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级下册语文对联式课文复习讲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对联》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对联》
春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婚联:花好月圆天作美 男才女貌喜成婚 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挽联:著作最谨严 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 莫作空头文学家 自勉联 一对足千秋
对联知识
对联的特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晚年自勉励
内容相关,指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相关联。 平仄相对,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王庙联
对联知识
关于平仄
平: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 仄: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走 进 活 动 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对联,让我们张开金色的翅膀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对联的基本 特点。 2.收集整理对联轶事,积累一些名联,增强创 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3.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 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活动环节
对联常识
上联概括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山水 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有眼前景 想到百姓的忧乐,触景生情,抒发爱国情怀。
名联赏析
亭台不落匡山后 杖策曾经工部来
这是遂宁射洪金华山陈子昂的“古读书台”的楹 联,上联意思是此台足与诗仙李白少年时在江油读书 的匡山媲美;下联记述诗圣杜甫拄着手杖前来凭吊陈 子昂的史实。用李白和杜甫来赞述读书台,足见后人 对陈子昂评价之高。
语文啊,让我们画出七色的彩虹, 神奇,绚丽;
对联啊,让我们张开金色的翅膀, 展翅,翱翔。
语文7年级下册人教版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对联知识 (共27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对联知识  (共27张ppt)

寇准是北宋的名相,有一天,他和几个人在亭 子上聊天。这个亭子在水池边上,快到中午时 分,太阳在水中倒映出来。寇准写了个上联让
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
意思很简单明了,可大家一时谁也对不上。正 好杨大年来找寇准,大家让他来对下联。 杨大年思索半晌,看着寇大人眼睛,突然发现
里面有自己的人影,就立刻对出:眼中人是 面前人。
三、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主谓)
(主谓)
育祖国花朵——塑人类灵魂
(动宾)
(动宾)
四、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
例: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配对联
1、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 源记》三文所绘景色,配出下联。 上联: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联:琅琊山蔚然深秀;
岳阳楼壮美雄奇; 桃花源和平宁静; 2、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列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
《聊斋志异》刺贪官污吏。
对联口诀
和二弦撷趣生旦净,调七彩寄情梅松竹。
戏剧
绘画
①春种满田玉,秋收遍地食。
②家中世界小, 网上天地大 书里天地宽 心里乾坤大
1. 把握句意,确定内容; 2. 理清节奏; 3.根据内容、节奏和平仄特征, 字字落实; 4.再从整体上把握,调整和修改。
• 卧薪尝胆苦 •金榜题名甜
• 拼搏创造奇迹 • 努力成就未来
五、平仄相协。所谓平仄,就是指汉字的 声调。平声近似于现在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 声近似于现在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对联要求上 下两联平仄相协,最起码是“仄起平落”,即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新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对联》公开课优秀课件上课

新人教部编初中语文《对联》公开课优秀课件上课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填成语:根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 语使之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1、世本无先觉之验 人贵有(自知之明) 2、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3、良言入耳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神 补对动补等。

对联特点
③ 意境相合。上下联意
境要完美和谐。如:
扫千年旧习
× 喝一碗稀粥
穿一双破鞋
树一代新风
有 对联特点

情 春 色
④平仄相对。上联 末尾一字用仄声(三四 声),下联末尾一字用
燕 平声(一二声),即
际 东 风 花
双 通常说的“仄起平

飞 收”。

对联规则 名对名 动对动 实对实 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鲁四老爷书房联:
还在的一边对联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另一边脱落放在长桌上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我们判断一下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 声韵相协,仄起平收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我们判断一下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朗读李渔《笠翁对韵》中的部分句子,进一步体会对 联的特点。
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对联复习(试讲稿)

对联复习(试讲稿)

《对联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对联的基本特征,培养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在实践中运用对联。

(重难点)二、教学流程(一)回归课本识记对联1.阅读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之《对联常识》。

2.背诵课内学过的对联。

(课前用作业本A本积累,课上与老师对对子。

)(二)就地取材修改对联我们学校很多教室都贴有对联,根据你掌握的对联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课前准备)(三)聆听故事理解对联1.2011年春晚精彩对联赏析(朗读)【例一】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对句)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出句)——江西潘一之点评:此出句为下联征上联,难点在于后一分句把前面“五十六”三字依次分拆使用,且语气畅达无碍。

出句形象地表达了民族团结的主题。

此对句用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百八”来对“五十六”,自然妥贴。

“钟响”指除夕零点的一百零八记钟声,喻辞旧迎新、祝愿吉祥之意。

成语“一呼百应”和“八方和”很自然的表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建小康的和谐景象,与出句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的寓意相合拍。

此处的“和”读四声,取“相应相和”之意。

【例二】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出句)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对句)——江苏张修顺点评:此出句前一分句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后一分句则为当代歌曲名,联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对句则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起头,指出为政之道在于多倾听人民的呼声和意愿。

出句对句合起来看,表达了“居家当为孝子、为民甘做公仆”的兼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价值取向。

