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
形容文化丰富多彩的成语

形容文化丰富多彩的成语形容文化丰富多彩的成语 11、【惯战能征】:征:征讨。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2、【浩如烟海】:烟海:茫茫大海。
浩:广大;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3、【闳中肆外】: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
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4、【虹霓吐颖】:吐气成虹霓。
形容有丰富的诗文才华。
5、【鸿函钜椟】:指丰富的藏书。
6、【浑浑无涯】:浑浑:浩浩茫茫的样子。
形容广阔无边,博大精深。
多赞誉内容丰富的巨著。
7、【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8、【经风雨,见世面】:经过许多磨难,见多识广。
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
9、【九折臂】:九:泛指多次;折:断。
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
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10、【稇载而归】:稇载:满载;归:返回。
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
形容收获极丰富。
11、【老成见到】:见到:见识周到。
阅历丰富,见解高明。
12、【老成历练】:老成:阅历多;历练:长久从事而有经验。
指阅历丰富,练达世事。
13、【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年人经验丰富,做起事来,一个能顶得上两个人。
14、【老吏断狱】:吏:司法官;狱:案件。
老司法官判断案件。
形容有丰富经验的`人,判断是非又快又准。
15、【老油条】:比喻处世经验丰富而油滑的人,或者是老毛病总是改不掉的人。
16、【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
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17、【历练老成】:历练:长久从事而有经验;老成:阅历多。
指阅历丰富,练达世事。
18、【满车而归】:满:满满地;归:返回。
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
形容收获极丰富。
19、【满腹诗书】: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20、【满满登登】:极丰富的,富裕的,装得很多的。
21、【民安物阜】:阜:多。
社会安定,物资丰富。
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22、【民康物阜】:阜:多。
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文化的成语

文化的成语1.诸子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2.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
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
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4.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
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5.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6.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
7.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
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8.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
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9.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10.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11.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12.千载一圣----千年出一圣人。
指圣人不常有。
13.先圣先师----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14.圣经贤传----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15.一代文宗----宗:宗师。
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
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16.开山老祖----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创业的人。
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
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17.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18.敦诗说礼----敦:敦厚。
诗:《诗经》。
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
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19.道傍筑室----比喻杂采各家之说。
亦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20.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
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成语是汉语中经典的语言形式之一,其历史渊源十分深厚,与中国的文化内涵不可分割。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1. 成语的历史渊源成语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中,可以说是在古代汉族文化和民间语言交汇的基础上形成的。
成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源自于古代的典籍,比如《论语》、《诗经》、《楚辞》等,这些典籍对成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刚开始的时候,成语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包含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常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的属性或者行为方式。
比如,“红颜薄命”就是形容美丽的女子常常因为外表过于出众而命运多舛。
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对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语开始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对普通百姓来说成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词汇,而是一种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语言形式。
在汉语中,成语被分为故事成语、传统成语和近代成语三类。
故事成语以故事开头,描述了某个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传统成语通常是接在其他词语后面,用于强调这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而近代成语则强调现代人所关心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性的缺失等。
2. 成语的文化内涵成语的文化内涵是其永恒的魅力所在。
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体现出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薄幸阿呆,不值一提,诚有些怕你以后得了我的病绿了心里,跑去吃人也说不定。
”这个成语“薄幸阿呆”就体现了她对于这种行为的鄙视和反感,表达了自己对精神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关注。
此外,成语也表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世界观。
比如“人云亦云”,“马马虎虎”等成语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处事态度。
这些成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成语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特点。
比如“不情之请”和“不理睬”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性格;“螳臂当车”和“锦上添花”则是表现了中国文化中“讲究实效”的特色,喜欢以小博大。
关于文化的四字成语

关于文化的四字成语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见多识广:识:知道。
见过的多,知道的广。
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殚见洽闻:殚:天下,全然;洽:广博。
该见到的都见过了,该听到的都颇感兴趣了。
形容见多识广,科学知识渊博。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雄才大略:非常优秀的才智和谋略。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真才实学:真正的就可以和学识。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经明行修:旧有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
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八斗之才:才:才华。
比喻人极存有才华。
才高八斗: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
能够搞房屋大梁的木材。
比喻能够担负起国家重任的人才。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
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人杰地灵:杰:优秀;灵:不好。
称有优秀的人出世或至过,其地也就变成了名胜之区。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优秀的人。
指才识出众的人。
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不同凡响:凡响:理想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理想,很出众。
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
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类拔萃:忽:远远超过;类:同类;育:原为草丛后生的样子,指涉为涌入。
远远超过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就可以。
超群绝伦:伦:同辈。
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盖世无双:砌:压过,少于。
就可以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
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
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坚强。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
成语里的中国文化

