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8单元 第3课时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第3课时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目标要求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1)AB段——静息电位:主要是因K+顺浓度梯度外流所致,达到平衡时,膜内K+浓度仍高于膜外,此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B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因足够强度的刺激导致Na+通道打开,引起Na+顺浓度梯度内流,达到平衡时,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最终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因K+外流过多导致此时膜内外电位差值大于初始静息电位差值。
(4)DE段——恢复为初始静息电位,从而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延伸应用若某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及局部电流如下图所示,请判断其兴奋的传导方向分别为图1向右传导,图2向左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的结构和类型特别提醒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易错提醒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提醒(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5)类型及机理①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
②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知识梳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高三生物一轮-神经调节之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 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填“A”、“C”或“E”)。除乙酰 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 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 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 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 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1)C 能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Ca2+ 兴奋
Na+
突触后膜电位逆转
突触前膜
① ② ③为“胞吐”,耗能。 突触后膜形成局部电流 一次兴奋只诱发一次递质的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本身并未进入后膜以内。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以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这决定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静息电位 K+外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 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 ② 特点:双向传导、等速不递减
刺激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传出 神经 → 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性递质) Ca2+通道 Ca2+ 突触前膜电位逆转 前膜Ca2+ 通道打开,Ca2+内流 Na+通道 Na+ 递质受体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后膜Na+ 通道打开,Na+ 内流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不活跃 → 显著活跃 1、兴奋:
(电位逆转)
2、静息电位: ① 状态:外正内负
K+通道 外
② 产生原因:K+ 外流 ( 不耗能)
刺激
K+低
Na+通道
Na+高
mv
动作电位 Na+内流 K+外流
内 外
K+高
K+高
Na+低
0 膜外
A 电流表
K+低
-60
Na+内流
3、动作电位: ① 状态:外负内正 ② 产生原因:Na+ 内流 (不耗能) ③ 恢复的原因:K+ 外流 (不耗能) 出去的K+ 吸收进细胞 耗能 (逆浓度梯度) 进入的Na+ 运出细胞
07兴奋与动作电位_07兴奋的传导

兴奋与动作电位兴奋的传导兴奋的传播——传导与传递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称为传导。
兴奋在细胞间传播,称为传递。
无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机制:局部电流学说在兴奋部位产生的电位差又刺激相邻部位,在二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阈值便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
特点:a. 双向性;b. 不衰减性(全或无)髓鞘区特征郎飞结特征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的意义减少能量消耗;提高传导速度(空间常数大)。
只有一层轴突膜,局部电流引起的去极化容易达到阈电位;电压门控Na +通道密集,阈电位低。
多层膜包裹,电位差平均分散;电压门控Na +通道稀疏,阈电位高。
神经纤维冲动传导的特征1.完整性(结构和功能);2.绝缘性;3.双向性;4.“全或无”性(单根纤维);5.神经干动作电位表现出有数个波峰,称为复合动作电位。
6.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传导速度直径增大快有无髓鞘(有) 快髓鞘厚度(厚) 快温度↓慢(V冷血动物< V温血动物)速度快的超过每秒100米,速度慢的每秒不到1米。
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24.6-38.4m/s神经纤维的分类1. 根据电生理的特性分类(主要是传出纤维)根据传导速度,分为A, B, C 三类2. 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主要是传入纤维)分为Ⅰ,Ⅱ, Ⅲ , Ⅳ四类Herbert Spencer Gasser(1888-1963)Joseph Erlanger(1874 –1965)神经纤维功能的研究1937年《Electric Sings of the Nervous Activity 》Thanks!。
神经调节(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神经调节能够将外周感受器接受 的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
递到中枢进行识别。
运动控制
通过神经调节,可以控制骨骼肌的 收缩和舒张,实现各种运动功能。
腺体分泌调节
神经调节能够控制各种腺体的分泌 活动,如唾液腺、汗腺等。
参与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
学习过程
神经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通过不断刺激和强化神
兴奋传导特点
兴奋传导具有不衰减性、双向传 导、绝缘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等特 点。
神经元之间连接方式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之间通过释放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的连接方式。
电突触
神经元之间通过电紧张电位的局部电流进行信息传递的连接 方式。
突触传递过程与机制
01
02
03
突触前过程
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 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 流,触发突触囊泡出胞, 释放神经递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过程容易受到多 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酸碱度 、药物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纤维的膜 电位、离子通道的活性等方式来影响 兴奋的传导。
具有可塑性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其传导效 率和特性可以受到学习和记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可塑性使得神经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实 现更加复杂的生理功能。
经元之间的联系,形成记忆。
记忆储存
长期记忆的形成和储存需要神经 调节的参与,通过改变神经元之 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可塑性来实
现。
认知功能
神经调节还参与各种认知功能, 如注意力、思维、语言等。
促进内分泌系统正常工作
内分泌腺控制
生物复习教案:专题考点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错误!基础点1 兴奋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②过程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注意点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与类型:错误!(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去向①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②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重难点1 膜电位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2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1)曲线表示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2)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3)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 +内流.(4)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静息水平。
