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草稿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公示图为,《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部分图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城市绿地水系、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综合防灾、中心城区发展时序规划等规划。
据了解,《规划》自2009年开始编制,已经先后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行政审查,现已完成规划草案并进入上报审批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程序要求,现向社会公示。
以下为公示的文字内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介一、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1、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包含市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2个县级市(乐陵市、禹城市)、8个县(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在国家公路枢纽城市、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上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上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作为济南都市圈西北门户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德州调研报告

德州调研报告
根据我们对德州的调研报告,以下是对德州市的概述和主要发现:
1. 经济概况:
德州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第四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该市的经济以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为主,同时也涉及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医疗保健、金融服务等。
2. 人口和人口增长:
德州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幅增长。
这主要归因于该市的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以及对企业和个人的低税收政策。
3. 就业机会:
德州的就业机会丰富,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
该市吸引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初创企业,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4. 房地产市场:
德州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该市拥有多个新兴社区和住宅开发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购房者。
房价相对较低,使得德州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居住地。
5. 教育和卫生保健:
德州拥有许多高质量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机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医疗资源。
该市的公立学校和大学享有良好声誉,
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
6. 文化和娱乐:
德州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城市,有许多文化和娱乐活动可供选择。
该市有许多博物馆、艺术画廊和音乐场所,同时也有丰富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总的来说,德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丰富、拥有良好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城市。
它的多样性和活力使其成为许多人选择居住和工作的理想地点。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1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物质环境、功能活动和文化价值等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表现方式,是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1]。
与地理学相比,城市规划更倾向于关注城市的实体空间,因此,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探究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优化城市内部各种物质要素的空间组合、优化城市整体布局、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
2基本特征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山东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交汇区内[3]。
行政区域面积10356km2,常住人口579.58万人(2017年底),市辖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
德州是一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是华东、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自古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美誉。
古运河、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对德州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时,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海运兴则城市兴,嘈运废弛,则城市转而出现衰退。
到了现当代,京沪、石德铁路的建设使得这一城市再现生机,借助铁路优势再度发展。
京沪高速公路给德州带来了新的契机,日益成为影响德州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2011年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德州到北京、上海的车程分别缩短到56min、3.5h,德州再一次赢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指出,德州将“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作为自己的城市定位,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演变的步伐也愈加迅猛。
城市空间演变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进行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其功能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形态和空间规划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市空间演变的大趋势是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拥有规模大、需求量大、人口密集度高的功能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程度高,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就会逐渐呈现出异质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化特征。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扩张、发展和更新。
这一过程中,随着城市向外扩张的趋势,城市发展面积逐渐扩大,周边农村也逐渐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
此外,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通过城市更新和建设新区,城市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二、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内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调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城市内部的贸易、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都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空间中得到满足。
这种以城市空间为切入点的经济建设思路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城市内经济活动的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区的地位正在逐步降低,而新兴的城市发展区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城市中心区建设CBD(中央商务区)和新兴的城市发展区,促进了城市综合发展,增强了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空气、水质、噪音等环境污染程度上。
山东省德州市十年变化心得感悟

山东省德州市十年变化心得感悟世事变迁,时光流转,城市慨叹。
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然而,正是这寸寸逝去的光阴,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出了恢弘的历史长卷,打开德州历史的胶卷,回望那些从前慢的流金岁月,就会从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找到时光雕刻的蛛丝马迹。
十年前,德州街头,那是一群穿着皮衣,摇滚链条牛仔裤的热血少年。
十年后,奔赴他乡,那是一群西装革履,走路永远匆忙的家庭顶梁柱。
十年前,德州手机市场刚刮起一阵苹果风,那是非主流年代为数不多的炫耀。
十年后,国产华为后来者居上,5G之旅走的异常艰辛,但好在国人团结一心。
十年前,商贸城、三八路、德州学院附近的夜市摊。
