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参考答案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海拔(148)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炎夏,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15)℃左右。
极度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
5)ºC;极度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
3)ºC。
年降水量(850--1600)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域分别是(苗岭西段)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北盘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千米,个中山地和丘陵占(92。
5)%。
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
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文栗战书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4月15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贵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奋力后发赶超,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开始进入经济加速发展新阶段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贵州在攻坚克难中奋起直追的五年。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性机遇,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省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3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702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从不足800美元增加到2500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98亿元增加到5102亿元,年均增长30.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27亿元增加到773亿元,年均增长27.8%。
全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财富积累增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全社会蕴含着加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具备了经济加速发展、实现起飞的基本条件。
(一)大力推动提速转型和改革开放,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经济增长逐步加快,2011年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练习题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练习题(一)填空题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政治、经济、()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毗邻。
3.贵州地貌以()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典型发育的山区。
4.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碳酸岩总厚度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5.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 2.5%的面积为( )。
6.贵州北部有()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
东北部有()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部有()山,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和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其景观被称为“天上石林”。
中部有(),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7.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左右。
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
8.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到来,6~7月雨量最大,表现为水、热、光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9.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的独特天气。
10.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11.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是贵州()的河流。
乌江水系的水量和()都十分丰富,具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
12.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06年,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13.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全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
贵阳地图(可拆分)课件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贵阳未来 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相信在未来,贵阳将会继续保持快速 发展的态势,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裕和美丽的城市。
03 贵阳城市规划
城市布局
总结词
贵阳城市布局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优化城市结构,提 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详细描述
贵阳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文化教育区等,以实现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优化城市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 市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水平,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
交通规划
总结词
贵阳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量较少。
02 贵阳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古代贵阳概述
贵阳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 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 贵阳地区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贵阳地区 设立郡县,加强了中央对该地区 的统治。汉朝时期,贵阳地区的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进一
02 03
音乐文化
