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贵阳未来发展趋势

贵阳未来发展趋势贵阳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贵州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贵阳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贵阳地处贵州省中部,周边有贵州省各地区,与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份交界,是连接贵州与周边地区的重要节点。
贵阳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高地。
其次,贵阳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
贵阳已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如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未来将继续加大对这些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并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来贵阳发展,推动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一步崛起。
第三,贵阳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
未来,贵阳将加大对城市交通、水利、环保、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贵阳还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空气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第四,贵阳将加强旅游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贵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未来,贵阳将加大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推出更多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游客来贵阳旅游观光。
同时,贵阳还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贵阳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发展。
未来,贵阳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贵阳发展。
同时,贵阳还将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育,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提高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未来贵阳的发展趋势将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
贵阳调研报告

贵阳调研报告贵阳调研报告一、简介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
贵阳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贵阳进行调研,可以深入了解贵州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以及政府政策等情况。
二、经济发展贵阳市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贵阳市的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达,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同时,贵阳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铜矿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贵阳经济的重要支撑。
三、旅游资源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如花果园、青岩古镇等。
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贵阳市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黔东南的侗族、黔西南的苗族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四、政府政策贵阳市政府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企业提供了很多政策扶持。
例如,贵阳市设立了创新创业基地,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贵阳市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贵阳,促进经济发展。
五、发展机遇贵阳市目前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贵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将继续获得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同时,贵阳市政府也积极推动城市建设、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发展挑战虽然贵阳市经济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贵阳市的交通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其次,由于贵阳市位于山区,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需要更加合理化;此外,贵阳市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也需要加强。
七、建议为了促进贵阳市经济发展,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同时,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贵阳;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工作,为贵阳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八、结论贵阳市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迅速。
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
如何看待贵阳发展现状

如何看待贵阳发展现状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城市。
近年来,贵阳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下面从经济、城市规划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来看待贵阳的发展现状。
首先,贵阳市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贵州省经济的龙头,贵阳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并成为一批知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数字之都、中国大数据谷”的发展战略,贵阳市成为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枢纽。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在贵阳市落户,推动了贵阳市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贵阳市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为贵阳市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贵阳市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贵阳市建设了大量的高楼大厦、购物商场和时尚餐饮娱乐场所,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特别是先后举办了亚洲青年运动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重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贵阳市的国际形象。
此外,贵阳市还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推广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大力建设和扩大绿地和公园,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些努力使得贵阳市成为宜居城市的典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贵阳市在人文环境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进步。
贵阳市积极保护文化遗产,修复了老城区的古建筑,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推广乡村旅游,在传承中融入现代元素,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贵阳市还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科教资源建设,改善教育条件,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总结来说,贵阳市在经济、城市规划和人文环境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
然而,贵阳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贵阳市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贵阳市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持续保持良好的势头。
贵阳的城市发展

贵阳的城市发展一、早期贵阳的兴起与文化发展学者:秦坤城市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三个阶段。
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功能,这时候市还没有出现。
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约从夏初到西周时期,市已经产生了,但城的防御功能和市的买卖功能是各自分离的。
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和市的功能开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开始出现了。
而城市的发展基于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化。
一个城市的文化环境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推进和制约的作用。
在经过工业时代之后,人们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新的看法。
文化的大幅度前进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这也是我们大家说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对此,我们提出了“卫生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等诸如此类。
其实,这本质上也反映了我们城市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研究早期贵阳的文化能够一定程度上了解贵阳的城市文化。
研究早期贵阳城市产生的文化基础,我们能够明白整个城市的起源。
大约在距今数十万年前,贵阳所处的黔中地区已经有了古人类的活动。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毗邻贵阳市的黔西观音洞,平坝飞虎山、开阳打儿窝,黔西观音洞里出现了近4000件石器。
1978年考古队在南明河上游的平坝县飞虎山发现了极具研究价值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考古学家对此展开了3个月的调查,对其出土的文物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得出了结论。
这一结论将贵阳的历史追溯到了一万年以前。
春秋时期贵阳被称为“南蛮”或者“荆蛮”。
到了战国中期,这一时期是贵阳城市兴起的重要历史时刻。
在那时贵阳还被古夜郎统治着。
他的国家性质只能说是一种部族联盟,但他的辖地非常辽阔。
这一时期的夜郎古国由于文献资料的稀少,该地的历史状况很难得到一个推断。
直到汉武帝下令让大量的富商和农民来此地垦荒。
文献资料才逐渐增多。
汉族移民的到来促进了汉文化和土着文化的交流。
在黔中出土的一些汉墓,他们出土的文物既带有汉文化的特点又带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贵阳目前发展现状

