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史记》的成语

合集下载

史记成语100个

史记成语100个

史记成语100个《太史公自序》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有礼貌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

极言其多。

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3.金匮石室:匮:柜子。

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

出处:“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4.名山事业:指著作。

出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不朽的著作5.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

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出处:“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6.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

同“一朝一夕”。

出处:“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夏本纪》1.劳身焦思:解释劳:费;焦:焦急。

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出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鲁周公世家》1.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出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2.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高祖本纪》1.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政治等。

3.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许多朋友有所不知,其实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成语,都出自古代的《史记》。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推荐1) 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2) 游闲公子:《史记·货殖列传》:“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3) 钟鸣鼎食:《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 观望不前:《史记·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5)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6) 砥行立名:《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7) 为德不卒:《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8) 相见恨晚:《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9) 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10) 五合六聚:《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11) 得意洋洋:《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12) 人人自危:《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13) 鼠窃狗偷:《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尔,何足置之齿牙间。

”14) 王侯将相:《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5) 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中的成语

史记中的成语

1.安堵如故(ān dǔ rú gù)解释:堵:墙壁,居所。

故:原来的。

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2.约法三章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

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释: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4.运筹帷幄指在后方策划战或研究战略战术。

现引申为筹划指挥。

5.高屋建瓴解释:建:倾倒,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6.焚书坑儒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7.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8.对簿公堂解释: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在法庭上受审问。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10.一狐之腋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

比喻珍贵的东西。

11.招摇过市解释:招摇:张扬炫耀;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12.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13.完璧归赵解释: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4.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15.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16.刎颈之交(wěnjǐng zhījiāo)解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17.胶柱鼓瑟解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8.纸上谈兵解释: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9.图穷匕见(tú qiïng bǐ xiàn)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20.拔帜易帜解释:比喻取而代之。

21.背水一战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2.跖犬吠尧(zhíquán fâi yáo)解释:桀的犬向尧狂吠。

比喻各为其主。

23.多多益善解释:益:更加。

出自史记的成语

出自史记的成语

出自史记的成语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面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如胶如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坐上琴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君新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美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低回不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不赞一词:《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相得益彰:《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酒池肉林:《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刎颈之交:《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声名狼藉:《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1.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
愤图强。

2.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自告奋勇或自
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

3.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指蔺相如将完美
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
物品主人。

4.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5.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
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6.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
无援的境地。

8. 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
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9.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刘邦听从张
良的计策,表面上在栈道修理道路,背地里却让韩信出兵陈仓,最终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这些成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出自《史记》的30个成语及释义

出自《史记》的30个成语及释义

出自《史记》的30个成语及解释《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在《史记》中,有许多引经据典之处,也造就了不少成语,来看看有哪些吧!1.鸿鹄之志【释义】指鸿鹄有飞跃千里的志向和能力。

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破釜沉舟【释义】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暗度陈仓【释义】韩信登坛拜将后,将出兵攻打项羽,表面上公开派人修筑栈道,暗中却由陈仓出兵,进而平定三秦。

比喻出其不意、从旁突击的战略或暗中进行的活动。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4.卧薪尝胆【释义】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

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5.沐猴而冠【释义】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

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6.韦编三绝【释义】指孔子勤读《易经》,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7.酒池肉林【释义】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出处】《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史记》中的成语大全,经典语录、《史记》中的好词好句

《史记》中的成语大全,经典语录、《史记》中的好词好句

《史记》中的成语大全,经典语录、《史记》中的好词好句《史记》中涉及到的成语大全: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卧薪尝胆鸟尽弓藏一狐之腋鸿鹄之志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歃血为盟因人成事一言九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奇货可居图穷匕见背水一战肝脑涂地多多益善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史记》中涉及到的经典语录: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5.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6.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史记7.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史记8.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 ——系统论9.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史记10.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史记. ——民谚11.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12.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史记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14.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15.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16.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史记17.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史记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1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2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2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22.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史记2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史记。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

出自史记的四字成语约法三章法:法律。

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

后泛指约好或提出几条规定,大家共同遵守。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

璧:古代一种玉器。

赵:指战国时的赵国。

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上帽子扮人。

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实际并不像。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运筹帷幄《汉书·高帝纪》:“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后因以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四面楚歌楚:古代楚国。

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多多益善不嫌多,越多越好。

图穷匕见图:地图。

穷:尽。

见:同“现”,显露。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终于露出了真相或来意。

也作“图穷匕首见”。

怒发冲冠冠:帽子。

愤怒得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

形容愤怒到极点。

招摇过市指故意在众人面前虚张声势,炫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拔山扛鼎扛:举起。

鼎:古代用来烹饪的器皿,为青铜所制。

形容力大无比。

也作“拔山举鼎”。

网开一面本作网开三面。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走到野外,看见打猎的人,四面都张满了网。

并且祷告说,天下四方的鸟兽,都到我的网里来。

汤说,这样一来,就把鸟兽都搞光了。

于是把网收起了三面给鸟兽留下一条生路。

现多比喻从宽处理罪犯...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夜郎自大夜郎:汉代时西南部的一个王国。

比喻妄自尊大。

[近]自命不凡。

[反]妄自菲薄。

脱颖而出锥子的整个尖部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史记》的成语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竞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百二山河]喻山河险固之地。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麦秀黍离]形容国家沦亡后触目伤怀的哀伤心理。

《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

感官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

故:原来的。

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一狐之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

比喻珍贵的东西。

《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

就无法调弦。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

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

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侧目而视]侧:斜着。

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

《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耻与哙伍]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

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

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

《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

时不可失。

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盲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诫。

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

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

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

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妇人之仁]妇女的软心肠。

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高屋建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泥而不滓]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

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
[董狐笔]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

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

(见《史记·赵世家》)。

[笔削]“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后用作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
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

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见《史记·孔子世家》)。

[富于春秋]谓年少,年轻。

《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