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合集下载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杭州市用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探究

杭州市用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探究

1 引言土地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活动、生产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与人类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生态建设等息息相关[1]。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分析对于生态系统稳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地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2]。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活动越来越频繁,导致区域用地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并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及驱动力开展了大量研究[3]。

杭州市人口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杭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分析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对优化杭州市土地资源配置、缓解人地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研究以杭州市2011~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联合ENVI 5.2、ArcGIS 10.2数据处理平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特征分析,并引入地形、社会人文以及气候因子,探究杭州市用地演变驱动机理,分析杭州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为杭州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增强城市规划政策协同性发展提供建议。

2 数据及方法杭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区域,是浙江省省会、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及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杭州市地形复杂多样,作者简介:程素丹(1991—),女,汉族,本科,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权籍调查、数据库研究。

杭州市用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探究程素丹 何沛荣 杨剑秋(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摘 要:区域用地演变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其演变特征,了解杭州市用地现状,可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以杭州市2011年、2016年、2021年用地数据为基础,分析杭州市近十年用地变化,辅以地理探测器共同分析其演变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杭州市主要土地类型为林地与耕地,建设用地持续增长;杭州市用地发展过程中,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是前期影响杭州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前期经济发展较弱、人口密度低等,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能力较弱。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形态、使用情况及对策以杭州市西湖区花园社区及文教社区为例

浅析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形态、使用情况及对策以杭州市西湖区花园社区及文教社区为例

图 10)。 其内部的绿地,拥有较好的品质,使用率也较高
工作日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小区业主的小孩以及老人。。
2.3.3 老旧居住小区的半公共空间
图 10 银马公寓东部入口门禁
老旧居住小区主要指 2000 年以前就存在的小区,主要有花园北村、西溪公寓、浙大小 区等。这些小区绝大部分多层,建筑间距较小,建筑密度较大,因而缺乏足够的公共绿地。
其中
F1
二类居住用地
城市道路用地 交通场站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 其中
公园绿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其中 总计
商业设施用地
商务设施用地 娱乐康体设施
用地
用地代号 R R2 S S1 S4 G G1 A A1 A3 B B1 B2 B3
面积(公顷) 26 26 0.54 0.5 0.04 2.63 2.63
在杭州,以西湖为核心的开放式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吸引和满足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休 闲需求。从表面上看,杭州的公共空间似乎非常充裕,然而绝大多数市民距离西湖较远,加 上 严重的交通拥堵,平时很难享受到西湖的公共空间。市民需要距离住所更近的公共空间, 然 而西湖以外的其他城市区域的公共开放空间大量缺乏,难以满足市民就近活动交往的需 要。
城市干道,交通量巨大。但是片区
内部几乎没有公共性的内部交通
可言,仅有三条主用作为人行以及
停车使用的断头路(见图 4)。
其 余 的 道 路 主 要 以 校 园 或者
小区为单位自成体系,小区只面向 交通干道设置出入口。它们之间

图 4 路网交通
通过围墙等方式相互隔离,独立性强。市民通过小区大门直接走向交通干道,不同小区的市 民之间鲜有交流, 在片区内部也没有形成生活性的、商业性的步行街道。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柳浦 丘陵
沉积平 原
钱塘江
杭州的初期发展。
Development
草创阶段(隋朝时期)
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 改名杭州 隋开皇9年(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改钱唐郡为杭州,这是杭州名称之始, 移州治余杭,第二年还治钱唐。 修建城池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即今钱塘江沿岸的 江干一带筑城,这是杭州筑城的最早记载。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 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功能分区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 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 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开通运河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 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 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
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夏季气候炎热,
湿润。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气候
这些杭州特有的环境均影响了杭州从古至今的建筑规划布局。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杭州的发展上升阶段。
Development
定型阶段(吴越时期(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不断拓展。 “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 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 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 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 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城市型制 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 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 ,故当 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分析陆志平(杭州市经济规划院) 倪沪平(杭州市经济信息中心)伴随着建设杭州大都市的研讨,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格局,一主三副的城市布局形态也基本形成,为杭州大都市的未来发展描述了诱人的蓝图。

在研究三个概念规划和相关报告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作了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一、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中国大都市成长的空间形态主要在于城市外延式扩张和卫星城镇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中国大都市空间增长形态,具有从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形态、轴向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状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正是引证这一规律。

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杭州城市的空间发展除遵循一般的规律外,也具有它自身的特征。

因此认识杭州城市空间增长形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从杭州实际出发来适应发展规律是我们建设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空间形态的亲水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杭州的城市发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从西湖的形成到钱塘江水道的变迁,古时的杭州就始终在江与湖之间选择发展空间。

但从唐、宋始,随着西湖的疏浚及南宋的迁都,杭州城市以西湖为核的发展特征得到空前的体现。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钱塘江的治理和利用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江水成为杭州扩展的天然屏障。

杭州的西南基本为天目山麓的延展,在山与江的夹击之下,杭州的发展空间被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内,而这一空间正是形成近代杭州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布局。

