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自史记的成语汇总
出自《史记》的成语

出自《史记》的成语【释义】指鸿鹄有飞跃千里的志向和能力。
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释义】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韩信登坛拜将后,将出兵攻打项羽,表面上公开派人修筑栈道,暗中却由陈仓出兵,进而平定三秦。
比喻出其不意、从旁突击的战略或暗中进行的活动。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释义】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
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
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释义】指孔子勤读《易经》,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出处】《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释义】韩信未得志时,曾受到漂母赠饭数十日。
后来,韩信显贵后,赠漂母千金为谢。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指学鸡鸣叫以骗人,装成狗的样子盗窃。
比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亦指具有这种技能或行为的人。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许多朋友有所不知,其实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成语,都出自古代的《史记》。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史记有关的成语大全推荐1) 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2) 游闲公子:《史记·货殖列传》:“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3) 钟鸣鼎食:《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 观望不前:《史记·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5)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6) 砥行立名:《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7) 为德不卒:《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8) 相见恨晚:《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9) 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10) 五合六聚:《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11) 得意洋洋:《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12) 人人自危:《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13) 鼠窃狗偷:《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尔,何足置之齿牙间。
”14) 王侯将相:《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5) 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中的110个成语

《史记》中的110个成语《史记》中的110个成语1.霸王别姬[释义]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统治权的战争中兵败,项羽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2.天下无双[释义]天下找不出第二个。
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3.海市蜃楼[释义]蜃:大蛤。
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4.相见恨晚[释义]只恨相见得太晚。
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5.国士无双[释义]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收藏!出自《史记》的110个成语,博古通今@动脉影6.随波逐流[释义]逐:追随。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跟着别人走。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7.相得益彰[释义]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
益:更加。
彰:显著。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8.沐猴而冠[释义]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史记相关的成语

史记相关的成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史记》相关的成语及其解释:1.游侠之信:指讲义气、重信用的人。
2.守节不仕:指坚守节操,不担任官职。
3.刻骨仇恨:形容仇恨极深,难以忘记。
4.忍辱负重: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忍受屈辱和压力。
5.士死知己:指为了报答知己之恩而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6.穷途末路:指处境困窘,无路可走。
7.椎牛飨士:指犒劳军队或勇士,以示慰问。
8.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9.舍生取义:指为了坚持正义、真理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10.权宜之策:指为了应对紧急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11.孤注一掷:指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项行动上,不顾一切后果。
12.望风希指:指迎合上司的意图,投其所好。
13.希世之才:指罕见的有才华和才能的人。
14.奉公守法:指遵守法律和规定,不违法乱纪。
15.细大不捐:指无论大小事情都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16.眼高手低:指一个人眼界高但实际能力低,不能胜任所做的事情。
17.闻风而至:指听到消息就立刻前来,形容行动迅速。
18.无功受禄:指没有功劳却接受赏赐,通常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19.相机而动:指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20.负驽前驱:指背着弓箭走在前面开道,表示极为尊敬和礼遇。
21.因人成事:指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或事业。
22.千载难逢:形容极难遇到的机会或时机。
23.口传相授:指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知识或技能。
24.云集响应:形容人们迅速响应号召,聚集在一起。
25.与人为善: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多指乐于助人。
26.故步自封:指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和发展。
27.兼容并包:指把不同的事物或思想体系融合在一起,包容性强。
28.防患未然:指在事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29.临危不惧:指面对危险或困难时毫不畏惧,保持镇定。
30.一臂之力: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别人,通常用来形容助人为乐的行为。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1.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
愤图强。
2.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自告奋勇或自
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
3.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指蔺相如将完美
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
物品主人。
4.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5.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
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6.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
无援的境地。
8. 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
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9.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刘邦听从张
良的计策,表面上在栈道修理道路,背地里却让韩信出兵陈仓,最终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这些成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史记中的成语