贵阳的音乐文化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有其独 特的魅力。贵阳还有许多音乐节和音乐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 乐爱好者。
时尚文化
随着贵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尚文化也逐渐兴起。贵阳 的时装周、时尚展览等活动,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时尚魅力和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步发展。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贵阳地区的社会经济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时期, 贵阳成为了贵州地区的行政中心 ,清朝时期则成为了全省的经济
贵阳乌当区发展现状

贵阳乌当区发展现状贵阳乌当区是贵阳市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素有“贵州门户”之称。
乌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下面将就乌当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一、经济发展状况乌当区是贵阳市的经济增长极,也是贵阳转型发展的重要砝码。
目前,乌当区已经成为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性中心城区。
该区注重绿色发展,推进建设生态型城市,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
2019年,乌当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68亿元,实现产业总产值4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1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83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乌当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交通方面,该区紧邻贵阳长顺国际机场,拥有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
城市建设方面,乌当区不断加大城市改造力度,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条件。
2018年,乌当区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对4个棚户区进行改造,使更多的居民住进新居。
三、旅游资源开发乌当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各具特色。
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乌当山风景区、黄果树大瀑布和雷洞坪三大景区是该区的旅游热点。
乌当山风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乌当山风景区不仅可以观赏到奇峰异石、悬崖峭壁,还可以品味到丰富的历史文化。
此外,乌当区还致力于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展览等活动,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乌当区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该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此外,乌当区还加强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推动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教育与文化建设乌当区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该区建立了一批优质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贵州省基本省情

贵州省基本省情(2011年9月)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贵州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3%,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全省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常住人口3479万人,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1254.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1%。
贵州能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水能储藏量181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保有储量54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有2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五位。
贵州有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三线建设”以来,积累了大量人才和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
贵州还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发展民族制药和食品工业潜力巨大。
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独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相结合,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贵州地理位臵重要,是我国西南联结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前沿,近年来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使贵州成为一片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潜力的投资创业热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亿元增至4594亿元,实现了翻番;财政总收入由366.2亿元增至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182.5亿元增至53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4%。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公路通车里程由10.7万公里增至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576公里增至1507公里,已有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梁玉磊【摘要】贵州省地处西南,由于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城镇化的推进比较缓慢,本文通过梳理对贵州省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贵州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7(016)018【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城镇化;人口结构;区域发展【作者】梁玉磊【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高原山地居多,在贵州省内没有平原,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平地很少,受到这种局限性,贵州省在实现城镇化布局方面较其他省份更为艰难,其城镇化率明显偏低,2015年贵州省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其他省市弱,其城镇化率为42.01%,排名全国末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9%,较周边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省份分别低6.29、1.99、9.51、5.99个百分点。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由于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石漠化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城镇化,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