在这种地理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双重限制下,杭州的城市扩展被迫向北,虽然这印证了城市圈层式发展的模式,但由于背离了杭州城市特有的亲水特征,其发展必然受限。

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进步,钱塘江两岸防洪大堤和跨江交通的建设,钱塘江的航运功能和旅游功能日益增强,两岸之间的联系日益方便,江水已不构成城市扩展的障碍,杭州城市的亲水特征再次体现,沿江和跨江发展是现代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趋势。

杭州市钱塘智慧城空间演变与启示

杭州市钱塘智慧城空间演变与启示

杭州市钱塘智慧城空间演变与启示杭州市钱塘智慧城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计划,旨在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并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经济持续增长的城市,杭州市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城市转型之路。

而钱塘智慧城的建设,则标志着杭州市城市空间演变的又一次转型和蜕变。

本文将就杭州市钱塘智慧城的空间演变与启示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钱塘智慧城的空间演变。

自提出建设钱塘智慧城计划以来,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建设,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

在空间演变方面,钱塘智慧城实现了从传统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转型,其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空间整体更加智能化。

在规划阶段,钱塘智慧城开启了“数字双城”模式,实现了城市与数字世界的无缝对接。

同时,城市空间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也实现了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更加方便和高效地为市民服务。

二、城市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化。

钱塘智慧城建设了智能公交站台和智慧停车场,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让公共交通更加智能、便捷、安全。

三、城市环境更加舒适化。

钱塘智慧城建设了智慧路灯、透明电梯等环保、节能、智能的建筑,实现了城市环境的智慧化和生态化,让市民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

四、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化。

在钱塘智慧城的建设中,杭州市政府采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智慧化管理和调度,提高了城市的效率和治理能力。

总的来说,钱塘智慧城的空间演变体现了杭州市不断追求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那么,从钱塘智慧城的空间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一、重视城市规划和设计。

钱塘智慧城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搭建一些设施和设备,而是在彻底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是城市空间演变和转型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

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钱塘智慧城建设中广泛应用了现代数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城市与数字世界的高度整合,这也是城市智慧化的必要手段之一。

杭州历史变革详解

杭州历史变革详解

杭州现貌 历史变迁 影响因素 对比周管 发展现状 规划展望
草创阶段(隋朝时期) 1.修建城池
隋开钱 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 杭州州治。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 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 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 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浙西 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 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 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 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 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远至武汉成都 海运贯通 形成“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城市 台温闽广等地 出镇江北通淮泗
格局
杭州现貌 历史变迁 影响因素 对比周管 发展现状 规划展望
鼎盛时期(南宋时期) 修建宫城 扩城修垣 兴建封建礼制建筑 居住空间发生转变 商业网络形成 园林建设 城厢发展 城市格局
都城采用了宫城、罗 自南宋定都临安城以来, 自唐代后期,随着城 城两重城的型制。临安城 钱氏三次增筑杭州城时, 南宋临安进行了大量的园 工商业更加发达,城市人口 市经济的发展,旧有的 的主体结构继承了吴越西 已经基本确定了杭州城的西界、 林建设,数量之多甲于天下。 成倍增长,导致城市过于拥 “市坊制”已经不能满足 府的“南宫北城”的格局。 北界和东界,后唐同光二年, 当时临安不仅财宝敛聚,而 挤,致使城郊发展了很多的 城市发展的需要。至南宋 在吴越国的子城基 南宋统治者在扩建 宫城偏处南城垣下,城市 又确定了南界。南宋时期扩展 且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诗人、 市镇,如嘉会门外的浙江市, 临安城,这种“市坊制” 临安城旧“市坊制” 础上修建宫城,“周围 宫城的同时,陆续兴建 规划方向转向宫城北。将 东南城垣,使临安城进一步扩 画师和造园巨匠,他们凭借 北关门外的北郭市,江儿头 已完全被更具活力的“坊 解体,为遍布全城的新型 九里”,设有两座城门。 郊、庙、宫、观,使礼 吴越西府的主轴线辟为御 大。扩建后的临安城 ,南跨吴山, 西湖的奇峰秀峦、烟柳画桥, 的龙山市等,形成了一定规 巷制”所代替。将以往因 商业网所代替。 制日趋完备。 道,祖社分置御道左右。 博取了全国造园之长。 北达武林,右临钱塘江,左傍 模的居住聚落。 袭井田制邑概念的传统聚 虽然形式多变,但主体结 西湖,南北长约十四里,东西 居方式,改进为按街巷分 构仍旧保持了传统形式。 宽约五里。 地段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 居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还是社会变革,都给城市空间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杭州在过去几十年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杭州市规划局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发展规划,以实现城市现代化为目标。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杭州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重视。

大量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不断扩大城市的范围。

杭州市规划局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包括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

在80年代和90年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的快速涌现。

许多地区由农田转变为住宅区或商业区,大量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的影响。

随着企业和人口的迁入,杭州的城市空间开始向外扩展,逐渐形成了城市的边缘化。

到了21世纪初,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进一步的变化。

城市的功能区域更加明显,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各自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城市还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建立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场所。

