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其二评析
李商隐咏史其二赏析

李商隐咏史其二赏析李商隐是古代有名的诗人,一生作诗很多首。
其中咏史就是一种李商隐有名的诗,我们今天就来鉴赏赏析一下《咏史其二》这首诗,文章将咏史其二全文及翻译告诉大家。
同时针对这首诗咏史其二的字词句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对于咏史这首诗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看看下面文末对于这首诗的详细鉴赏,从中学习如何鉴赏古诗。
咏史其二全文及翻译,李商隐咏史其二字词解释,咏史鉴赏解析:咏史全文(原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全文翻译(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那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猛蛇。
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只有在对翠华盖哭泣份儿。
咏史字词句解释(意思):“历览”二句:《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历览,遍览,逐一地看。
奢,享受。
“何须”句:琥珀,松柏树脂之化石,有淡黄、褐、红褐诸种颜色,透明,质优者可作饰物。
以琥珀作枕称琥珀枕。
与下句“真珠车”皆借以喻唐文宗父兄穆宗、敬宗之奢侈。
“何须”,与下文“岂得”言文宗勤俭不奢。
“岂得”句:真珠车,以真珠照乘之车。
真珠,即珍珠。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梁王自夸有十枚径寸之珠,枚可照车前后各十二乘。
”运去:指唐朝国运衰微。
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隋书·吐谷浑传》:“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
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聪马。
”按亦称青海龙孙。
蜀山蛇:据《蜀王本纪》载:秦献美女于蜀王,蜀王遣五丁力士迎之。
还至梓潼,见一大蛇人山穴中,五丁共引之,山崩,五丁皆化为石。
左思《咏史》其二评析

左思《咏史》其二评析
左思《咏史》其二评析
左思《咏史》其二评析
《咏史》其二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1.左思:字太冲,西晋著名诗人。
2.离离:下垂貌。
3.径寸茎:直径仅一寸的茎干,指山上苗。
4.荫:遮蔽。
5.百尺条:指涧底松。
6.世胃:世家子弟。
7.金张:指西汉时金日石单、张安世两家。
8.七叶:七代。
9珥汉貂:汉代侍中等官都在冠旁插戴貂尾为饰。
10.冯公:指冯唐,生于汉文帝时,在汉武帝时仍时一个小小郎官。
[评析]
本篇主要表现士族和寒门、豪门和贫士的对立情绪。
由于门阀地位的限制,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凭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这一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诗人的笔下,借助于“涧底松”和“山上苗”,“金、张”和“冯公”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咏史其二左思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咏史(其二)|左思|阅读答案鉴赏赏析咏史(其二)(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
②七叶,七代。
珥,插。
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
③冯公,指冯唐。
(1)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层。
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4分)答案(1)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2)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化地引领全诗;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非一朝”;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赏析】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左思《咏史诗》(其二)

一、左思《咏史》(其二)
2、咏史:咏怀的手段
先前的咏史诗即使有所寄托,也是以歌咏历史 人物或事件为主,描写的主体仍然是历史人物, 而不是诗人自身,从班固、王粲、阮瑀、曹植到 傅玄、陆机几乎无一例外。而左思则把咏史和抒 发自我的情怀交融在一起,可以说,咏史只是咏 怀的一个手段而已,目的还是为了咏怀服务的。
目的:还是为了咏个人之情怀 ,历史的对比中, 包含了诗人愤激的情绪,强烈的批判精神。
一、左思《咏史》(其二)
三)艺术 1、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对举能够造成一种张力,从而能够造成一种气 势。在太康时代,左思的诗是最富有张力的,这 与其使用对举方法不无关系。松与苗,世胄与英 俊,金张子孙与白首冯唐,均形成对比。
一)咏史诗的流变
1、《咏史》之题起源于东汉班固。 特点:班固《咏史》,在内容上,直书史实, “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也,概括本传,不加藻饰”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6),艺术上,“质木 无文”(钟嵘《诗品》)。
2、至曹魏时,王粲、阮瑀、曹植等人已在咏史 中开始咏叹一己之情。
特点: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的《三良 诗》,其内容已将咏史之中,融进诗人的怀抱, 艺术上渐渐趋于藻饰。
作者以愤怒的口吻,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门 阀制度,诗句之外,博动着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激之情。
一、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三层(后四句):引用历史,正面评述。
用“藉旧业”,说明金张弟子世代为官并非才 能出众,仅仅是托庇祖荫而已。这不仅揭露了以 门阀选官是“由来非一朝”,而且通过史实的运 用,扩大了诗歌内容,增强了诗对现实、对历史 的批判性。同时也暗示了冯唐“白首不见招”的 深层原因——正是门阀势力把握了朝政,才使出 身寒微之士终身坎坷,壮志难酬。
左思《咏史》赏析

