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主持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是要靠沿着水流的走向和急缓向前推进。那么这种比喻放在《新闻调查》的具体操作环境下则表现为———调查是开放式的,总会有大量在新闻现场的新发现使得调查过程不断为之调整,有时即便在调查开始之前会对报道内容有所假设,但是仍要带着假设去经过一一求证后才能作为结论在节目中体现。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工作期间,于2004年与同事合作编导了曾获得该栏目组2004年第三季度银奖的《河流与村庄》节目,这期节目所报道的主要事件就是位于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频发的现象。摄制组初抵黄孟营村后,由村支部书记带领对村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在当地高发的癌症多以消化道癌症为主,于是到卫生部门请教专家,得知消化道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与空气和饮食有关,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回到村里展开调查。在排除了空气和食物的可能性之后,将目标锁定在了村民的水源上。采用样本调查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几户村民家中的井水水质进行了调查,为了确保化验结果的客观性,将抽取的水样交由安徽省阜阳市的卫生防疫站进行化验,而化验结果显示村民的饮用水中含有比较高的致癌物质。而致癌物质的来源又是何方?摄制组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主持人长江到村里的坑塘沟渠以及村旁的沙颍河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最后用科学的证据有力地证明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根本原因是来自淮河水的污染。在整个过程中,主持人长江也是和观众一样,在最终的证据出现之前,对整个事实存在着诸多未知因素和假设,整个调查过程是在一步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以层层剥笋的形式进行和展现的。用《新闻调查》前任制片人王坚平的话讲,这是一种“顺藤摸瓜”式的调查行为,而主持人的调查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在全部调查行为完成之前,结论永远保持着未知的神秘感,一切的谜底只能靠主持人在现场一个又一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现和验证去逐层解开,这就是所谓的“漂流式调查”。

那么,主持人完成“漂流式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形成观点并传播信息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全息互动的过程———主持人、采访对象和受众三个基本要素都在以“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完成着大众传播。主持人完成传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地按照既定预案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在整个过程之中以开放的状态不断地接收各种反馈,并依据这些反馈调整着调查的路径与方式。因此,对于主持人的这个“漂流式调查”过程,我们可以用上世纪中叶盛极一时的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W iener)所创建的

“控制论”观点来分析。控制论是一种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之上的。控制论认为,“反馈是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信宿)对于信源(传播者)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反馈允许一个信源逐渐地自我修正一系列信息的效果,使得他们越来越接近为完成其意图所必需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制作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主持人在现场进行调查活动所获取的反馈便直接使得他作为一种信源(传播者)能够及时地依据反馈来调整以后的行为。在《河流与村庄》这期报道里,就在主持人在现场的调查还未结束时,安徽省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对于《新闻调查》所提供的来自黄孟营村地表水水样的化验结果为调查提供了反馈。这份化验结果表明,水样的氨氮含量不高,而化学需氧量(COD)却很高。由于氨氮和化学需氧量都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二者出现了不同的反映。于是,主持人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地调整了调查的路径,从专家处获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是反映水污染的最主要指标。COD可以反映水中有机物、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污染情况,而氨氮则可以反映出水中新近的有机物污染状况。于是,主持人又经过调查后发现,由于两年前村民为了防止泛黑的沙颍河水流入村内沟渠污染水源,曾经自发地堵住了沙河污水流往村里干渠的入口,因此在报告中显示出的氨氮的指标并不高,而COD的指标却非常高的这一结果实际上表明了黄孟营村地表水在几年前曾受到过严重的污染。

因此,《新闻调查》主持人在角色行为方面最能与其他节目主持人相区别之处就在于他所进行的是一种对结果未知的“漂流式调查”,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主持人带领观众一同获取信息并对其验证真伪,同时也在保持一种跃动的思维状态去根据不断接受到的反馈来调整下一步的行为,力求不断地带动发掘出更多的事实细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事各方的观点与阐释,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这使得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易于接受。

二、深入现场的调查———从这里接近真相

2000年,《新闻调查》推出了新的宣传语:“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新闻调查》,探寻事实真相!”从这条简短有力的宣传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