2015年,贵州省GDP全国排名第27位。
人均GDP为3,020美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二。
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59元/人,而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80元/年,全国排名28位;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2元,而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87元,全国排名28位。
这两项指标反映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贵州省工业化显著滞后于城镇化。
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保持着步调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则工业化水平越高。
2014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为40.0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贵阳市,全省9个市(州),其他的市人口都不足200万;工业化水平为33.895%,全国其他城市中,城镇化水平和贵州省相当的只有新疆地区,而贵州省工业化水平比新疆还低;而与全国其他城市工业化水平和贵州省水平相当的云南、甘肃等地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与之持平。
瞄准文化产业商机 大力发展报业经济——贵阳日报社制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第 二 阶段 目标 ( 0 0年 以 21 前) :发展 报业经济 。形成强 势媒
针对物流现代化的要求和报业
体集 团。即 :从产品经 营向资本经 营转变 ,积极 探索资 本运作 ,扩大 对 主业 以外领域的开 发与投入 ,促
进报业及相关产业更 快发展 ,逐步
实现 “ 一业为主 ,多业相辅 ”的产
络
超强优势 ;提高广告经 营水平 ,开 发新的广告源 ;推进子报改革 ,实 现全面盈利 ;组建贵 阳 日报报业集
团。
2 .网络技术工程
报社有一个年轻的 、充满朝气 的网络技术开发群体 ,目前 已 自主 开发 出全 新 、高 效 的采 编 系统 软 件 ,软件以大 中型报业发展需要为 出发点 ,致力于建立规 范完善 的采
的空 间 ,报 业也 迎 来 了最 佳 机遇 期 。报社只有在为社会提 供丰富多
彩的文化需求的同时 ,其 自身才 能
得到有效的发展 。
装备 、队伍建设 等方 面呈现出 良性 发展的势头。20 04年报社广告收入
突破亿元大关 ,此后逐年递增 ,报 社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 ,并跻身
于全 国百 强 媒 体 排 行 榜 ,曾 连 续 两 次被 新 闻 出版 总 署 评 为 “ 国 地 方 全
电子采编 、报纸广告管理 、稿费管 理 、报社物资管理等多个报社业 务 系统 ,极大地 支持 了报社 的采 编 、 经营和管理工作 。固定 网络用户近 3 0 ,网络节点 70个 ,网络分 5人 0 布于报社 大楼的 1 楼层 。报 社 0个
到 3 万份 以上 ;5 内广告收入达 0 年
化建设 与政治建设 、经济 建设并
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三大 目 标 。大力发展文化产 业 、提高文 化产业竞争力是全 面提升 国家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建行省、抗战时期) 回顾贵阳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多次而大量的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带来了自然科学,甚至融进了新的外来语言……给贵阳这座西南之城不断带来新的冲击和碰撞,而多次大量的移民,也使贵阳人的血液中多了宽厚与包容的因子,使得这座城市能很快的将这些外来的东西吸收并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前进。 贵阳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城邑,当时的城邑极为简陋狭小,“城内街道、初本狭窄,车舆辐辏、肩摩踵接”。其时,贵阳虽为黔中首邑,军事用地,但交通阻滞,物品运输极为困难,因此产业不甚发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居民多以农业为生,商贾大多是湘、赣、川等外省人,且本地人资本较微,难以与外商竞争。 明朝中后期,由于驿道渐开,统治者实现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据《贵州图经新志》(弘治)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就有江西商人彭如玉到贵阳。到了明代,贵阳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贵阳,取名贵阳府,贵阳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贵阳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逐渐形成 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坊市,据《贵州通志》(嘉靖)记载,贵阳内外著名的坊市有12处,治城内有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街市、风宪坊市,治城东门内有小十字街市,治城南门内有南市,治城北门有北市,治城北门外有馆驿前市、十字街市、凤鸣桥市、洪边巷口市,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在贵阳城外近郊的几个较大集镇有集场贸易,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交易的方法有物易物和银钱购买,以前者为主,交易的对象,卖者主要是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老百姓,买者多为城内住户、官吏、驻兵家属等。这表明贵阳城市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防御作用向防御作用、贸易作用转换。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贵阳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中原及邻省人员迁入,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一定发展,推动商业的发展。贵阳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制造火柴、皮革、服装,后省府举办兵工、抄纸、造币、白药等厂及电气局,其中小资本经营最多,推行最广的是土机织布。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涌入,贵阳商业市场发生变化,烙上了半殖民性质的印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整体上贵阳商业仍未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清代贵阳商业特点:一是形成72行商业格局,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街成为兴旺的商业区。出现制革业、糖果海味业、火柴业、照相业、修理钟表业等新兴行业,1888年,创办同济堂中药店。清朝时期的贵阳城已有街巷123条,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的“万家 灯火”之城。二是五方杂处,外省人结帮经商,会馆接踵而立。从事贸易、手艺、佣工的“客民”大增,城中行会林立,会馆众多,各地客商云集,集市贸易迅速扩展,坊市不断增多。三是洋货倾销,民族工商业出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纱、洋布、洋油、洋火等商品已有一定市场,贵阳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洋货市场。