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之祖------钟繇重点讲义资料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钟繇为什么是楷书之祖

钟繇为什么是楷书之祖钟繇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主要体现在楷书上,所以其书法特点大体上包含着楷书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钟繇为什么是楷书之祖,希望对你有帮助。
钟繇为什么是楷书之祖钟繇的书法造诣很高,尤其在楷书上。
毕竟“楷书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楷书要写好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将字的一笔一划都写好,这就需要花去大部分的精力,然而一笔一划的将字写好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做好这一点后就要开始将字变得灵动起来。
这方面有需要人的悟性,钟繇在这一点上做的特别的成功。
楷书是有板有眼的字体,写得不好的话,很容易让人觉得死板。
可是看钟繇的字,无论是哪一个字都是那么的灵动、有张力。
将原本认知中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字化腐朽为神奇,似乎那些字中就包含了自然万物的生命。
一个个的字好像就要化作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在眼前。
这样充满了灵气的字就给人以无限的享受。
字与字的度,钟繇也把握的特别好,果然是一代名书法家啊。
字之间的度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也是需要认真琢磨的,如果没有将这个度把握好,即使字写得很好看,那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也是会很奇怪的,不会给人以美感。
在钟繇的作品中,字与字之间是那么的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整体的作品。
无论是分开看还是和在一起看,都是一种享受。
钟繇将他在自然中感受到的以书法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样就使得他的书法作品不止只是书法作品,而是变成了一个艺术品。
可以这样说,钟繇的楷书不仅是一个让人模仿的书法典范,也是一个可以不止局限于书法的模范艺术。
钟繇简介钟繇年幼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当时有一个看相的看到钟繇就说这个孩子日后一定是大富大贵之相,但是有着被水淹的危险。
结果没多久钟繇就在过桥的时候摔进河中差点被淹死,因此他的叔父就更加相信看相人的说法,尽心尽力的培养钟繇。
后来钟繇又进京为官,当时正是李傕、郭汜乱政的时候,曹操派人来接近汉帝,希望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本来李傕等人是想要将曹操的使者扣押的,但是钟繇劝说两人,两人因此善待曹操的使者,后来李傕等人更加猖狂,汉献帝被迫出逃,在献帝出逃的过程中钟繇出谋划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楷书鼻祖钟繇书法特色及练字故事

楷书鼻祖钟繇的书法特色及练字故事在中国书法史上,钟繇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家,被誉为楷书鼻祖。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钟繇的书法以规范、端庄、稳健、雅致为主要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钟繇的书法特色以及其练字的故事,带大家领略这位伟大书法家的魅力。
一、钟繇的书法特色钟繇的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笔画精到、结构严谨、风格端庄、雅致古朴等方面。
他的字迹中,每一笔都经过精心设计,追求线条的完美和精致。
笔画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同时,钟繇的字迹结构严谨,注重字形结构的安排和布局。
每个字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结构,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
此外,钟繇的字迹风格端庄,笔画和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而且,字迹中还带有一种古朴雅致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文化氛围中。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钟繇的字还具有静气与清气,这是他书法作品的一大亮点。
他的字形方正,用笔朴拙、古茂、洒脱,富有节奏感,表现出他高雅、超凡的艺术追求。
钟繇的书法作品还具有一种静气,这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格外庄重、典雅。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透露出清气,这种清气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钟繇练字的故事钟繇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表现在他勤奋刻苦的练字过程中。
下面就来讲述一个钟繇练字的故事。
有一天,钟繇的一位好友拿着一本字帖来找他,希望他能够欣赏并学习其中的书法。
钟繇接过字帖一看,发现其中的字迹十分优美,不禁赞叹不已。
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书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于是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其中的书法。
从那以后,钟繇开始了漫长的练字生涯。
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研习字帖中的字迹,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模仿。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他还会参考其他的名家作品,从中汲取经验和方法。
钟繇的练字生涯十分刻苦和专注,他常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练字中。
他不仅注重对字形的模仿,还注重对字迹神韵的领悟和把握。
卢中南:楷书章法要点

卢中南:楷书章法要点宣示帖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宣示帖局部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上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和真赏斋本及其他刻本和王壮弘先生和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的发现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
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如后: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
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为什么说钟繇是“楷书之祖”

