、B 、C ,其间隔均为60m ,一辆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从A 到B 和从B 到C 所用时间分别为t1=4s 和t2=6s,试求汽车经过A 、B 、C 三根电线杆时的速度.
【要点五】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推论
1. ts 末、2ts 末、3ts 末、…、nts 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
2. 前ts 内、前2ts 内、前3ts 内、…、前nts 内的位移之比为1∶4∶9∶…∶n2.
3. 第一个ts 内、第二个ts 内、第三个ts 内、…、第n 个t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4. 第一个sm 、第二个sm 、第三个sm 、…、第n 个sm 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n-1).
【典题演示5】(多选)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个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0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分别为( )
A. v1∶v2∶v3=3∶2∶1
B. v1∶v2∶
1
C. t1∶t2∶t3=1
D. t1∶t2∶
-∶
∶1
【变式训练1】(单选)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等份,一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 B∶v C∶v D∶v E=1
∶2
B. 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 E=2t B
C
D
C. 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 v AE=v B
D.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 B-v A=v C-v B=v D-v C=v E-v D
【变式训练2】一物体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3s内的位移为s1,最后3s内的位移为s2.已知 s2-s1=6m,s1∶s2=3∶7,求斜面的总长.
【要点六】
对公式Δs=aT2的应用和推广
注意相等时间内相邻的位移差是一定值,即Δs=aT2,这一公式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可以推广为 s m-s n=(m-n)aT2.
【典题演示6】(单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3s内的位移是20m,第9s内的位移是50m,则其加速度是()
A. 2m/s2
B. 3m/s2
C. 4m/s2
D. 5m/s2
【变式训练】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要点七】
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
1. 位移图象:纵轴表示位移x,横轴表示时间t;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运动质点的速度方向,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若图线为倾斜直线则是匀速运动;若为曲线则是变速运动.
2. 速度图象: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图线的斜率表示运动质点的加速度(若图线是倾斜直线则对应匀变速运动,若是曲线则对应变加速运动);图线与其所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总位移.如图甲所示,图线①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②描述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③描述的是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④描述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中的图线可能相同,但
描述的运动性质却不同,如图甲中的图线②表示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的图线⑤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
运动.
【典题演示7】(单选)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x-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B. t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t1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D. 0到t1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