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分别论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重要作用。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元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分别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论述。
一、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1.1 指导教学实践课程计划是教学工作的纲领,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等各方面的具体安排,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2 保障教学质量课程计划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它可以帮助教师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教学的全面覆盖和系统连贯。
通过认真执行课程计划,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计划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它可以反映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最新理念和成果,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和提高。
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计划,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推动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2.1 统一教学质量课程标准是教学质量的统一保障,它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标准,促使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上保持一致,确保教学质量的统一和稳定。
2.2 促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它可以倡导创新思维和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标准,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和提高。
2.3 保障学生权益课程标准是学生权益的保障,它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利益,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正当需求。
通过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确保学生的学习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三、教科书的重要作用3.1 教学依托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依托,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直接材料来源。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首先,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只有在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
其次,课程计划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安排。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学
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课程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
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而课程计划则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具体的教学安排。
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依据,而课程计划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
总之,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
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1.不同的含义:课程计划有具体的教育目的和它所需要的培养目标,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由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教育内容的编写形式以纲要为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教学主要以它为主,同时它也是衡量各学科质量的标准。
2.不同的指导范围:宏观上的指导是针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是对某一项具体学科的指导。
3.不同的功能:课程计划具有规定课程设置以及顺序的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以及教学的依据,国家管理以及评价课程的基础是它。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的,课程计划

英文回答:The curriculum is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which integrates the content,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such a way a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nature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aking due accou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syllabus usually includes the name of the course,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etc。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to ensure tha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is science and practice。
The revision should als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rends in teaching, so as to ensur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课程设计包括哪几部分内容

课程设计包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由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这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和建议附录这五部分组成,且课程目标,即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计划的核心。
3、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
教材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练习、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分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除教科书以外,各类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和音像磁盘等都可以是教材。
课程设计的原则:
1、整体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和规划,对时间、内容、总体目标都要有全面的规划,课与课之间应当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各自游离。
2、阶段性原则:对整体化的目标,应当阶段化,使得目标更加的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3、个性化原则:新课程改革后,对于学生个性的注重不容忽视,课程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不同的实际情况,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主动性。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一、考情分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重难点内容,应以客观题为主进行备考,其中作为单选题备考的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概念、中心和作用,作为多选备考的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组成、教材的内容和主体。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在把握相关要点,同时区分易混淆点,避免失分。
二、知识解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也可称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2.课程计划的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的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3)课时分配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第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第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记忆口诀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记忆口诀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师而言,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和严格的课程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对于一名年轻的教师来说,如何系统地记忆这些内容?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记忆口诀,可以助教师们掌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计划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
而课程标准则是指针对某一学科,对学生相应年级的学习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能力等方面所作的规定。
接着,我们来看看如何记忆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其实,我们可以把口诀分为“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看“课程计划”部分的记忆口诀。
1.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周月。
2.制定教学计划,内容有限定。
3.备好教案材料,教学生动态。
4.管理好教学秩序,评价教学效果。
5.关注学生评价,反思教学方法。
这是关于课程计划的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指导标准。
首先是明确教学目标,这是教学工作的灵魂。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同时,将教学计划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中,使教学任务分周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备好足够的教案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抓好教学质量,保持教学生动态。
同时,对教学秩序进行管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课程标准”的记忆口诀。
1.教学内容,考试点。
2.学习方法,能力点。
3.层层深度,年级点。
4.自由发挥,掌握点。
5.强化重点,知识点。
