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史记里面的四字成语

史记里面的四字成语《史记》中的四字成语非常丰富:百二河山:形容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
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不可奈何:指没有办法。
必操胜券: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酒肉池林:形容穷奢极欲的生活。
左支右绌:指财源不顺,比喻为人或做事勉强应付,难以周全。
沐猴而冠:比喻外表装饰得很华丽但本质上没有价值。
鸟尽弓藏:指事成之后,用人之贤被抛弃。
一狐之腋:比喻珍贵的东西。
招摇过市: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奇货可居:指依仗某种独特的技能或物品为资本,获取巨大的利益。
指鹿为马:指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先发制人:指做事抢先一步行动,占据主动或先机。
破釜沉舟:指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极端的决定,表示决心全力以赴。
鸿门宴:指暗藏杀机的宴会或政治交易的场所。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表面做一件事,实际想达到另一个目的。
毛遂自荐:指自己推荐自己承担某项任务或工作。
一知半解:指对事物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只了解一些皮毛。
纸上谈兵:指只在书本上空谈理论,不切实际。
一字千金:形容文字或书法的价值极高。
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整归还。
奇货可居:指依仗某种独特的技能或物品为资本,获取巨大的利益。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显露出来。
等等。
以上是部分出自《史记》的成语,仅供参考。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毁书籍和坑杀儒生的历史事件。
约法三章:指订立简单的法律条款,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指故意做出一种姿态,以掩盖真实的意图。
运筹帷幄:指在帐篷里制定作战计划,也比喻拟定处理事情的策略。
高屋建瓴:指在高屋顶上倾倒瓶子里的水,或指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鸟尽弓藏:指事成之后,用人之贤被抛弃。
招摇过市: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苦心钻研。
鸿鹄之志:指远大的志向。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一败涂地:形容惨败后的狼狈景象。
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整归还。
负荆请罪:指主动向人认错赔罪。
史记中的成语

<<史记选读>>部分常见成语【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
《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
”【文质彬彬】亦作“文质斌斌”。
①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朴实。
②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金匮石室】匮:柜子。
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徒托空言】谓只说空话而不实行。
语出《·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
同“一朝一夕”。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唯唯否否】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裴骃集解引晋灼曰:“唯唯,谦应也;否否,不通者也。
”钱锺书《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五八》:“盖不欲迳‘否’其说,姑以‘唯’先之,聊减峻拒之语气。
”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虚与委蛇,佯应而不置可否。
【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语出《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重于泰山】比喻意义重大。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吐哺握发】《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发”。
后遂以“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握发吐哺】《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
史记中的成语

史记中的成语史记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经典之作,自从成书以来,便以其独特而卓越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史记中,藏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更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语言学习和研究的好材料。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史记中的成语。
一、刻舟求剑“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知北游》,原意是说一个人在划船过河的时候,把自己的剑落水了,他却一直在船上刻着船的位置,以为自己的剑还在原来的地方,因而对于寻找剑的行为感到困惑和误解。
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的固执和拘泥,还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事情变化时,无法及时适应自己的思维,不能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变化,以至于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举案齐眉“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原意是指郑国的司直李斯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经书,每天都在为课文而苦读,他的母亲就用以一块木板挡在案前,以比他的眉高,希望他能够抬起头来读书。
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的学识和眼界,指一个人的口头能力和知识储备是非常丰富和精湛的。
三、金蝉脱壳“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贾谊向汉武帝,王莽等统治者献策,提出“燕雀处堂,安知鸿鹄之志”这个故事中,“金蝉”在某一刻觉得自己一定会死掉,于是主动“甘愿脱壳,换得新生”,获得新的生命。
而后,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人在危急情况下,采取鲜明的变革行动,脱离旧的束缚和桎梏,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新的转变和发展。
四、四面楚歌“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的是汉初通行的一则寓言故事。
项羽在霸上之战中不敌,被困在垓下,他向楚国大军发号施令,却不被从前的百姓认可,反而用歌声羞辱他:“四面楚歌声起,何处扬眉吐气”。
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处境艰难,左右被围,无法突围,遭受外部压力的人或事物。
五、闭门造车“闭门造车”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讲的是司马相如被前往大梁之前,经历了十年的闭门修炼,获得了很多文才,但是在指派时,却不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和支持。
史记相关的成语

