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1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四、课时分配 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新课第一网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课本P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1.1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

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生物初中实验教案

生物初中实验教案

生物初中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
1. 显微镜
2. 盖玻片
3. 酵母菌液
4. 玻璃片
5. 小刷子
实验步骤:
1. 将一滴酵母菌液滴在玻璃片上。

2. 用盖玻片将酵母菌液覆盖,并用小刷子轻轻敲打盖玻片,使细胞均匀分布。

3. 将盖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4.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观察酵母菌的结构特征,如细胞大小、形状、细胞壁等。

5. 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酵母菌结构特征。

实验设计:
1. 实验前老师要向学生解释酵母菌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酵母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酵母菌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3. 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彼此观察到的不同点,加深对酵母菌的理解。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避免损坏设备。

2. 酵母菌液不可接触眼睛和口腔,避免意外中毒风险。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台和实验用具,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评价方法:
1.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对酵母菌结构的理解和观察能力。

2. 可以结合课堂小测验或观察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评价。

扩展实验:
1. 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浓度的酵母菌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中酵母菌的结构差异。

2. 可以让学生观察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酵母菌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积极探索生物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藻类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2)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

2、教学重点:(1)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海带、紫菜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点。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根的生长和茎的生长;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以及水运输的结构特点;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4)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来源,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呼吸作用;(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难点:(1)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2)藻类植物的特征;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3)花的结构;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4)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5)植物的呼吸作用;(6)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7)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初中生物的家庭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的家庭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的家庭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1课时教材:《初中生物实验手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种子萌发的条件2. 家庭实验的操作步骤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询问学生对种子萌发条件的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强调种子萌发的重要性。

二、实验介绍(5分钟)1. 教师介绍家庭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解释实验原理。

2. 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定数量的种子和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观察与记录(10分钟)1. 学生观察种子萌发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准备进行结果分析。

五、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的实验操作。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实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能力的强弱。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资源:1. 种子、实验器材等。

2. 实验指导书、观察记录表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在实验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确保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及时纠正错误。

3. 教师在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年级生物下教案5篇

八年级生物下教案5篇

八年级生物下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生物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生物下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生物下教案1体验皮肤的温度觉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

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

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实施方案: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热水温水右手感觉热冷左手感觉冷热现象分析:(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一)知识结构体系(二)教材分析: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学生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玻璃盖片、洋纱、尖筒、显微镜玻璃片擦拭纸、酒精(或其他清洁液)。

实验步骤:
1. 将干净的玻璃片涂上一层适量的洋纱水溶液。

2. 用尖筒将一小滴洗净的腮腺细胞悬液滴在玻璃片表面。

3. 用玻璃盖片轻轻盖住腮腺细胞悬液,并轻轻压实,使细胞扩展均匀。

4. 将制好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上,用低倍镜观察初步的细胞结构。

5. 逐渐调节显微镜的倍数,观察更加细微的细胞结构。

6.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和颠倒。

2. 使用显微镜时要保持稳定,避免晃动和震动。

3. 观察细胞结构时要注意调节光线和对焦,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显微镜和玻璃片,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干净。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腮腺细胞的结构,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组成部分。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的胶质基质,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和保护结构。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功能,相互配合实现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思考问题:
1. 为什么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2. 细胞的核和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3. 细胞结构的不同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实验延伸:
可以观察其他组织或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比如植物叶片细胞或动物红细胞等,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特点。

也可以进行染色实验,观察细胞内部的细胞器和分子结构,深入探讨细胞的微观世界。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理解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中的重要性;- 能够分析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机制;- 能够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中的重要性。

2. 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一张有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光合作用的了解程度,并激发他们对光合作用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20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老师分步骤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光合色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等;- 老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复述重要的步骤和关键词。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老师进行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演示,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的原理和机制。

4. 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设计并完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理;- 学生小组之间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比较分析。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讨论的结论;- 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概括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提出有关光合作用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

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看书、填表 温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

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关键因素是什么?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通过饲养家蚕等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课前准备教师:组织部分学生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观察、思考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部分学生表述交流 看书讨论 得出结论 课后实验?热身:昆虫知识竞赛,蜻蜓点水与生物的哪种行为有关?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知了为什么要蜕皮?等引出课题。

以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

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对其中的错误不做纠正,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蚕发育过程的录像或幻灯片,看后修正和完整描述蚕发育的一般过程,或者将书上的图片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点拨指导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观察蝗虫等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如蝉的一生,黑暗和光亮处的对比;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灯,引导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从昆虫生殖发育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侧面,应该关注和自觉保护昆虫的多样性,保护昆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活环境。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教学设计图示: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的原因和类型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

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

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

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

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过程与方法?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3、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