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外来词
李白的一首西域边塞诗

李白的一首西域边塞诗【何新古诗新解】李白边塞诗《战城南》新译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按:葱河道,葱岭河,今塔里木河。
条支海,西海,似为波斯湾。
【译文】去年战于桑干河源,今年转战葱岭河畔。
要去条支海中洗兵器,曾在天山草原牧战马。
不远万里奔驰征战,三军将士疲惫衰老。
匈奴专业杀戮不种庄稼,旷野自古只有白骨黄沙。
秦朝就筑城防御他们,直到汉朝依然燃烧着烽火。
从古至今战火不息,征战不断没有尽头。
战士在野战的格斗中死去,孤马向天空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肠子,高高挂到枯树枝顶。
士兵的鲜血涂满野草,只剩下将军茫然无措。
要知道兵器是凶器啊,圣人不得已才会用它。
【注释】战城南:乐府古题。
《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指桑干河,今永定河之上游。
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
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南河。
今有南北两河。
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
俱在新疆西南部。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之支流。
洗兵:洗兵器。
条支海:大食海,此应指波斯湾。
天山:多意义,包括今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
此似泛指帕米尔高原。
汉家烽火:汉代戌边长城烽火台。
《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
”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
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
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空尔为:无所为,不知所措。
与中国西域文明交流有关的诗句是

与中国西域文明交流有关的诗句是
1、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代张籍《凉州词》
译文: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
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2、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代李白《客中行》
译文: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3、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唐代李商隐《茂陵》
译文:汉家天子的马厩中,有西域天马蒲梢。
一片片苜蓿石榴,遍布在长安近郊。
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译文: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石云涛莫丽芸(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100089)狭义的西域大体上相当于今新疆地区和葱岭东西,这一地区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之路西域段早在唐代以前已经形成,可以说自从丝绸之路开辟,这条路线便已存在。
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的三条主要干线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形成,对这三条路线的详细描述以魏晋时鱼豢《魏略》的描述为最早。
隋代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道三条路线的描述则更接近唐代前期的情况。
中唐贾耽《入四夷之路》中关于“安西入西域道”记载十分详细,而着重于中道和南道。
这些路线在唐前期征服东、西突厥之后和安史之乱之前都是畅通无阻的。
那时,中西商路盛极一时,“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
唐代前期大力经营西域,不少诗人投身边塞,写出了不少边塞诗。
有的诗人虽然没有到过边塞,但也获得不少关于西北边塞的军情和生活的信息,在他们的诗中也有对西北边塞的间接的反映。
反映西北边塞生活的诗篇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三条路线的记述和反映,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作用。
同时,西域地名往往成为唐诗中的意象出现在诗篇中,这些意象反映了西域在那一代诗人心目的印象和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考察唐诗对丝绸之路西域道的反映:一、唐诗中的西域南道西域南道,指从敦煌(沙州)经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于阗西逾葱岭的道路。
其具体路线,裴矩《西域图记序》记载:“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唱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新唐书•地理志》有更详细的记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东七百里有精绝国。
于阗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与姑墨接。
冻凌山在于阗国西南七百里。
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胡弩镇,西二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于阗东距且末镇千六百里。
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古代描写西域的诗词

古代描写西域的诗词一、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二、描写西部典型景色的诗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作品赏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那些与西域有关的边塞诗(唐)

那些与西域有关的边塞诗(唐)《凉州词》王之涣(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翰(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出塞》王昌龄(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军行》之一王昌龄(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之二王昌龄(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故行从军》李颀(唐)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关山月》李白(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陇西行》王维(唐)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描写西域风光的古诗

描写西域风光的古诗以下是10句描写西域风光的古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大漠里,狂风怒吼,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勇士们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阵挺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译: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译:新酿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之际,听到了悠扬悦耳的琵琶声。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大漠里,狂风怒吼,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勇士们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阵挺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译: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译:新酿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之际,听到了悠扬悦耳的琵琶声。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
唐代边塞题材乐府诗

