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1]

合集下载

论物权与债权的异同

论物权与债权的异同

论物权与债权的异同
物权与债权是法律当中最重要的权利。

它们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共同。

首先,物权和债权在性质上的不同。

物权是指一个人或实体拥有一定的财产,享有一
定的权利,并且具有绝对回收、转移等特征;而债权则是一个人或实体在合法情况下拥有
某种财产的权利,被称作债权人,可以从债务人请求清偿,拥有具体的权利,并且可以行
使优先受偿的权利。

也就是说,物权指的是财产权利,而债权指的是债务权利。

其次,物权与债权在享有者上也有不同。

物权指的是拥有者拥有财产,但他可以自由
转移所拥有财产的权利。

而债权则是指债务人必须按照与债权人约定的条件向债权人偿付
债务。

在物权领域,只有拥有者才有权利买卖财产,而债权领域则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
约定债务条款。

此外,从法律意义上说,物权指的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不可抗力;而债权则是一种有
形财产权,受到可抗权力的保护,有时候债权还受到政府法律、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保护。

物权确实是一种无形财产,但它只能被原拥有者或者授权的其他人使用;而债权人除了收
取债务人的偿付外,还可以转让债权。

同时,物权也包括处理财产的权利,例如使用财产、改变财产等;而债权则是一种财产的权利,指的是债务人必须按照与债权人约定的条款向
债权人偿付债务的权利。

总之,物权和债权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处理权利,但是它们都是法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部分,构成社会规则,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的基础。

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有什么区别

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有什么区别

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有什么区别
债权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作为法律规定的两⼤权利,在我们的⽣活中得到了⼴泛的应⽤。

那么,作为法律规定的两⼤权利,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奇异之处呢?下⾯就由店铺的⼩编带领⼤家⼀起来看看吧。

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的区别:
1、物权请求权的实现或物权性民事责任的承担,权利⼈⽆需证明⾏为⼈主观上有过错。

因为,权利⼈仅仅要求将受到妨害的物权恢复到其完满状态。

⽽受害⼈欲请求⾏为⼈损害赔偿者,则应证明其实施侵权⾏为时主观有过错。

2、物权请求权的实现不以⾏为⼈的⾏为造成受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为前提。

⽽⾏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是加害⼈造成了受害⼈现有财产或⾮财产性损害。

3、债权请求权的⾏使有诉讼时效的限制,⽽物权请求权很难适⽤诉讼时效。

4、物权请求权的⾏使主体并不局限于物权⼈本⾝,因为物权请求权是与物密不可分的,任何对物的占有构成侵害或妨碍的,物的持有、占有者即可⾏使此项请求权。

如租赁物的承租⼈对他⼈侵害租赁物的⾏为可以提起诉讼⾏使上述权利。

因此,这是⼀种对物诉讼。

⽽债权性请求权的⾏使是以相对⼈为对象,且以权利⼈受到实际损害为前提。

因此,只有受到损害者才可以侵害⽅为被告提起诉讼,故这是⼀种对⼈诉讼。

以上是由店铺⼩编为⼤家详细介绍的“债权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的区别有哪些”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如果对两种权利的含义不够理解的,⼤家可以到店铺和律师做线上的法律咨询,我们将会耐⼼细致地为您解释⼆者的区别。

债权物权化分析

债权物权化分析

债权物权化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近现代法上,物权和目的性和手段性在发生着更迭与交错,物权和债权吸收了对方的合理成分,特定领域内出现了债权物权化和物权债权化的状态和趋势。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近现代法上,物权和目的性和手段性在发生着更迭与交错,物权和债权吸收了对方的合理成分,特定领域内出现了债权物权化和物权债权化的状态和趋势。

一、债权物权化债权物权化,指法律规定是债权具有对抗一般人之效力[1]。

传统民法观念认为,债是请求相对人为一定行为,具有严格的相对性。

债权人仅能向特定的人请求给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债的相对性逐渐被突破,具有了一定的绝对性,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一) 租赁权物权化该效力集中表现为"买卖不击破租赁"原则,即房屋承租人得在出租人转让房屋时继续享有承租权,该租赁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除此之外,租赁权物权化还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承租人可基于对不动产的合法占有,对第三人侵害租赁物和租赁权的行为,可请求其停止妨害和赔偿损失。