成语里的中国文化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
首先,成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例如,“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自强不息”则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的信念。
这些成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例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源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此外,成语“退避三舍”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战争礼仪和道德规范。
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此外,成语中还蕴含着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例如,“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就源于古代的房屋建筑习俗,表达了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依赖。
又如,“衣锦还乡”这个成语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衣着文化和乡土情结。
这些成语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成语中还蕴含着艺术元素。
许多成语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如“画龙点睛”、“笔走龙蛇”等,这些成语既是语言艺术,也是文学艺术。
此外,许多成语也具有浓郁的视觉效果,如“火树银花”、“锦上添花”等,这些成语在形象上也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历史、民俗和艺术元素。
这些成语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文化符号。
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通过学习和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如“有声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天衣无缝、点石成金等。
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等。
三是历史典故,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融入外来文化而出现的以及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
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等。
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风破浪、老骥伏枥、水落石出等。
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本文拟从成语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探讨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
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成语典故与文化内涵

▪ 地域文化与成语典故
1.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的地理、气候、风俗等因素都会影响 成语的形成和含义。 2.方言与成语:方言中的独特表达方式有时也会成为成语的来 源。 3.地域文化的现代传承:通过对成语典故的挖掘和传承,可以 弘扬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
▪ 成语典故与民族文化心理
1.成语与民族价值观:许多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如仁爱、忠诚、勇敢等。 2.成语与民族审美:成语的结构和韵律往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审美特点。 3.成语与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对成语典故的传承和弘扬,可以 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 成语典故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1.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将成语典故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设计 、艺术、科技等,推动其创新发展。 2.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创作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成语典故 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3.加强研发支持: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对成语语典故在教育中的应用
1.成语典故的教育价值:成语典故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可以 在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发挥教育作用。 2.成语典故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故事讲解、互动游戏、情境 模拟等多种形式,将成语典故融入教育中。 3.成语典故的教育效果:通过对成语典故的学习,可以提高学 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常见成语典故解析
▪ 指鹿为马
1.含义:指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源头: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原为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 3.应用:在公共场合,应该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指鹿为马,不传播虚假信息。
▪ 胸有成竹
1.含义:指在做事之前已有详细的计划和设想,心中有底,有把握完成。 2.源头: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为文与可画竹的故事。 3.应用:在工作中,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胸有成竹,提高工作效率。
文化方面的四字成语

