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主持人

合集下载

非常感谢主持人精彩的主持

非常感谢主持人精彩的主持

非常感谢主持人精彩的主持
1. 说到知性魅力,就不得不提到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

夸赞主持人的句子
2. 经纬的微笑是她最大的特点,不论在电视里还是网上照片中,无不是微笑面对的形象,实实在在让观众们体验了一把微笑的魅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爱电影的阳光女孩。

3. 涂经纬自主持《中国电影报道》来,以其亲切大方的主持风格,在众多娱乐节目主持人中独树一帜,受到了观众、媒体以及活动主办方越来越多的关注。

4. 因为她的笑容始终明亮,快人快语、充满激情的主持风格,很快成为最有观众缘的主播,有不少观众甚至发出了“娶妻要娶欧阳夏丹”的感叹。

5. 对于一个真正的播音员,必须突破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障碍,带着情感在电视探索之路不断前进,海霞不负众望。

如今,海霞已播了不计其数的新闻,无论台下有多疲惫,一旦坐在镜头前,海霞永远是神采飞扬、光彩照人,因为她知道面对的不是几台摄像机,而是上亿的观众。

许戈辉非主流女人婚恋之旅许戈辉简历

许戈辉非主流女人婚恋之旅许戈辉简历

许戈辉非主流女人婚恋之旅许戈辉简历前言许戈辉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她的职业经历、婚姻生活等方面都非常引人注目,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非主流女人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许戈辉的个人简历和婚姻生活进行介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个人简历许戈辉是1976年出生于安徽淮南市,是一名女性。

她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后来在北京工作,成为了一名新闻主持人。

她曾先后在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担任主持人,深受观众喜爱。

在职业生涯中,许戈辉所获得的奖项也非常丰富。

她曾多次获得由中央电视台颁发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此外,许戈辉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曾经参与多项公益活动,如“教授爱心班”、“小桥流水爱传递”等。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

婚姻生活许戈辉的婚姻生活也曾经备受关注。

她的前夫是当时的国内知名主持人何炅。

这段婚姻一度非常幸福,两个人的关系也被视为是娱乐圈中的一段佳话。

然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两人最终走向了分手,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在许多人看来,许戈辉的婚姻生活和她的个人形象一样,也是非常不同寻常的。

许戈辉一直认为,女人不一定非要依靠男人才能过好生活,而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她的这种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支持。

最后许戈辉的事业和生活,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和值得借鉴的案例。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不一定非要依赖男性才能过上好的生活,而应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女性能够像许戈辉一样,在事业和生活中都取得更为出色的表现。

评价主播的好词语

评价主播的好词语

评价主播的好词语1.区别于其他国内女主播较为朴素的一面,章艳的形象十分时髦艳丽,与央视二套的国际化频道定位可谓相得益彰。

2.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

3.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

4.说到知性魅力,就不得不提到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

5.密集的资讯,准确而不乏幽默的点评,使得这个每天最早的栏目受到各阶层和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欢迎,而欧阳夏丹那轻松、自然的主持风格,以及她那总是一脸灿烂的微笑,使得她成了千千万万观众每天清晨起床后接受的第一缕阳光!6.10. 因为她的笑容始终明亮,快人快语、充满激情的主持风格,很快成为最有观众缘的主播,有不少观众甚至发出了“娶妻要娶欧阳夏丹”的感叹。

7.11. 个头不算太高,但已够标准;长得不算漂亮,但很有气质;声音不算响亮,但蛮有磁性;性格不够完美,但始终展露着灿烂的笑容……北京奥运会的直播节目,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叫做欧阳夏丹的央视女主播。