史记相关的成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史记》相关的成语及其解释:1.游侠之信:指讲义气、重信用的人。
2.守节不仕:指坚守节操,不担任官职。
3.刻骨仇恨:形容仇恨极深,难以忘记。
4.忍辱负重: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忍受屈辱和压力。
5.士死知己:指为了报答知己之恩而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6.穷途末路:指处境困窘,无路可走。
7.椎牛飨士:指犒劳军队或勇士,以示慰问。
8.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9.舍生取义:指为了坚持正义、真理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10.权宜之策:指为了应对紧急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11.孤注一掷:指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项行动上,不顾一切后果。
12.望风希指:指迎合上司的意图,投其所好。
13.希世之才:指罕见的有才华和才能的人。
14.奉公守法:指遵守法律和规定,不违法乱纪。
15.细大不捐:指无论大小事情都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16.眼高手低:指一个人眼界高但实际能力低,不能胜任所做的事情。
17.闻风而至:指听到消息就立刻前来,形容行动迅速。
18.无功受禄:指没有功劳却接受赏赐,通常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19.相机而动:指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20.负驽前驱:指背着弓箭走在前面开道,表示极为尊敬和礼遇。
21.因人成事:指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或事业。
22.千载难逢:形容极难遇到的机会或时机。
23.口传相授:指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知识或技能。
24.云集响应:形容人们迅速响应号召,聚集在一起。
25.与人为善: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多指乐于助人。
26.故步自封:指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和发展。
27.兼容并包:指把不同的事物或思想体系融合在一起,包容性强。
28.防患未然:指在事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29.临危不惧:指面对危险或困难时毫不畏惧,保持镇定。
30.一臂之力: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别人,通常用来形容助人为乐的行为。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成语及解释:
1.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
愤图强。
2.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自告奋勇或自
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
3.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指蔺相如将完美
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
物品主人。
4.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5.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
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6.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
无援的境地。
8. 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
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9.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刘邦听从张
良的计策,表面上在栈道修理道路,背地里却让韩信出兵陈仓,最终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这些成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史记里的成语

史记里的成语《史记》,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它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中的许多典故成语、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这里为大家精选了20个出自《史记》的成语,带你看看成语背后的故事。
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释: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2. 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3. 酒池肉林解释:商朝末代君王纣王生活糜烂,他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
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出处:《史记·殷本纪》:“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4. 网开一面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5. 一字千金解释: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成语典故及人文理念

史记成语典故及人文理念《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著作之一,其全书500多万字,共纪传133篇。
《史记》中描绘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而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和智慧。
以下就是一些与《史记》相关的成语典故和人文理念。
成语典故1. 公门桃李: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
桃李指后来才出名的人,公门指国家的机构。
意为国家培养的干部如同种下的桃李,即使未出名也能在爱国服务中尽职尽责。
2.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中汉始皇对待秦国大臣之间的故事。
皇帝问李斯和程邦谁说得是,李斯回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思是两边都有道理。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互不相让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中画家张僧繇描绘龙时为其添上睛的故事。
比喻文章最后一笔才是最关键的点明意义,或指一件事情最后关键性的节点。
4. 刀山火海: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形容陈涉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历经千难万险的故事。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艰苦卓绝、危机重重的环境。
人文理念1. 正义:《史记》中所述历史事件中充满了正义的光芒。
诸如孟子篇,就展示了正义的思想基础,使得兼容与对抗式武策、文策的思想更趋于实质化和制度化。
孔子不就谓之:“夫子之徒,谁不正之由”。
2. 仁爱:《史记》中许多政治家和军事上的领袖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关心人民的利益,允许罪犯改过自新,弘扬道德伦常,争统一、尊王,抚显慈爱,进而观国隆兴繁荣。
3. 孝道:许多历史人物在《史记》中都被描绘为孝子贤孙,如《孟子》篇中举起同母兄弟之尸讨薪的梁雍。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它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民本:《史记》中强调民本思想,突显了国家政治以民为本的理念。
无论是在各时期的统治者还是民间百姓中都能看到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意味着政治权利应该由人民拥有,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理念。
初中生必学的《史记》经典成语