文化方面的四字成语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
弘扬孝道: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神话传说: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烛龙圣神、巨灵擘山、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龙伯钓鳌、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羿射九日、息壤治水。
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天道勤酬,厚德载物,韬光养晦,上善若水,国色天香,鸟语花香,花开富贵,厚积薄发,否极泰来,乌鸦反哺,井底之蛙,安之若素,卧冰求鲤,人淡如菊,雪中送炭,返璞归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相濡以沫,苦尽甘来。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四字成语:1. 按图索骥2. 百折不挠3. 杯弓蛇影4. 半途而废5. 鞭长莫及6. 病入膏肓7.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8.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9. 乘虚而入10. 程门立雪11. 初生之犊不畏虎12. 唇亡齿寒13. 此地无银三百两14. 从善如流15. 打草惊蛇16. 大器晚成17. 倒屣相迎18. 得过且过19. 东施效颦20. 多行不义必自毙21. 对牛弹琴22. 尔虞我诈2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24. 负荆请罪25. 改过自新26. 孤注的掷27. 刮目相看28. 管鲍之交29. 邯郸学步30. 后顾之忧31. 囫囵吴枣32. 华而不实33. 画龙点睛34. 画蛇添足35. 黄粱一梦36. 疾风知劲草37. 既往不咎38. 价值连城39. 江郎才尽40. 狡兔三窟41. 锦囊妙计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有人民群众创造的,活跃于群众口头语言中 的,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 三两两、大刀阔斧等。
• 6、还有外来文化传入,如来自国外的典故、 格言以及汉语译本的,例如:一尘不染、现身 说法、心花怒放、以牙还牙、火中取栗、 物竞天择、遂途羔羊等。
成语文化探究
学习目标
• 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探究 成语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 相传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本是黑暗 混沌的一团,好像大鸡蛋。里面孕育着一 个生命—盘古。过了一万八千年,突然天 崩地裂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混沌不 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他手托着天,脚 踏着地。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重 合的可能已不复存在了,盘古开天辟地的
任务也完成了。但是盘古已经耗尽了所 有的能量,倒下来死去了。这就是盘古开 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成语“开天辟地”就 由此而来。
精卫填海
• 《山海经》中记载:“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山西之 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鸟虽小,却立志填平大海,它这种矢志 不渝的精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 应该具备的。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源于这个 神话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
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因此,“桃李”被 用来指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这是基于桃子李子本身的 特点再加以引申得来的。
“兰艾同焚”也是类似的一例,成语意思是比喻不分 好坏一同消灭。兰艾分别指君子和小人。词典里 说,“兰”是香草,“艾”指臭草。兰草有香气我并不疑 惑,从“桂馥兰香”便可得知兰的芳香,但艾草被称作臭 草着实使我感到奇怪。我知道端午插艾是中国的传统习 俗,传说艾草可以避邪驱鬼,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功能有 没有我不知道,但艾草可以驱蚊虫应该是真。可都没有 艾草味臭的说法。忽然间我发现,北方农村称呼艾草为 臭蒿子,古今文化的贯通,我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舒畅。 因此,无论艾草臭不臭,也一定不如兰草清香吧,那么被用 来作为对立的含义也不是没有道理了。
• 这些神话传说和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 式。在远古时代,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 创造了神话传说来表达抗争自然的决心和毅 力。虽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但我们却可以从 中窥见中华名族最初的精神:不惧任何生存困 境的创造精神以及远古人民征服自然,与自然 灾害抗争的决心和毅力。而这种精神是我们 中华文化的根,从古至今都在我们炎黄子孙的 血液里生长。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钻木取 火、后羿射日、愚公移山,这些成语都有这 样的文化内涵。
小组探究成果分享
成语中的植物文化
要说什么东西从古至今几乎未曾改变,那必然是围 绕在我们身边的成荫的绿树、茵茵的青草和缤纷的花 朵。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成语中,蕴藏着数 不尽的植物文化。
植物在成语中常常带有一些特有的意象,这和古诗 词中是相类似的。比如“桃李春风”“桃李满天下”, 其中的“桃李”就指被栽培的后辈、门生,这样的用法 也被广为流传。“桃李”有这样一层含义不是没有原因 的。相传是汉朝时有一个叫子质的大臣,得势时保荐提 拔了很多人,可他后来遇危难。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助 他。简子听了之后笑着对子质说:他春天种了桃树和李
(一)从成语的来源来探究成语和文化的关系 • 1、有来源于神话传说的,例如:开天辟地、女娲
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
• 2、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例如:杞人忧天、邯郸 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 3、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例如:完璧归赵、破釜 沉舟、约法三章、投笔从戎、闻鸡起舞等。
来读。
• 2、不刊之论 赴汤蹈火 休戚相关 短兵相 接
• 【明确】这些加点字都跟现在常见词义不 同。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 就削去。汤:热水。休:喜悦。兵:兵器。
• 3、星罗棋布 闭月羞花 时不我待
• [明确]这些加点词体现出文言句式、语法的 特点。如星、棋,都是名词作状语,闭、羞是 使动用法,“时不我待”是宾语前置句式。
除植物特有意象以外,植物本身特点也足以表现 出成语含义。“水性杨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水 性,流水的易变,杨花,即柳絮,随风飘扬。因此它的本 义就显得非常合理且十分易懂。“藕断丝连”这个 成语也是如此。藕被切断了仍会有千丝万缕连接着 两段,便被用来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像这样用植 物本身性质作为含义的还有很多,便不在这里一一赘 述了。
(二)从成语的内容来体悟中华文化
•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 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从中我 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 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 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到道德伦理,思 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 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总之,成语中饱含了植物的文化,可以从成语的意 思推断出植物的性质,更可以通过植物特性猜测成语 含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的信息犹如大海, 等待我们探寻。
• 7、还有最近几十年来源于生活的新生成语, 例如:白手起家、分秒必争、变废为宝等。
(2013辽宁)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 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
之感油然而生。
• 登高自卑:出处《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 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 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 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用为看 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
•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的不同颜色标志着尊卑 不同,成语“白发青衫”“白衣秀士”““大红 大紫”分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 指显赫、得意。
(三)借助文言知识,了解成语意思, 进而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 1、暴虎冯河 被发纹身 博闻强识 • 【明确】这些字是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