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钟繇小楷墨迹《荐季直表》

钟繇小楷墨迹《荐季直表》
永绝于世的珍宝——钟繇小楷墨迹《荐季直表》
【小知识】
《荐季直表》是唯一曾经流传到近现代的钟繇墨迹,此贴墨迹原藏清代圆明园长春书屋。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该园时,被一英兵劫至广州,卖于岳雪楼主孔广陶,后又转入收藏家裴景福手中。
1924年,《壮陶阁书画录》一书编成,裴将其收入此书。
不久,原物却被一雇工盗取,埋入地下,待掘出时已完全腐烂,一件稀世珍宝,一代书迹遂永绝于世。
万幸的是裴氏曾留有一张照相底片,现存碑帖鉴赏家王壮弘先生处。
此帖在英兵由长春园劫取之前,由原帖上印有贞观、淳化、宣和、三希堂和米芾、贾似道、陆行直、高士奇等印鉴可知,此帖曾入唐宋和清内府,又曾为多位名家过目或收藏。
卷后还有元代陆行直、明吴宽、文徵明等题跋,可谓流传有序。
《荐季直表》墨迹已毁,只存有墨迹照片,除此之外,如今我们最常见到的刻本多是刻本中最有名的明代华夏之《真赏斋》刻本和清代《三希堂》刻本,相传宋代即有单行刻本,并收入《淳熙秘阁续帖》等丛帖。
原帖中“民”字缺笔,故有人疑为唐人所临,但元人袁泰曾经指出,经他细察,原缺笔处系用小刀剜剥所致,并非原书如此,若此说属实,便可推断出原墨迹最晚也是贞观以前旧物。
书写年代比传世最早的陆机《平复帖》早仅十几年,所以说是钟繇亲笔所书,亦不是没有可能的。
钟繇小楷的评价

将中国书法按史学的角度进行一番纵向梳理,我们发现,以书体的演变和进化作为主线,汉末的时候,虽然隶书作为主体,但是受当时实用的需求,从隶书分化成了楷书和章草两条线向下延伸。
这种书体衍化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书体的一种进化。
当时的书法,更多的是以实用为目的。
只是当代,我们发现了它们的艺术性。
自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到篆、隶、楷、草、行各种书体的完备这一书法史的进化,我觉得社会实用的要求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艺术往往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为实用所服务,而最后,再慢慢与实用分开的。
而在书法史上,书体衍化完成后,其艺术性也随之显现。
纵观中国书法史,每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有主要的发展书体。
如秦之篆,汉之隶,魏晋之小楷和行草,唐之楷,宋之行草,而清代则在篆和行草等书体都有重要的发展。
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不相同的书法特色,又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
唐代的时候,各种书体已经基本完成了其进化。
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或许就因为其实用性强烈而成为了各古代书家的必修课。
自钟繇起至清代,书法史上涌现的每个大家,基本上都是集楷、行于一身的。
而小楷更是作为每个书家的强项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
“不精小楷者,无以成大家”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小楷成为文人墨客把玩、品味兼具手札、奏章,抄写经卷的最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书体。
较之其它书体,小楷因其“小”,笔画精细,如何在蝇头小字上体现出大世界,则是每个小楷练习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唐尚法”,唐楷法度严谨,笔画精到,确实是楷书的一座高峰。
唐楷虽然也有人将其作为小楷书写,但更多的还是作为中楷、大楷展现。
而“晋尚韵”,晋的楷书,当时更多的是小楷,较之唐楷,晋小楷在书法史上更具有文人品格和文化品格。
其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书家的素养、学识和艺术技巧。
我一直都认为,小楷,是最能够表现艺术家心性的一种书体。
不管是那种书体,各个时代的代表大家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魏钟繇隶意朴茂,晋二王淡远空灵,唐楷法度森严,元赵孟钤诙王遗风寻求柔媚,明王宠、黄道周上溯魏晋散淡奇逸。
浅谈钟繇《荐季直表》及临习感受

首 先 , 从笔 画特 点上 来 看 。 《 季 直 表 》 的 笔 面 主 要 是 结 荐 合 了民 间汉 隶平 直简 易 的特 点 ,去掉 隶 书的 “ 头 燕尾 ”。笔 画 蚕 含 蓄 ,不 像唐 楷 中颜 体 、柳 体等 各 自有 自己的 笔画样 式 ,特 征 明
显 。比如 颜 体直 画成 弓弩蓄 势之 形 ;钩 末 、捺末 挑踢 出尖锋 ;捺
不 的态度 。
做 作 。钟 繇在 完成 这 篇奏 表 时的 状态 也 是轻 松 自然 的 ,他 并 没有