在一定条件下,承租人可为转租或租赁权让与之行为[2]。

但也有学者对租赁权是否为债权提出了质疑[3]。

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根据买卖合同而取得的所有权不得对抗此前存在的承租人对租赁物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进而认为这种权利的性质也是一种物权。

因此"买卖不破租赁"完全符合民法相关法理,并非属于"债权物权化"情形。

笔者认为,依据"物权法定"原则,在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租赁权为物权时,不宜认定租赁权因具有物权性质而就此认定为物权,而只能做边缘化的理解,即其被物权化。

这一过程考虑到了人的基本权利居住权,使得房屋管理体制从注重保护所有权人利益向注重保护使用人利益转变,保障了承租人生活的稳定。

体现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价值取向,使得房屋的利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保护了房屋租赁交易安全。

(二) 债权的公示债权的设立,本无须公示,因为债权是相对权。

债权与物权的区分有哪些

债权与物权的区分有哪些

债权与物权的区分有哪些一、债权与物权的区分有哪些?1、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2、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3、物权、债权的变动不同,物权的变动采法定主义和公示主义,债权的变动则否。

二、债权纠纷的诉讼时效有哪些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四条【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一)不可抗力;(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一百九十五条【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民众简单的区分一下债权跟物权即可,比如物权的变动,像是房子的产权人发生了变动,按照法律规定是必须要办理房产证的过户登记的,但是债权发生变动以后,像是债权的转让,只需要自行签订书面合同即可,不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同意。

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

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

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民事合同关系。

随着1999年10月1日《合同法》和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的施行,人们对《合同法》调整的债权和《物权法》调整的物权比较容易区别。

但对具体的民事合同中的物权与债权则难以区分。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按照德国学者萨维尼的主张,债权合同和物权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行为。

债权合同的效力在于使双方当事人享有债权和负担债务,并不能发生物权变动。

要发生物权变动,有赖于独立于债权合同之外,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法律行为,即物权合同。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是不受债权行为(原因行为)的影响。

一、债权与物权的概念在民法领域中,财产权可分为债权与物权。

债权是指,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合同是典型债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

二、债权与物权的区别1、债权是请求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物权是支配权,以直接支配自己的物,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的权利。

2 、债权是对人权,而物权是对世权。

3、债权是相对权,权利人只能对特定的相对人主张权利。

物权是绝对权,其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权人以外的所有人。

4、债权具有相容性,如一物二卖,两个合同都有效,但是物权具有排他性,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对于另一个人,其合同有效,但不能取得所有权,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5、债权般是通过合同设定的,依据契约自由、意思自治之原则,债权具有任意性。

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具有法定性。

6、债权的物权化。

买卖不破租赁,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

7、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

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的物的物质资料的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足物权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或者实现物权人的债权(担保物权)。

