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中成语的文化内涵黄碧玉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本文以「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为主题,探讨中国文化中颜色成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基础。

颜色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每一个颜色均会传达深层的文化信息。

而颜色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指代一种物质的颜色,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该颜色的价值判断和文化情感。

因此,本文聚焦在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的构成及文化内涵,着眼于从文化角度探讨颜色词成语的文化现象。

首先,可以从文字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

颜色词成语的文字构成,绝大多数是由颜色词和在象征寓意上有关联的抽象词组成。

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代表着未经改造的状态,而「青」则象征的是经过磨练和修正后的更高境界。

因此,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句成语就是在传达一种持之以恒、不断改进的精神。

另一方面,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分析。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联想,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古代的「紫」一词就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代表着权威和尊贵,代表着高层主宰者的特权。

正因此,古代正式文档上就多出现「紫」、「紫金」这样的字眼。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中有着衍生出来的许多颜色传统以及其所暗含的文化信息,比如「红拂夜奔」这一成语,红色传达出的是勇敢和决心,再加上夜晚的气息,则是暗示着这是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的革命行动。

总的来说,中国的颜色成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价值体系,以及形成这种传统价值体系的文化背景。

此外,颜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人们应该把握这些文化信息,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颜色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和精妙。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碧玉莫悉身世残"是一句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生经历曲折、遭遇困难,但又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传说,其中的“碧玉”象征着美丽与坚贞,而“身世残”则暗示着这个人命运多舛、遭遇残酷的挫折。

在这个成语中,既有对生活的无奈和伤感,也有对坚强、乐观精神的赞美。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碧玉莫悉身世残”这个成语的起源、含义以及影响,希望通过对这个成语的解读,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启示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起源:介绍碧玉莫悉身世残这个词组的由来和背景,探讨其最初的出现和传播情况。

2.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含义:分析碧玉莫悉身世残这个词组所蕴涵的具体意义和内涵,探讨其在不同情境和语境下的解读。

3.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影响:探讨碧玉莫悉身世残这个词组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讨论其对个人、集体以及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系统论述,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碧玉莫悉身世残的含义与价值,从而更好地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有序的认识框架。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碧玉莫悉身世残这一成语的意义和起源,剖析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碧玉莫悉身世残的背景和内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其影响的探讨,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探讨其在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中的指导作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碧玉莫悉身世残这一成语,从而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正文2.1 碧玉莫悉身世残的起源碧玉莫悉身世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红楼梦》。

在这部以爱情、家族和悲剧为主题的小说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就是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

汉语成语色彩词研究

汉语成语色彩词研究

汉语成语色彩词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色彩词,即通过符号对对象特征进行形象化、象征性描述的色彩词,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无可辩驳。

古代诗文中的色彩词大多源于汉语成语,恰如同汉语成语一样,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珍贵价值。

首先,汉语成语色彩词,丰富了汉语手法,提升了色彩词的表达效果。

言简意赅、比喻性明显的汉语成语色彩词,在实际语境中,能够和谐地统一语言的性质,传达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让人物、地物、情感等抽象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化,情景式地描述状态,有效地把主题表达出来,在叙述效果上独具匠心。

其次,浓郁的文化意蕴提升了汉语成语色彩词的表现力。

古代诗文中那种抒情醇美而又神奇玢瑰的色彩词,其必然涉及汉语成语,如“黄莺飞去,绿竹含咽”中的“含咽”,比喻总的悲伤的心情;“溪水东流,竹林夕暮”中的“夕暮”,把淡淡的暮色形象地描述出来,给人以美好、古朴、无邪之感。

此外,汉语成语色彩词也彰显了文化中所包含的作用,如“节衣缩食”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攀龙附凤”把贤良淑德的社会观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后,汉语成语色彩词还具有极强的韵律感,这是常见的文字色彩词无法比拟的。

韵律感因两个音节的连续重复而形成,而汉语成语的韵律感更是极少的文字色彩词能够达到的。

例如被传唱至今的《我的祖国》中的“雪山飞翔,碧海潜行”,就是文字色彩词效果,在此句中同样有着极强的音乐感,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给人以一种如被音乐围绕的抒情舒爽。

