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 走进朱自清(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朱自清《春》备课教案

朱自清《春》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分析并欣赏《春》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1.2 教学内容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简介《春》的文意解析和文学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思考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解析课文内容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法: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和视频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文学作品鉴赏: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欣赏: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讨论:10分钟欣赏:10分钟写作: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创造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六章:教学活动与拓展6.1 教学活动课前阅读: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文学创作6.2 教学拓展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文学鉴赏讲座:邀请文学专家或老师进行文学鉴赏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提供《春》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提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和展示课文内容7.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学教材或读本,提供相关知识和背景信息写作纸张和文具:准备写作练习所需的纸张和文具反馈表格:制作反馈表格,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纪律8.1 教学安全保持教室环境整洁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避免发生碰撞或摔倒等意外情况遵守学校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教学活动的安全进行8.2 教学纪律准时开始和结束课程,培养学生的守时意识保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和规范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要求遵守讨论规则,尊重他人发言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和理解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空间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制定改进的教学计划和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第十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0.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和完整制定教学评价和反馈的方式和方法10.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一章)2. 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章)3.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三章)4.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第四章)5.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五章)6. 教学活动与拓展(第六章)7. 教学资源与材料(第七章)8. 教学安全与纪律(第八章)9. 教学反思与改进(第九章)10. 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第十章)全文总结和概括:朱自清《春》备课教案中,重点关注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活动与拓展、教学资源与材料、教学安全与纪律、教学反思与改进以及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等环节。
高中语文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明确:第②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③句,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强调“通感〞:在这十句中,有两个比喻句比较独特,即③句和⑧句,用诉诸听觉的音乐采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种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叫通感。第③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缥缈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第⑧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
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荷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
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
塘
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才开始
清理整修。
月
色
•庄周《齐人物论》认为:
《荷塘月色》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争论。首
先是关于主题的争议,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
荷
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 第二,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
我们的精神成长多了一份力量和勇气。他与我们一
色
样,也有凡夫俗子的烦恼人生;他与许多人不一样, 能够超脱烦恼人生追求至真至善的人生境界。能与
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打交道,真是人生莫大的幸事
啊!
提取物象,鉴赏意境。
• 列举文中的物象,注意各自的修饰语。
荷
再现、品味意境之美。
塘
幽僻的路、寂寞的夜、淡淡的月色、田田的叶; 零星的花、微微的风、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水;
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
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
心满眼却尽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
人’,青雾成‘牛乳’,叶子见‘风致’,杨柳含
‘风姿’,‘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恶俗之气,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
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
诵读交流
从一个年轻挺拔的背影逐渐佝偻,直至头发花
荷
白步履蹒跚,朱自清细微的观察和独到的视角,为
我们留下了一个刻骨铭心、永恒的“父亲”的背影。
塘
厚德载物,悠远自清。这不仅是朱自清作品的写照, 更是他人生的写照。朱自清的世界丰富而真实,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2)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 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 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 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通感”的有关知识 ---- /view/271929.htm2. "叠词”的有关知识--- /view/873119.htm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寂莫缥缈翁翁郁郁游目骋怀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教案

大师的朱自清集儿子、丈夫、父亲、学者多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时局下、特定的氛围里平凡而普通的一面。鉴于此,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品味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景色;
2、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深刻领悟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1、学生配乐朗读(舒伯特小夜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从朗读的要求和技巧方面略作指导),掌握下列词语
:独处,颤动,霎时,脉脉,袅娜,蓊蓊郁郁,羞涩。
3、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学生自主质疑,师生讨论,出示思考题:
⑴ 第四段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个热爱自然、渴望青春的人)
──《春》
《背影》中父亲越过站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以上就是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和刻画出的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和含义,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
2. 掌握其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通过《背影》渲染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父子相处之间的深情爱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背影》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父子关系,预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2. 学习
(1)学生独立阅读《背影》,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教师针对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讨论《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感情表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
亲情故事。
3. 总结
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总结《背影》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
《背影》
父子情深
亲情长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背影》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享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
陶冶。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二、释义: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2022朱自清春教案第二课时

2022朱自清春教案第二课时朱自清春教案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标】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5.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教学重点】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阅读材料:
一、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大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走进朱自清的“国之格”写作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用朱自清的“国之格”的素材写作。
2.能力目标
积累素材和使用素材写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国”之格。
二、教学要点
多角度积累和运用写作的素材。
三、教学难点
爱国情怀的培养,励志教育的力量。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前置学习
五、个人名言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类别:学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类别:时间)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三、经典素材: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小组内交流成果,差生展示本组成果,优生评价它组成果。
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环节四: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次写作的优点和缺点,争取在以后的写作中能有一个总体的提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怎样对同一个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学生做好总结的记录。
只有总结归纳,才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提升。
环节二:
限时写作训练
出示写作要求:
你怎么看待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现在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很多人才涌向国外,你如何看待?作为一名高中生,你们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写一篇关于爱国的小文章,要求对爱国文人朱自清爱国情怀的引用,同时结合当下谈一谈该怎样爱国。400字以上,20分钟限时写作训练。
分析: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话题:“骨气”“人格和国格”
四、名人评价
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二、生平简历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参考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敬仰你》
学生限时写作,按要求写作
训练学生规定时间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
环节三:
交流展示写作成果。
每天小组择优选取出一篇字迹工整写作认真符合要求的佳作,是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才能择优选取佳作,每组指派一名同学评价这篇佳作的优点。其他同学要把优点借鉴过来为以后写文章做准备。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类别:劳动)
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把相关的重要内容标画。考生要注意在前置性学习中要积累一些文学和文化常识,将有价值的东西摘抄在本上。
学生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进而对作者及创作背景有一个了解,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对以后写作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