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教学课件——《幼学纪事》
《语文》第一册教案——幼学纪事

3、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好好读书,为什么辍学?
经济濒于破产
4、辍学后又怎么求学呢?
偷学、挤时间学
5、本文详细记叙的是哪些?
二、四部分
六、 复习本节内容
七、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
2、课后作业二、三
八、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二、阅读课来自,体会语言: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多用口语,通俗、亲切,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漏出辛酸之情,使读者深受感染。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三、口头作文训练:
讲一件在自己的童年中印象最深的、最动感情的事情。
3、 给本文的四个部分列小标题。
①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②概述幼年的求学情况;
③写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
④写辍学后的苦心求学经过。
4、本文四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按照这种顺序编排?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四、细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
恶劣、困苦
2、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学有所成,“没有胡乱的生长”呢?
一、幼学纪事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蒙意义。
2、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教学重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4、我沉默了,母亲也无言。吃人嘴短,还能说什么呢?
5、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里可就渐渐地显漏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
《幼学纪事》课件

游戏教学:设计 与故事相关的游 戏,让学生在游 戏中学习
08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 建设性的意见
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 学习
完成作业认真,表现出良好 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学 生完成作业的比 例
作业质量:作业 的正确率、完整 性和美观性
意义:反映了 明末清初的社 会风貌和思想 文化,具有重 要的历史和文
化价值。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主要内容:《幼学纪事》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主要讲述了儿 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特点:《幼学纪事》的特点在于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 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使得儿童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理解《幼学纪事》 中的人物形象和 故事情节
学习《幼学纪事 》中的语言特点 和表达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和 写作能力,培养 文学素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Hale Waihona Puke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 作的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勇于创 新的价值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步骤: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在 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操作法
角色扮演:让学 生扮演故事中的 角色,体验故事 情节
情景模拟:创设 与故事相关的情 景,让学生身临 其境
动手操作:让学 生动手制作与故 事相关的手工艺 品
20.幼学纪事

3. 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
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
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
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
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
惜良时,好学上进。
阅读第一部分:
1. 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 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 “没有文化”?
zhù
检查预习 1.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我庆幸自己在那样恶劣的政治制度下竟遇上 那么好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
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
2.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贫寒家境,读书作用幼已明 第二部分: 短暂上学,读书习惯师育成
第三部分: 不幸辍学,艰难生活难读书
第四部分: 业余求知,苦心求知得真趣
幼学纪事
于是之
1.此文是考纲要求学习的基本篇目 之一,考纲要求识记常用字的音和形; 2.识记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在 《 上 海 屋 檐 下 》《 龙 须 沟 》 《关汉卿》《茶馆》《雷雨》 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 台艺术形象。文学作品有《于 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 之》。
——苏 轼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书。
——李苦禅
练习巩固:
1.完成相约练习。 2.完成印发的作业练习。
《骆驼祥子》中饰老马(1957年)
于是之在话剧《茶馆》中塑造 的王掌柜形象
重点字词
màn 寡居
辨认 绿蔓 绿茎 撵走 忐忑 qī chā 立竿见影 嘁嘁喳喳
3《幼学纪事》

资源信息表《幼学纪事》教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色,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中心突出。
充分感知作者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好学不辍的奋斗精神以及对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并悟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
说明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方能给学生产生兴趣。
方能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人在旅途,感受到的不可能总是满园春色,鸟语花香,还有西风落叶,雨雪冰霜,映入眼帘的不可能总是一马平川,灿烂阳光,还有悬崖峭壁,月遮星藏。
有人说贫苦是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
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会给我们最好的回答。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以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联系。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
2、难点:作者借“以凄楚说得轻松和鲜明的对比”诙谐幽默手法,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感恩的思想感情。
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在研究中学习,最好是一课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幽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遨游世界。
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辛,你又会怎样呢?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别样的人生。
《幼学纪事》课件

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 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 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居然写出 •来了。
《幼学纪事》课件
•
•作者简介
• 于是之,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 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 ,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 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是第五届 2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 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 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 形象。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1927年7月9日—
•
•作者生平
•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7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 父,后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 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 员。 • 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 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 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 1947年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 •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 • 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 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 《丹心谱》《请君入瓮》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 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 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 1985年于是之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 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于是之先生在电影《 大河奔流》里塑造了中国电影银幕上第一个毛泽东主席的艺术形象。 • 1996年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他心爱的舞台。
《幼学纪事》教案

《幼学纪事》教案幼学纪事是中国古代教育专著,由宋代教育家王守仁所撰写。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教育理论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幼学纪事的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幼学纪事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影响;3.能够运用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重点:1.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2.幼学纪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3.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1.幼学纪事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2.如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儿童教育的兴趣。
2.讲解幼学纪事(20分钟):简要介绍王守仁及其作品《幼学纪事》的背景和意义;详细讲解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儿童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3.讨论与思考(15分钟):分组讨论:根据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如何在现代教育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全班讨论: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思考与总结。
4.设计教学活动(2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回顾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总结幼学纪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幼学纪事中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评价学生对幼学纪事的理解程度,包括对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掌握情况;3.评价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创意性、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适合幼儿的特点等。
六、教学资源:1.幼学纪事的原文或相关资料;2.与幼学纪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设计教学活动的展示材料。
《幼学纪事》课件