1911年10月,盐商华之鸿创办的文通书局开业,成为贵州最大的民族工商业者。四是同行业汇聚经营,以行业命名的街道产生。如轿夫巷、鲜鱼巷、粑粑巷、皮匠湾、铁匠街等以行业命名的街道。五是商业经济性组织出现。清代以前,贵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形成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和封建主义闭关自守,致使工业生产长期处于手工操作,发展极为缓慢。 民国时期,地方民族工业逐渐兴起,贵阳轻工业有了初步发展。至民国25年(1936年),全市已有造纸、印刷、玻璃等小型工厂和六七百家手工业作坊及家庭作坊。但由于贵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形成的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和封建主义闭关自守,致使工业生产长期处于手工操作,发展缓慢。 抗日战争前,贵阳属于农业社会,地方交通不便,保守性特别强,是一个典型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既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也缺乏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就仅有的工业而言,也仅集中在印刷、染织、火柴、制革业。严格意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根本没有。曾出现过挖掘煤炭的事业,但也只是为满足生活需要而采用土法进行的小规模开 采。商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商业资本不足、交通运输落后和社会购买力地下,发展也极为有限。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埠厂商内迁,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加上贵阳地区资源比较丰富,许多轻工业应运而生,机械、化工、卷烟等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贵阳轻工业发展的兴盛时期。1938至1939年迁入贵阳的厂商达101家。此后贵阳新兴工厂不断出现,1941年注册7家,1943年达25家,1944年注册67家,工人总数由战前的536人发展到3500余人,资本总额由战前的13.5万元增长到5735.6万元。贵阳近代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速度、数量和资本总额上的变化,还表现在主要工业门类的系统化上,战时增加了卷烟、电力、橡胶、水泥、电器等,形成以动力、机械、化学工业为龙头的多门类的生产经营。1933年贵阳出现第一家机械工业,到1943年就已达16家,总资本额330万元;1936年前贵阳五卷烟厂,1943年先后开办了金筑烟厂等3家机制卷烟厂,到1945年卷烟厂达65家之多,年产3200箱。随工厂数量、门类的增加和工业规模的扩大,工业技术管理人才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以贵州企业公司为例,1940年该公司有高级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职员627人,技术工人1191人,到1944年增加到1084人和1676日。可见贵阳近代工业在抗战时期得到空前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经济近代化。 随工业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加,抗战时期的贵阳商业也得到 跨越式发展,出现空前繁荣。贵阳工商业1937年仅为1420户,资本总额180万元;1943年急剧增加到4239户,资本总额增至10600万元;1945年又增至5422户,资本总额21000万元。民国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商业地段墙毁屋摧,但几年后迅速恢复繁华。据《贵阳市工商业调查记录》记载,民国32年(1943年)贵阳商业中,以旅馆业最多,达415家,茶楼酒肆次之,有219家。 但战后随厂商离去,工人返乡,人口骤减,销售市场萎缩,洋货充斥市场,加上国民政府腐败统治、赋税繁重、物价飞涨,地方民族工业特别是大多数轻工业收到严重冲击纷纷倒闭,贵阳轻工业经济发展萎缩。1947年,电池业由原来8家仅存2家;陶瓷业减少一半;日用化学工业由29家降至11家;日用玻璃业产量由1946年的60吨下降到1949年的28吨;皮革户减少19%。到解放前,贵阳商业户数由1949年初的5213户下降到10月的3952户。而且贵阳市轻工业多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作坊,工艺简单,产量极低,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处于零星分散的衰败状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贵阳,成为陪都重庆的南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极大提高了贵阳城市的行政地位。又因战时贵阳城市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贵阳城市经济功能的空前增强,使贵阳发展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 道路交通建设:抗战爆发前,贵阳街道只有中华路、省府路、中山路、黔灵路、环城马路等几条主要干线,约60管理。抗战爆发特别是贵阳设市后,根据《国民政府都市计划法》拟定贵阳市道路系统计划,进行道路建设、拓宽工程。从1941-1945年完成道路拆修36公里,随着公路建设和城市街道的兴修,贵阳市城区交通得到发展,到1944年1月,贵阳各种车辆总计2583辆,其中汽车64辆,马车510辆,人力车1627辆,自行车306辆。 公用事业起步: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抗战时期的大量人力、物力的内迁,成为贵阳市公用事业起步发展的重要动力。供水方面,1941年,贵阳市政府设水道工程处,负责给水工程建设,至1943年,建立配水站3 处,延伸瓦质水管1800米,初步建成城内低区配水系统。供电方面,1938年,贵阳市发电量为150千瓦,日发电量785度,用电户数73户。至1945年发电量为1045千瓦,日均发电量12960度,用户3300户。通讯信息方面,贵阳邮局从1936年的2处增加到1943年的13处。1935年,贵阳出现长途电话。抗战期间,贵阳市装配了载波电报机、无线电话机等先进通讯装置。到1945年,贵阳至邻省的直达话路达10路,省内谈话达52县。城市绿化方面,1941年兴建河滨公园,1942-1946年,先后修筑5处广场。 抗战期间城市建设的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贵阳城市近代化发展。 贵阳地处西南边陲,其文化与中原地区通都大邑比较,由于地理位置、社会需要、民族构成、表现形式、发展历程不同,从而自有其独特之处。 贵阳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次移民不仅给贵阳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居民和技术、资金,也带来了各地文化,五方杂处成为贵阳显著特点。各个民族长期的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贵阳文化。贵阳文化的多元性在语言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是汉语自明代以来广泛通行,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至今仍然通行少数民族语言。从历史上来看,贵阳地区人口曾经以少数民族为主。以布依族和苗族最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分散,居住环境各异,加上崇山峻岭的阻隔,彼此之间长期失去联系,各部分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各少数民族的起源、迁徙的历史都无从在纸面上寻找,而是以民间传说、歌谣的形式,通过口头的传承延续下来。 明代以后,汉族开始大批移入,贵州的民族成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形成“汉多夷少”的局面。语言环境也随之改变,汉语逐渐成为省内许多民族间交往的语言。贵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川黔方言的一致性很高,贵阳方言总的说来与贵州省境内川黔方言各小片的差别不大,与省境之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