初中生必学的《史记》经典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史记》成语大全:一去不复返: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仰取俯拾: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
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妖不胜德:比喻邪不压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夜郎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
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衣不完采:衣服不全是彩色的。
比喻衣着朴素。
养虎遗患:遗:留下;患:祸患。
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
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
后比喻进展极快。
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
比喻毫无价值。
言听计从:听:听从。
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言人人殊:殊:不同。
说的话个个不同。
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意气扬扬:扬扬:得意的样子。
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一鸣惊人:鸣:鸟叫。
一叫就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得之愚: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一举千里:一飞就是一千里。
比喻前程远大。
衣锦夜行: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
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以古非今:非:非难,否定。
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因祸得福:变坏事为好事。
倚门卖笑:旧时形容妓女的生活。
一言半语: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异军突起:异军:另外一支军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摘要】《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
自《史记》问世以来,后人就不断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
本文将使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史记》中的成语进行探究,具体包括成语来源、深层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成语;《史记》;文化内涵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deep culturalconnotation.Abstract :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 first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written by SiMA qian.Since the public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descendants continue to study,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ich reach a certain degre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including idioms source, and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 : idiom;the Historical Records;cultural connotation一、引言《史记》问世时以《太史公记》之名被人们熟知,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
《史记》是一部不朽史学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记》穷极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元狩元年的人物、历史事件,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凡百三十篇。
其中,本纪用以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世家用来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是为重要人物的言行事绩,表即大事年表,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阔。
(一)国内研究现状《史记》自问世以来就不间断地有人研究,从汉代到清廷的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音韵,校勘,版本,疏解,诂训,评注等等。
《史记》中的成语较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可能跟中国人以偶为佳的心理有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史记》成语的来源这一块,且研究的成果很喜人。
如:黄懋颐在1983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上的《〈史记〉与汉语成语》中以成语作为研究内容,根据其源头将其分为两大类:出自古代著作,经《史记》予以运用提炼而成的和首次出现在《史记》的,并对这些成语于塑造人物和在修辞中的作用作了分析,同时,对这些成语的结构方式进行了归纳,内容全面系统。
[2] 刘治平在《源于〈史记〉的成语》中把《史记》成语分为五种构成,即文中原词的摘取,节缩,改动,比合,故事、事件的概括和归纳。
[3]李娟《〈史记〉成语研究》把《史记》成语分为三类:一,引用典籍语言或者成语或是谚语;二,从《史记》中总结出来的;三,首次出现在《史记》中的成语,之前并没有出现过。
[4]综上所述,前人的所作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史记》成语的分类,而对于成语全方位的解读则少之又少。
对此,本文将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史记》进行探究。
(二)研究方法本文将利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对出现在《史记》中的成语实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
融统计和调查为一体,采用电脑、人工检索的策略,穷尽式地对《史记》成语进行提取、搜索,接着对这些成语分类和整合,最后使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尽可能的显现出来,并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史记》成语的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史记》中共有685条成语(重复出现的不计算在内),这些成语多为四字,四字成语在6865个份额中占了631个,占了绝大多数。
多于四字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卑之无甚高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凡54条。
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的成语总共有360条,其中四字成语有354条,超过四字的统共6条。
(一)承用前代典籍的成果主要包括来自经书类和诸子类。
经书类也即四书五经,包括《论语》(10条)《孟子》(2条)《诗经》(6条)《礼记》(9条)《尚书》(4条)《易经》(4条)。
诸子类包括是《墨子》(3条)《老子》(2条)《庄子》(8条)《韩非子》(9条)《荀子》(5条)《管子》(5条)《淮南子》(六条)《抱朴子》(1条)《吴子》(1条)《尸子》(2条)《孙子》(2条)《晏子》(2条)《文子》(2条)《燕丹子》(1条)《冠子》(3条)。
出自其他著作的:《左传》(12条)《国语》(8条)《吕氏春秋》(10条)《孔子家语》(1条)《公羊传》(1条)。
(二)在《史记》中出现的成语1.直接摘取原文直接对原文语句进行摘取,不作任何的修改。
这类成语有薄物细故、众口铄金、鲜廉寡耻等。