埘 《 季 直 表 》 的 真 伪 自古 也 争议 小 断 。有 人 认 为 : 《 荐 荐 把 它 当成 是… 件 需要 表现 的 艺术 品来 完成 。奏表 最终 呈现 的效果 一 也 是 自然 天 成 , 毫 无 刻 意 设计 。这 也 是 在 临 习 时 最深 的 个 感 不相 吻合 : 《 荐季 直表 》 巾 的落款 “ 黄初 二年 八 月 日司徒 东 武亭 受 。 侯 臣钟 繇表 ”的署 衔 与史书 记载 的时 间不 合 。 巾这 两 点判 定 《 荐 其 次 , 从 结 体 、 布局 上 来 看 。 《 季 直 表 》7 体 偏 扁 ,带 荐
季直表 》 笔体 肥 厚,纵 向的笔 1 尤为 明 显, 与描 述 的 “ 书 瘦 ” 日 j 钟
这在 南朝 宋羊 欣 《 古来 能 书人 名 》中 有 详细 的记载 。钟繇 的 f 笔 一波 三 折 。 《 采 5 荐季 直表 》 笔 画中 的起 笔 、收 笔 、使转 都没 有特 法在 曹魏 时 期是 菲常 流行 的但 剑 了东 晋 时期 就变 得稀 少 ,至 今 已 定的 样式 。起 笔 是笔 尖碰 纸 后 的 自然 流 露 ;收 笔是顺 着 笔锋 提 笔 无真迹 在 世 。现在 }传 的钟 书 仪有 为 数不 多 的几 件刻 贴 ,均 为小 的 自然 形成 ;使转 是 笔按 压 后顺 锋 自然 而 F。没 有过 多讲究 和小 址 楷 。如 《 宣示 表 》 《 贺捷 表 》 《 季 直表 》 《 命表 》 《 田丙 动 作 ,一切 顺 其 自然 。庾 肩 吾在 《 品 》 中时钟 繇 书法 的评 价为 荐 力 墓 舍帖 》等 。埘 以上 几 个贴 的真 伪 ,大 家也 是众 说 纷纭 ,各 自持有 “钟天 然第 一 ,功 夫 次之 ”,所 谓 的大然 就 是 自然 ,不 刻意 、不
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反楷法而行之古拙而更有趣味

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反楷法而行之古拙而更有趣味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呢?钟繇的是开楷书之鼻祖,所以在历史上钟繇的小楷是历代书法家学习的范本,古拙而有意味。
那么,通过本文让我们一起看看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
而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通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
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
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作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四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字却写得偏长。
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此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原因。
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
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绝非易事。
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悦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钟繇《荐季直表》书法赏析

钟繇《荐季直表》书法赏析幽深无际古雅有余张金梁(按,经典书法鉴赏丛书《十大楷书赏析》之首篇)《荐季直表》墨迹魏晋时期,字体发展迅速,书法大家辈出,锺繇傲然杰出独树一帜,被称为“正书之祖”,而《荐季直表》其代表性作品,倍受世人关注。
一、《荐季直表》的流传锺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河南长葛县)人,汉末以举孝廉入仕途,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曹魏建立,官拜太尉,继迁太傅,位列三公。
其饱读经书,尤工书法,影响特大。
锺繇书法流传较少,传世者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及《还示帖》、《丙舍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等。
王壮弘《艺林杂谈》认为,这些作品大都为后人临摹而成,“最可信的是《荐季直表》,此表不仅点画古朴,字法奇古,笔墨间没有一点晋代以后人习气,而且流传有绪。
”此一论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荐季直表》出现较晚,元代陆行直获得后才公布于世。
陆氏跋之曰:“锺繇《荐季直表》真迹,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上有河东薛绍彭印章,真无上太古法书,为天下第一。
