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教育孩子的故事
张作霖父子

“赤子之心”——“少帅”张 学良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 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 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 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 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 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 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 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 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 一段佳话。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安徽合肥人,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身为中国 近代史大家,唐德刚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历史评价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 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 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 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 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 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 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 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 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 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 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 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 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
要。”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 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
张作霖的10条家规 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作霖的10条家规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
风
导语:张作霖一生跌宕起伏,他出身贫苦,卖过包子,从1894年投入清军,到民国后逐步掌控奉天,进而成为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
1928年6月4日,在日
张作霖一生跌宕起伏,他出身贫苦,卖过包子,从1894年投入清军,到民国后逐步掌控奉天,进而成为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
1928年6月4日,在日本制造的皇姑屯事件被炸身亡。
张作霖叱咤中国政坛长达17年,演绎了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的人生传奇。
张作霖有6位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拥有一个庞大的“关东第一家族”。
专家介绍,张作霖家教甚严,一切都按律要求,赏罚分明。
三夫人戴宪玉的胞弟在帅府当警卫,晚上外出游荡,用短枪连射路灯作为游戏,结果一条马路的路灯全被击灭,电灯公司发觉后向帅府禀报。
张作霖命令卫队长将其内弟戴某枪毙。
卫队长以戴某系张作霖之至亲,罪亦不至于死为由,暂时将其禁闭起来。
几天后,戴氏趁张作霖高兴的时候,为弟弟求情。
张作霖方知晓戴某还活着,极为震怒,对卫队长说:“倘不立即枪毙他,我就立即枪毙你。
”事后,张作霖对戴氏说:“我实在是迫不得已,我不能私亲戚以辜负家乡父老,那还有什么脸面治理政务呢?”戴氏不胜悲痛,与张作霖决裂,削发为尼,离家遁入佛门。
张作霖的10条家规:
几条要批判?
1.严禁夫人干预政事,不听枕边风。
2.严禁夫人聚众闲聊,以免滋生事端。
生活常识分享。
大帅东北王,少帅亡东北:张作霖8个儿子,为何非要传位张学良?

大帅东北王,少帅亡东北:张作霖8个儿子,为何非要传位张学良?张作霖和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对“虎父犬子”,甚至有人调侃说“大帅东北王,少帅亡东北”。
我们知道,张作霖一共有8个儿子,而且个个都是人才,三儿子张学曾是联合国精英,五儿子张学森是美国航空人才,四儿子张学思更是战功卓越的抗日名将。