让人回味无穷的糟溜鱼片、羊肠汤、大柳面、烤羊排等小吃,藏着德州最接地气的文化。
十年后,整顿过的路边摊,味道不曾改变,整齐干净的摊位也晋升,为德州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年前,德州火车站留住了无数的脚步,它是无数德州人走出家门探索世界的主要窗口,它见证了一年又一年漂泊在外游子的归心似箭。
十年后,德州向东,大量新兴资源都向东站倾斜,京沪高铁成了人们的新宠,速度拉近距离,高铁让回家的路更短更近。
十年前,德州楼市开发进入市场自由竞争,人们对商品房的微妙态度,正像初露尖尖角的小荷那般,带着懵懂的试探性。
十年后,住房需求暴涨,房价被推高,越来越多人加入抢房的队列之中,房子成了通货膨胀时代。
最为保值的资产利器。
十年,德州高歌猛进的不止是房价。
这是德州楼市经过市场大风大浪洗礼过十年后的规律,亦会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定律。
十年时间,德州巨变,城市不断向东发展,高铁经济的到来,让德州腾飞如虎添翼。
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瞄准这片土地,准备与高铁新城共繁荣同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州骄子开始在故乡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高铁经济给了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不必远走他乡,亦然可以实现梦想。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城乡空间结构对比等方面。
研究发现,德州市存在着一些空间结构上的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等。
文章提出了优化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建议,包括加强城市规划、优化交通网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
最后展望了德州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指出需要在城乡发展均衡、产业结构优化、交通便捷性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德州市未来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山东省、德州市、空间结构、地理位置、城市、产业、交通网络、城乡、对比分析、存在问题、优化建议、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德州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德州市的空间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深化,德州市在构建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不足,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亟待得到解决和优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德州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通过研究德州市空间结构,可以为其他类似中小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探讨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德州市的地理位置特点,探讨其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一、德州市的基本概况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邻泰安市、东临济宁市、北界滨州市、西接聊城市和菏泽市。
全市总面积14,300平方公里,总人口770万。
德州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德州市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都有着较为发达的实力。
二、德州市的空间结构特点1. 区位优势明显德州市地处胶济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交汇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在整个华北地区,德州市是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德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地级市,其地区发展不均衡是其空间结构的显著特点。
市区和周边城镇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活动和人口聚集在这些地区;而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
3. 市区密集、郊区松散德州市区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差异。
市区内部居民密集,建筑高度较高,交通便利,商业繁华;而城市郊区则大多为农田和村庄,人口稀少,建筑低矮,居住和商业功能较为单一。
1. 自然地理条件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
其地理位置使得德州市具有较强的农业和工业基础,这些地理条件直接影响了德州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 政府政策引导德州市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规划和发展德州市时,会对市区和郊区的发展进行区分和引导,这些政策也直接影响了德州市的空间结构。
3. 经济发展水平德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其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市区和郊区的发展格局。
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德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
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改变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口的聚集将会更加集中。
2. 城市发展向外延伸城市发展向外延伸是一种普遍的城市发展趋势,也是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
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
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
“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1 引言城市空间形态客观的反映了城市各功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工过程和自然过程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空间物化形态。
城市地区的地形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等从外部限定城市结构形态的特性;而社会经济活动则以内力的作用促使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这种自然力与非自然力的作用促使城市形成一定的形态,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着[1]。
古代城市经济水平有限,居民的出行受到交通工具简陋的影响,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内,城市空间规模较小,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城市整体集中发展。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交通系统的的日益完善,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产业布局、城市形态都发生较大的改变。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分析各种引导因素,探讨未来的演变趋势,以实现城市空间合理有序的增长成为重要问题。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平原。
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是联系华东、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美誉。
德州是一个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古运河、津浦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对德州城市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清晰可见的印迹。
交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益成为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从明清时期运河航运的鼎盛到21世纪高速公路的拉动和引导,德州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基本上遵循着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扩展、跳跃式发展等几种基本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或交替出现。
因此,德州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富有鲜明的特征模式,探寻其发展规律,不仅对于指导德州城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而且对解决中国同类城市的用地布局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指导价值。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理论2.1城市空间形态的定义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结构(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是指由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
2.2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机制经济发展中的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一直是城市空间演进的直接动力。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形式的周期性更替:高速增长一外延式水平空间扩展与缓慢增长一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或内部填充。