8.12. 通过央视的平台胡蝶美女主播人气爆棚,大有追击老牌的趋势,论坛、贴吧,无不见胡蝶的身影,或许这就叫做美女主播的力量。

9.13. 第一次看到胡蝶主持央视新闻节目的观众一定惊叹于她的美貌。

这位酷似影视明星范冰冰的美女主播,让央视晨间新闻节目《朝为天下》又多了一个观看的理由。

10.14. 端端如今以端庄优雅的气质和沉稳内敛的谈吐,成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当仁不让的美丽女主播之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端端还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学位,的确是美丽与智慧并重。

王端端以一头清爽的短发、鲜红的外衣、甜美亲切的笑容,扑闪着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1.15. 宁远。

四川地震让大家记住这个省级卫视的女主播,她对灾区人民流下的泪水与她本身的美貌完美结合在一起,感动了所有人,她的成功在于让人知道外貌美和心灵美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新闻调查——天价医药费文稿

新闻调查——天价医药费文稿

新闻调查——天价医药费(文稿)主持人:去医院看病,对很多人来说,都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尽140万,平均每天花去两万多。

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旁白: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了一百三十九万多元的住院费。

高额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富秀梅(患者翁文辉的妻子):真是老头这死,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我没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我心跳马上就加快。

旁白:在老伴住进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医院给富秀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买药和交钱。

富秀梅:六点钟不打电话,七八点钟护士长打电话,交钱,每天,开始6月1号、6月2号两天交了十八万块钱,3号马上就通知交钱。

当时我们为了救人,根本就没想别的,从此以后就每天交五万块钱。

每天,第二天早早地又要交钱。

旁白:67天住院时间,他们一共向医院缴纳了一百三十九万七千多元,平均每天将近两万一千元。

富秀梅:我们从来没有欠过医院一分钱,只要他提出这个要,不管是多贵,我们都是想尽办法。

就是你要从他身上割肉,我都得让他割。

为了给老头治病,是不是。

旁白:翁文辉夫妇以前都是中学教师,自己远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看病。

父亲的医药费主要是他们经商的大儿子翁强承担。

记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如果从做儿女的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或者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意义。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探究——以《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例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探究——以《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例

寻 、报道 特点 ,又 具有 特定 的特 点 。它 才能 完美 地掌 控好 一档 电视 新 闻节 目进 还要求主持人具有 “ 记者”特性 ,如 《 新 程 ,顺 应 观众 和媒 体发 展 的双 重选 择 , 闻调 查 》主持 人 ,他 们有 别 于一 般意义 促使 节 目在符 合 受众 接受 心理 基础 上 , 上 的主 持人 。 电视 新 闻主 持人 ,不仅要 带给 观众 更好 的新 闻体验 ,探寻 新 闻事 对新 闻事实 信息 进行 编采 ,掌控 好新 闻
件 的真实 故 事 ,促进 电视新 闻节 目的更 事 实 的播报 ,同时 ,他们 还 是新 闻事 件
好更快发展 。 基 于此 , 本文 以 《 新 闻调查 》 的见证者。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主持人 节 目主持 人 为例对 电视新 闻节 目主持 人 要 以主持和采访为 己长 ,同时, 集编 、 采、 的职业素养进行探讨 。 播 于一 身 ,具 有高 度融 合 的节 目报道 意 1 电视新 闻及其主持人职业素养概要 识 ,所 以与一 般 节 目相 比,对 电视新 闻 1 . 1 电视新 闻概念 主持人 的职业素养有更 高的要求 嘲。
闻节 目的进一步繁 荣与发展 。
关键词 :电视新 闻;主持人 ;职 业素养
当前 ,随着各 种新 兴 媒体 的繁 荣发 闻性 的节 目形 式 和 内容 报道 的总 称 ,也 从 “ 质 ”的方 面 将节 目做 大 做强 ,进 而 展 ,媒 体行 业之 间 的竞 争 日益激 烈 ,尤 是当前各地电视台节 目的主体与骨干 。 其 是 面 临 “自媒 体 ”时代 的挑 战 ,人 人 1 . 2 电视新 闻主持人界定及特点 都 是 新 闻事件 的传 播者 ,不再 受 限于 电 电视新 闻主持 人 ,仅 从 字面 来看 , 树立起 主持 人在 受 众心 中 的 良好形 象 , 推广新 闻节 目品牌 】 。如 《 新 闻调查 》 现