综上所述,汉语成语色彩词在文字色彩词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其手法高明精到,丰富了汉语表达,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以及前无古人的韵律感,正所谓“汉语,色在云里”,汉语的美完完全全来源于汉语成语色彩词的灵动与绚丽,它们将永远传承着古人的美文美语,流淌于口语文字的表达中。

成语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解析

成语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解析

成语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解析成语是汉语言中最古老、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现象。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既是民族漫长历史和文明积淀的结晶,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下面,我将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入手,深入剖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渔翁得利相传,有一个渔翁在河边钓鱼,结果钓上了一只金鱼。

这只金鱼求渔翁放了它,渔翁不但放了它,还说:“你走吧,传个吉利,说我把你放走了。

”几天后,渔翁又来到河边钓鱼,这时他钓到了一条极其大的鱼。

这条鱼价值连城,渔翁赚了很多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事不留名,不期待回报,就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它反映了贵重物品的不能轻易属于个人,而是应共享的文化观念。

二、画龙点睛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位画家名叫张僧繇。

他为一幅画画龙,画龙的爪子、眼睛、鬃毛、尾巴都画得十分完美,但是画中的龙却看起来没有生气。

为了让这幅画显得生动,他在画完龙的身体后,画了一只与龙眼睛大小相等的小虫子,这样一来,龙立刻有了灵气与魅力。

画龙点睛的含义是指在最后关键的时刻,做出一举决定,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事情,让整个工作变得精妙绝伦,直抵人心。

三、守株待兔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个农夫,他耕地时发现了一棵精大的树干,于是他就决定将这棵树砍倒后卖钱。

他就这样守在树旁等待,希望能拦住路过的人帮他砍倒秃树。

不幸的是,没有人肯帮他砍树,他只好放弃了想法。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某种运气和机遇,往往会得不偿失,特别是在闲置无事时,要寻找有益之事去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如鱼得水如鱼得水的寓意是指在某个环境中得到了适应和发挥的机会,从而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韩非子》中的故事。

故事中,鱼被抓到后,被放在了水罐里。

本来,鱼应该处于水中,但是现在它只能在水罐里生活。

浅议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含义

浅议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含义
2 0 1 5 一O 6 —1 5
陕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S HAANXI RT VU J OURNAL
J u n. 1 5. 2 0l 5
V0 l | 1 7 N o . 2
第 l 7卷
第 2期
【 语 玉 皎
(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7 2 )
故宫屋顶上的琉璃瓦颜色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凡是黄色琉璃瓦的一定是帝王所住的宫殿黄色除了象征着皇权富贵还象征着希望富有辉煌传说中的天马也是黄色的叫飞黄成语飞黄腾达就是借天马奔腾来比喻官职地位升的很快在京剧脸谱中黄色则用来表示智慧有谋略之人黄色也是佛教最崇敬的色彩佛教寺庙里的装饰品大多是黄色的高僧们所传的袈裟是黄色的除了这些褒义的意义黄色同样也表达一些不好的意义比如女人年龄大了被称为黄脸婆上了年龄的被称为人老珠黄人由于过度饥饿导致营养不良被称作面黄肌瘦用于形容人肌肤之色时黄则给人不健康没有活力及衰老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词所承担的意义会发生变化词的色彩义也会发生变化在颜色词中黄的色彩义是变化最大的从古时候极其尊贵象征皇权的黄色到现代多被人们用于指淫秽下流的东西如
) , 女, 西 安市人 ,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2 0 1 3级 汉语 国际教育在读研 究生。
8 4
起源和根本, 它们蕴涵着 自然界 中最伟大的神奇力量 。因此 , “ 五色” 也就很顺理成章地被 中华 民族定义为 世 间事物 一切 色彩 的基本 元素 : 白、 青、 黑、 赤、 黄 。与现代 色彩理 论 中三原 色 同理 。“ 五行” 思想 是 中华 民族
色 彩体 系的 奠基石 。现代 色彩 体 系也 在这 一基 础上 逐渐 发展 而来 。现代 色彩 体 系 随着 社 会 , 人 们 思 维 的发 展, 除 了蕴含传 统 的文化 含义 还发展 出 了新 的带 有 时代 特 色 的文 化含 义 。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