【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史记&S226;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出自《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图穷匕见】〖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史记&S226;刺客列传》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背水一战】〖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有许多故事和典故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经典成语及其故事背景:1.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时,为了表示士兵们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命令兵士们打破锅、凿沉船、烧掉营房,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不顾一切地追求目标。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
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毛遂自荐并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援赵。
4.完璧归赵:源自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于是假装要以15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璧。
当赵国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时,秦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却避而不谈城池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设计骗回了和氏璧,并成功地将其带回了赵国。
因此,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比喻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其原本的主人。
5.指鹿为马:源自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场景,赵高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此成语后来就被广泛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6.渑池之会: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成语本指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为赵国立下功勋,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胆识。
史记中成语

《史记》中的成语【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史记&S226;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出自《史记&S226;廉颇蔺相如列传》【图穷匕见】〖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史记&S226;刺客列传》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背水一战】〖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S226;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出自《史记》的成语汇总篇一1、【沐猴而冠】【来源】《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释义】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2、【明修栈道,暗度仓】【来源】《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仓,雍兵败……。
”【释义】邦将从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3、【韦编三绝】【来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比喻读书勤奋。
4、【酒池肉林】【来源】《史记·殷本纪》: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释义】商朝末代君王纣王生活糜烂,他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
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5、【网开一面】【来源】《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释义】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6、【一字千金】【来源】《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7、【一饭千金】【来源】《史记·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韩信未得志时,曾受到漂母赠饭数十日。
后来,韩信显贵后,赠漂母千金为谢。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8、【卧薪尝胆】【来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春秋时,越国为吴国把灭,越王勾践立志复仇,他将胆置于卧榻之上,每日尝一尝,表示不忘仇恨。
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9、【孺子可教】【来源】《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良曾遇到一个老人,面对老人一次次的无理要求,良都一一满足,老人见良是个敦厚可教之人,于是传他一部兵法。
成语孺子可教意为小孩子是能够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能够造就。
10、【四面楚歌】【来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项羽被邦围于垓下,邦兵众高唱楚地歌曲,项羽惊呼: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吗?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篇二1、【纸上谈兵】【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军者必括也!【释义】战国时国名将奢之子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负荆请罪】【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破釜沉舟】【来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
战少利,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4、【完璧归】【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5、【指鹿为马】【来源】《史记·秦始皇本纪》: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6、【秋毫无犯】【来源】《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释义】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
7、【约法三章】【来源】《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释义】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
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8、【毛遂自荐】【来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释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9、【一诺千金】【来源】《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释义】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也叫千金一诺。
10、【鸿鹄之志】【来源】《史记·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释义】那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鸿鹄:大雁和天鹅,鸿鹄之志,意大雁和天鹅之志向,因大雁和天鹅飞得高而远,故喻意志向高而远大!篇三1、【奇货可居】【来源】《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释义】奇货,稀少的货物;居,储存。
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
常比喻凭借某种独特的技能或事物谋利。
2、【名不虚传】【来源】《史记·游侠列传》:然其私意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言,士不虚附。
【释义】虚:不真实。
名:名声。
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
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真实。
3、【鸡鸣狗盗】【来源】《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释义】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4、【高屋建瓴】【来源】《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释义】指从高屋顶上倾倒瓶子里的水。
或从高屋顶上顺着瓦沟倒水。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
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5、【招摇过市】【来源】《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释义】公元前494年,孔子带着弟子子路、颜回周游到卫国,卫灵公想与他结为兄弟,作风轻浮而执掌大权的卫灵公妻子南子故意挑逗孔子。
卫灵公与南子带孔子出游,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丝毫不提在卫国施行仁政之事,孔子只好带学生们离开卫国。
成语招摇过市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6、【丧家之犬】【来源】《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释义】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7、【强弩之末】【来源】《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彊弩之极,力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释义】为强弩所发的弓箭已达射程的最远处,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
8、【因祸得福】【来源】《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释义】因遭遇灾祸之后反而得到福。
指对祸患处理得当;坏事变成了好事。
9、【随波逐流】【来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释义】后因以“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浮沉。
10、【功高震主】【来源】《史记·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