这是关于课程标准的五个要点,每个要点都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要紧扣考试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注意学习方法和能力点的培养,不仅考虑到学生知识的获取,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区别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版画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篇一: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日期:09:55:08]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
(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日期:09:55:0[字体: ] 8]来源:? 作者:zj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
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
(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
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
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
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
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
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划”,但我们认为“课程计划”一词仍不规范,是一个过渡性概念。
因此,如能在时机成熟时恢复使用课程标准,以课程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分别取代教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高术语的科学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有利于海峡两岸在课程方面的交流。
(二)课程设置、课程编订、课程规划、课程设计1.课程设置: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它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
研究课程设置的结果,只能产生教学计划,不能产生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课程编订:是一个涵义比较广的概念,一般指研究、实验、编辑审订学校课程的全过程,课程编订的结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编制、课程研制与课程编订基本同义,可以交替使用。
3.课程规划: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编制工作的宏观考虑、组织和安排,包括确定课程范围、选择参加课程编订的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其他方面的组织领导等。
4.课程设计:指学科专家、教育理论专家等专业人员对学校课程的专门研究,包括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类型(如是采用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或核心课程),研究教材选择的范围及其排列顺序和教学时数等。
(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国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问题。
与教育方针基本同义。
2.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或方针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一般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
在我国,课程目标一般由国家统一规定。
4.教学目标:由学校或教师确定的一定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它具体包括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由教师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确定。
(四)显在课程、潜在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1.显在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官方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对。
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
2.潜在课程:亦称“隐蔽课程”或“非正式课程”,与“显在课程”相对。
它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班风、教师态度等)。
通过这些情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潜在课程”这一概念非常宽泛,目前学术界对之也尚无定论,因此使用这一概念时应持慎重态度。
(五)必修课、选修课1.必修课: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2.选修课: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选修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开设形式上分,可划分为单科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两类。
单科性选修指对某门课的选修,分科性选修指侧重于文科课程或侧重于理科课程的选修,分科性选修又称为多科性选修。
从学习要求上分,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从内容上分,一般可分为三类:学术性选修课、技术性选修课和趣味性选修课。
其中学术性选修课在实践中往往又包含两类类型:一种是高深类学术选修课,另一种是拓宽类学术选修课。
所谓高深类学术选修课,是为提高或加深相应的必修科目的程度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应必修科目的基础知识更深厚、更扎实。
这一类选修课的名称一般与相应的必修课的名称相同,但是内容加深、程度提高。
例如数学Ⅰ是必修课,数学Ⅱ、数学Ⅲ则作为选修课。
必修课是基本要求,选修课是较高要求。
所谓拓宽类选修课,是为介绍各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科学史知识、科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最新的科学成就而开设的选修课。
这类课程可以采取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形式开设。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如前所述,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要求作些简要介绍。
(一)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2)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科目设置及要求;(4)学科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考核要求。
课程计划体现着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和质量标准,在现阶段的课程体制下,它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具有法规性质。
因此,课程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一项影响教育全局的重要工作,必须讲求科学性、严肃性。
一般来说,在编制课程计划时,要做好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分析学校教育目标,考虑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课程的要求。
2.调查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调查了解社会生产、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当前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并对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规格类型的要求作出预测。
4.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纵向上总结国内以往教学计划的成败得失,横向上比较国外相关的课程计划,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经验。
通过这项工作,为新课程计划的编制奠定一个可靠的理论和资料基础。
5.研究课程设置,主要根据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分析各学科的性质、任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所要开设的学科、学科顺序、开设时间、教学时数,规定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时间等。
(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大纲是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
教学大纲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各个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范围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具体尺度,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必须以课程计划为依据,为课程计划的贯彻落实服务。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1.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和内容体系,了解本学科新的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本学科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划定内容范围,决定哪些是需要删减的内容,哪些是需要增加的新知识、新技能。
2.研究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及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已有知识准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顺序,循序渐进地设计和安排学科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进度,使学科的逻辑结构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相互结合起来。
3.考虑本学科内部各部分内容之间纵向上的衔接,研究本学科与其他有关学科横向上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4.根据课程计划的规定,拟定本学科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
5.设计本学科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项目。
(三)教材教材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的编订是课程编制的第三个层次。
教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教材的载体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从目前情况看,教材的主要形式还是教科书。
除教科书外,其他的教材类型还有教学指导书、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各种直观教具学具和各种类型的音像材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教材的范围还将扩大。
电子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预示了这方面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材编订过程中应注意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1.研究有关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和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确立教材的基本框架。
2.根据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如圆周式排列法、直线式排列法和综合贯通排列法等,设计教材的结构和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