自然地理环境是扩展的基础条件。
交通建设对扩展有指向性作用。
城市发展政策、法律、规划等政策与规划控制是扩展的控制阀,我国的财政体系、人口迁移和户籍管理政策、住房政策、城市发展政策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很大。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成为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
居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对扩展具有特殊影响。
黎夏、叶嘉安利用遥感有效地监测和分析了东莞市的城市扩张过程。
汪小钦、徐涵秋、陈崇成(2002)提出福清市时空扩展的动力机制。
同年,何流、崔功豪提出南京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经济因素(GDP,产业结构)、政策因素(土地制度,房改制度)、规划引导。
姚士谋、朱振国等(200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从规划背景、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及新市镇发展的功能,探讨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模式,提出香港发展的动力机制。
朱鹏宇、胡海波(2003)在研究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扩展机制时提出自然限制要素、人文指引要素、交通诱导要素和经济指向要素四个影响要素[2]。
2.3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阶段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
城市的空间布局受各个城市内部、外部条件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往往有一定关系,一般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早期:以单中心为特点的中小城市发展阶段。
城市工业化阶段,集中连片发展,一般呈同心圆形态。
中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②扩张期:以单中心为特点的大城市发展阶段。
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在既有的土地使用基础上,向外扩大,出现分散组合式的或更为集中的发展模式。
③中期:以多中心(核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圈)发展阶段。
城市现代化阶段,城市由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核心)发展模式,城市由一个中心城、多个核心城(卫星城或新城)组成。
④成熟期:以多个大都市区(圈)相连接组合为特点的大都市带发展阶段。
城市国际化阶段,城市沿交通线继续扩展,建设新城,形成更大区域发展的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组合发展态势[9]。
3 德州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3.1城市概况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河北及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衙”、“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枢纽。
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交错。
1995年4月,德州撤地设市(地级),改原德州市(县级)为德州市德城区。
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一区二市八县,2008年底,德州市域总人口约56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约50万人,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
德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形成了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有运河,中有岔河,东有减河,三河纵贯全市,是农业灌溉及城市用水的重要资源。
全市为暖温带亚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干早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雨雪较少。
德州历史悠久。
尧舜时期为充州之域,夏为有扁氏之国,秦立扁县,隋唐为长河,宋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清为德州,1913年改为德县,1948年置德州市。
元朝建都北京以后,为保证帝都粮食和其他物资需要,对沟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进行改修和疏导,改修后的河道—开凿于隋朝的永济渠绕陵州(今德州)而过,水上交通极为便利。
至明朝初期,南粮北运的官家水上转运队和宫廷官府的船只络绎不绝,再加上从京城通往南方各省的官道沿城西而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也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
明洪武七年 (1374年)徙德州治于此,遂名德州(在此之前,德州治于安德县,即今陵县)。
至明洪武三十年 (1397年)德州城变土城为砖城。
此后一直到晚清年间,德州治所再没有发生过变迁。
3.2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过程及规律性分析本文依据德州历史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的更替,结合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将德州市城市形态的演进分为三个时期。
3.2.1“一城两片,内主外辅”发展阶段(明代—晚清)德州在明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较为稳定和强大的中心城市。
运河航运兴盛后,德州由于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上,到明朝永乐年间,会通河与江淮河贯通之后,德州遂成为大运河潜运要港和骚道的中继枢纽。
德州开始由原来的陆路骚站转换为南北水陆换乘的枢纽,交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5]。
在运河航运发展的影响下,明朝初期德州城产业和人口增长加快,城市逐渐突破明城墙的范围向外扩展,在城市西关外运河码头周边以及通往码头的北行骚道(桥口街)两侧出现了较多与航运有关的仓储、物资运输(主要为运粮)、水官骚站等用地。
同时,四方商旅也纷纷来德州城开展各种对外贸易活动,这类手工业、商贸等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墙西关外运河沿岸顺城街两侧以及南关外西行、南行骚路冲要,成为明清时期德州古城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带之一。
相对于德州西关、南关外运河经济带的快速发育,明城墙内城市用地的拓展则较为缓慢。
主要的城市功能用地如衙署、法院、学校等多分布于主城内的中南部,北部则为大面积坑塘和零星的居住用地。
这种格局从明代至晚清的几百年来未有大的改变。
明清时期运河航运的发达,使德州主要的经济活动多集中在运河沿岸,城市空间布局也由单纯局限在城墙内转变为开始突破明城墙约束向西、向南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城墙内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城墙外经济功能为主的两大片区。
但是由于受封建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制约,德州运河沿岸的经济片区规模较小,大部分人口仍居住在主城内,还处于依附主城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用地布局表现为“一城两片,内主外辅”结构。
至晚清年间河运衰落时(约1900年前后),城区规模达到1.7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墙0.64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余人。
3.2.2“一城两片,外主内辅”发展阶段(晚清—20世纪50年代)晚清年间,京杭运河日渐废驰,之后铁路兴起,德州成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但这一时期正值日军侵华期间并没有发挥出作为铁路枢纽的经济促进作用。
解放后,德州城市重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铁路运输优势为德州城市的发展带来生机。
在初步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德州重点发展的工业类型如机械、纺织、建材、化工等开始起步。
受铁路交通磁场的作用,这类工业用地主要沿津浦铁路(现称京沪)两侧分布并向南呈枝状延伸。
这一时期津浦铁路的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铁路车站在其周边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商贸服务区,使站场一带商贸地位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全市商贸中心;二是沿车站以南津浦铁路两侧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重型工业区和大量煤炭、木材等物资堆场用地。
新增用地多围绕二者站点及其沿线在城外西、南选址,整个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以向西南拓展为主。
至上世纪50年代,明城墙拆除以前,城外用地规模已达到城内用地规模的两倍左右,城市重心己由“内”转移至“外”,形成了“一城两片,外主内辅”的空间格局。
3.2.3“单核星状结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96年)从1949年建国开始,德州市经济发展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1957年,“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使城市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带动德州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掀起高潮。
城墙内外两片用地融合为一体。
1958年,德州市制定出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德州业向西、向北发展,开辟了河西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