予于至元甲午,以厚资购得于方外友存此山。
”由此可知,陆氏是从存此山处购得。
存此山是由宋入元的僧人,号性常子,米芾《宝章待访录》手稿曾被其收藏,他从哪里获取的《荐季直表》则不得而知。
陆氏得到《荐季直表》后遍示诸友,毕良、郑元佑、袁泰等人亦为之题跋,定为真迹而赞美有加。
该卷明时曾为金阊城西张氏所有,后辗转到沈周手中,继被华夏购藏,并刻入《真赏斋帖》。
时权相严嵩喜爱书画,有势力者购去献之讨好,严氏家败,该卷收入内府,不久代禄为一锦衣卫头领所有,后被王世贞获得。
到清朝康熙时,为梁清标珍藏之物,继转手年羹尧。
雍正四年,羹尧得罪自尽,家产入官,《荐季直表》收入清内府,乾隆刻《三希堂法帖》列为卷首。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荐季直表》被英兵掠去,卖给广东孔广陶,后被安徽裴景福访购,注录于《壮陶阁书画录》。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乾隆《三希堂法帖序》代序钟繇《荐季直表》墨迹钟繇《荐季直表》碑刻钟繇《宣示表》碑刻(秦文锦藏本)钟繇《宣示表》碑刻(唐翰题藏本)钟繇《宋拓孝女曹娥碑》黄文宽藏本钟繇《孝女曹娥碑》(贞观本)钟繇《孝女曹娥碑》碑刻(天籁阁本)卫铄《奉敕书急就章》(卫夫人书)王羲之《黄庭经》碑刻(秋碧堂原拓磊翁跋)王羲之《黄庭经》碑刻(汪由敦藏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唐翰题考藏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褚遂良临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包、孔、吴、叶四家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异僧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唐翰题考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褚遂良奉敕排定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小型碑刻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补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缺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施孝长考跋本)王僧虔(刘伯宠陶瑾)碑刻萧敷《王氏墓志铭》碑刻(吴湖帆考跋本)智永《千字文》墨迹晋唐人《敦煌?晋唐人写经》六种墨迹隋代:《大般涅盘经》墨迹欧阳询《千字文》碑刻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虞世南摹《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冯承素摹《兰亭序》墨迹(行楷)冯承素《兰亭序》墨迹(行楷?放大)钟绍京《灵飞经》精选字方格版本钟绍京《灵飞经》(王惕甫启功跋本)柳公权临《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王行满《周护碑》碑刻(局部)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小楷唐人《唐贤写经》墨迹(吴湖帆考藏本)苏轼《祭黄几道文》墨迹苏轼《问养生于吴子》、《与可画竹赞》碑刻蔡襄《海隅陇亩之人》墨迹(李书楼本)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乾隆御览本)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御书房鉴藏宝本)黄庭坚《眉公》、《当阳张中叔》碑刻黄庭坚《狄梁公碑》碑刻(局部)米芾《向太后挽词帖》墨迹米芾《王羲之王略帖》两碑刻赵孟兆页《汲黯传》墨迹赵孟兆页《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原拓本)赵孟兆页《老子道德经》墨迹倪瓒《昨日承蔬笋》碑刻俞和《急就章》碑刻林佑《论唐李林甫、宋蔡京书品》碑刻(潢武丁卯)沈度《敬斋箴》墨迹沈度《四箴》碑刻、(中楷)沈藻《橘颂》碑刻(沈度之子)沈周《牡丹图题词》墨迹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张诚意两鬼诗》碑刻文徵明《朱效莲墓志铭》碑刻文徵明《前后出师表》碑刻文徵明《莲社十八贤图记》墨迹文徵明《宫保白楼先生吴公传》碑刻文徵明《文端吴神道碑铭》碑刻文徵明《八角石记》碑刻文徵明《前赤壁赋》碑刻(双月楼本)文徵明《后赤壁赋》碑刻(双月楼本)文徵明《前赤壁赋》墨迹王宠《游包山诗集》墨迹董其昌《孝女曹娥碑、洛神赋十三行补碑刻董其昌《临徐、褚、薛、欧小楷》墨迹董其昌《月赋》墨迹黄道周《周顺昌神道碑》墨迹王铎《谟帖》碑刻王铎《北国学石鼓歌》碑刻王铎《评帖匪易》碑刻万寿祺《金刚经》墨迹局部)康熙《临董其昌书金刚经》碑刻金农《吉金录稿册》墨迹(局部)刘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碑刻。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学习、研究一个时期的书法风格,把握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的剖析是相对关键且有判断依据的。
