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左思)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咏史左思[1]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
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
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高官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高官。
[12]冯公:指冯唐。
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
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情况。
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古诗咏史·主父宦不达翻译赏析

古诗咏史·主父宦不达翻译赏析《咏史·主父宦不达》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左思。
其古诗全文如下: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屯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注释】①主父:复姓,这里指主父偃,西汉时纵横家。
宦不达:仕途坎坷。
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曾游学四十余年,也没有做官的机会,以至穷困于燕、赵。
骨肉:指父母兄弟。
薄:轻鄙。
骨肉相薄: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没有能做官,他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兄弟也鄙弃他。
这两句是说主父偃由于未做高官,而受父母兄弟的轻蔑。
②买臣:即朱买臣,汉武帝时人。
樵:柴。
伉俪(ànì抗立):配偶,夫妻。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未做官时,家里很穷,以打柴维持生计,但好读书,一边担柴,一边诵书,他的妻子引以为耻,遂改嫁而去。
这两句是说朱买臣穷困之时,他的妻子也要离开他。
③陈平:汉高祖的功臣。
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他少年时家里很穷,喜好读书,住的地方是背着城郭的偏僻小巷,用席做门。
翳:蔽。
负:背。
郭:外城。
翳负郭:以背靠城郭的破房子蔽身。
④长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游临邓(今四川邓崃县),在富人卓王孙家喝酒,卓氏女文君见了,心悦而好之,夜间私奔相如。
相如和她同归成都,家中空无所有。
壁立:即家里只有四壁。
寥廓:空洞。
⑤四贤:指以上列举的四人。
遗烈:遗业。
光篇籍:光照史册。
这两句是说他们四个人的业绩流传后世,光照史册,岂不伟大!⑥未遇时:穷困的时期。
沟壑:溪谷。
忧填沟壑:有身死沟壑的忧虑。
这两句是说当他们穷困的时期,却有饿死填沟壑的可能。
⑦屯邅:处境艰难;屯,通“迍”。
这句和下句是说英雄的处境艰难,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就如此。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
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翻译】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鉴赏】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左思咏史诗八首

左思咏史诗八首作者:左思一、《游子吟》漫漫长路伴离愁,乡愁萦绕心头。
风吹草低见牛羊,泪湿衣袖凄凉。
别离之际情难舍,归乡之时望无休。
故土情深如海水,思念如潮涌。
二、《秋夜怀古》银河落九天,月色满秋田。
古寺钟声远,寒砧韵声传。
千年尘土古道在,万里星河夜幕间。
往事如烟梦中过,唯有诗篇永流传。
三、《赋得春晓》晨光初照山巅红,鸟鸣声声入耳中。
花开芬芳春意浓,微风拂面心欢融。
万物复苏生机盛,人间美景令人动容。
朝霞绚丽天地宽,春晓何其美妙!四、《登高望远》高山巍峨云雾缭绕,俯瞰大地心旷神怡。
云海波涛浩渺无边,群山连绵如层层翠帷。
登高望远情意长,一片壮丽景色在眼前。
凭栏远望心潮澎湃,豪情万丈荡气回肠。
五、《夜雨寄怀》夜雨连绵思念深,窗前落花滴泪频。
寂寞空房愁难寐,孤灯独影抚琴吟。
回忆往事思绪乱,凄风苦雨不停吟。
但愿明月能照彻,将离愁尽化成金。
六、《感怀古墓》古墓静谧藏英魂,岁月流转留传奇。
遥想当年豪杰志,英勇无畏铸辉煌。
墓碑立于苍茫地,名字铭刻人心间。
虽已长眠尘土里,精神永存不曾衰。
七、《送友人》别离之际泪沾衣,江南江北隔千里。
友人别去心伤痛,相逢时刻难忘记。
送君千里执手别,祝福相随寄深情。
望君旅途平安归,再聚一堂共欢娱。
八、《夜行舟中》夜深河水静悄悄,船影荡漾波光摇。
星光点点照江面,月色清辉洒满舟。
舟行渐远心思远,往事如烟在眼前。
离愁别恨浸心房,漫漫长夜难入眠。
咏史其五左思原文注释