为什么说钟繇是“楷书之祖”钟繇,字咸阳,晋代许昌人。
他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让他被誉为“楷书之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是中古时期书法发展的开创者,在当时的书法界占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探讨钟繇为什么被称为“楷书之祖”,并分析他的书法成就。
一、钟繇的生平钟繇出生于晋代的许昌,自幼喜爱书法,勤奋学习书法,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书法家。
其书法成就获得了当时皇帝和文化名流的赞誉。
他曾经写过很多碑刻,其中一些在后世保存至今,包括辽阳北楼碑、波斯城府千秋碑等等,这些碑刻上的书法风格严谨厚重,线条流畅优美,展现了钟繇高超的书法技艺。
据史书记载,钟繇是晋代一位著名的官僚,他曾在朝廷中任职,并多次担任过辅佐皇帝的重要职位。
他生前写下的书法作品数量巨大,其中以楷书最为突出。
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清秀凝练,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很多后人学习楷书,奠定了中古中国楷书书法的基础。
二、钟繇的书法创新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不仅在于他的书法风格严谨,线条流畅,华美而不粘腻,更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书法观念,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观念包括:1. 注重横平竖直钟繇强调书写字迹要条理清晰,注重横平竖直,笔画排列整齐,不偏不倚。
他要求字形要端正,尤其是四横要平,四竖要直,防止字形变形,这些观念成为了楷书书法的基础。
2. 讲究笔画结构钟繇的书法,讲究笔画的结构,注重笔画的连续性和和谐美。
他关注笔画的始末,重视笔画的轻重,要求刚柔韵味相互交融,跳脱刚柔分别的状态。
这种写法,不仅能让字体显得规范美观,还能更好地传达字义和墨韵。
3. 精益求精钟繇在写字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他从字体结构和笔画规范等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字体更加工整美观。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书法家的实践。
三、钟繇对中古楷书的影响钟繇被尊称为楷书之祖,不仅因为他的书法在当时代表着最高水平,更因为他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繇(课堂PPT)

谥 号成
6
对钟繇的评价
曹操: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 食成军,亦适当尔。 曹丕:①於赫有魏,作汉籓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 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②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 继矣! 曹植:盖精微听察,理析豪分。规矩可则,阿保不倾。群言系于口,而 研核是非;典诰总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钟太傅也。 袁昂:① 张芝骛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 不灭。 ② 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 难过。 岑宗日:钟繇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 刘咸炘:钟繇于魏,如汉之萧何。 卢弼:李通淮、汝,臧霸青、徐,与钟繇关中之任并重,实委全局所系, 不仅一隅之得失也。
5
钟繇的详细信息
本 名 钟繇
别 称 钟太傅、钟太尉
字 元常
所处时代 东汉→三国(曹魏)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豫州颍川郡长社县
出生时间 151年
去世时间 230年
主要作品 《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
主要成就 平河东,收抚南匈奴;推动楷书发展
信 仰 道教
官 职 太傅
尊 称 楷书鼻祖
爵 位 定陵侯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 德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其传世书作真迹已 无存。《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秦汉以来第一位小楷大师钟繇小楷

秦汉以来第一位小楷大师钟繇小楷河西简牍秦甲种日书在印刷术还没有问世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文章的流传,全赖读书人手抄。
《颜氏家训》中载当时东莞人臧逢世“欲读班固《汉书》”,竟乞姐夫刘缓的“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这抄写用的字,当然是用小字。
几乎每一种字体,都因其用途不同而有字形的大小之分。
楷书中的小形字,即是我们常说的小楷。
这种字,在古代最适宜于抄写和批注书文。
汉医药木牍汉敦煌马圈湾木简我们知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应以书写简便为要。
因此,秦汉之际,在竹、木简,帛书上,首先出现字型较小、书写较方便的隶书。
今天我们可以在云梦秦简、居延、武威汉简及长沙马王堆帛书等珍贵文物中看到。
隶书比之篆书,或写、或认、或记,都要方便得多。
然而,隶书究竟还有波势,影响书写的速度。
于是,楷书便应运而生。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也算是最接近楷书的墨迹,是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的《幕下史索卢简》,虽寥寥几字,但清楚地看出,这些字已基本脱掉了隶体的波势,而且字形开始变方,显然这是一种新字体的雏形。
当时因抄写的工作量太大,所以抄写的人寻找一种较为便于书写的字体,由篆及隶,从隶到楷,到小楷形成,这种寻找才算告了一个段落。
小楷形成于魏晋而发展于南北朝,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父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疆、甘肃等地发现的大量手抄经卷,也说明了当时小楷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这些经典的抄本,书法虽不及当时著名书家那样娟好,笔划之间还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汉隶风味,但从字形结构上看,显得方正稳健,气韵高逸。
董美人墓志隋唐两代是楷书发展的全盛阶段。
今天我们从隋代碑刻中,看到了初唐小楷的先声。
清嘉、道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发现的《董美人基志》,是隋代小楷的代表作。
此碑书法挺拔隽秀,虽无署名,但出于当时高手是肯定的。
虞世南破邪论序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工小楷,他们承继了前代书风,自己又有新的提高,字体愈见劲健秀雅,书风亦显雍容遒丽,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书坛。
楷书鼻祖话钟繇