唐代边塞题材乐府诗一、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衍生注释:“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多用来描写军旅战争之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在今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写了戍边战士在西北边陲的战斗生活。
情感方面,弥漫着悲壮的气息且充满坚定的信念。
前两句借景抒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西北边陲壮阔又黯淡的景象。
广阔的青海湖上空密布着浓云,使得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身处孤城远望玉门关,写出了戍边之地的偏远和孤寂,暗示战争的艰苦和持久。
“黄沙百战穿金甲”直接描写战斗的残酷和频繁,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无数次战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然而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则将感情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展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坚决卫国的爱国情怀。
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方式,先以雄浑的景象烘托气氛,再直白地表达出战士的决心。
四、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昌龄的诗作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其诗在当时已享有盛誉,后人誉之为“七绝圣手”。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组织辩论会,主题是关于面对困难是否应该坚持到底。
正方同学引用王昌龄的诗句来强化观点:“就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战士面临无数次战斗,铠甲都磨穿了,可他们仍怀着不打败敌人誓不归还的决心。
我们在生活中的小困难相比之下简直不值一提,为何不鼓起勇气坚定向前呢?”例子二:在一个历史课的课堂分享上,有个小组在讲述唐朝的边疆局势和戍边军人的状况。
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外来语

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外来语
薛吉辰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西域,指的是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物产便源源不断地传到中原,让我们从唐诗中看一下神奇的西域文明对汉民族的馈赠吧。
一。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薛吉辰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语及外来语素漫谈 [J], 薛莉芳
2.文学视野中的西域民俗景观——以清代西域诗为视角 [J], 周燕玲
3.试论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歌舞艺术 [J], 郭院林;焦霓
4.对译借词:──粤方言外来语中的一种特殊借词──粤方言外来语四探 [J], 谭海生;
5.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外来词 [J], 薛吉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歌巾的西域外来
词
河北薛
吉
辰
西域汉代史籍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的地带自张赛凿空以来不但从政治上开始了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止了匈奴的势力稳定了边关而且使西域诸国的物产源源不断地来到了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了汉族人强烈的震撼让我们从唐诗中看看神奇的西域文化对汉民族的馈赠吧一物产荀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李硕《古从军行》葡萄又称蒲陶蒲萄蒲桃据考葡萄一词源于大夏国 !∀#都城的音译因为这个地方是葡萄的著名产地以后就以产地当作了这种水果的名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榴花》榴枝婀娜榴枝繁榴膜轻明榴子鲜—李商隐《石榴》石榴原名安石榴史籍载张赛使大夏得石榴又载张赛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不管哪种说法石榴由张赛从西域带回是毫无疑问的烤烤袅袅十三余豆笼梢头二月初—杜枚《婚别》豆范源于阿拉伯语是一种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豆苍含苞待放之时颜色浅红犹如女子含羞因此常用来比喻未嫁的少女盘中何所有首着长阑干—薛令之《自悼》菌衍又称目宿牧宿史籍载首拾是西汉时从西域引人的菌恰是古大宛语的音译《史记大宛传今宛……俗嗜酒马嗜首楷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首伦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
来
玻泊光
—
李白《客中行》
唬拍又作虎魄虎拍是一种植物
树
胶的化
石
可作装饰品据载出产于大秦波斯或阿
拉伯《汉书
西域传》中记为虎魄唐代诗歌中也
用
作
一
种
颜