那么,张作霖临终为什么偏偏“传位”给张学良呢?1928年6月4日凌晨,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首(当时的国家元首)的张作霖乘专列从北京返回奉天(现在的沈阳),在途径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日本关东军将火车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抬回大帅府后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身亡,终年54虚岁。
这就是改变中国历史的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咽气前头脑仍十分清醒,他留下了重要遗言,其一是立即召回小六子(张学良乳名)主持大局,其二是把部队拉回关外,准备和小鬼子干。
张作霖去世时,张学良远在外地,陪在张作霖身边的是他的几个姨太太和其他儿女,但对于张作霖的遗言,没有一人质疑,更没有一人试图“篡位”,因为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张作霖心中的继承人只有张学良。
张作霖虽然有8子6女14个孩子,但他对张学良是最特别、最器重的。
从张学良很小的时候开始,张作霖就着力将他培养成未来的继承人,给他请最好的老师,学国文,学英语,学军事,甚至是学开车和开飞机。
在张作霖的心中,张学良与其他儿子是不一样的,他的偏爱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姨太太们各自有自己的孩子,对于张作霖的偏心自然也会私下议论,最受宠的五夫人寿懿甚至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过张作霖,为什么对张学良和其他孩子这么不一样?张作霖倒也没生气,而是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发妻嫡长子啊!”“发妻嫡长子”,就是这五个字注定了张作霖的继承人只能是张学良。
这个五个字又可以分解成两方面的原因,即对发妻的亏欠和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尊奉。
中国汉人自古都是尊奉的嫡长子继承制,张作霖虽然读书少,但他对老祖宗的智慧还是很认可的,这个制度沿袭了几千年,必然有其道理。
[感悟人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感悟人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https://img.taocdn.com/s3/m/faf4f462fe4733687f21aa1d.png)
[感悟人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精选阅读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有些人只说到名师指路这儿,有些人是全部说完,似乎没有名师指路或自己去悟人就不能成功,片面地强调某一点。
这样就进入一个认识的误区:读书有何用,做的再多有什么用!我认为,这句话就应连起来看。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务必多读书,读好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启迪人,一本好书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事十分多。
可见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好处。
读了很多的书,知道了很多的理论、方法、技巧,但是不去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这对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为什么此刻又开始流行读书无用论,就是基于许多的大学生学了很多知识出来却不能有效的和现实实践相结合,不能产生效益这种现象才造成的。
古语说要“学以致用”。
行万里路就是指的行动、实践,只有多做,你才能建立自己的信心,才能真正的掌握学到的这些技能和方法。
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方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人的属性是社会性的,我们务必和周围的人打交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知识、阅历、经验,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
阅人无数就是要跟更多的、不一样的人打交道,,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人的本性,吸取每个人的优点,摈弃缺点,为我所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洞察潜质。
我们学了很多、做了很多、也跟很多的人打过交道,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困惑?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困惑中走不出来,我们就会很迷茫,慢慢地就会迷失方向,放下自己所追寻的。
在这个时候,有高人的指点就十分重要,他能够帮你理清思路,找到关键点,我们就能够更清楚自己的方向、更简单的上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外因,最重要的必须是要把这些外在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悟”。
中国历史故事-张作霖有几个儿子?他们结局如何?

中国历史故事-张作霖有几个儿子?他们结局如何?晚清末年乃至民国初年,天下动乱,军阀割据,各自为营。