社会意义
传承文化
课件通过介绍文学作品和作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提高素养
通过学习课件,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促进交流
课件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 化交流。
读者反馈
受到好评
01
许多读者对《幼学纪事》课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对提高
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从西方引进了许 多美学思想,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品背景
• 《幼学纪事》是罗念生和朱光潜两位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 ,旨在介绍古希腊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在这部作品中,两 位先生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希腊的历史、 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古希 腊文化的窗口。
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社会责任感
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公 益活动。
05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1 2
语言优美
课件采用了简洁、生动的语言,易于理解和学习 。
内容丰富
课件涵盖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助于 学习者深入了解文学。
3
结构清晰
课件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方便学习者系统地 学习。
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可以提供更广泛的 文学欣赏和学习资源。
相关研究资料
01
有关儿童教育、心理发展等方面 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帮 助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 践。
02
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指导文 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 供政策层面的参考和指导。
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幼学纪事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一单元一幼学纪事教学要求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2.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课文说明这是一篇回忆幼年求学艰辛经历的文章,以叙事为主。
阅读时要先理清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一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穷困,没有文化。
第二段交代作者家庭周围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
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意在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概述幼年求学的情况,回忆两位良师对自己的影响。
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
卫天霖老师“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写作者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生活。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予以说明;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铺垫。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这一部分主要写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第二件事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
本文的题目是“幼学纪事”,即记幼年求学之事。
围绕这一中心,课文是这样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
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
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
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业余求学)
第一层(21——23自然段):写在待业期 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
第二层(24——27自然段):写找到职业 后,边做事边上夜校的经过。
第三层(28自然段):作者对那时恶劣的 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 敬仰和怀念。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
联系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 常常笑的”这句话,仔细琢磨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 含义: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 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 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 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 居然写出来了。
读第四部分: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 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 激、敬仰和怀念。
哪名同学能总结一下本文围绕中心,重点 突出、详略得当的选择材料?
• ——本文紧紧围绕幼年求学这一中心选 择材料,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 段:正规上学、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 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第二、第四部 分是记叙的中心,进行了详写。第一、 第三部分则分别交代了两个阶段的背景, 用略写。与求学无关的往事,一律不写。 这样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 *日久天长:形容时间积累得很久。
*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寥寥:非常少。
*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
*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 朋友。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兀立:直立。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的中 心: 记幼年求学之事。
文章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求学)
流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
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突出老师的伟大 , 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 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
读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 什么写这段生活?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 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 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 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 ——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为 线索。
本文叙述的顺序是什么?
• ——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作者按着 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叙述了贫寒的家境、 上学、辍学和业余求学的经过。但在第 一部分里插叙了帮老郝叔叔起草“请会 通知”的事。
什么是幽默?
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 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 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 严肃。
3.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
4.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 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
写作特点 :
1、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 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作者幼年失怙, 家境困穷,求学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 辛。今天,回忆这些往事,绝非百无聊赖 而抚摸昔日的伤口以自哀自怜,而是出自 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对那黑暗年代作深沉 的反思。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发而 为豁达风趣的语言,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
• 第一层(1自然段):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 母亲寡居贫穷,没有文化。 第二层(2自然段):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
• 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遇到的两位良师。 (上学)
第一层(3自然段):过渡段,概述在艰苦 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
第二层(4自然段):过渡段,引出对小学 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
2、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 “请会通知”的事?
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 同处社会的最低层;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 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
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 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 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 的“价值”?第二部分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贫寒家境,读书作用幼已明 第二部分: 短暂上学,读书习惯师育成 第三部分: 不幸辍学 ,艰难生活难读书
第四部分: 业余求知,苦心求知得真趣
作者一共叙写了那些求学之事?
——记叙了幼年求学两位恩师对他的影响: 回忆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启蒙老师; 深情叙写了一位默默的播种者,绘画老师卫天霖。
检查预习
1、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我庆幸自己在那样恶劣的政治制度下竟遇上那 么好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 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
词语补释:
*憋biē: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 *殁mò:死。 *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 *熏陶渐染:指人的思想行为长期接触外界事物 而受影响。 *不绝如缕: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 还比喻声音细微。绝:•断,缕lǚ细线。 *令人神往:叫人一心向往。神往:一心向往。
幼学纪事
于是之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金色的,因为 有丰盛的食物、安徒生童话、还有外婆的 彭湖湾,还有神奇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 遨游世界。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 辛,你又会怎样呢?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 平?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
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 别样的人生。
这两位老师引导作者接近文艺、接近艺术。
——在待业期间,侥幸“混进”高等学府旁听, 沉醉在教授们精湛的讲解里; 找到了一份工作仍去业校学习法语。
读第一部分:
我来问,你来答
1、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 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
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 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
第三层(5自然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 了姓名的老师。
第四层(6——12自然段):第九段:回忆 卫天霖老师。
• 第三部分: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 地。(辍学)
第一层(13——18自然段):交代作者 上学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
第二层(19——20自然段):茫然待业 的时间里,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 的凄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