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柱层析色谱基本知识汇总
硅胶柱层析技术

7、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 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 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1.5ppm 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TIPS:
1.先根据TLC方法筛选好洗脱剂,使两相邻物质Rf值之差最大化 2.将柱子必须装平整、均匀 3.考虑有限柱填料的吸附量 4.可考虑用梯度法分开并洗脱
柱层析
1、吸附色谱的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硅胶与被分离物质之间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 物理和化学作用两种。物理作用来自于硅胶表表面与溶质分子之间的 范德华力;化学作用主要是硅胶表面的硅羟基与待分离物质之间的氢 键作用。
2、操作步骤 2.1 硅胶准备
硅胶一般选用250-400目(即40-63μm直径的硅胶颗粒),根据ΔRf 选用硅胶的用量。 2.2 实验仪器准备 一支玻璃色谱柱,一个铁架台,烧杯,锥形瓶,径口直径较大的玻璃漏斗, 一支玻璃棒, 等。
②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 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 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 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硅胶柱色谱原理

硅胶柱色谱原理硅胶柱色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基于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通过不同分子在这两种相中的分配系数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在硅胶柱色谱中,硅胶作为固定相,流动相则是溶解有机物的有机溶剂。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硅胶柱色谱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硅胶柱色谱的固定相——硅胶。
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的固体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这种多孔性结构使得硅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能够与待分离物质发生吸附作用。
在色谱柱中填充硅胶后,待分离物质将会在硅胶表面上发生吸附和解吸现象,从而实现分离。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流动相的选择。
在硅胶柱色谱中,流动相通常是一种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
有机溶剂的选择要根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来确定,以保证待分离物质能够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分配行为。
流动相的选择对色谱分离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色谱分离过程中,样品溶液首先被注入色谱柱,待分离物质会在硅胶表面上发生吸附作用,然后随着流动相的不断流动,待分离物质会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断分配,最终实现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流动相的流速、硅胶的孔径大小、待分离物质的亲和性等因素都会对分离结果产生影响。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硅胶柱色谱还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成分、流速、温度等条件来实现对待分离物质的更精确分离。
此外,硅胶柱色谱还可以与其他检测技术相结合,如紫外检测、荧光检测等,以实现对不同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硅胶柱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通过对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精确控制,硅胶柱色谱能够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硅胶柱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柱层析硅胶

柱层析硅胶
1.原理
柱层析硅胶的原理是根据原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移动速度不同的特性,将样品在填充于柱中的硅胶中进行分离。
硅胶作为非极性物质,能够吸附极性物质,不同的硅胶粒度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均不同。
2.分类
柱层析硅胶根据不同的粒度、孔径及强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有:
①L类型:中等孔径(100-200Å),对大多数化合物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3.性质
柱层析硅胶的性质主要包括吸附性、表面积、孔径和粒径等。
其中吸附性越好,分离效果越好,但是也容易出现过度吸附的问题。
硅胶的表面积、孔径和粒径越小,其表面积和孔径比就越大,样品与硅胶的接触面积越大,吸附能力也就越强。
4.注意事项
在柱层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硅胶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对分离效果的要求来进行。
②实验前要进行柱层析硅胶表面修饰,保证硅胶的表面活性。
③样品在加入前应先进行前处理,如过滤、浓缩或化学修饰等,以保证样品质量。
④严格控制柱层析条件,如移相剂的类型和浓度、流速、温度等,以保证分离效果。
⑤在柱层析后,对分离得到的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以判断分离效果。
在实验中,应注意操作安全,避免化学品泼洒和误吸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5.总结。
硅胶柱层析[整理版]
![硅胶柱层析[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aa6ccf6bd97f192379e97d.png)
硅胶柱层析[整理版]硅胶(Silicon dioxide)别名:硅橡胶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属非晶态物质,其化学分子式为mSiO2?nH2O。
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除强碱、氢氟酸外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各种型号的硅胶因其制造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微孔结构。
硅胶的化学组份和物理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同类材料难以取代得特点:吸附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
硅胶根据其孔径的大小分为:大孔硅胶、粗孔硅胶、B型硅胶、细孔硅胶。
硅胶层析性状:该产品为白色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由优质硅胶为原料加工制成。
其主要特点是能通过对混合物质中的不同成分吸附保留时间的差异,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依其纯度又分为工业级粗孔柱层析硅胶、试剂级柱层析硅胶。
用途:主要用于石油产品的精制,脱除芳烃物质或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高纯度物质的制备等。
规格:国际惯例:63-212μm(70-230目);38-63μm(230-400目)国内常规:150-250μm (60-100目);75-150μm (100-200目);45-75μm (200-300目)(也可按用户需求加工成其他规格 )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
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中以吸附薄层为多用,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吸附TLC?固定相为吸附剂?氧化铝、硅胶。
(较多用)TLC?, 分配TLC?固定相为液态(水)?固定相吸苷在支持剂上。
硅胶柱层析技术