《主播带你游三国》系列报道之六:楷书鼻祖话钟繇(口播)三国时期的钟繇不仅是曹魏政权的重臣,而且还是非常杰出的书法家,被世人誉为楷书鼻祖。
(同期声)主持人:“现在我们是在长葛市钟繇文化纪念园。
眼前的这尊高大巍峨的人物雕像就是钟繇,高有20米。
他手中执笔,凝神静思,栩栩如生。
”(配音)《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
也就是今天的长葛市人。
三国时期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历史上认为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配音)主持人:“这里有一处水塘,被当地群众叫作钟池。
据说钟繇酷爱书法,非常入迷。
历史上有关钟繇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很多,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同期声)学者:“据历史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
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
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
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
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
钟繇的传世碑帖中,有“五表”、“六帖”、“三碑”。
其中五表”也就是《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2007年11月,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中,收录的就有钟繇的《宣示表》。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古人曾这样评价钟繇的书法作品:“真书绝世,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同期声)专家:“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楷书之祖。
钟繇学书,不仅能够博取前代名家之长,而且善于创造新的书体。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转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楷鼻祖------钟繇2016.5.23 忠言命题编辑忠言序钟繇小楷取法自然,不平中平,体态肥瘦相间,楷中夹行,不致呆板。
有点相见恨晚,有钟不见王的感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
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钟繇《墓田丙舍帖》《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
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
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
其用笔娴熟。
兼含行意。
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
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
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
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
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
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宋拓《还示表》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钟繇《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钟繇《宣示表》现代白话译文(2012-08-13 17:07:06)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诏令所報,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
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
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
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無有二計。
高尚自疏,況未見信。
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
裏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
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
若以在所慮可,不須複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注: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草野鄙陋)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
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
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
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
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
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
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
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
惟愿陛下斟酌。
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
总之决定权在陛下。
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钟繇《贺捷表》[释文]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
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
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
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
贼帅关羽,已被矢刃。
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
奉闻嘉憙,喜不自胜。
望路载笑,踊跃逸豫。
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
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钟繇《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
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
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
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
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
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
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
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
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的发现传世的中国书法墨迹,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有一件,光辉夺目,极为人注意,这就是锺繇的《荐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宫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张光宾先生的《李倜与陆柬之书文赋》一文,张先生在开文一开始就感概道∶“当南宋末即元朝初年(十三世纪晚期)先后出现几件传为曹魏即唐人的法书墨迹,对当时好古博雅的人士曾引发不同层面的启示。
其中一件对元明以后书法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魏锺繇书荐季直表》。
这件直传到清宫廷,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至今下落不明。
另一件为《唐褚遂良书倪宽赞》,至今还是故宫博物院的法书珍藏。
两件墨迹,十四世纪以后,一直流传在民间,又多次为汇帖所摹刻,流传颇广,特别是《荐季直表》。
”张先生是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的专家,著作甚丰,其《中华书法史》一书,是博大精深的论着,但该书所附锺繇《荐季直表》,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识如张先生者,亦无缘见《荐季直表》一面。
其实,抱此恨者何止张先生一人!早在张先生前,香港书谱社故社长李秉仁(将芬)先生亦曾浩然长叹,其辞见《书谱》一九七六年总第十期《锺繇荐季直表真迹得失》一文中∶“春节期内,偶与李启严先生及饶宗颐教授见面,谈起裴景福论其收藏的《荐季直表》真迹一事,都为此一剧迹的亡失而惋惜。
回来后,试检日本平凡社的《书道全集》,因素知日本书法界收罗锺繇的材料很是齐备,在《书道》第三卷果然有影印这表的真赏斋刻本,这已是难得一见的所谓‘火前本’了。
可见此表的真迹确于甲子年(一九二四年)景福先生的《书画录》写成后,始告亡失的了。
”该期《书谱》,编有《锺繇书法集》,全是拓本,《荐季直表》即用真赏斋本,亦属无可奈何的事。
王壮弘先生和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约四十五年前,王壮弘先生购得一部《壮陶阁法帖》初拓本,乃裴氏旧物。
他逐一检阅,发现某册中夹有照片一帧,初不经意,及仔细审阅,不觉大喜过望。
原来这张照片,所摄的竟是锺繇《荐季直表》墨迹!这幅照片的拍得清晰,标准,质量非常好,字迹工准,曝光正确,为我们留下了《荐季直表》真迹的原貌。
直至今天,世间所知《荐季直表》的照片唯此一帧。
王壮弘先生得此照片,非常高兴,非常宝贝,很小心地保存起来。
十年文革中他的其他集藏尽数散失,奇怪的是这幅照片如有神护,一次次地逃过了劫难,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