贵阳目前发展现状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充分利用贵州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贵阳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仅成为贵州省经济的中心,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与人才。
首先,贵阳的经济发展迅猛。
以“互联网+”为引领,贵阳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大数据综试区,吸引了众多的互联网、大数据企业及人才聚集于此。
贵阳推出的“数字贵州”计划,搭建了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创新。
此外,贵阳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其次,贵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贵阳是贵州省的交通枢纽,拥有成熟的陆、空、铁、水等多维交通网络。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贵阳还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公共设施,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贵阳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贵阳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孵化器,并举办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和论坛。
这些举措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为贵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贵阳积极引进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提升了城市的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
最后,贵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
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偏北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景观。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贵阳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了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同时,贵阳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
总的来说,贵阳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贵阳正在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城市。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贵阳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明天。
贵阳简介概况介绍

贵阳简介概况介绍
贵阳,简称“黔”,是中国的一个省会城市,也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处,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汇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贵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贵阳曾是黔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城市中心的钟楼、东关文化广场和扶贫公园等都是贵阳的地标建筑。
此外,贵阳还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美术馆等,展示和保护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贵阳还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近年来,贵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互联网产业,被赋予了“中国光谷”和“中国数谷”的美誉。
贵阳还
举办了许多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和活动,如贵阳国际汽车、工程机械博览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贵阳还以其美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有“天下美岳”之称的贵山、清凉的花溪、悠闲的青岩和奇特的南明河等自然景观成为了游客们追逐的目标。
贵阳的特色美食也是一大吸引力,如贵阳过桥米线、花溪牛肉粉和酸汤鱼等,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总之,贵阳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文
化底蕴,又具备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优美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发展。
贵阳城市调研报告