中国十大知名女主持人排行榜

中国十大知名女主持人排行榜

中国十大知名女主持人排行榜对于很多观众来讲,他们凭借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强大的现场控制力,让一个节目能够运作的有声有色。

有些人成就了一个节目,也有些人就成为了一个电视台的台柱子,他们就是主持人,高端营销推广平台鹿豹座就来盘点一下国内知名的女主持人名单,看看她们是否是你的女神。

1.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

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并于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之后赴美深造,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获国际事务硕士学位;之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开创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截至2014年已访问过全球700余位人物,在全球华语观众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2000年,创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

2005年,杨澜创办了《天下女人》。

2008年应邀出任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形象大使,代表中国做申奥陈述,后参与主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还担任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全球形象大使。

亦被聘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

现还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位中国形象大使、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全球形象大使和美国林肯中心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

2013年5月在纽约佩利媒体中心被授予女性“开拓者”荣誉,成为首位MAKERS项目“开拓者”奖项的非美国本土获奖者,以及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2015年7月任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总体策划及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2.董卿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出生于上海。

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99届本科班和华东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研究生班。

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

1994年到浙江电视台工作,开启其主持生涯。

1996年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工作,1998年因主持《相约星期六》受到观众关注,开始小有名气。

1999年到上海卫视任节目主持人。

新闻主播的主持风格

新闻主播的主持风格

新闻主播的主持风格——王志尽管远不能与美国著名电视人默罗所创办的同名访谈节目相提并论,王志主持的《面对面》仍然不失为一个颇具个人风格的电视栏目,作为主持人,王志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被部分观众所认可的“质疑”风格。

从湖南台到中央台,从《东方之子》到《新闻调查》再到《面对面》,王志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具有丰富的历练和经验,同时他依托的是中央电视台这个具有相当可信度的平台,因此具备构成高可信度的种种条件。

王志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这突出表现在他的采访能力,他对各种采访技巧应用得得心应手,“接下来呢?”,“是这样吗?”“为什么呢”,问题接得非常紧,互动式提问、假设性提问、反面提问比较多。

他还注意提问背景、细节、假设性的提问、反面的提问,用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去探究对方的心灵深处。

另外,王志比较善用体语:身体微微前倾、偏着头、皱眉、在提出尖锐问题时起缓和作用的笑声、手势、谈话过程中有意的停顿等。

王志惯用的这些体语往往传达了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一些含义:质疑,发难,思考,同情,期待,等等。

谈话节目往往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这是因为主持人的作用和价值在谈话节目中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显示,反过来讲,即主持人的优劣成为谈话节目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劝服更加奏效。

对于主持人来说,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主持人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

王志早期主持的几期《面对面》的成功也引证了这一理论,在对“抗非”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专家的系列采访中,王志几度落下眼泪,令观众为之动容。

但是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从整体来看,王志的主持风格过于冷静、理性、克制,仿佛总是置身事外,明显缺乏这种情感的流露。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曾经针对王志在节目中理智有余情感不足的问题说过:“主持人作为一个公众情感的代言人、作为公众价值观念的代言人,有很多的地方能表现出自己应有的一些情趣。

”“情感流露同样是构成一个主持人魅力的很重要的东西,在节目里不一定从头到尾都是喜怒不形于色,这个不一定好。

柴静的主持风格

柴静的主持风格

柴静的主持风格柴静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历任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主持人,cctv 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出镜记者,《24小时》主持人。

