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及翻译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作者:————————————————————————————————日期: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
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
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
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
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宝,两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
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
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
初,太祖下令,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
繇以为“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
”议者以为非悦民之道,遂寝。
及文帝临飨群臣,诏谓“大理欲复肉刑,此诚圣王之法。
公卿当善共议。
”议未定,会有军事,复寝。
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继踪虞、夏。
孝文革法,不合古道。
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贯之。
是以继世,仍发明诏,思复古刑,为一代法。
连有军事,遂未施行。
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
出本当右趾而人大辟者,复行此刑。
使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市,欲斩右趾者许之。
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
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虽斩其足,犹任生育。
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三千人。
张苍除肉刑,所杀岁以万计。
臣欲复肉刑,岁三千人。
子贡问能济民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苦诚行之,斯民永济。
”书奏,诏曰:“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远。
此大事,公卿群僚善共平议。
”议者百余人,帝以吴、蜀未平,且寝。
太和四年,繇薨。
帝素服临吊,谥.曰成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B.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C.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D.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京,古都名,指长安,西汉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以长安在西,称西京。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并注解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并注解《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书史上多有流传(《宣和书谱》上有目录),1983年《书法》杂志上曾发表,称其为‘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细读细研,自认为千字文虽然不全是出自钟繇之手,有钟繇以后的痕迹,但大部分内容是三国或以前,出自钟繇无疑。
但此件书法确实出自王羲之(但依照的不是钟繇原件)。
所以,应按原字帖叫《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而不应叫‘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清泉主人——早年大学毕业。
现已退休家歇,不愁吃穿住行,最爱字画玩乐。
建议参考阅读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图一释文魏太尉钟繇千字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奉勅(敕)书二仪日月云露严霜夫贞妇絜(洁)君圣臣良尊卑(常)别(注1)礼义矝庄存而相欣离慼悲伤(注2)岫号艺机解(组) 岂毁飡(餐)饭研笑徘徊(注3)员洁落叶稷税稼穑困唐虞禅让率宾归德飞龙在田图书见已迩多世杜稿(路)席(注4)俶理谁逼委翳渠荷注1。
‘常’为衍字注2。
慼字,非戚字亦非感字(今人作戚字,三希堂法帖作感字)注3。
研笑,智永亦作‘研笑’,唐以后及今人作‘妍笑’注4。
‘路’字为遗漏字,三字经有‘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前者指汉代路温舒编席抄书。
图二牒施修薪。
孔立升堂,墳典之盛。
李林梧桐。
新孰表正。
学优卿建,纸墨左令。
详顾藉甚,母嫡后稽。
仁连比坚,颠神犊特。
睦以受伯,叔布嵇丸,疲移爵取。
宇宙玄黄。
岁盈余昃,列宿调阳。
崑岗珠剑,垂。
(愚)蒙瞻眺(注1)。
务昆聆贻,工指抗故。
厥贡岳云,百鸡治刻。
画綵丹青,汉宫称职。
尽忠景行,名传秉直。
诗赞白驹,群贤转植。
(垂)拱平章(注2)。
男女行端,谷注1。
‘垂蒙’语义不通,疑似写错行,改为‘愚蒙’(即与下页愚字接)注2。
‘拱平章’三字前面应有一字‘垂’,即前面垂字应移此处。
图三(谷)声虚积,容止温清(注1)。
言辞宜政,慎增情性。
恬(糟)糠(注2)帷房悦豫,接酒矫杯。
侍巾绩御,再拜烝尝。
旋玑晖郎,魄曜惧骡的历。
陈根斡凌(注3)。
囊具象愿热获捕莽抽早异享(注4)辱墙续条守真惊写傍启隐华千辇钜勿乂牧用紫玩殆枇杷。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之欧阳术创编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钟繇得长风帖释文和译文

钟繇得长风帖的释文和译文如下:
得长风书,灵柩幽隔卅年。
想平昔,痛慕崩绝,岂可居处,抽裂不能自胜。
谢书已乞日安昔,即其情事长毕,奈何。
松等陨恸,哀情顿泄,亦难可言。
郗还未卜,聊示友,中郎相忧不去心,感远怀近,增伤惋,每见范母子哀号,使人情悲。
译文: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之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隐士和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钟繇《宣示表》译文

钟繇《宣示表》译文《宣示表》译文尚書宣示,孫權所求,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
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芻蕘chú ráo之言可擇廊廟,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草野鄙陋)之民的建议。
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橫所盱xū睨nì,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深念天下,今為已平,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權之委質,外震神武。
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度其拳拳,無有二計。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尚自疏,況未見信。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
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
其所求者,不可不許,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
許之而反,不必可與,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
許而不與,其曲在己。
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
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何以怒?許不與。
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
钟繇《宣示表》原字1.1cm,这299个字放大后,美到醉!

钟繇《宣示表》原字1.1cm,这299个字放大后,美到醉!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书法家。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
”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
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
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
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其传世书作《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早期楷书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
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
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
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
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
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
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
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
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
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
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
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
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
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干。
语在《既传》。
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
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
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
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翻译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
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
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
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
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 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
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
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
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
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
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
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
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匹战马补给军用。
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
关中平和安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
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合说你呀。
”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
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
如果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
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
”张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
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
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
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降服单于。
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
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
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
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又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
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
文帝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