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传译文

合集下载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作者:————————————————————————————————日期: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荐季直表原文和译文

荐季直表原文和译文

以下是《荐季直表》的原文和译文:臣钟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

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

时年荒谷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饷朝不及夕。

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

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

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剋期成事,不差豪发。

先帝赏以封爵,授以据郡。

今直罢任,旅食许下。

素为廉吏,衣食不充。

臣愚,欲望圣德录其旧勋,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

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人民。

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

见事不言,干犯宸严。

臣繇皇恐皇恐、顿首顿首。

谨言。

译文:我钟繇说:我从遭遇先帝以来,有幸得以位列腹心。

自从建安之初以来,王师在关东地区打败了敌人。

当时年荒谷贵,郡县残毁不堪,三军缺粮,朝廷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军粮问题。

先帝的神明谋略和奇特计策,用人得当,深山穷谷的百姓也献出米豆,道路不绝,于是使强敌丧胆。

我军鼓舞士气,短时间内就扫清了敌人的聚集地。

当时实际采用了过去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的计策,按计划行事,没有差错。

先帝因此赏赐他爵位,授予他根据郡守的职权。

现在季直离职后旅居许昌。

他一直是个清廉的官员,衣食不充裕。

我个人认为,希望圣德记住他的旧功勋,怜悯他年老困顿的处境,再让他担任一州的太守,让他有所图报效国家。

季直精力尚且旺盛,必定能尽心竭力保养人民。

我受国家不同寻常的恩典,不敢人云亦云。

看到此事不说出来,就冒犯了皇威。

我钟繇惶恐惶恐、顿首顿首。

谨此进言。

《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李密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

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

此指死亡。

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

他的一个名字叫虔。

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

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

大学语文《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刘义庆。

【言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

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译文: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

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

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

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文学】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秘公一见。

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译文:钟会撰著《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文学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刑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

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任诞】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译文:步兵校尉的职位空出来了,步兵厨中储存着几百斜酒,阮籍就请求调去做步兵校尉。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3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3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第一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1-1000字)宣示表是文化名臣钟繇所作,据考证是晋朝司马炎发动北伐之际,钟繇在江夏写下的。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明司马炎剿灭蜀汉的行动是合理和必要的,并通过各种历史事实予以支持。

下面是《宣示表》的原文及释义:司马引弓长驱,北指凉州,西讨胡寇。

义军并起,临阵喊雄;姜维英勇,立功于天山之巅;胡烈奋起,拜印于渭源之畔。

三军鼓噪,齐呼攻阵;披堵击户,共尽穷兵。

破虏消凶,流血成渠;岂有惧虏,而却惧刚。

方今北寇横行,中原烟尘同起;同赓天子,机属将军,同系祖宗,男耕女织。

竭子囊以助疆场,极权衡以制灾异。

有华夏之心,现将军之力,何愁胜负不定?如若所荐枝臣,硕德中台;当裁以效尤,当改以蕙风。

司马炎带领强大的军队北上,前往凉州讨伐胡寇。

义军纷纷响应,大喊进攻的口号,姜维在天山之巅立下赫赫战功,胡烈也在渭源之畔拜印成为功臣。

三军热血沸腾,一致拥护攻阵,打破敌人、消灭邪恶,血流成河。

怎么能害怕敌人,退缩怯懦呢?现在北方敌人横行,中原烽烟四起,我们都是华夏人,都是跟天子、将军、祖宗、男耕女织有着紧密联系的人。

我们要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力量来保家卫国,千万不要担心成败。

如若有人还想投靠敌方,我们就惩治他们,如果有人干得好,就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钟繇这篇文章通过阐述历史背景和现实紧迫性,强调了抗击北方敌人的必要性。

文章劝告将军和普通百姓一并为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而齐心协力,同时也提供了策略和方法。

宣示表的文辞雄浑,意蕴丰富,语言直白,表达出古人对家国大事的忧思与呼唤。

第二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1000-2000字)下面是《宣示表》的接下来的原文及释义:建安七子,斧正传扬;董卓乱政,社稷凋亡。

汉及晋隆盛,魏蜀争强。

司马懿策淮阴,诸葛瑾镇寿春。

左宠骄虐,陆抗圣明。

永嘉之乱,群盗竞暴;南中之乱,发英彰善。

八王之乱,戎马倥偬;孔明南征,无人能当。

唯有暴诛,变国易俗。

凡历表王图,过目如发。

精选《世说新语》六篇(原文+注释+译文)

精选《世说新语》六篇(原文+注释+译文)

精选《世说新语》六篇之杨若古兰创作原文+正文+译文一华歆、王朗俱乘船出亡,有一人欲凭借,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成?”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好坏.【正文】①出亡(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辄:立即;就.②疑:迟疑;迟疑不决.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寄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译文】华歆、王朗一同乘船出亡,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请求暗示难堪.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何不成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迟疑,就是为的这一点呀.曾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样可以由于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忙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好坏.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②因而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颤栗栗,汗不敢出⑤.”【正文】①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是非凡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令誉:美好的声誉.②钟繇(yáo):任相国职.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④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压韵.⑤战颤栗栗:害怕得发抖.按:栗、出二字亦压韵.【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因而命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何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何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颤栗栗,汗不敢出.”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①.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②.【正文】①折枝:使树枝曲折.②信然:确实如许.【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大人出去玩耍,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大人们抢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要王戎站着不动.他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四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①.子猷问摆布:“何以都不闻动静?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月徐亦卒. 【正文】①“王子猷”句: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是王羲之的儿子.②了:完整.【译文】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一天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何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消息?这是曾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哀痛.因而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子敬平时爱好弹琴,子猷便不断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怎样也调欠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哀思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五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①.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正文】①汲(jī):取水.②饶子:果实很多.【译文】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因而便传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滋味甜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利用这个法子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六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顷刻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②.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③.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克不及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因而得全④.于时称其有智.【正文】①“王右军”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晋书·王允之传》认为这事属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儿.减,少于.②钱凤:字世仪,任王敦的从军,是王敦的谋主.王敦发动叛乱失败后,他也被杀.屏人:叫他人避开.逆节:叛逆.③剔吐:用指头抠出口水.④从横:即纵横,此指到处流淌.【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爱好他,经常安插他在本人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曾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晓得没法活命了,因而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半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克不及不把他杀了.”等到翻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信任他真的睡得很熟,因而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晋书·陆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陆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陆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晋书·陆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陆机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

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以孙氏在吴,而祖逊父抗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

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

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

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卢毓、卢廷分别是卢志的祖父、父亲)。

”志默然。

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时成都王司马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

机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太安初,颖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

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

颖不许。

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人将谓吾避贼,适所以速祸也。

”遂行。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

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

机录其主者。

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孙拯等左右劝机杀之,机不能用。

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素有异志。

颖大怒,使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译文:陆机字士衡,吴郡人。

陆机身长七尺,声如洪钟。

年少时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不动。

二十岁时吴国灭亡,退居家乡,闭门勤学,累积十余年。

由于孙氏在吴国,而他祖父陆逊父亲陆抗为吴国将相,在江表有大功勋,深深感慨孙皓抛弃全部祖业,便评论孙权得天下、孙皓亡天下的原因,又追述自己祖父、父亲的功业,作了《辩亡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
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
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
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
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
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
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
陈祸福,腾、遂备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
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
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
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
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
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
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
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
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
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
世殆难继矣!”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
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
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
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
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
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
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
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
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
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
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
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
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
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
合说你呀。”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
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
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
如果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
想回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
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
张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
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
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
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
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
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
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