咏史其五左思原文注释
咏史八首•其五
【西晋】左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注释:
皓:明。
舒:行。
灵景:日光。
紫宫:原是星垣名,即紫微宫,这里借喻皇都。
飞宇:房屋的飞檐。
峨峨:高峻的样子。
蔼蔼:盛多的样子。
歘(Xū):忽。
阊阖(chāng hé):宫门
高步:犹高蹈,指隐居。
许由:尧王时人。
是很有才干的得道高人。
尧王曾要让
位给许由。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而我还来代替你,我难道是为了名声吗?鹪鹩在深山里筑巢,不过占有一条树枝,偃鼠到河中饮水,不过喝饱肚子。
我要天下做什么呢?于是逃到萁山隐居种地。
仞:度名,七尺为一仞。
濯足:洗脚,指去世俗之污垢。
译文:
晴朗的天空中光芒四射,太阳的灵光照耀在神州大地。
一列列豪宅屹立帝城,飞檐如浮云飘在天空。
高大的门楼里,来来往往都是王侯。
我本不是攀龙附凤之人,为什么突然来到京城?
披上粗布衣衫出了都门,高步追随许由登山深隐。
在千仭的高山上抖掉凡尘,在万里的长河中把脚洗尽。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译文鉴赏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译文|鉴赏《咏史·郁郁涧底松》,西晋诗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诗。
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整首诗形象鲜明,表现含蓄,其内涵十分丰富。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译文及注释译文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è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诗人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反思,生动地展示了西晋的覆灭是因为皇帝不能“修德”,表达了对西晋灭亡的无限感慨,对东晋王朝建立的无限赞美。
对于本诗的主旨,文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认为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咏史怀古”。
本诗分两部分,前半写了西晋建国时与刘琨共同匡扶晋室的功勋,后半则描绘了司马氏篡权之后“八王之乱”时期的残酷斗争场面。
就内容看,作者是以司马氏“篡夺魏室”为戒。
这种比喻不仅新奇巧妙而且情理交融。
前半部分以“芝兰”自喻,后半部分以“麋鹿”自喻。
“芝兰”、“麋鹿”与后文“西山”、“北原”、“渭流”、“华轩”等意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凸显了咏史主题。
左思作为西晋的文人,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不比普通民众高明多少。
我们当然不可能从字面上了解左思作品的思想内涵,但对文中所描述的那个混乱的时代、黑暗的政治,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的。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一心想恢复西晋太康年间的大好局面,曾经先后派嵇含、赵至、孙秀等去蜀、吴二地作官,并采取了一些修明政事、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
但由于司马炎志大才疏,穷奢极欲,赏罚不明,贪图享乐,又接连三次对孙吴用兵,劳民伤财,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就如天空中的彩云一般,转瞬即逝。
司马炎终于在263年病死,继位的是其幼子司马衷。
此时东吴也已衰落,西晋大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
司马衷痴呆不明,贾皇后干政弄权。
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左思,虽然没有参加这场灾难,却用他的诗笔记下了这段历史。
我们只要细读全诗,对这场可怕的灾难是不难理解的。
这首诗以“西山”、“北原”、“华轩”等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荒淫误国的贾后,从而突出了这场灾难对西晋的巨大破坏性。
“诚信”,古已有之。
“西山”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忠臣义士的坟墓”。
至于“北原”,《史记·司马相如传》有载:“自魏安、蒲阪以东,至河,即有石首鱼焉。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咏史[晋] 左思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②。
列宅紫宫里③,飞宇若云浮④。
峨峨高门内⑤,蔼蔼皆王侯⑥。
自非攀龙客⑦,何为欻来游⑧。
被褐出阊阖⑨,高步追许由⑩。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
②灵景,指日光。
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
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
宇,屋檐。
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
⑥蔼蔼,形容众多。
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
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
”⑧欻(xu须),忽然。
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
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
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
(11)千仞,极言其高。
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
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
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
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
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
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情基调:
感慨激愤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咏史》,思考课后练习三; 2、预习《饮酒》,思考课后练习一、二。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注意“离离”、“荫”、 “胄”、“蹑”“藉”、“珥” 等词义的落实。
三、细读课文,把握情感及表现手法。
刘勰说“《咏史》拔萃”,请同学说说这首诗 有何“拔萃”之处?此诗的主旨是什么?感情 基调怎样?
1、思想感情上:
抒发了寒士怀才不遇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 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 的情怀。他把愤激之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 倒置的社会制度和恃权骄宠的显贵,是对不合 理现实的讽喻。
左思作品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其中《三都赋》与《咏史》(八首) 诗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左思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日趋严 重的时期。这时候,以血缘区别士庶的门阀理 论虽尚未确立,但司马氏政权本身就是以士族 统治为基础的,根本不可能阻止门阀制度的恶 性发展。晋武帝本人的门阀观念也非常之重, 甚至为他“北伐公孙,西拒诸葛”的将门世家 感到羞愧,而用与名门士族结亲的手段来抬高 皇族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没有门阀背景的 人进仕之路的坎坷不平是可想而知的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咏史》
左思
一、作者及背景
左思是何人?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
刘勰《文心雕龙· 才略篇》:“左思奇 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 萃于《咏史》”。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西晋文学家(或诗人)。字太冲,今山东 淄博人。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卑微、世业儒学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左熹起于 小吏,凭借才能擢授殿中侍御史。在父亲的激励下,左思勤奋致学,终至博 学多才。但他貌丑口讷,不善交游,直到弱冠之年,仍闲居家中。他曾写过 一篇《齐都赋》(全文已佚,尚存若干片断),接着又准备创作另一篇体制 宏大、事类广博、被后人称为“五经鼓吹”的作品——《三都赋》。但他深 为自己见识不广而苦恼。正好他的妹妹左棻因文才出众,被晋武帝选入后宫。 公元272年前后,左思趁送妹之便移居洛阳。这就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 条件。为了博览群书方志,他求为秘书郎;为了力求真实,又曾向到过蜀地 的张载请教。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在公元280年灭吴前夕,《三都赋》 终于问世了。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为之纸贵。这当然是因为 当时文坛重赋,而《三都赋》又写得文采富丽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 于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三都赋》 通过对蜀、吴、魏的描写,勾画了一幅三国鼎立的历史画面,并在《魏都赋》 中热情地预言西晋将统一全国。显然《三都赋》表现了左思早年的政治抱负 和进取精神。
2、表现手法上: 比兴、对比、比喻、用典等手法
对比:
(自然现象,比喻、 (1)“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 比兴 ) “涧底松”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 “山上苗”比喻凭借门阀世代卿相的士族。
(2)“世胄”与“英俊”的对 (社会现象,现实) 比; (3)“金张”与“冯公”的对 (历史人物,影 用典 射现实 ) 比。
本诗与一般咏史诗的区别:
一般咏史诗是借史实以抒情言志,很少用比兴, 而这首诗却用到了比兴,由造物的不合理联想到人类 社会的不合理,到此主旨已明,但就此结束,此诗就 是一般的讽喻诗了,而非咏史诗。“地势使之然,由 来非一朝”过渡到咏史,引出两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