2.生活小对联,人生大道理。

(回答)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我国东北的侵华日军突然炮轰沈阳,而蒋介石却采取了“绝对不抵抗政策”,弃城撤军,导致日寇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和东北其他城市。

消息传出,全国人民义愤填膺。

各地广大爱国学生纷纷到南京示威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但学生们的义举却遭到了军警的抵制。

三十多人被打死,一百多人被打伤。

七年级下册语文对联式课文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对联式课文复习
做学问,做人
14、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处处开,
15、最苦与最乐
未尽责任心中苦,时时乐,
16、《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不陋安贫乐道,污莲不浊
17、紫藤萝瀑布
藤萝花开,生命美好张扬风帆
18、一棵小桃树
遇挫折不屈不挠,迎逆境
19、外国诗二首
遇挫折坚信光明未来,人生路
20、古代诗歌五首
品古诗精妙 ,悟人生
21、伟大的悲剧
悲剧,高人格伟大英雄
22、太空一日
严谨冷静做科学,真英雄
23、带上她的眼睛
打开心灵之窗,感受
24、河中石兽
据理臆断不可取,细分析。
用对联训练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主题归纳
福泉市二中覃波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 字数相等;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一二声)。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
望黄河,抒豪情保家卫国
6、老山界
老山界,百折不挠工农军
7、土地的誓言
忆念家乡深情赞,眷念故土
8、木兰诗
上战场,巾帼英名千古传
9、阿长与《山海经》
粗俗无知繁琐惹人厌,,
10、老王
孤苦伶仃,知恩图报重病临终谢人情
11、台阶
筑高台阶,愿望实现却已衰老
12、卖油翁
含蓄低调,戒骄戒躁从容自若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对联专题(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对联专题(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经过“思辨”判断最佳结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是一种锻炼。
当堂巩固,课外拓展。
本环节有意将各类简单的考试题型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进一步达到自己创作对联的目的,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学生课外搜集,既是课堂的拓展延伸,又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2、打印照片的作业布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和细心人,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3、拟写对联的作业,体现了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说说你自己刚才是怎样尝试完成对联补充的?
三、名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示欣赏:
出示教师亲自拍摄的两幅黄帝陵名联照片“祭始祖继宏旨重描九州画卷,仰将来齐鼓桨共创龙裔家园;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黄帝子孙团结自强雄震华夏慰先灵。”引导归纳总结对联特点及功能分类。
四、多媒体播放视频“声律”片断
五、师生共赏教材上提供的名联。
下联:
八、作业:1、课外搜集古今名联;2、打印自己生活中拍摄到的对联照片。3、请为自己家拟写一副春联
学生根据故事发展尝试完成对联。
学生谈谈自由发言。总结出对联的几本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语句结构相同,对应词词性相同;3、对应字还可以为反义词等。
一、大声读出四个句子;二、连线打乱的照片成两副对联;三、进一步归纳对联特点。(上下联对应字不可重复;上下联讲究平仄相对;上下联内容相关。)就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学生欣赏并跟诵。增强学习热情。
学生朗读对联,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幅作简要赏析。
一一完成
可独立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小组合作完成,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交流

对联讲座讲稿

对联讲座讲稿

对联讲座讲稿所谓对联,就是上下联之间,既要相对,又要相关联。

一、对联的起源和形成对联起源于桃符,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悬桃符了。

形成于五代,被公认的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 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广泛应用则在宋代,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这一时期对联艺术蓬勃发展,到了清代,对联已经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为对联的鼎盛期。

“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或“联,语后”来因为大多贴在对称的楹柱上,又称为“楹联”或“楹贴。

“”对联”的前一部分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后一部分就叫做“下联”、“对句”或“下。

比”二、对联的特点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十分奇特的对称文学,包含对偶、独立、独特三个特点。

对联是在我国文学领域对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律诗中的一切特点,并且有独立意义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联必须具备律诗中对句的一切特点这些特点即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偕、文字相别、内容相关等六方面。

1:字数相等,指的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一样多,长联中每个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同。

2:词性相当,就现代汉语来说,指的是名、动、形、数、量、代等六类实词跟副、介、连、助、叹等五类虚词,按联律来说,都应词性相对。

但在实际创作中,有时代词可以与名词相对,形容词可以跟动词相对,对于虚词均可稍放宽。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意和新颖性。

2. 对联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对联作品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起源,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示例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学课本中关于对联的介绍和示例,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对联主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创作一个具有创意和新颖性的对联。

3. 各小组展示对联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投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创作一个对联,要求结构合理,语言表达准确,修辞手法得当。

2. 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以及写作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对联,欣赏对联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了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对联的创意和新颖性较高,部分学生在对联创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对联训练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主题归纳
福泉市二中覃波
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字数相等;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三、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一二声)。

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
为传承对联文化同时训练学生归纳能力,特设计用写对联形式复习课文主题。

我出上联或下联、半联请学生补充,既提高学生归纳能力又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