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

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

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

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

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

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

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

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

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

“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

“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

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

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

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

玉的成语与玉的文化蕴涵

玉的成语与玉的文化蕴涵

玉的成语与玉的文化蕴涵玉的开发在中国历史悠久,距今发现最早的玉器是1万年前的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的3件软玉砍斫器。

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像征着圣洁、高贵、美丽、坚贞。

几千年来,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玉文化成为神秘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辞海》、《辞源》里以玉组成的句子、成语、术语、人名、地名、乐器名等条目达370多条。

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以玉喻人喻事的题材内容简直是灿若星河数不胜数,浩如烟海、泱泱大观。

拟从有关的成语来分析玉的文化内涵,借以提高对玉文化学习的自觉性,推动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我国与玉有关的成语典故1.冰肌玉骨肌指皮肤,直意是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

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出自《庄子·逍遥游》2.冰清玉润直意是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

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

出自《晋书·卫阶传》高濂《玉簪记·琴桃》3.冰清玉洁直意是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

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

出自《魏书·广陵王传》4.不吝金玉直意是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出自《初刻拍案惊奇》5.堆金积玉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即“堆金积玉夸毫毅”出自李贺《昌谷集·嘲少年》诗6.粉妆玉琢直意为白粉装饰的,白玉雕琢的。

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可爱。

出白《红楼梦》第一回7.怀璧其罪直意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成语解释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成语解释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成语解释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成语解释一碧千里:文中指一片碧绿的颜色。

形容草原十分宽广。

一,全、都的意思。

翠色欲流:形容翠绿的颜色很浓,就像水要流动一样。

欲流,将流而未流的意思。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荒无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精神饱满:形容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情绪饱满。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轮,高大。

奂,盛,多。

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文中指风火山被风雪覆盖的样子。

素,没有染色的。

裹,包,缠。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始料不及:指当初没有料想到。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

形容勤奋专心。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浩浩荡荡:水势大的样子,也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1第二单元成语解释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运转自如:运动得非常熟练自然。

也指没有障碍,很灵活。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一动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沉得住气:沉住气,在情况紧急或感情激动时保持镇静。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实话实说:把真实的话,如实的说出来。