雄踞东北的正是张作霖统帅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去世之后由其子张学良接手军队。
张作霖是大帅,张学良则被称为少帅。
很多只是粗略了解这父子两人的朋友,可能会以为张学良是张作霖的独子。
但实际上张作霖娶了六七位妻妾,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和六个女儿。
张学良是嫡长子,他的人物故事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
那么除了他之外,张作霖的其余七子又有着怎样的境遇,最后结局如何呢?次子张学铭生于1908年,早年就读于东北讲武堂,1928年入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学习。
归国之后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天津市市长。
七七事变之后,张学铭曾旅居香港美国等地,香港沦陷后归陆。
1943年,曾被迫接受汪伪政权职位,因为是被迫所以后来没有被追究。
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行辕参议室副主任、总参议。
建国后也担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市政工程局副局长等职位,于1983年去世。
三子张学曾,是张作霖所有儿子中最调皮的一个,据说他是唯一一个敢向张作霖提条件的人。
张作霖被炸身亡之时,张学曾也在那辆火车上,因为偶然去了别的车厢而逃过一劫。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曾远赴日本、英国留学,后来前往联合国工作,定居美国,留下二子一女。
四子张学思,生于1916年,自幼就有极高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思积极参与进抗日救亡活动中,后又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3年4月,张学思加入共产党,此后为国家和党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因为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立下的战功,张学思得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海军参谋长。
五子张学森,自幼调皮。
据说八九岁的时候,他曾经在仪门玩闹,对着仪门卫兵耍无赖,被张作霖脱了鞋子狠狠的揍了一顿。
张学森曾居住在台湾,后来远赴美国,并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
199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很多人都以为张闾蘅是张学良的女儿,实际上是养女儿,张学森才是张闾蘅的亲父。
六子张学浚,生于1922年,抗战之时曾加入国民党军统部门担任翻译工作,负责与美军联系。
民国时期如何办学

民国时期如何办学又到了开学季,大大小小的校园里,再次响起琅琅读书声。
教育是富国强民最有效果的方式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我国一直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其中就有现代教育理念。
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下,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才是促使国人走向强盛的良药。
因此,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创办了新式的学堂,政府还"强迫"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民国时期,因为国力薄弱,出现了多个军阀割据一方的局面,这些军阀主观上为了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比较重视教育,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1 学费不全免政府发"栽培费"现在的义务教育是九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全部修完,义务教育才算完成。
其实,民国也有义务教育。
不过,最初不叫义务教育,叫"强迫教育",意思是政府逼着家长把孩子往学校里送。
国民政府成立的前后几年里,"义务教育"的说法才渐渐取代"强迫教育"。
民国时,义务教育的年限要求比现在低:小学一毕业,义务教育就算完成了,至于念不念中学,政府不强求。
民国时期,小学由"初小"和"高小"组成。
国民小学又叫"初等小学",简称"初小",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有的初小还包括四年级);高等小学简称"高小",指的是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有的高小不包括四年级)。
在某些省份,例如北洋时期的江苏,政府强令小孩一直念完高小;而在另一些省份,例如北洋时期的山西,念完初小就行了,高小并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
虽说是义务教育,学费没能全免。
例如民国六年(1917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其中念初小的学生每人每年要交学费2.2元(指银元,下同),念高小的学生每人每年要交学费4.4元,学生如果住校,每年还得加收1.5元的住宿费。
张作霖子女生平简介