贵阳城市调研报告一、背景贵阳市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省会。
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贵阳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近年来,贵阳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明珠。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贵阳市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贵阳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
二、经济发展贵阳市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过去几年内,贵阳市GDP持续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这主要归功于贵阳市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贵阳市还积极吸引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城市规划贵阳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
通过加大投资,贵阳市成功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商业中心和居民区。
城市的整体规划合理,交通便利,绿化覆盖率高。
贵阳市在规划中还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址,赋予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
四、城市环境贵阳市的环境质量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贵阳市政府积极推动环保工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贵阳市还注重建设生态园区,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五、城市文化贵阳市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建筑和传统民俗。
贵阳市政府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加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贵阳市还建设了多个艺术和博物馆,展示当地的艺术和文化瑰宝。
六、教育和科技贵阳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贵阳市还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七、城市治理贵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和市民的参与。
贵阳市政府通过简化行政程序、便利市民办事和加强城市管理等措施,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贵阳市政府还加强与社区和居民的互动,使城市治理更加民主和透明。
八、城市交通贵阳市的交通发展迅速,市内和市郊的交通网络完善。
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全市,市民出行方便。
贵阳市政府还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公共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等低碳交通方式。
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贵州省贵阳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首先,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加上政府大力推动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资进入。
贵阳市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依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截至2024年,贵阳市的GDP已经突破了5000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位居贵州省首位。
其次,贵阳市的文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贵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贵阳市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场馆,例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大剧院等,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和演出。
此外,贵阳市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例如中国(贵阳)国际民间艺术节、贵阳国际音乐节等,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再者,贵阳市的旅游业也逐渐兴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花溪、青岩古镇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
贵阳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最后,贵阳市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贵阳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均衡,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与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相称。
其次,贵阳市的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贵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贵阳市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贵州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未来,贵阳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竞争力,以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建行省、抗战时期)回顾贵阳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
多次而大量的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带来了自然科学,甚至融进了新的外来语言……给贵阳这座西南之城不断带来新的冲击和碰撞,而多次大量的移民,也使贵阳人的血液中多了宽厚与包容的因子,使得这座城市能很快的将这些外来的东西吸收并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前进。
贵阳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唐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城邑,当时的城邑极为简陋狭小,“城内街道、初本狭窄,车舆辐辏、肩摩踵接”。
其时,贵阳虽为黔中首邑,军事用地,但交通阻滞,物品运输极为困难,因此产业不甚发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居民多以农业为生,商贾大多是湘、赣、川等外省人,且本地人资本较微,难以与外商竞争。
明朝中后期,由于驿道渐开,统治者实现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据《贵州图经新志》(弘治)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就有江西商人彭如玉到贵阳。
到了明代,贵阳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贵阳,取名贵阳府,贵阳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贵阳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坊市,据《贵州通志》(嘉靖)记载,贵阳内外著名的坊市有12处,治城内有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街市、风宪坊市,治城东门内有小十字街市,治城南门内有南市,治城北门有北市,治城北门外有馆驿前市、十字街市、凤鸣桥市、洪边巷口市,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
在贵阳城外近郊的几个较大集镇有集场贸易,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
交易的方法有物易物和银钱购买,以前者为主,交易的对象,卖者主要是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老百姓,买者多为城内住户、官吏、驻兵家属等。
这表明贵阳城市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防御作用向防御作用、贸易作用转换。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贵阳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中原及邻省人员迁入,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一定发展,推动商业的发展。
贵阳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制造火柴、皮革、服装,后省府举办兵工、抄纸、造币、白药等厂及电气局,其中小资本经营最多,推行最广的是土机织布。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涌入,贵阳商业市场发生变化,烙上了半殖民性质的印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整体上贵阳商业仍未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
清代贵阳商业特点:一是形成72行商业格局,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街成为兴旺的商业区。
