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 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 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
(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 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 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 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必背知识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必背知识点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一)原始社会1.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二)商周时期1. 工商食官。

2.职业商人出现。

3.最早的货币。

(三)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

2.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3.商人地位提高。

4.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四)秦汉1.重农抑商。

2.商业发展艰难。

3.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4.丝绸之路。

(五)隋唐1.重农抑商。

2.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3.都市商业。

4.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5.柜坊、飞钱、邸店出现。

6.丝绸之路。

7.市舶使专管外贸。

(六)两宋1.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商业环境宽松,打破坊市界限。

3.商品种类增多。

4.出现纸币交子。

5.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海运发达,商税成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7.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8.广告业繁荣和娱乐场所瓦肆。

(七)元朝1.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八)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

2.农副成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5.商帮出现。

6.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

7.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以宋朝为界限)(二)城市的发展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一益二2. 城市演变特点:(1)城市功能上:政治军事为主到商贸经济为主。

(2)政府管理程度上: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开始,商业性城市增多,规模扩大。

(4)城市布局:与经济中心南移相联系。

(5)影响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发展概况(二)方式1.正常的商人贸易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问题探究:1.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商人、货币(金融)、交通、环境、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讲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古代商业总趋势是不断发展,但比较缓慢,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前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经济的繁荣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主干梳理·理思路基础排查理一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某某、某某、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新兴大城市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某某、某某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某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某某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清代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特许某某“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3《古代商业的发展》

1.3《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①(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②(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A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B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C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③(1)原因: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C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A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B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C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4.宋元时期:④5.明清时期:⑤(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

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D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①、镇、②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A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

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B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C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滨州月考]《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答案 D解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正确。

2.[2015·兰州一中期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答案 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3.[2015·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

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答案 C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4.[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非前谒。

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民间商贩的一个约定,其中包括团体的人数规模、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保存方式等,说明了此时期的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的史实。

答案:D2.(2013·烟台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材料意思是凡是当官的住处近王宫,不当官与种田的住处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处近市场,这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3.(2013·定州模拟)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C项与材料中“忌讳茴香(回乡)”不一致,且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中明清时期徽商忌讳经营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其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徽商和晋商 ___________。
【误区警示】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不是兼营旅店、
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
行雏形。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特定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市令或市长 官府设___________,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草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_______更加 佛山镇、景德镇、 普遍;出现汉口镇、_______________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 旧时日中为市的_____________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
(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宽,兼并之弊,有逾于汉
成、哀之间。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田制下》 材料二 利本事。 ——[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
(5)宋元。 ①特点: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交子” ②宋代: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重要
财源。
大都 ③元代: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 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长途贩运贸易 ②区域间_____________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性的商人 ③出现了_____________群体,叫做“商帮”,实力最强的是
地位较低。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 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但政 府对商业控制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必修(Ⅱ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湖师大附中耒阳分校 资光华
商 人
商品 市场 货币 交 交
通 通
商品
交通 市场 城市 商品 市井; 春秋战 巨商 骨贝和 种 类 铜贝 政治中心 国 管理市 秦汉 富商大贾 圆形方 增 多, 周流天下 孔钱 的法律 农 陆路 草市 魏晋 副 为主; 产 海路 品 隋唐 长安;洛 商人远行 开元通宝 商 扬;杭; 品 化 宋元 市突破时空限 最早的纸币 程 海外商运 制;草市完善 度 海禁; 明清 苏州; 会馆;商帮 白银 加 国内 汉口等 商人 货币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更加繁华。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宋朝的城市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 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打破市坊界限)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夜市)
(3)服务行业相对发达,娱乐活动商业化(瓦肆)

(指南针,造船技术)
赵太丞家
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手段。
经营手段:打出招牌,招揽客商
王 员 外 家
北 市突破原先空间上的限制, 宋 东 商业活动区域扩大 京 城 布 局 示 意 图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 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 ——唐· 长安中鬼 材料三: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结论:
2.商品:以土特奢侈品为主到农副产品手工 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商人:由最初的亲缘发展为地缘或业缘组织
3.市场:城市扩大到农村(时间限制逐渐打破
4.货币:物物—贝壳—铸币—白银(出现交子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人群体活跃(但地位低下)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官市草市早市夜市) 3.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4.对外贸易发达(丝路) 5.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以工商著称的中小市镇兴起)
(4)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5)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指南针, 造船技术) (6)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手段。
(7)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交子)
美国学者L·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 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问题:这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哪里?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 草市: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城市:? 《清明上河图》
陆上交通
水上交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