张作霖祖籍是河北省大城县.先祖张水贵于清道光年间,迁居辽宁省海城县叶家堡(此地现在改名为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农场叶家堡屯).张永贵是张氏家族在这里定居的第一代人.到了祖父张发时,张家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富户."躬耕之余,兼理烧碱业,家计赖以充裕,乡里称素封".张发生有四个儿子,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排行老三.张发死后,父辈几个兄弟才分家另过.张有财娶妻邵氏,未生育.邵氏病逝后,续娶王氏.王氏共生三子一女:长子作泰,18岁时病故;次子作孚,宣统年间任黑山县预警总长,剿匪阵亡;作霖行三;女最幼,嫁给杨姓.张家极贫,张有财死时,张作霖才10岁左右.张作霖共有6位夫人.原配夫人赵春桂相貌端庄,性情温和,能辛苦地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传说眼睛有点斜视,但从新发现的照片,一点也看不出来.张作霖好骂人,常与同伙发生争吵,经赵氏从中斡旋,赖以相安无事.张作霖婚娶赵氏,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张作霖在学兽医时,仍喜欢赌博.一日,因输钱不给,被人绑在树上毒打.张作霖不甘示弱,还破口大骂.时村中赵老恒,"家道小康,见而奇之",拟将女儿许配给他.可是,遭到妻子和内弟的反对,而末成功.后来,张作霖参加毅军,升为哨长.他感到提亲的时机成熟了,便请了两个月的婚假,带着立功的功牌、哨长的札委和见面的厚礼.来到赵家,先未提婚事,假说串门,对未来的岳母和舅舅,极为恭敬有礼,并出示所得功牌和哨长札委等.他见时机成熟,就托人向赵家求婚.赵家感到这个小伙子会有前途,这次全都同意了,于是他们就办了喜事.那年,他们都是21岁.生有一女二男,1898年生冠英(又名首芳),1901年6月3日生学良,1904年生学铭.1911年冬,赵氏携学铭到奉天找张作霖要钱.赵氏和学铭住外间,张作霖住里间.因为夜间学铭啼哭,把张作霖吵醒,张起来,把学铭打了一顿.赵氏与张争吵,次日回新民家中,转年4月间病逝;时冠英14岁,学良11岁,学铭7岁.从此,卢夫人便担当起做母亲的责任.后来张作霖续娶了5房姨太太,都没有扶正.张作相对赵夫人评价签高:"大帅能成就大业,多亏我那老嫂子!"世人评论赵氏说:"善良贤淑,相夫教子,对于张作霖的勋业很有帮助."第二房是卢夫人,名寿萱.她是北镇县中安堡一个塾师的女儿.能书会写,美貌异常.一日被张作霖看见,想入非非.他找了一个借口,说为其帮首程敬芳提亲.女孩的舅舅推托说:"程是外乡人,不知底蕴不嫁.若像你这样的人,才能嫁."舅舅的意思是,你张作霖已经有了妻子,所以随意说说而已。
张作霖手黑的爱国故事

张作霖手黑的爱国故事张作霖手黑的爱国故事张作霖,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张作霖手黑的爱国故事,快来看看吧!张作霖手黑的爱国故事张作霖是现代史上有名的军阀。
他出身“红胡子”(土匪),由清军管带起家,成为“东北王”,1927年攻进关内,任安国军大元帅,组织北洋政府。
后因不甘受日本人的支配,而于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由于他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因而关于他和日本人交往的趣闻很多。
张作霖因经常要与日本人打交道,故不得不学几句寒喧用的日语,但他只学了三句日语:“阿里安多”(谢谢)、“巴格牙鲁”(混蛋)、“沙约挪拉”(再见),而这三句话,他常常弄错。
一次,他请日本一位大将吃饭。
为了向光临寒舍的大将表示谢意,他与大将握手时,连连说道:“沙约娜拉!沙约娜拉!”大将感到莫名其妙,几乎拂袖而去。
经日语翻译解说后,才明白乃是误会,是把“阿里安多”说错了。
酒过三巡,副官上菜时,不小心将菜汤滴在大将身上了,张作霖连忙用餐巾为大将揩拭,一面大骂副官“阿里安多!阿里安多!”这时连那日本大将都知道他又是将“巴格牙鲁”说错了。
宾主尽欢后,张亲自送日大将至门口,握手道别。
当大将的车开动后,张热情地挥手,口里大呼:“巴格牙鲁!巴格牙鲁!”有一次日军杀死了一个中国兵,张作霖亲自去向日本领事交涉,提出抗议。
日领事说:“这事情很简单。
”说着随即离坐走向写字台,写了一张50000元关东券的支票,交给张作霖。
张回去后立即下令,全军一半人放假回去,遇着日本人就杀。
不过那时已是半夜,结果只杀掉两个日本人。
晚上三点钟,日本领事来找张作霖了,说:“怎么的`?你们中国人杀死了我们两个日本人!非常严重!”张作霖忙说,“那简单得很。
”随即交还了日本领事给他的那张支票,另外再写了一张5000元的支票交给日本领事。
事后他说:“这就叫以牙还牙。
”一次,日本人请张作霖写字,张的书法不怎么样,但还是马上答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作霖教育孩子的故事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张作霖对子女管教甚严,督其慎言慎行。
张学森是张作霖的第五个儿子,从小喜欢舞枪弄棒。
为此,张作霖特意找了有名的拳师教授其武术。
八九岁时,张学森见父亲及家人每从仪门走过,卫兵总是立正敬礼。
他觉得好玩,就在仪门那儿来回跑,弄得卫兵手忙脚乱地不断敬礼。
一日,小学森故意将卫兵的枪碰倒了,枪刺把他的脚面划破点儿皮,出了血。
小学森耍赖骂卫兵。
张作霖问明情况后,气得脱下鞋,将小学森摁倒在仪门前,当着卫兵的面,狠狠地用鞋底抽了一顿,并当场让他给卫兵道歉。
因为此事,后来有人也称帅府的仪门为“教子门”。
张作霖一家在沈阳时,他就经常对子女们说:“你们在家犯错,丢的是父亲的脸,但是在外面搞破坏,坏的是全社会的风气。
”因此子女们没有人敢乖张闹事。
延伸阅读
张作霖八儿六女介绍
