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漫步宋词 15 李清照词二首优质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 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 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 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 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 要表达的哀情。
3.《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 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 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 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接高考 对比阅读鉴赏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 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 题,有时也会涉及意境和文学常识。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 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 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 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 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 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 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2) 比 较 思 想 感 情 。 古 典 诗 词 都 是 作 者 特 定 情 感 的 产 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 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 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ppt课件4

1.鹧鸪 (zhè gū) ..
2.冠 中秋(guàn ) .
3.骚 人(sāo) . 6.捻 金( niǎn ) . 9.霜鬓 (bìn) .
4.煞 无情思(shà) 5.闺 门多暇 (guī xiá) . . . 7.簇 带(cù) . 8.风鬟 ( huán ) .
1.何须浅 碧轻 红色 ... .
[析技巧]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运用了什么手 法?请简析。
提示:衬托和拟人。梅花既有艳丽的外表美,更有迎霜雪 而开的高洁的内在美。菊花更是人所公认的“君子之花”,兼 具内外之美。但这两种名花,在桂花面前都自叹弗如,都产生 了羞愧和嫉妒的心理。词句形象地展现了词人超尘脱俗的美学 观点,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暮云合璧 ,__________ 5.落日熔金,_________ 人在何处 ? 染柳烟浓 ,_________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6.__________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7.__________ _________,次第岂无风雨? 簇带争济楚 。 8.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 助读平台
识记 必备知识
第 三 单 元
第
15
课
鉴赏 文本研读
应用 体验之旅
美文品读
第 15 课
李清照词二首
李清照(1084-约 1151),南宋女词人。自号 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著名学者李 格非之女。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夫 妇雅好词章, 常相唱和, 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 清照境遇孤苦。
懒得 怕见:_____
在 比得上 如:________ 向:___
3.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赵明诚读了以后,很感动,非常赞赏妻子的才学,同 时,也惭愧自己写不出这样动人的词句。赵明诚也是 个很有学问、善作诗词的人,不肯在妻子面前甘拜下 风,决心要写出比《醉花阴》还好的词来。于是,他 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一连写了三天三夜,填了五十 首词。 朋友陆德夫来看望他,赵明诚便把这五十首词连同李 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一起,一同交给陆德夫,请 他评论一下高低优劣。因为没有另外说明,陆德夫以 为这五十一首都是赵明诚写的。经过反复仔细的比较, 陆德夫对赵明诚说:“这些词里,只有三句最好。”赵 明诚忙问:“哪三句?”回答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恰好是李清照写的。赵明 诚只好“自叹不如”了。
何须:用不着,不需要。 浅碧轻红色: 浅,轻,意动用法。认为 „„浅,认为
„„轻。一般人的审美观点是,花以
பைடு நூலகம்
红为美,而碧牡丹、绿萼梅尤为名贵。
梅 定 妒,菊 应 羞,画 栏 开 和桂花相比,梅花顿生妒意,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 画栏开处冠中秋:李贺《金铜仙人辞汉 处 冠中秋。 百花之首,天经地义。 歌》: “画栏桂树悬秋香。 ”此处化用其语。
2.资料链接
《鹧鸪天· 桂花》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
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 累,曾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 于这一时期。 《永遇乐》
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证。但
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断定是 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
陵春》)
次第岂无风雨 ?(李 ④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________________ 清照《永遇乐》)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________ ,却上心头 ________ 。(李清 照《一剪梅》)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三单元 15李清照词二首

15 李清照词二首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
哲思品悟
不要对他说不行
美国洛杉矶道奇棒球队领队汤米·拉索达谈怎样应付状态不好
员,他说:
我记得有个球员来问我:“干吗不派我上场?”要是我对
1.《鹧鸪天·桂花》 这是一首咏桂词。作者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 了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展现了词人超凡脱俗的美学观 2.《永遇乐》(落日熔金)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通过对眼下的元宵节和过去 宵节的不同情景对比,以深沉凝重的笔法勾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 借以抒发自己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三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情疏迹远( shū ) (2)何须浅碧轻红色( bì ) (3)梅定妒( dù ) (4)落日熔金(rónɡ ) (5)暮云合璧( bì ) (6)闺门多暇( xiá ) (7)捻金雪柳( niǎn) (8)簇带争济楚( cù )
(9)冠冠画冕栏堂开皇处冠ɡu中ān秋 ɡuàn
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
一 作者视窗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 称“济南二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 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2 文脉梳理
咏物:突出桂花“香”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