面不改色:脸上神色不改变。

形容遇到危险时,镇定自若,神色不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应该遵循的规范。仁,就 是爱他人,爱自己认为应当爱的人,即具有仁爱、仁慈 和仁孝之心的人。以礼、仁为核心和根基,儒家文化进 而揭示了小至个人自身、家庭内部,大至朋友、亲戚、处 世,以及对国家、对天下等人们应当遵循的规范及应有 的人伦道德,如孝、慈、悌、忠、信、节、义、廉、耻等,形成 了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仁处世、里仁为美 和忠国爱家的伦理道德。
2012 年 7 月 第 29 卷第 7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l. 2012 Vol. 29 No. 7
《论语》中成语的文化内涵
黄碧玉
(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论语》中包含了三百五十多个成语,这些成语因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对这些成语进行大致归类,并从“礼”、“仁”、“中庸”和教育
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论语; 成语; 文化; 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6.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2)07-0023-04
作者简介: 黄碧玉( 1988 - ) ,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与方言。
一、伦理道德类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文中体现儒家文化的 成语很多,几乎贯穿于每篇,如“入孝出悌”、“温良恭 俭让”、“节用爱人”、“见义勇为”、“父母在,不远游”、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出门如宾”、“四海之内皆兄弟”等。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礼,就是人
在孔子眼中,礼与 仁 是 合 为 一 体、不 能 分 开 的, 正如他在《论 语 · 颜 渊 》中 对“仁 ”下 定 义 时 说 的: “克己复礼为仁。”从这个 定 义 来 看,“仁”应 该 由 两
收稿日期: 2与“复 礼”。“克 己”包 括 哪 些 内容? 通 观《论 语》,“言 而 有 信”、“知 过 能 改 ”、 “温良恭 俭 让”、“己 所 不 欲,勿 施 于 人”、“内 省 不 疚”、“言 必 信 ,行 必 果 ”等 ,这 些 可 以 说 是“仁 ”的 本 质和 内 核。 “复 礼 ”也 就 是 合 乎 礼 的 规 范 和 要 求。 “礼”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从《八佾》篇和《乡党》篇 可以看到君臣之礼、臣与臣之礼、接送 使 节 之 礼、升 堂 之 礼 、执 圭 之 礼 、服 礼 、斋 戒 之 礼 、饮 食 起 居 之 礼 、 待友之礼等。《论 语 》中 关 于“礼 ”的 成 语 有“富 而 好 礼”、“是 可 忍 ,孰 不 可 忍”、“杞 宋 无 征”、“告 朔 饩 羊”、“博 文 约 礼”、“升 堂 入 室”、“克 己 复 礼 ”等。 中国的 等 级 观 念 极 为强烈,人们非常重视亲疏远近、 男尊女卑的社会阶级关系,而“礼”的关键就是要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区别出高低贵贱。中国这种错 综复杂的宗族血缘关系制造了千丝万缕的人际纠葛, 使中国人活得很累,很不自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又使得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有着更多的情感联系和精 神寄托,使他们寻找到生命存在的依靠,心灵上感受到 亲情的存在,从而获得一种踏实感和满足感。这或许 正是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华文化主流地位 的原因所在。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礼,是形成得最早的也是最 重要的社会规范,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上古时 代。据有关文献,早在伏羲时代,即上古时期,由于原 始宗教的产生以及对人群及社会进行管理、治理的需 要,出现了礼的规范以及性禁规等。《世本 · 作 篇》 载: “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1]《路史·后纪》载: “正姓氏,通 媒 妁,以 重 万 民 之 丽。 丽 皮 荐 之,以 严 其 礼,示 合 姓 之 难,拼 人 情 之 不 渎。”[2] 礼 的 出 现 对 后 来 中华文明以及儒家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在我们 的先人由原始蒙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中也起着十分突 出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与古 代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主要靠“礼”对社会进行规范、 治理和统治关系极大。由《论语》及其成语可以看出, 孔子 十 分 崇 尚“礼 ”,主 张 克 己 复 礼,即 克 制、修 养 自 己,维护、尊重礼的规范和社会秩序,并将“礼”作为自 己创立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名著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包含了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政治观和教育观。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由简 练、含蓄的语句写成,经过提炼、浓缩可以得到很多成 语。这些成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 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
《论语》全书仅二万余字,以《汉语成语大全》为参 照,整理出有成语三百五十多个。从内容上看,有些直 接涉及伦理道德、品行修养、思想观念、教育学习、社会 政治和人生 感 悟 等 方 面,有 些 则 通 过 利 用 与 饮 食、服 饰、建筑和植物等有关的成语来间接体现。从结构上 看,有的是《论 语 》中 的 原 文 原 字,有 的 是 后 来 经 过 增 字、减字或改字变化而成的,还有的是后人根据其原文 意思浓缩、提炼创造出来的。本文在统计成语的数量 时,将一些表达意思相近但语言结构稍有不同的成语, 如“北辰星拱”、“众星拱辰”和“众星拱北”,算作一个 个独立的成语 而 不 归 并 为 一 个,在 论 述 时 以“北 辰 星 拱”一个成语来代表三个成语。还有一些由两个可以 单独运用的成语构成的成语组,如“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其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各是成语,可以单 独使用,那么它们就算作三个成语,在统计数量时分开 计算。本文把这三百五十多个成语就其内容进行大致 归类,同时,主要从“礼”、“仁”、“中 庸”和 教 育 等 方 面,探讨它们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成语大致可以 分为四类: 伦理道德类、思想观念类、教育学习类和社 会政治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