张作霖出身贫苦,从小聪明好学,但迫于家境,卖过包子,做过货郎,还曾跟着养父学习兽医,医术远近闻名;他戎马一生,野心勃勃,怀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由一介草莽,受招安跃升民国新贵,直至称王东北,逐鹿中原,荣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
张作霖以及张氏家族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荣辱沉浮的人生故事,有很多不解的迷,也留给世人无数的感慨与思索。
张作霖的8个儿子依次为:张学良、张学铭、张学曾、张学思、张学森、张学浚、张
学英、张学铨。
他们如今都在做什么?世人很关心。
其实,他们多数人选择或从商或做技术性工作,
过着平常人的生活。
张作霖长子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此外,张学良人称“少帅”,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1961年,周恩来托人转给张学良16字密信:“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张作霖次子张学铭1908-1983,字西卿。
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陆军。
早年毕业于东
北陆军讲武堂。
1928年入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学习,曾任驻日使馆见习武官。
1929年回国,就职于东北军,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天津市.1931年11月9日和11月26日两次粉碎由
日本操纵的天津便衣队骚乱。
后在日本驻华公使的所谓“抗议下”,南京政府妥协退让,
迫使张学铭辞职出国考察。
七七事变后旅居欧、美、香港。
1941年香港沦陷被迫返回内地,住南京.1943年曾被迫接受汪精卫政权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未被追究,任国民党
政府东北长官司令部参议室主任,东北行辕参议室副主任、总参议。
张学铭1949年前夕
留在天津,受到周恩来的关照,曾任津市人民公园主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天津市市
政工程局副局长、顾问,民革第五届中央委员、民革天津副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是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
1983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张作霖三子张学曾先后赴日本、英国留学,后定居美国,在联合国任职。
张作霖四子张学思又名张学诗,字述卿,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
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
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大连海军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中被迫害致死。
张作霖五子张学森“九·一八”事变后离开沈阳寓居天津,后留学美国学习航空,学
成后在台湾工作。
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
张作霖六子张学浚,肄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在国民党军统部门工作,新中国成立前
夕迁往台湾。
1973年在台湾去世。
张作霖七子张学英新中国成立前去台湾,后贫病交加在香港去世。
张作霖八子张学铨,1925年12月生于沈阳,“九·一八”事变后,随母迁居天津。
1943年后由天津到东北解放区。
早年参加共产党,解放战争中负伤退伍,营口解放时进城,在税务局工作。
天津解放后,退职回天津。
1960年经周批准由天津市安排在55中学工作。
后退休,任天津区政协委员,1992年病逝于天津。
张作霖的6个女儿依次为:张冠英张首芳、张怀英、张怀瞳、张怀卿、张怀曦、张怀敏。
张作霖大女儿张冠英原名张首芳嫁给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的儿子鲍英麟。
张作霖死后,
鲍英麟提出离婚另娶。
但张首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同意离婚。
但最终鲍英麟还是另娶
新人,张首芳为此一生郁郁寡欢。
“九·一八”事变后,张首芳跟随张学良到处颠沛流离。
新中国成立后,张首芳定居北京。
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非常困难。
周知道后,特
意调拨了一处住房,并给张首芳发放定期补助,使其安度晚年。
张作霖二女儿张怀英嫁达哈尔王子包布,包布是个傻子,张怀英不堪虐待,在张学良
主持下离婚。
后嫁上海着名人士陈箓先生的儿子陈友涛。
张作霖三女儿张怀瞳嫁给东三省巡阅史、《清史稿》总编修赵尔巽的之子赵天赐。
婚
后夫妻两人感情和睦,“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居美国,生活幸福。
张作霖四女儿张怀卿嫁给了辫帅张勋的儿子张梦潮,张梦潮患有神经官能症。
张学良
主政后,做主给妹妹离婚。
1992年,张怀卿在天津去世。
张作霖五女儿张怀曦曾被许配给北洋政府靳云鹏的儿子,还未成婚,张作霖便被炸身亡,这门婚事不了了之。
“九·一八”事变后,张怀曦去了美国,结婚生子,生活安定。
张作霖六女张怀敏在张作霖被炸时只有四岁。
日军占领沈阳后,随母亲去了天津。
辅
仁大学毕业后,嫁给原奉天翟文选之孙翟元坤。
1948年随其母马月清去台湾,在台湾某大学任教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