2.5.2 正式检测 点样: 取分部收集的冲洗溶液进行分别直接点样,如果冲洗溶液太稀, ①点样: 取分部收集的冲洗溶液进行分别直接点样,如果冲洗溶液太稀,浓 度太小,可先浓缩.点样的容器一般用玻璃毛细管, 度太小,可先浓缩.点样的容器一般用玻璃毛细管,点样斑点的直径一般 为3-5mm. 展开:在普通的展开槽中进行,展开方式常选用上行展开. ②展开:在普通的展开槽中进行,展开方式常选用上行展开. 展开剂:使用冲洗溶液. ③展开剂:使用冲洗溶液. ④显色:一般常用物理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物理检测法中首先有紫外光 显色:一般常用物理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 紫外光常用两种波长(254nm与365nm).其次是碘蒸气显色法. (254nm 法,紫外光常用两种波长(254nm与365nm).其次是碘蒸气显色法.化学 其次是碘蒸气显色法 检出法通常惊醒显色剂直接喷雾.显色剂有通用显色剂和专用显色剂. 检出法通常惊醒显色剂直接喷雾.显色剂有通用显色剂和专用显色剂. 通用显色剂最常见的是硫酸-乙醇或甲醇(1:1)溶液,喷雾后,有的化合物 通用显色剂最常见的是硫酸-乙醇或甲醇(1:1)溶液,喷雾后, (1:1)溶液 立即反应,但多数化合物需加热后经历数分钟才显色,不同化合物的反 立即反应,但多数化合物需加热后经历数分钟才显色, 应不同,所以颜色也往往不同.专用显色剂是指对某个或某一类化合物 应不同,所以颜色也往往不同. 显色的试剂,利用化合物本身的特有性质,或利用其所含的某些官能团 显色的试剂,利用化合物本身的特有性质, 的特殊反应.展开后根据斑点的,可以粗略的估计待分离物的含量的大 的特殊反应.展开后根据斑点的, 小.
硅胶柱色谱原理

硅胶柱色谱原理
硅胶柱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它利用硅胶作为固定相,通过流动
相在柱中的分配和吸附作用来实现样品的分离。
硅胶柱色谱原理是基于不同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性能不同,从而实现它们在流动相中的分离。
在硅胶柱色谱中,流动相首先通过柱子,然后样品溶液被进样器送入柱中。
样
品中的化合物会在硅胶上发生吸附作用,不同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它们会在柱中以不同速度迁移。
这样,就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随着流动相的不断通过,吸附在硅胶上的化合物会逐渐被洗脱出来,最终被检测器检测到。
硅胶柱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性能不同。
这种吸附性
能受到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通常来说,极性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能力较强,而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能力较弱。
因此,当样品中含有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时,它们会在硅胶柱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从而实现分离。
除了吸附性能的差异,硅胶柱色谱的分离原理还受到流动相的影响。
流动相的
成分和性质会影响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和洗脱过程,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因此,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对于硅胶柱色谱的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硅胶柱色谱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性能不同而实现的。
通过合理选择流动相和固定相,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检测。
这种技术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硅胶柱层析

硅胶柱层析一、硅胶柱层析原理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
二、硅胶柱层析流动相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三、硅胶柱层析惯用方法1.称量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装柱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压实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硅胶柱色谱层析 杨列超

The end,thank you!
祝老师同学假期愉快!
• 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填结实;第二、 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 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也 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防止 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的 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 要。
• 匀浆法: 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 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 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 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 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乙酸乙酯/丙酮,如果 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 酸钠久置干燥。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 1%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 柱。
• 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就是把待分离的 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 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 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 平整。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 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 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 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 加入。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湿法较 方便,熟手一般采用此法。 上样完毕后,接着即 用淋洗剂淋洗。
• 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 稀释一倍后的溶剂。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 即使两者使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 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 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 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 • 上样时注意沿着柱内壁慢慢加入,始终保持硅胶 上端表面平整;上样量为硅胶的1/60~1/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胶柱层析色谱基本知识汇总
1.充填法:湿法和干法
湿法:将硅胶和展开剂溶剂配成悬浊液(Slurry)装柱。
干法:在柱子中装入干硅胶填实,再加入展开剂流过浸润硅胶。
在柱子中装入硅胶固定相虽然有这两种不同的办法,但是只要手法得当,把硅胶填充实,两种装法的分离效果没有明显区别。
2.分离效果和流动向的极性
硅胶柱的分离效果与和他相同固定相的TLC一致,洗脱(展开)距离变长,分离效果(△Rf)变好。
也就是说,固定相长度越长,分离效果越好。
另外,流动相极性越小,产物流出的速度越慢
3.open column chromatography和Flash chromatography
open column也称常压柱,是通过重力使展开剂流出,Flash chromatography是由空气泵将流动相加压流出。
4.经验?理论?
最开始过柱子的人,成败可能确实取决于个人运气和手法吧?个人觉得经验和理论都很有必要。
那么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Still的flash chromatography的要点吧。
1.TLC上想要物质的点的Rf= 0.35~0.45的展开剂来洗脱效果最佳。
2. 参照列表中,柱子的尺寸和所需的溶剂量。
(ref: 2a, Table 1 )
3.固定相(Silica gel)的长度(高度)在15cm(或以下)的话可以用干法装柱,流动相全部加入,浸润硅胶,此过程反复1~2次。
4.粗产物用展开剂或者更小极性的溶剂溶解,打开柱子下方活塞,轻轻上样。
5.在不破坏硅胶表面平整的情况下,加入流动相,并用试管接取。
6. 能接20根试管的话,可以用TLC检测6~20根试管里有没有所要物质,当然如果接到20根还有,只能继续直到没有物质流出。
7.把相同的产物合并,然后旋蒸除溶剂。
5.其他主观经验
Rf= 0.45时,8±2根试管附近;Rf= 0.35时,13±2根附近会开始有目标化合物的点。
△Rf= ~0.05时,固定相高是22cm左右,Rf= 0.3的话,25±2根就会有目标化合物点流出。
原文中5 cm / min程度的速度使流动相流动,速度提高分离效果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Flash chromatography中加压后会导致柱子硅胶填充更紧实,流速变慢,尤其是湿法装柱,这一点要注意,所以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干法装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