下面以钟繇书典范作品为重点,《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帖是出隶入楷过程中最突出的作品。
提取其中的例字,采用图文对比,整理归纳的方式,来举例说明隶书楷变的具体表现。
字势钟繇在隶书向偕书的变革过程中,推陈出新,创出钟体楷书。
《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帖中的字体基本呈扁平,字势多为横向,主笔相对较夸张,提炼精简了一部分笔画,巧妙布置空间,但结体上未完全脱开隶书笔意,于是呈现出这个时期独有的小楷书法艺术风格。
1.横势锺书楷体由隶书而来,文字发展史上一种书体转变成另一种书体,原有书体的基本特征都不会马上被新书体完全覆盖,所以其结体还遗留着明显的隶书结体,即横势。
主要表现为横向的长笔画开张,纵向的笔画相对较短。
所以即使没有横向的长笔画的文字,也会主观的通过结构的拉伸,夸张处理成横阔的形态,使文字的姿态显横势。
如“豫”、“欣”、“路”、“克”等字。
横张的字势放在现在来审视,虽不及后世唐楷那般规矩平正,却有着另一种极尽自然的书写状态,呈现出左右欹侧的姿势。
查阅魏晋简牍、文书残纸上也经常有这类写法,这应该是楷书形成之初还没有完全脱离隶书字态的原因。
2.上松下紧,重心下移锺书的结构与唐楷不同,上松下紧,重心偏下。
这个特征在《荐季直表》中尤为明显。
“守”字宝盖头比例偏大,点画较重。
寸字缩小藏在部首里面;还有“荒”、“县”、“得”等字,上半部分结体疏朗,下半部分比较短促,紧凑,重心往下半部分偏移。
这种结构相比唐楷的法度严谨端庄,更突出了性情稚拙。
3.部分笔画简化小字难在阔绰而有余,钟繇有意在书写过程中简化省略部分笔画,使字内部的笔画空间有大小变化显得意趣横生。
点画连带,先后呼应,行书笔意初步形成。
4.结构穿插位移结字打破了左右高低结构的平均呆板,方正中又存有错落,夸张对比效果,重新解读结构趋势。
圣字左边耳字宽博为主笔,王字偏右托口字。
钟繇《荐季直表》高清放大!

钟繇《荐季直表》⾼清放⼤!
▲钟繇⼩楷《⼒命表》
《⼒命表》,三国魏⼩楷法帖。
钟繇书。
⽂凡⼋⾏。
真迹久佚,仅有刻本传世。
见于《伪星凤楼》、《泼墨斋》等从帖中。
书法古雅、研美,是著名⼩楷法帖之⼀。
▲钟繇⼩楷《⼒命表》局部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是楷书(⼩楷)的创始⼈,被后世尊为“楷书⿐祖”。
▲钟繇⼩楷《⼒命表》局部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钻研学习钟繇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锺繇--小楷《荐季直表》《荐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翻墨本墨迹本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
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
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
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
幸有一照片留存。
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有人认为系唐人根据原本所摹,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但属“伪好物”。
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
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
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
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
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
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
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的发现传世的中国书法墨迹,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有一件,光辉夺目,极为人注意,这就是锺繇的《荐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宫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张光宾先生的《李倜与陆柬之书文赋》一文,张先生在开文一开始就感概地∶“当南宋末即元朝初年(十三世纪晚期)先后出现几件传为曹魏即唐人的法书墨迹,对当时好古博雅的人士曾引发不同层面的启示。