物债二分

物债二分

划分物权与债权的支撑因素
(1)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对于债权与物权二元划分的支持
(2)不当得利制度对于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支持
(3)公示与公信是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必然要求
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对于债权与物权二元划分的支持
义务的负担行为(买卖)与物权变动行为(所有权让与合意)之 间在体系上的分离,被称为分离原则。分离原则的意义是, 产生债权的行为 (如买卖 )与产生物权的行为彼此分离,而 这种分离是通过两个重要的因素实现的:一是合意因素,二 是效果因素。 例如,在一个买卖关系中,买方A与卖方B首先就支付价款 与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达成合意,但这种合意仅仅产 生了债权债务,彼此的所有权并未实际发生转移,这种合 意被称为债权法律行为的合意,其效果仅仅是产生债权债 务。只有当双方当事人彼此交付标的物并有转移所有权的 合意时,所有权才能真正地转移,其效果是直接产生所有 权变动,这一过程被称为物权行为。
公示与公信是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必然要求 既然物权的变动是基于物权合意而发生,物权的变动就必须 有一种不同于交易基础—债权行为的标志,因此,德国学者 指出:法律对于物权变动效果之产生,并不仅仅满足于当事人 单纯的法律行为上的意思表示,而是还要求有一项公示行为。 只有意思表示与物权公示结合在一起,才能引起物权的变动。
不当得利制度对于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的支持 德国人在区分原则与无因原则之外,设立了一个实证法上的 救济制度—不当得利制度,来平衡这种利益关系。即受让人 虽然根据无因性原则取得了所有权,但因缺乏基础,即无法 律上的依据而取得利益,相对人可以基于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但是,不当得利已经是债权性救济而不是物权性救济了。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历史发展
债权与物权的区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1)萌芽阶段,从罗马法至中世纪日尔曼法为止; ( 2)对人权与对物权的阶段,自罗马法复兴至自然 法学为止; (3)债权与物权区分的阶段,指自萨维尼至德国民 法典颁布为止的19世纪; (4)债权与物权区分说在20世纪的批判与发展。 这种认识显然是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来考察的。实 际上,真正的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应当始于胡果,经过 海瑟的传播,而为萨维尼所完善,最终被德国民法典 接受。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基本成因冉昊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基本成因冉昊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基本成因冉昊通常对于财产,⼈们从经验感受出发⾸先想到的是表达归属、定分⽌争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擅长抽象思维和体系化的⼤陆法学者不断提纯,以所有权为典型发展出“物权”概念;继之对称于⼀个“债权”概念,将全部财产权利⼆分为物权与债权来加以认识;并相应琢磨出⼀物⼀权、物权法定、公⽰公信等规则来规制由物和债共同组成的财产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在百余年前被制定法典者所采纳,分设物权编和债权编来调整社会经济的流转运⾏。

藉此制定法的能动作⽤,物权/债权的⼆元区分遂成为现代财产⽣活中⽀配我们这些后⼈的重要“前见”之⼀。

中国因公有化运⾏剥离私产30年,带来了财富、以及相应的财富之观念和运⾏的彻底断代,经验领域⼀⽚空⽩,此时社会转型,尝试收缩公有制的庞⼤空间进⾏改⾰开放的“边缘⾰命”,须⽤最短的时间重建起财产权利体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亟须⼈为理性的快速建构。

于是,在这个经验缺乏⽽⼜适于理性⼤展拳脚的历史舞台上,看似简明、清晰可辨的物权/债权财产调整体系成为我们舶来的⾸选,并最终构成了现⾏⽴法的有效选择。

但相关的争论却并没有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以及其中明⽂规定了的“物权法定”等调整规则⽽停⽌,相反却引发了近⼗余年民法研究中反复的争论。

(1)笔者通读这些汗⽜充栋的成果后以为,本⼟学者们关注当代实际展开的反思,⽏庸讳⾔已处⾝于物权/债权⼆元区分的“前见”制约之下,因此若要期望形成有效的反动(re-act),必定会是⼀个⽐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蹴⽽就,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先察明物/债之所以要区分的理由,然后梳理其演变历程,发现其内在脉络的⽭盾,最终循此⽭盾提出改善性或替代性的⽅案。

只有这样的⽅案,才可能是符合所谓民法内在科学体系(2)的,也才可能对实践产⽣良性的⽀撑和推动。

本⽂即是依此认识对第⼀步⼯作进⾏的努⼒,在物权/债权⼆元区分的纷纭论述中概括出其最主要的⽀撑和理由,以此引导下⼀步的脉络梳理⽭盾发现⼯作。

物权于债权的关系(一)

物权于债权的关系(一)

物权于债权的关系(一)摘要:物权和债权是民法中相对应地反映财产关系的民事权利,是民法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

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财产关系的折射。

但物权与债权又以不同的财产权独立存在于民法中,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

关键字:物权,债权,物权的优先效力,优先受偿权,优先购买权,排他效力,物权的追及效力物权与债权是民法中关于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

笔者就物权与债权这两种财产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以下分析。

一、物权与债权概念的分析。

物权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为中世纪注释法学家在解释罗马法时所创立,即从对物之诉和对人之诉中,引申出了“物权”和“债权”的概念。

“物权”和“债权”这两个概念,学者观点不一。

对此,笔者从下面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其一,物权的本质是一种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