柴静本人,相貌平平,绝对与美女称谓无缘,但柔顺飘逸的黑发,却令人眼馋。

主持节目语言犀利,思维敏捷,是目前新闻界炙手可热出镜记者,央视大腕级人物,不可多得的才女。

喜欢柴静的主持风格和她的胆识,特别是在非典爆发的时候,她敢做很多主持人不敢做的事情,到一线采访非典病人和医生;喜欢她柔顺的黑发,喜欢她咄咄逼人酷似王志的主持风格,更喜欢她辛勤码字,苦心经营的博客文字,她是唯一用极其朴素的语言,袒露深刻思想的主持人;新闻调查的节目要求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而柴静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挖掘出被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她睿智,犀利和敏锐,是一个敢说真话的记者。

关于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品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

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导“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栏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

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

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

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

“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

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

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是要靠沿着水流的走向和急缓向前推进。

那么这种比喻放在《新闻调查》的具体操作环境下则表现为———调查是开放式的,总会有大量在新闻现场的新发现使得调查过程不断为之调整,有时即便在调查开始之前会对报道内容有所假设,但是仍要带着假设去经过一一求证后才能作为结论在节目中体现。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工作期间,于2004年与同事合作编导了曾获得该栏目组2004年第三季度银奖的《河流与村庄》节目,这期节目所报道的主要事件就是位于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频发的现象。

摄制组初抵黄孟营村后,由村支部书记带领对村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在当地高发的癌症多以消化道癌症为主,于是到卫生部门请教专家,得知消化道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与空气和饮食有关,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回到村里展开调查。

在排除了空气和食物的可能性之后,将目标锁定在了村民的水源上。

采用样本调查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几户村民家中的井水水质进行了调查,为了确保化验结果的客观性,将抽取的水样交由安徽省阜阳市的卫生防疫站进行化验,而化验结果显示村民的饮用水中含有比较高的致癌物质。

而致癌物质的来源又是何方?摄制组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主持人长江到村里的坑塘沟渠以及村旁的沙颍河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最后用科学的证据有力地证明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根本原因是来自淮河水的污染。

在整个过程中,主持人长江也是和观众一样,在最终的证据出现之前,对整个事实存在着诸多未知因素和假设,整个调查过程是在一步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以层层剥笋的形式进行和展现的。

用《新闻调查》前任制片人王坚平的话讲,这是一种“顺藤摸瓜”式的调查行为,而主持人的调查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在全部调查行为完成之前,结论永远保持着未知的神秘感,一切的谜底只能靠主持人在现场一个又一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现和验证去逐层解开,这就是所谓的“漂流式调查”。

那么,主持人完成“漂流式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形成观点并传播信息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全息互动的过程———主持人、采访对象和受众三个基本要素都在以“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完成着大众传播。

主持人完成传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地按照既定预案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在整个过程之中以开放的状态不断地接收各种反馈,并依据这些反馈调整着调查的路径与方式。

因此,对于主持人的这个“漂流式调查”过程,我们可以用上世纪中叶盛极一时的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W iener)所创建的“控制论”观点来分析。

控制论是一种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之上的。

控制论认为,“反馈是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

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信宿)对于信源(传播者)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反馈允许一个信源逐渐地自我修正一系列信息的效果,使得他们越来越接近为完成其意图所必需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制作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主持人在现场进行调查活动所获取的反馈便直接使得他作为一种信源(传播者)能够及时地依据反馈来调整以后的行为。

在《河流与村庄》这期报道里,就在主持人在现场的调查还未结束时,安徽省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对于《新闻调查》所提供的来自黄孟营村地表水水样的化验结果为调查提供了反馈。

这份化验结果表明,水样的氨氮含量不高,而化学需氧量(COD)却很高。

由于氨氮和化学需氧量都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二者出现了不同的反映。

于是,主持人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地调整了调查的路径,从专家处获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是反映水污染的最主要指标。

COD可以反映水中有机物、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污染情况,而氨氮则可以反映出水中新近的有机物污染状况。