其中一件对元明以后书法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魏锺繇书荐季直表》。
这件直传到清宫廷,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至今下落不明。
另一件为《唐褚遂良书倪宽赞》,至今还是故宫博物院的法书珍藏。
两件墨迹,十四世纪以后,一直流传在民间,又多次为汇帖所摹刻,流传颇广,特别是《荐季直表》。
”张先生是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的专家,著作甚丰,其《中华书法史》一书,是博大精深的论着,但该书所附锺繇《荐季直表》,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识如张先生者,亦无缘见《荐季直表》一面。
其实,抱此恨者何止张先生一人!早在张先生前,香港书谱社故社长李秉仁(将芬)先生亦曾浩然长叹,其辞见《书谱》一九七六年总第十期《锺繇荐季直表真迹得失》一文中∶“春节期内,偶与李启严先生及饶宗颐教授见面,谈起裴景福论其收藏的《荐季直表》真迹一事,都为此一剧迹的亡失而惋惜。
回来后,试检日本平凡社的《书道全集》,因素知日本书法界收罗锺繇的材料很是齐备,在《书道》第三卷果然有影印这表的真赏斋刻本,这已是难得一见的所谓‘火前本’了。
可见此表的真迹确于甲子年(一九二四年)景福先生的《书画录》写成后,始告亡失的了。
”该期《书谱》,编有《锺繇书法集》,全是拓本,《荐季直表》即用真赏斋本,亦属无可奈何的事。
王壮弘先生和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约四十五年前,王壮弘先生购得一部《壮陶阁法帖》初拓本,乃裴氏旧物。
他逐一检阅,发现某册中夹有照片一帧,初不经意,及仔细审阅,不觉大喜过望。
原来这张照片,所摄的竟是锺繇《荐季直表》墨迹!这幅照片的拍得清晰,标准,质量非常好,字迹工准,曝光正确,为我们留下了《荐季直表》真迹的原貌。
直至今天,世间所知《荐季直表》的照片唯此一帧。
王壮弘先生得此照片,非常高兴,非常宝贝,很小心地保存起来。
十年文革中他的其他集藏尽数散失,奇怪的是这幅照片如有神护,一次次地逃过了劫难,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1984年12月,上海《书法》杂誌要找一件魏朝的名作印在书法爱好者的年历附页上,王壮弘先生时任《书法》杂志编辑,考虑再三,就选楷书第一的《荐季直表》,此照片才第一次公开于世。
照片一公开,在书法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今所有的刻本,没有一种可与照片相比的。
钟繇与《荐季直表》钟繇书迹流传至今号称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为:《宣示表》、《贺捷表》(亦称《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和《荐季直表》;“六帖”为《墓田丙舍》(简称《丙舍帖》)、《雪寒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长风帖》;“三碑”为《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
这些均为刻本,而且真假与否不甚可靠。
事实上,三碑均无明确署款,唯有宋人张稚圭在石刻题记中说《乙瑛碑》是“后汉钟太尉书”。
但是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推算下来,钟繇那时年方3岁,肯定绝无书写此碑的可能。
其它二碑亦皆系牵强附会之说,并无确凿证据。
而“六帖”之中,除《还示帖》、《丙舍帖》二者书体相近,其余四帖均属辗转临摹之作,面目全非,有人认为是王羲之父子临本,亦未可知。
《丙舍帖》、《还示帖》二帖用笔古雅简静,闲逸萧散,字体疏朗,是楷书之上品。
相较之下,似乎“五表”显得最有来历,艺术水平亦高,然亦并非全是钟繇手笔。
像著名的小楷作品《宣示表》,真迹早已流失,传下来的只是唐时所传王羲之临本(见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不过此帖临得极为高明,字势体态逼真,由此件作品,足可窥见钟繇当年的书艺风采。
此帖字形稍扁,结字雅致宽舒,隶书味颇重。
南朝梁武帝曾评此帖“形巧势密,胜于自运”。
至于此帖原本的来龙去脉,王右军曾孙王僧虔在其《书录》中记叙得甚为清楚:“太傅(钟繇)《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散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
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
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棺中,遂不传。
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王导系王羲之族伯父,此番史实乃王僧虔记录家事,按理比较真实可靠。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亦为后人临摹本,用笔尽管不及《宣示》精致内敛,但兴味意趣颇佳,也是好帖。
