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轮复习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 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 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
(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 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 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 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1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

(赢在微点)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1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高效作业(二十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大连高三统测)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
“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
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B.国家实行商品专卖政策C.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由“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可知是长途贩运,故可知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专卖的信息,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没有涉及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排除D项。
答案 C2.(2019·威海高三模拟)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
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唐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能说唐代城市经济、政治功能分离,A项错误;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纽带,材料中运河沿岸的南北方城市都发展迅速,得益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还在北方,C项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
答案 B3.(2019·梧州高三模拟)《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秦国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B.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解析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中可以分析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C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阶层;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的对比,故排除D项。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非前谒。
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民间商贩的一个约定,其中包括团体的人数规模、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保存方式等,说明了此时期的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的史实。
答案:D2.(2013·烟台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材料意思是凡是当官的住处近王宫,不当官与种田的住处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处近市场,这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3.(2013·定州模拟)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C项与材料中“忌讳茴香(回乡)”不一致,且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中明清时期徽商忌讳经营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其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19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

第二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一、选择题1.(2011·无锡一模)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2.(2011·淮安模拟)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2011·宿迁质检)《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4.(2011·高淳模拟)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5.(2011·南通、泰州三模)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6.(2011·南通、泰州三模)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时作业提升练 六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演变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六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演变(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海南调研)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
这说明当时 ( )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需奔波数百里路”的信息可判定当时远距离贩运已经出现,故选A。
材料中没有提到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B可以排除;“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和“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D。
2.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这表明秦朝(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A正确;根据所学,秦朝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农本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故D错误。
3.《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
“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解析】选B。
“灯箱广告”说明夜间可以从事商业贸易,在此之前城中的贸易时间和地点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此时贸易时间限制被打破,故B正确。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古罗马
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 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民居的建造
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 两河流域
撑屋顶的栋梁 (1)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古代埃及 (2)_庭__院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1)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混凝土普及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 古希腊罗马 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3-4世纪时,集体住宅——__复__合__式__公__寓__出现
返回
落实
典题演练
(2022·烟台月考)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 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 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美洲 马铃薯
终身使用。
(2)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
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2.影响: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 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 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 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 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 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 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 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 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

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商业的需求很少 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解析: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排除D项。
答案:C2.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
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 A.长期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未出现长期的战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探究的主体应该是苏湖地区而非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指雇佣劳动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客商贩运”并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贩运兴盛,故D项正确。
答案:D3.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 600处。
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
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解析:题干未涉及“市镇”的具体位置,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市镇”而非“城市”,排除C项;早在先秦时期,城乡之间即已出现商品交换活动,排除D项;题干中的两宋时期,农村商业中心大量涌现的现象表明两宋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体现了乡村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