于是,主持人又经过调查后发现,由于两年前村民为了防止泛黑的沙颍河水流入村内沟渠污染水源,曾经自发地堵住了沙河污水流往村里干渠的入口,因此在报告中显示出的氨氮的指标并不高,而COD的指标却非常高的这一结果实际上表明了黄孟营村地表水在几年前曾受到过严重的污染。

因此,《新闻调查》主持人在角色行为方面最能与其他节目主持人相区别之处就在于他所进行的是一种对结果未知的“漂流式调查”,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主持人带领观众一同获取信息并对其验证真伪,同时也在保持一种跃动的思维状态去根据不断接受到的反馈来调整下一步的行为,力求不断地带动发掘出更多的事实细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事各方的观点与阐释,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这使得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易于接受。

二、深入现场的调查———从这里接近真相2000年,《新闻调查》推出了新的宣传语:“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新闻调查》,探寻事实真相!”从这条简短有力的宣传语中,《新闻调查》的栏目特点被很好地凸现了出来。

在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的诸多电视栏目之中,可以说只有《新闻调查》一个栏目是通过记者型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片头导语和片尾评论,并完全以新闻现场为主要依托来完成节目主体的制作与传播的;《经济半小时》、《法治在线》、《共同关注》等新闻资讯类栏目虽然也以现场报道的形式为主,但是中间常把镜头切回演播室穿插主持人串词,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新闻现场的有机性;而《焦点访谈》的节目主体虽然也完全以现场报道方式不间断地进行,但是在节目片头和片尾播报导语和评论的主持人与现场记者是截然不同的人,而且在《焦点访谈》中,报道人以人格化传播方式“出头露面”构建整期报道的节目并不多见。

在这个层面上,《焦点访谈》的现场报道人可以归入“出镜记者”,而《新闻调查》的现场报道人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记者型主持人”。

从《新闻调查》与其他新闻栏目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电视调查必须要在新闻现场中完成,电视新闻的深度就来自于对现场的深入挖掘。

同时,新闻现场是《新闻调查》主持人行使其角色的主要场所和依托,主持人的角色行为是要同新闻现场密切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我在现场”的主体意识。

在《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角色完全成熟之前,电视新闻中一直把在现场进行报道的人称为“前方记者”,直到今天在一些大型直播活动中还保存着这一称谓。

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或“前方记者”)和新闻现场之间的关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也是《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创始人孙玉胜认为,“现场是‘前方记者’存在的理由和定义性的内容,如果说前方记者是一个媒体进入新闻报道的符号,那么现场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符号,它是一个与‘前方记者’共生的概念。

前方记者行动的活性、存在的价值、报道的魅力都是在现场中形成的……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或者叫做‘标志性现场’”。

《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活动实际上就是主持人在一个个“标志性现场”进行挖掘所串联起来的,而事实上,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信息,只是需要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用心地去发现而已。

因此,在现代电视新闻界,专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电视新闻不仅仅是由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来,同时也是由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构建起来的。

从本质上讲,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的是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而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构建起的是电视新闻的传播逻辑。

这两者好比DNA的“双螺旋”结构,成为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深度报道中两条至关重要的逻辑表述主线,缺少任何一条,电视深度报道的表达就不够完整。

我们仍以《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为例,在现场调查之中,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支部书记王林生带领主持人长江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为她介绍村里的自然情况,当走过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时,长江蓦然间发现这条街道上竟然家家都有病患。

在这样一个片断中,这条随机走入的街道成为了该期节目中一个极好的新闻现场,而主持人长江就在与村支书边走、边看、边聊的走访过程中对现场有所发现———这条街道上无一例外地每一家都有癌症病患。

这个细节无疑成为了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一个有力的缩影。

来自于现场的信息直观地将黄孟营村的癌症高发情况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固然,节目也可以用解说词旁白或其他形式来表述这一信息,但毫无疑问,任何其他方式都一定没有主持人在现场交流的方式真实可信。

在这个情节中,观众是和主持人一同接受到的信息,主持人就成为了观众在新闻现场的“眼睛”和“大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