“五表”当中最为可信的尤数《荐季直表》。
此表不但点画朴茂,字法高古,字里行间毫无晋代之后书作习气,并且来源清楚,流传有绪。
《荐季直表》在唐宋时藏于宫内,先后经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帝王鉴赏,南宋时为权相贾似道所得。
后流于一僧人之手。
元代经过陆行直、袁泰等人之手,至明代初归沈石田,复为华夏收藏,曾被刻入有名的《真赏斋帖》内。
以后转入内府,明末在王世贞家,后又入清内府,乾隆帝曾将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之中,并题有“无上神品”、“书法鼻祖”等赞誉之词。
后来此表几经辗转,历经磨难,终于毁于一个无知小偷之手。
所幸此表损毁之前的收藏者安徽人裴景福曾拍摄一照片印样。
此照片后经王壮弘被编入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一书中。
通过《荐季直表》影印本,可概观墨迹原貌,此表高12.6厘米,长44厘米,共有小楷19行,计214字。
系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钟繇呈奉于曹丕的奏表。
上面盖满了历代的收藏印,可见其经手之多。
其中有著名的唐太宗“贞观”印、宋徽宗“宣和”印、宋高宗“绍兴”印、清高宗“乾隆真赏”印和宋代贾似道“悦生”葫芦印以及米芾、薛绍彭、沈周、王世贞、高士奇等众多著名书画家的印章。
《荐季直表》点画灵逸,清俊洒脱,沉稳洗练。
上承汉隶,下启唐楷,“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代陆行直语)。
诸家评述真是对其推崇备至。
钟繇小楷与后来的王羲之小楷颇有不同,字形较扁,富有隶书意趣,看上去古雅、淳朴。
布局大小相间,疏朗自然,虽参差不一但体格严谨,与晋代书家萧散简淡的艺术风格迥然有异。
故后世多以“古雅”来评论他的作品。
刘熙载《艺概.书概》谓“钟繇茂密,然茂密正能走马。
”“其书之大巧若拙,后人莫及”。
“繇书如圣德君子,容貌若愚。
”从钟繇的作品来看,这些评语还是比较切中实际的。
钟繇书法的特点正在于看似很敦厚朴拙,实则藏秀于中。
此种蕴籍含蓄之书风恰恰就是张怀瓘每每称颂的“古雅”、“幽深”,是天然之美的显露,与二王书风有所区分,也从中反映出了书法到东晋在美学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临《荐季直表》的体会《荐季直表》是魏三国时期钟繇的代表作品之一,楷书,写于黄初二年,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全文210字,其字形微扁,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章法错落,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趣。
此表结体法度虽不如晋唐森严,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荐季直表》刻本版本众多,但以明代无锡华氏所刻《真赏斋帖》的版本为最好,其他刻本略逊。
临《荐季直表》体会1、掌握全帖风貌。
该帖字数不是很多,所以在临习前,需要做好读帖和节临这两个环节。
读帖,即把整个帖大概的风貌了然于心,《荐季直表》处于楷书的雏形,笔画仰俯变化多端,结体扁平而无定法,全帖字距紧密行距疏朗,得率意天真,以拙趣为美。
节临,就是临帖中几字或几行来增强手感,通过节临来体会用笔上的笔断意连,在临习中尽量写出些隶书意味,方显字的质朴和古拙,长期坚持读帖和节临,对帖的笔法和结体能达到渐入佳境。
2、抓住主笔不放。
主笔一个字的主心骨,此帖中的“言”、“安”、“贵”、“奇”、“素”、“事”等字的长横就格外引人注目,抓住这些字的主笔,也就掌握了此帖的一个基调,即横长竖短。
3、粘住细节不松。
此帖中的不少字值得玩味,如“略”字,左边的“田”部,用横折钩代替了下面的一横,中间的“十”字竖划取斜式;“关”字的横折竖钩,“廉”字的左撇写得厚重有力,与字的本意天然地溶为一体;“爵”、“授”字的三点笔断意连,左顾右盼,写得极为活泼可爱。
在临习时,要注意必须忠实于原帖,既要理解全帖的大特点,又要在细微之处做到一丝不苟。
4、上追汉隶求古。
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三国时期,隶书成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主流。
当他创新写楷书时,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其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因此,我们在临习此帖时,不妨去探寻一下汉隶中笔划严谨丰腴、朴厚灵动一类的碑帖,比如《张迁碑》、《史晨碑》等,对临习钟繇楷书是大有裨益的。
钟繇《荐季直表》临写体会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汉末举孝廉,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安陵侯,故后人称“钟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