城市的道路交通也得到了改善,交通中心、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城市开始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老城区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与修复。

杭州市特别注重挖掘西湖文化的潜力,将西湖文化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新颖的园林景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单一的工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化都市,杭州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然而,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杭州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并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而杭州城市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关键字:空间形态,发展过程,文化风景,现状与未来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

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

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 ,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钱塘江沿岸的江干一带筑城,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隋大业六年(610 年) 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人口骤增,促使城区不断拓展. 吴越郡主钱镠审时度势,采取“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落,使杭州城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同时也提高了吴越国的经济势力、文化优势,为杭州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隋建杭州城,城南部属丘陵,且近钱塘江,城西则濒西湖。

在杭州城市的扩展发展上,由于杭城的南部与西部受到江、湖的限制,不宜扩展,于是便向城市的东部与北部扩展。

钱镠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周围达35 km。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浚西湖筑捍湖堤后,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钱镠专门设有一千人的撩湖兵疏浚西湖,同时在西湖的内外建造了大量的寺院、佛塔。

寺院如肇庆寺、净慈寺、云栖寺等等. 宝塔如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及白塔等等. 丰富了杭州的城市空间,同时也为杭州日后在文化上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钱镠在扩建杭州城的同时,也规划了杭州城市的主轴线。

主轴线的南端是吴越国的王宫,北端则为市坊、民居群,这条主轴线是同盐桥河基本平行的主干道,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纵贯杭州城。

此后,这条城市中心轴线,千余年来未变。

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

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

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大一倍以上。

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故当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自隋经吴越及至南宋,历经近700 年,杭州城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到国都京城的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南宋京城临安府的建设,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都市之一,从而奠定了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也使杭州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在吴越国的子城基础上修建宫城“周围九里”,设有两座城门.。

外朝的大庆殿和日朝的垂拱殿都位于南部,东北是东宫所在,寝宫在北部,宫城整个布局符合“前朝后寝”的惯例。

宫城所处位置高于全城其他部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钱氏三次增筑杭州城时,已经基本确定了杭州城的西界、北界和东界,后唐同光二年,又确定了南界。

南宋时期扩展东南城垣,使临安城进一步扩大。

扩建后的临安城,南跨吴山,北达武林,右临钱塘江,左傍西湖;南北长约十四里,东西宽约五里。

南宋统治者在扩建宫城的同时,陆续兴建郊、庙、宫、观,使礼制日趋完备在宫城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坛,符合“左祖右社”的惯例。

自唐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市坊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至南宋临安城,这种“市坊制”已完全被更具活力的“坊巷制”所代替。

将以往因袭井田制邑概念的传统聚居方式,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段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

临安城旧“市坊制”解体,为遍布全城的新型商业网所代替。

传统的集中市制改变成以全城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所组成的商业网。

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楼、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

南宋临安进行了大量的园林建设,数量之多甲于天下。

当时临安不仅财宝敛聚,而且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画师和造园巨匠,他们凭借西湖的奇峰秀峦、烟柳画桥,博取了全国造园之长。

因此在园林设计上“因其自然,辅以雅趣”,形成山水风光与建筑空间交融的风格,在我国园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如下图就是当时南宋时期的杭州地形图:
城厢发展自南宋定都临安城以来,工商业更加发达,城市人口成倍增长,导致城市过于拥挤,致使城郊发展了很多的市镇,如嘉会门外的浙江市,北关门外的北郭市,江儿头的龙山市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居住聚落.都城采用了宫城、罗城两重城的型制。

临安城的主体结构继承了吴越西府的“南宫北城”的格局。

宫城偏处南城垣下,城市规划方向转向宫城北. 将吴越西府的主轴线辟为御道,祖社分置御道左右。

虽然形式多变,但主体结构仍旧保持了传统形式.元灭南宋后,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 期间几经战火,城市破败严重,虽有复兴发展,但始终没有超越南宋临安城的建设成就.元末张士诚据杭州,改筑杭州城垣。

东则自艮山门至清泰门向东拓展三里,括市河于城内。

南则自候潮门以西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城外,以和宁门为南门。

南宋宫城在宋末被火焚毁,元、明政治统治中心移至涌金门与清波门之间的杭州府治.清代杭州城市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在城中筑城.顺治七年(1650 年) “增筑满洲驻防营于城内西北隅,周十里,凡五门”。

因内驻八旗军及其家眷,故俗称“旗下营”。

清代满营的修筑,是杭州城市政治中心北移的必然结果。

始于南宋时期的城厢地区继续发展,新增了如沙田市、米市、横塘市、昭庆寺市、松木场市、德胜桥镇市、拱
宸桥市等等。

如图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

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

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

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

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1996年12月12日,杭州市新设立滨江区。

属县则有萧山、桐庐、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淳安七个县(市),2001年3月12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经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萧山市和余杭市,同时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与杭州市原6个区一起构成一个新杭州,调整后的杭州新市区由原来的6个区增加到8个区。

如图
参考文献:金普森,陈剩勇. 浙江通史[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任振泰,杭州市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95。

周峰,南北朝前古杭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