3 突触中兴奋传递图解解读(1)图示(2)解读①图示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
②箭头处给予刺激,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但a处不能检测到.③此图示可用来考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注意点突触和突触小体不同(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 课件

例4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 传导的
√B.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三、实验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验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反应,同 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 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验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 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 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 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 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 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 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因此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向右), 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 传导,因此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
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 (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 “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 连的为传出神经。 4.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 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 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兴奋传导方向:双向 动作电位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 刺激 电位差 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______ 相同 ,
(外负内正) (外正内负) 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
未兴奋部位
局部电流
相反
例1:看图填空
刺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轴突—树突 轴突—细胞体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 3)信号转换形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特点: 单向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前膜 Na+ Na+ Na+ Na+
突触间隙 Na+ Na+
突触后膜
突触后神经元
小结:比较兴奋的传递与传导
比较 项目
信 号 形 式 传 导 速 度 传 导 方 向
D
)
A.刺激 a 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 2 次 B.刺激 b 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 1 次 C.刺激 c 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 2 次 D.刺激 d 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 2 次
下图表示某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
正确的是(
A)
a c b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 电位变化
刺激
小视频:生命的奇迹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考点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高考指数:★★★★★ 考纲 考情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3.人脑的特有功能 Ⅰ Ⅱ Ⅱ
1、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 2、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 神经元间传递的联系和区别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 信 号 快 双 向
慢
单 向
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 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变式巩固 P165 角度 2 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3.将甲、乙两个微电流计的两极按下图所示接在功能完好的 神经元(纤维)上,在 a、b、c、d 四个实验位点给予适宜强度的 电刺激,下列有关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处 b处
外正内负 (1)a处电位分布情况是: ___________ (2)受刺激时b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3)受刺激时b处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 (4)受刺激时b处膜内电位变成 正电位 。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发生兴奋或抑制
箭 毒
作业布置:优化方案P164 5
从葛藤科植物浸出液制造出来。 与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竞争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 箭毒进入人体内环境会有什么后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药-敌敌畏
强烈地抑制乙酰胆碱酶的活性,使乙酰 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不能分解。 敌敌畏为什么能杀虫?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P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2.根据下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 回答相关问题
+ K a点——静息电位, 通道开放; + Na 动作 b点——0电位, 电位形成过程中, 通道开放; + bc段—— 动作 电位, Na 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 静息电位(Na+K+泵维持)。
变式巩固 P165
•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 →Na+内流→外负内正
协助扩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P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刺激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 刺激 (外正内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P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优化P160 研析教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电信号
,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 (4)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关系
• Na+-K+泵 主动运输 使K+浓度内>外、 Na+浓度内<外 • 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 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 →K+外流→外正内负
2.(2018· 长沙调研)如图所示,在神经纤 维上安装一电位计,两个电极都放置于神 经细胞膜外侧。当刺激 A 处后,检测到的 神经电位变化应是如图中的(
D
)
+ a (1)
+ b a
(2)
+ b a
+ (3)
b a
+ (4)
+ b
归纳小结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
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
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归纳小结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2)在突触间
(1)刺激b点,电流计如何偏转?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电流计如何偏转? 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和 突触后膜 组成。 ②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