栏目链接
1.注音
鹧.鸪.( zhè ɡū ) 煞.( shà) 风鬟.(huán)
冠.儿(ɡuàn) 捻.( niǎn ) 霜鬓.( bìn )
骚.人( sāo ) 簇.带( cù )
栏目链接
2.写对字形
玉 bìbì壁璧 画 bì 避 讳
dù 妒 忌 保hù 护
闲xiáxiá瑕暇 疵 蒹jiā 葭
栏目链接
(4)《永遇乐》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 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 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 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 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 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 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 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
栏目链接
(3)《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 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 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 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 境不一致,为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这是一种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 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 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 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 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 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如果是在太平 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 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高中语文~3·15李清照词二首_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这不仅仅是 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思考2 :诗句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
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 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 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 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 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 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
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
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 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 趣的自珍和自信。
本词有什么写作特点? 1、象征、对比、抑扬、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2、“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 入词,托物抒怀”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 第一层议论。“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 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
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
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
当年不见收。
朗读并思考: 1.词中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描写 议论
描写: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议论: 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⑵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2.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
⑶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自学任务二思考1 :词中怎样描写桂花的 特点? 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
突出“香”字。 “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 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 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 性质。
高中高中语文第3单元漫步宋词15李清照词二首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事当年不见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捻金雪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簇带争济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怕见夜间出去:
永遇乐
[背景介绍]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诉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宁肯待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
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其诗词并美,尤长于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还写过一些情致豪放之作,风格多样。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鹧鸪天·桂花》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词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预习——夯实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情疏.迹远( ) (3)梅定妒.( ) (5)暮云合璧.( ) (7)捻.金雪柳( ) (9)冠画冠.栏冕开堂处皇冠(.中秋()
(2)何须浅碧.轻红色( ) (4)落日熔.金( ) (6)闺门多暇.( ) (8)簇.带争济楚( ) )
4
(5)暮云合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第.岂无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闺.门.多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记得偏重三.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捻金雪.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作者名片]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9
李清照(1084-约 1151),南宋女词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 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 入主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 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 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 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6
【答案】 (1)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2)极,很,太 (3)为什么 (4)形容落 日灿烂的颜色 (5)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6)转眼 (7)这里指代妇女 (8)指正 月十五 (9)用素绢或银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 (10)漂亮 (11)懒得 (12)谢绝 (13)在
7
3.名句背诵 (1)________,情疏迹远只香留。 (2)落日熔金,________。 (3)元宵佳节,________,次第岂无风雨? (4)何须浅碧轻红色,________。 【答案】 (1)暗淡轻黄体性柔 (2)暮云合璧 (3)融和天气 (4)自是花中第 一流
5
(10)簇带争济.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怕.见.夜间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谢.他酒朋诗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不如向.、帘儿底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 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 《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 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 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2
(10)煞骚煞.人笔可(煞.无情)思(
)
【答案】 (1)shū (2)bì (3)dù (4)rónɡ (5)bì (6)xiá (7)niǎn (8)cù (9)ɡuàn ɡuān (10)shà shā
3
2.词语释义 (1)画栏开处冠.中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骚人可煞.无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事当年不见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日熔.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中多载草木名称,独独 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 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 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 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13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 的情志?
10
[探究——精研文本]
鹧鸪天 桂花 [背景介绍]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 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11
[文脉梳理] 《鹧鸪天·桂花》上下片片桂议议抱花论论怨的:先独内贤衬特在托→风美珍韵比重外桂在花美重要
12
[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