色指半透明的红褐色
二
音乐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
情
一
王
昌龄《从军行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面
一
白
居
易《琵琶行》
琵琶又作批把批把汉代时由西域引进原
是
在马上弹奏的柄端弯曲的四弦乐
器
江
峨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董援
一
李贺《李
凭
董徒
引
》
策模古代弹拨乐器汉武帝时
由西域传入中国
史书上也有竖第懊胡乐也汉灵帝好之的记载
后来传人民间成为民女自身修养的一个方面
如
十五弹茎摸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飞》
蔡
女
昔
造胡茄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
李顾《听董
大弹胡
茄弄
兼
寄语房给事
》
茄西域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太平御览
》
载
茄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日胡茄东
汉末年蔡文姬用琴摹写胡茄声十八
拍这就
是
著名
的
古乐府琴曲《胡茄十八拍
争
南山截竹为盒集此乐本自龟
兹
出
—
李
预
《听安万善吹衍菜歌》
希
案也作笙案悲案又名茄管据考希案
起
源
于
汉
代西域龟兹国以竹为管
管口插有芦制的哨
子
中
军笠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
笛
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羌
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
玉
门
关
一
一
王
之
涣
《
凉州
词
》
笛古称横吹相传由西域羌族传来据说
张
赛出使西域带回《摩诃兜勒少笛谱交给
乐师李延年
砚圈目
月皿
日
一
一
一
一
—
一
《
二二
二
》
《
卜
学
语
文
教
学
大
参
考
卜
汉语文知识及规
范
化
吹奏笛技
大增三》舞蹈巧促叠蛮毛引拓枝卷枪虚帽带交垂—张枯《观杨玻拓枝诗》拓枝舞出于石国石在古代文献中也作拓支精时拓析其实都是波斯语山的音译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荀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路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墩皆应节反手叉腰却如月—李端《胡腾儿》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四雷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
胡
旋女
》
胡腾舞胡旋舞源于西域的以旋转翻腾为特点
的舞蹈形式
昔
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霍
如
并射九日落
娇如群帝睁龙翔来如雷霆
收
震
怒罢
如
江
海
凝
清
光
—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剑器舞来自西域的一种健舞舞起来有一种雄
健刚劲的姿势和顿挫酣畅的节
奏
自张赛通西域至今
两千年过去了虽
然有
很
多
语词现在还不能搞清它们的确切语源但我们可以看
到西
域诸地的外来语早己成为汉语血液中不可分
离的一部分活在汉族
人
的唇边
纸
上
《
孔雀东南飞》中的计时
法
江
苏祝杭斌
翔
布
日
断五匹足见其是一位勤劳
善良的劳动妇女可是婆
婆却
故意谎言兰芝织得太慢
大人
故嫌迟婆婆存心刁难兰
芝的
心
理
由此毕现课文开端
不
太惹人注意的时间概
念让我
们对诗歌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初
见端倪诗歌结尾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制计时法包括以下两种一天色计时法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此四句中加点的鸡鸣黄昏人定三词就是运用的夭色计时法天色计时法是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化分为个时辰的一种计时法其时段划分的具体顺序及与现代时间的关系为夜半夜里点一翌晨点—鸡鸣翌晨点一点—平明或平旦天亮前点一点—日出清晨点一点—食时上午点一点—隅中上午点点—日中上午点一点—日峡或日反点一点—哺时点一点—日入傍晚点一点—黄昏晚上点一点—人定晚上点一点依据以上的计时法推断考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在早晨点到点的时间里便起床织布一直织到夜深人静之时方才休息辛勤织作三人定之时兰芝悲痛欲绝举身赴池以身殉情
一
曲
传诵千古的悲情故事令人无限感怀人物形象
通
过
特
定时段的特别举动丰
厚
起来
二
五
更计时
法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
时
一
更为两小时一夜分五更一更相当于现代时问的
点一
点其余依此类推北齐颜之推《颜氏
家
训书证》有言更何以训答日一鼓二鼓
三
鼓
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
更五更
可见一夜
五
更又名五鼓又名五夜实为一个意思
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后犹化为鸳鸯仰头相
向而鸣夜夜达五更此处的五更即属于五更
计
时法五更时段即现代时间的凌晨点到点达
五
更借悠长的时间跨度来誉鸳鸯的朝夕相依生
死
相守永不分离借此衬托了刘兰芝焦仲
卿
之
间
永恒不渝的爱情这是一曲具有浪漫色彩的叛逆的
颂
歌是一曲撼人心魄的爱情颂歌诗中人物的精神
追
求在简单的时间叙述中被很好地
彰显出
来
了
嘴中学
语
文
教学
大
参
考
卜
吠
二
二
,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