物权的权利人对依法归其所有的物,可以完全以自己的意志直接占有、使用。

但仅仅对物的直接占有、使用并不是物权人的目的。

物权人对物的支配权,实质上是物权人从该物上获得一定利益的手段。

故物权人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支配方式。

因此,物权人可以将依法取得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物权的全部利益部分出让给他人,以增加物权人从该物上获得的利益。

例如:房屋所有人可以将自己多余的住房出租给他人,即将自己对房屋这一所有物的用益物权(房屋的使用价值或利用价值)出让,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标的物(房屋)的所有权人并没有改变。

而当物权人将自己的特定物用作债的担保,在届期不清偿时,债权人可以依法变卖该担保物,就其价款获得债务的清偿。

此时,该标的物的所有权人已发生了变更,但原物权人享有的是物权交换价值的利益,同样也是其对该物享有的一种支配权。

作为债权的权利人,并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实现其权利,而必须借助于债务人的特定行为,即债权人不能直接取得其权利所体现的利益,而只能请求债务人履行自己的一定义务。

例如:买卖合同中规定,出卖人于某年某月某日交货,在交货期到来时,买受人只享有请求出卖人交货的权利,而不能直接支配出卖人的货物,即买受人只享有债权而不享有物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合同中债权与物权的区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民事合同关系。

随着1999年10月1日《合同法》和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的施行,人们对《合同法》调整的债权和《物权法》调整的物权比较容易区别。

但对具体的民事合同中的物权与债权则难以区分。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按照德国学者萨维尼的主张,债权合同和物权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行为。

债权合同的效力在于使双方当事人享有债权和负担债务,并不能发生物权变动。

要发生物权变动,有赖于独立于债权合同之外,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法律行为,即物权合同。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是不受债权行为(原因行为)的影响。

一、债权与物权的概念
在民法领域中,财产权可分为债权与物权。

债权是指,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合同是典型债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

二、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1、债权是请求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物权是支配权,以直接支配自己的物,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的权利。

2 、债权是对人权,而物权是对世权。

3、债权是相对权,权利人只能对特定的相对人主张权利。

物权是绝对权,其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权人以外的所有人。

4、债权具有相容性,如一物二卖,两个合同都有效,但是物权具有排他性,一个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对于另一个人,其合同有效,但不能取得所有权,
只能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5、债权般是通过合同设定的,依据契约自由、意思自治之原则,债权具有任意性。

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具有法定性。

6、债权的物权化。

买卖不破租赁,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

7、物权与债权反映不同的财产关系,体现不同的经济利益。

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对作为物权标的物的物质资料的支配(使用、收益、处分),或者满足物权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或者实现物权人的债权(担保物权)。

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其体现的经济利益,是债权人通过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取得债务人给付的财产,或者获得债务人提供的劳务。

8、物权与债权的主体、客体不同。

物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物质资料占有人与社会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故物权为对世权,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任何人都依法负有不侵害他人物权标的物,不干涉、妨碍他人行使物权的不作为义务。

债权反映的财产关系是特定当事人间的财产流转关系,故债权为对人权,以特定的债务人(财产转让方或劳务提供方)为义务主体,特定的债务人依债的内容对债权人负担给付财产或提供劳务等作为的义务。

9、物权与债权的效力不同:(1)物权与债权都有实行效力、保全效力和救济效力,但其内容各不相同。

物权人无须他人意思或行为的介入,仅依自己之意愿,通过自己对标的物的支配行为,就能实现物权所内涵的经济利益,故物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对物的支配权,即对物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债权之实行则依赖于债务人向债权人为一定给付,非经债务人的给付而不能实现其债权的内容,满足债权人取得财产或获得劳务的利益,故债权的实行效力表现为债权人的请求权和受领权,即债权人依债的内容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给付并
受领该给付的权利。

(2)物权因其排他性和保护上的绝对性而具有优先效力、追及效力,债权因其平等性、相对性而不具有优先效力、追及效力。

物权的排他性是对单个的特殊物权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的性质,其意义系指同一标的物上,性质不两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权不得同时并成,物权的排他性和保护上的绝对性决定了物权在法律上的优先效力和追击效力。