2.文中原词语的节缩酒池肉林,高屋建瓴,锥处囊中,倒行逆施,强干弱枝,不名一钱,劳苦功高,解衣推食,家徒四壁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3.文中原词语的增添目不交睫,定于一尊,一抔黄土,取而代之等。
目不交睫,是在第一字的位置添加字眼,类似的还有作壁上观、出言不逊等。
定于一尊,是在第二字的位置上增加了一字,类似的有决一雌雄。
一抔黄土,是在第三字的位置加了一字。
类似的还有守经达权。
取而代之则是在第四字处添了一字。
4.文中原词语的变换如:内视反听、相知恨晚、招摇过市等等。
5.文中原词语的改换言听计从(言听计用),平易近人(平易近民),强弩之末(强弩之极),丧家之狗(丧家之犬),捷足先登(疾足先得),论功行赏(论功行封),闻所未闻(闻所不闻)等等。
6.文中原语句的比合拔山扛鼎,期期艾艾,布衣黔首,土壤细流,熙熙攘攘,尺不斗笠。
7.总结原文大意作法自毙,指鹿为马,卧薪尝胆,冯唐易老,破釜沉舟,起死回生,鸡鸣狗盗等等。
三、《史记》中成语的文化内涵(一)人本人本思想,顾名思义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出现的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突出)。
“百家争鸣”时期各个流派都有对人本思想进行阐述、讨论,其中儒、道、法三家的论述犹如巨擘,对《史记》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中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思想是基石。
孔子把人的地位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厩失火了,孔子下朝回来问有没有伤到人,而不是问有没有伤到马。
在那个命如草芥的时代里,孔子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从这里咱们能够看出孔子注重人的生命,肯定人的尊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肯定人的基本物质诉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承认人谋求合理利益的正当性。
孟子思想以“仁政”为核心,提出“民贵君轻”的先进学说。
荀子主张“惠民”,认为人是天下最贵。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庄,他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气的东西。
老子推崇的是少政令、少战事的政治主张,这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
庄子他所提倡的是物无贵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探讨人与社会关系,制定一套“以法治国”的方案,是法家人本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在法家思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法家前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管仲,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人。
他认为以百姓为根本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开始。
百姓得到治理则国家稳固,百姓动乱则国家趋于危亡。
韩非子关注民生,从力量的角度道出了人民之重要性:“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同时他还站出来反对厚葬、陪葬、人祭等等落后的风俗。
从上头的阐述中咱们可以得出一个论断: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都多多少少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古代的思想家都有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使得中国的人本思想得以传承而不间断。
司马迁的人本思想从何而来?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出原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司马谈——司马迁之父,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
著有以探讨春秋战国至汉初各家思想利弊得失的《论六家要旨》一文,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响。
他从小就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有浓厚的兴趣,正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人本主义的种子已经萌生。
司马迁以弱冠之年,游遍整个江淮和中原地区的经历。
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也就是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以失败而告终,武帝知道后非常震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死罪,在钱财不足以赎罪的情况下他接受了腐刑。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司马迁传》)[6]李陵之祸,让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封建集权制度下对于人性的摧残在他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每念斯耻,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传》)[6]这使得司马迁开始脱离对君主的依附,回归人本位。
《史记》凡130篇,为人物列传的传记就占据了其中的112篇。
《史记》的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帝王将相还有那些身份“低贱”却为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人。
司马迁为这众多的人物进行了全面而又多层次的描写,“因人叙事”的纪传体记史方法从此得以延传,并在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司马迁为那些当时被认为是末流的商贾列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那种以帝王为主的历史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体现。
因人成事、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7]“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高祖本纪》)[5]高祖在洛阳摆庆功宴,问群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群臣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我自己倒是没什么本事,但是我会用人呀!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我比不上萧何;行军打仗,我差韩信一截。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他们却能为我所用。
项羽虽然有范增这个能人帮助他办事,但项羽妒贤忌能,范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所以向羽败了。
”刘邦所具有的领导才能管窥一斑,同时可以看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本”思想。
无疑,项羽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是他却被列入了记载帝王的《本纪》之中,说明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将项羽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他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才气过人。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本纪》)[5]司马迁认为他“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5]相反的,身为皇帝的汉惠帝,司马迁却没有为他立《孝惠本纪》,因为惠帝没有真正自己掌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