出现制革业、糖果海味业、火柴业、照相业、修理钟表业等新兴行业,1888年,创办同济堂中药店。
清朝时期的贵阳城已有街巷123条,形成以大十字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的“万家灯火”之城。
二是五方杂处,外省人结帮经商,会馆接踵而立。
从事贸易、手艺、佣工的“客民”大增,城中行会林立,会馆众多,各地客商云集,集市贸易迅速扩展,坊市不断增多。
三是洋货倾销,民族工商业出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纱、洋布、洋油、洋火等商品已有一定市场,贵阳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洋货市场。
1911年10月,盐商华之鸿创办的文通书局开业,成为贵州最大的民族工商业者。
四是同行业汇聚经营,以行业命名的街道产生。
如轿夫巷、鲜鱼巷、粑粑巷、皮匠湾、铁匠街等以行业命名的街道。
五是商业经济性组织出现。
清代以前,贵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形成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和封建主义闭关自守,致使工业生产长期处于手工操作,发展极为缓慢。
民国时期,地方民族工业逐渐兴起,贵阳轻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至民国25年(1936年),全市已有造纸、印刷、玻璃等小型工厂和六七百家手工业作坊及家庭作坊。
但由于贵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形成的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和封建主义闭关自守,致使工业生产长期处于手工操作,发展缓慢。
抗日战争前,贵阳属于农业社会,地方交通不便,保守性特别强,是一个典型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既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也缺乏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就仅有的工业而言,也仅集中在印刷、染织、火柴、制革业。
严格意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根本没有。
曾出现过挖掘煤炭的事业,但也只是为满足生活需要而采用土法进行的小规模开采。
商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商业资本不足、交通运输落后和社会购买力地下,发展也极为有限。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埠厂商内迁,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加上贵阳地区资源比较丰富,许多轻工业应运而生,机械、化工、卷烟等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贵阳轻工业发展的兴盛时期。
1938至1939年迁入贵阳的厂商达101家。
此后贵阳新兴工厂不断出现,1941年注册7家,1943年达25家,1944年注册67家,工人总数由战前的536人发展到3500余人,资本总额由战前的13.5万元增长到5735.6万元。
贵阳近代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速度、数量和资本总额上的变化,还表现在主要工业门类的系统化上,战时增加了卷烟、电力、橡胶、水泥、电器等,形成以动力、机械、化学工业为龙头的多门类的生产经营。
1933年贵阳出现第一家机械工业,到1943年就已达16家,总资本额330万元;1936年前贵阳五卷烟厂,1943年先后开办了金筑烟厂等3家机制卷烟厂,到1945年卷烟厂达65家之多,年产3200箱。
随工厂数量、门类的增加和工业规模的扩大,工业技术管理人才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以贵州企业公司为例,1940年该公司有高级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职员627人,技术工人1191人,到1944年增加到1084人和1676日。
可见贵阳近代工业在抗战时期得到空前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经济近代化。
随工业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加,抗战时期的贵阳商业也得到跨越式发展,出现空前繁荣。
贵阳工商业1937年仅为1420户,资本总额180万元;1943年急剧增加到4239户,资本总额增至10600万元;1945年又增至5422户,资本总额21000万元。
民国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商业地段墙毁屋摧,但几年后迅速恢复繁华。
据《贵阳市工商业调查记录》记载,民国32年(1943年)贵阳商业中,以旅馆业最多,达415家,茶楼酒肆次之,有219家。
但战后随厂商离去,工人返乡,人口骤减,销售市场萎缩,洋货充斥市场,加上国民政府腐败统治、赋税繁重、物价飞涨,地方民族工业特别是大多数轻工业收到严重冲击纷纷倒闭,贵阳轻工业经济发展萎缩。
1947年,电池业由原来8家仅存2家;陶瓷业减少一半;日用化学工业由29家降至11家;日用玻璃业产量由1946年的60吨下降到1949年的28吨;皮革户减少19%。
到解放前,贵阳商业户数由1949年初的5213户下降到10月的3952户。
而且贵阳市轻工业多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作坊,工艺简单,产量极低,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处于零星分散的衰败状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贵阳,成为陪都重庆的南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极大提高了贵阳城市的行政地位。
又因战时贵阳城市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贵阳城市经济功能的空前增强,使贵阳发展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
道路交通建设:抗战爆发前,贵阳街道只有中华路、省府路、中山路、黔灵路、环城马路等几条主要干线,约60管理。
抗战爆发特别是贵阳设市后,根据《国民政府都市计划法》拟定贵阳市道路系统计划,进行道路建设、拓宽工程。
从1941-1945年完成道路拆修36公里,随着公路建设和城市街道的兴修,贵阳市城区交通得到发展,到1944年1月,贵阳各种车辆总计2583辆,其中汽车64辆,马车510辆,人力车1627辆,自行车306辆。
公用事业起步: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抗战时期的大量人力、物力的内迁,成为贵阳市公用事业起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供水方面,1941年,贵阳市政府设水道工程处,负责给水工程建设,至1943年,建立配水站3 处,延伸瓦质水管1800米,初步建成城内低区配水系统。
供电方面,1938年,贵阳市发电量为150千瓦,日发电量785度,用电户数73户。
至1945年发电量为1045千瓦,日均发电量12960度,用户3300户。
通讯信息方面,贵阳邮局从1936年的2处增加到1943年的13处。
1935年,贵阳出现长途电话。
抗战期间,贵阳市装配了载波电报机、无线电话机等先进通讯装置。
到1945年,贵阳至邻省的直达话路达10路,省内谈话达52县。
城市绿化方面,1941年兴建河滨公园,1942-1946年,先后修筑5处广场。
抗战期间城市建设的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贵阳城市近代化发展。
贵阳地处西南边陲,其文化与中原地区通都大邑比较,由于地理位置、社会需要、民族构成、表现形式、发展历程不同,从而自有其独特之处。
贵阳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次移民不仅给贵阳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居民和技术、资金,也带来了各地文化,五方杂处成为贵阳显著特点。
各个民族长期的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贵阳文化。
贵阳文化的多元性在语言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是汉语自明代以来广泛通行,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至今仍然通行少数民族语言。
从历史上来看,贵阳地区人口曾经以少数民族为主。
以布依族和苗族最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分散,居住环境各异,加上崇山峻岭的阻隔,彼此之间长期失去联系,各部分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各不相同。
各少数民族的起源、迁徙的历史都无从在纸面上寻找,而是以民间传说、歌谣的形式,通过口头的传承延续下来。
明代以后,汉族开始大批移入,贵州的民族成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形成“汉多夷少”的局面。
语言环境也随之改变,汉语逐渐成为省内许多民族间交往的语言。
贵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
川黔方言的一致性很高,贵阳方言总的说来与贵州省境内川黔方言各小片的差别不大,与省境之外其他川黔方言点如重庆、成都等地的方言也很接近。
贵阳方言一般指贵阳城区的方言。
由于贵阳城区近几年发展很快,人口迅速增加,贵阳方言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贵阳人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真正操纯粹老贵阳方言的人在贵阳总人口中已经属于少数,而操新贵阳方言的在年轻人中是大多数。
明朝在贵阳设立提学道和单独开科后,贵阳文化教育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全省文化教育中心。
明朝贵阳文化历史上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王阳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宦官陷害,谪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境内)驿丞。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正德四年(1509年)于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他在龙场彻悟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本然之知是内在于人心的,要使人的本然之知升华为自为之知,只需向内用力而不须向外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