债权的平等性是说,对同一债务人的数个债权,只要已届清偿期,对债务人的一般责任财产都有平等的受偿权。

由债权的相对性所决定,债权也就不具有追及效力。

10、物权与债权在有无期限性上存在区别。

由债的目的所决定,债不宜永存,具有期限性。

物权,不具有期限性。

11、物权、债权的变动不同。

物权的变动采法定主义和公示主义,债权的变动则否。

三、债权与物权的联系
债权和物权制度共同组成民法中最基本的财产权制度,两者的联系表现为物权是债权发生的前提和结果,债权是物权变动的媒介。

但在具体的民事合同领域中,债权则表现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物权则表现为随债权设定的程式由一个民事主体移转到另一个民事主体,亦即在民事合同中的债权与物权之间所具有的牵连性。

该牵连性赋予了该物权具有别于物权法中物权明朗的特性。

关于物权行为通说认为,物权是由物权的意思表示即以物权的取得、丧失、变更为目的合意与交付或登记相结合而成的要式行为。

由于我国通说采取物权行为的有因性,这就使债权的设定的有效性变得极为重要。

如在一则买卖合同中,甲出售一辆自行车于乙,乙方支付价款200元于甲。

如果该买卖合同不成立、无效或撤销时,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出卖人甲仍保有该辆自行车的所有权。

甲可以得到物权法的特别保护,即行使物上追及力。

甲可以直接起诉乙返还该辆自
行车。

同理,乙也可以请求甲返还200元价款(种类物)。

在有效合同中,标的物的所有权一般随交付或登记行为的完成而转移。

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所致的法律客体的统领下,物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下位概念,即物权法中的物和债权法中的物,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意义脉络和判断标准,如前者以是否能自由移动的标准,可分为不动产和动产,后者以是否分割为标准,可分为可分物、不可分物。

这样的层次和区分直接影响权利的构造,如不动产和动产分别负载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物权,可分物和不可分物的区别对多数人之债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只要外在对象符合物的一般构成要素,即可成为债权的标的物,这也说明债权是人性的权利,其特性和功能对标的物的标准没有实质的影响。

与此不同,在物权法中,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功能各异,影响到作为权利客体之物的特殊构成标准。

综上所述,合同是物流通的动因和载体,物是订立合同的目的和结果。

由于我国所采取物权行为的有因性,于是在民事合同中债权与物权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牵连关系。

这种牵连关系使得合同中债权和物权的区别变得更为复杂起。

因此,我们认为,在合同中要区分债权和物权,必须从合同的有效性及合同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一、合同不成立、无效或撤销
在这种情况下,合同自始无效,债权自始不存在。

虽然标的物按合同之约定已交付或登记,但该标的物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即原物权人仍保有该标的物的所有权。

原物权人可行使物上追及力,要求无权占有人返还原物。

二、合同成立并生效
(一)合同有效成立,合同的标的物未交付(动产)或登记(不动产)。

此时,原物权人仍保有对合同标的物的物权,其为物权人。

另一方,可依合同的
约定,请求原物权人履行合同,其为债权人。

(二)合同有效成立,动产之物虽未交付,但依据有关法律之规定,物权已发生了变动。

如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不以动产之物的交付作为物权变动条件,只要该标的物所依附的合同依法生效,即该标的物的所有权随之移转到新的物权人之手。

(三)合同有效成立,合同中的标地物已交付(动产)或登记(不动产)。

此时,标的物从原物权人手中移转到新物权人手中。

对于一时性合同来说,合同随着标的物的交付或登记而终止;对于继续性合同来说,合同不随标的物的交付而终止。

(四)合同有效成立,合同中的标地物已交付(动产)或登记(不动产)。

但因出现法定或约定的事由,合同被依法解除。

合同被解除后,合同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终止。

基于我国《合同法》的立法计划和立法目的,按照体系解释,《合同法》对合同解除的效力采取的是直接效果说。

所谓直接效果说,是指合同因解除而溯及既往的消灭,尚未履行的债务免于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发生返还请求权的学说。

依据此说,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法制下,所给付的有体物的返还请求权应是物的返还请求权,具有物权的性质和效力。

因此,合同标的物,虽已交付或登记,但因其基础原因合同被解除,所以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并没有依法移转。

原物权人仍保有对标的物的所有权,原物权人可对无权占有人提出返还原物之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