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 元朝的疆域范围是怎样的?
4. 元朝实行了哪些民族政策?
5. 元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6. 元朝的文化有哪些成就?
7. 请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通过当堂检测,可以检验自己对元朝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直观感受元朝的历史文化。
- 学生可以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深入体验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元朝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刚刚结束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的教学中,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元朝的历史。现在,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我的教学感受,进行教学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3. 信息化资源:
- 历史教育网站和在线历史学习平台。
- 与元朝历史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讲座等。
- 电子书籍和学术论文,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元朝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元朝历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例如通过地图展示元朝的疆域范围、使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忽必烈的统治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民族政策的影响、引入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展示元朝的经济和文化成就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主要介绍了元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元朝的历史状况,掌握元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隋唐宋等朝代的历史。

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元朝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民族、地区较多,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掌握元朝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难点:元朝的行省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元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

2.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3.学具:准备历史地图、时间线等学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元朝的历史背景,如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朝的历史状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有:元朝的统一与统治、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的边疆政策、元朝的经济与文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掌握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但元朝的历史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于元朝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元朝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朝的统一与统治、中央集权制度、边疆政策、经济与文化,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元朝的统一与统治2.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元朝的边疆政策4.元朝的经济与文化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元朝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史料分析法:教师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元朝的历史。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3.史料:与元朝相关的历史史料4.课件:精美的教学课件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元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元朝的历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元朝历史的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元朝历史的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供与元朝相关的拓展史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元朝的历史。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认识元朝的建立和统治特点;2.了解元朝的制度和文化;3.掌握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重点1.元朝的建立;2.元朝的统治特点;3.元朝的制度和文化;4.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教学难点1.元朝统治特点的揭示;2.元朝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3.元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元朝的建立,并与宋、金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引出元朝的统治特点。

2. 学习重点和难点(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3. 元朝的统治特点(20分钟)详细介绍元朝的统治特点,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展现元朝独特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4. 元朝的制度和文化(20分钟)介绍元朝时期的制度和文化,以制度和文化的变化为线索,分析元朝的演变过程,了解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5. 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20分钟)探究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了解下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学生提供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6. 小结复习(5分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行联系,强化学生对元朝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态度;2.能力表现;3.课堂互动;4.思考与创新。

六、课后拓展1.搜集元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作品;2.了解元朝时期的故事和传说;3.分析元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和战争;4.讨论元朝结束的原因和影响。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老师们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主要讲述了元朝的历史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治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元朝时期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元朝的统治措施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元朝的初步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掌握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治措施,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治措施。

2.难点:元朝时期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素材:与元朝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元朝的初步认识,然后简要介绍元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朝的统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元朝的统治措施,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11课元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元朝在短时间内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2.掌握元朝的特点和特征。

3.理解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影响。

4.了解元朝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元朝的异族统治1.蒙古草原的分裂和统一。

2.元朝的建立和疆域扩展。

3.确定元朝的特点和特征。

2. 科举制度的重要性1.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2.元朝加强科举制度,并与宋代有所不同。

3.科举制度的影响和意义。

3. 文化和科技的发展1.蒙元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

2.元代的科技成就:火药、指南车等。

3.印刷术的发明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出示元代的地图和建筑图片,带领学生回到元朝时期,引导他们了解元朝的特点和特征。

2. 讲授环节1.讲解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背景。

2.介绍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3.解释科举制度的影响和意义,及其在元朝时期的贡献。

4.分析元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3.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通过问题解答环节,巩固学生对元代与其他朝代的区别和特点的理解。

3.小组展示元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4. 总结环节通过总结和讨论,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元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元朝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组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等互动环节。

2.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以便教学设计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

3.通过讲解、互动和小组展示,检验学生对元代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4.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态度。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帝国,认识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观;让学生认识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蒙古族生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播放《蒙古的兴起》视频。

提问:大家从刚才一段视频中得到哪些信息?新课讲解:一、“一代天骄”的崛起1、蒙古族的兴起教师:同学们看出了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今天这个民族生活安定祥和,没有纷争。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七八百年以前,即12~13世纪的蒙古族人的话,你能想象出可能有的生活状态吗?教师:(小结并提问)当时蒙古各部之间相互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多年的部落战争使蒙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他们渴望统一,是谁完成了他们的愿望呢?(成吉思汗。

)2、统一的蒙古政权问题: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学生活动:介绍成吉思汗是怎样从险恶的环境中由弱而强最终建立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横扫亚欧的。

引导学生得出成吉思汗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军事家;统一蒙古后建立了政权有效的管理了蒙古各部,为他的子孙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得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结论。

教师:蒙古政权建立后,四处征讨,蒙古铁骑最远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那么是他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国吗?(不是,而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忽必烈改制1、元朝统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断进行扩张战争,运用多媒体演示统一的过程,最后用颜色的同一来显示政权的统一,出示《元朝疆域》图,认识元帝国辽阔的地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技能目标:知道元朝的民族融合情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元朝的行政措施;
教学难点:知道元朝对后世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朝的疆域有多大吗?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疆域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元朝的统治》;
二、元朝的疆域:
师:课件出示元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元朝的疆域范围如何?在元朝各民族是如何实现交融的?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元朝的治理举措:
师:通过学习,刚才我们了解了元朝的疆域状况。

师:现在请同学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的?特别是在行政举措方面,比较前面的其他朝代有何创新?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州初中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教学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内容
主备人
王其金 辅备人
车炳红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 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
教 学 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 目 标 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 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
教后 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 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 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教学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重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难点
个性化备课
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多媒体展示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简图)教师讲述:中书省的古今 对比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 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 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及其 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 目标导学三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一)台湾 1.(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解读 材料: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 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 相望,总面积约 3.6 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 等 21 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4 个岛屿。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的)根据材料和 课本知识,说出元朝管辖台湾的措施及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 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的) 教师讲述:元朝是如何管辖西藏的 (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 驻军队。)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 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目标导学二 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 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 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 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行省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 56 个民族。在这些民族
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 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 生第二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