. 左思《咏史》赏析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止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既是咏史组诗,其题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左思虽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博得“洛阳纸贵”的籍籍声誉,被征为秘书郎。
但终以生长在门阀森严的晋代而出身寒门,未得升迁。
他的抑郁愤懑之情发之于诗,这是不难设想的。
可贵的是,在这八首诗里,看不出一般落魄士子叹老嗟卑的腔调,而是把他忿激之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持权骄宠的显贵。
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称道的“左思风力”。
这个“左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磾、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本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值得读者玩味。
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
一般咏史诗是借史实以抒情言志,很少用比兴,而这首诗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
尤其是这一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起兴,进过深山峡谷的人可能都见过这种景色,在谷底溪旁长着枝叶繁茂的高松,在其上之岩崖山坡长着披纷散乱的幼苗,对这类造物者的安排,人们能说些什么呢?初进深山的人可能产生一种新鲜感,多见几次也就见惯不惊了。
唯有诗人运用他奇特丰富的想象,想到那些常青不凋的高大松树本是有能力用其繁茂的枝叶庇荫许多幼弱的草木的,却长在涧底处于受庇荫的地位,而本该受庇荫的幼苗反而长在山上成为庇荫者,这是极不合理的造物颠倒。
所以紧接两句“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便如空谷足音、无声惊雷船的足以使迷茫者振起,麻木者震惊了。
诗人又由造物的不合理延伸到人类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句,说那些象青松一样有能力支撑朝廷庇荫万民的英豪俊秀之士官低职微,反而受着那些象幼苗一样娇生惯养的贵族子弟们蹑足于高官厚爵的庇荫,国家怎么不衰微?百姓怎么不涂炭?英俊怎么不气馁?到此,主旨已明,但如就此结束,此诗便是比兴体的讽喻诗,而非咏史诗了。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精选文档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精选文档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
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
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他仕途不得意,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他的诗赋成就很高,《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
”其中其二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无独有偶,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南朝鲍照同样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门阀社会,鲍照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鲍照身前身后之寂寞冷清可见一斑!钟嵘曾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年华的虚度、岁月的消磨触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就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其中写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023最新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咏史其二》答案

2023最新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咏史·其二》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其二左思①郁郁涧底松,离离②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③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④。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左思:西晋文学家。
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家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
②离离:低垂的样子。
③金张:金,指汉代金日殚,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④珥汉貂:珥,插;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六句将“世胄”和“英俊”作对比,直接指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诗歌内容渐趋明朗。
B. 最后四句运用典故,以金日磾、张汤、冯唐之典慨叹时弊,以古讽今,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C. 诗歌先由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再由社会现实言及历史现象,行文自然,不拘一格,结构颇为精巧。
D. 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柔婉,语言华丽,充分体现了诗人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15. 诗歌中的“松”与“苗”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解析】14.D15. 特点:①松:高大挺拔、枝叶繁茂。
②苗:低垂矮小、枝条柔弱。
作用:①结构上,以松、苗起兴,引出后文诗人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慨叹:世家子弟凭借出身便能占据高位,寒门子弟富有才华却只能屈居下位。
②内容上,以松、苗作比,将世家子弟比作山上苗,将寒门子弟比作涧底松,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人才任用制度(或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③艺术效果上,苗与松形成鲜明对比,在两者的外形和遭遇对比中,寄寓了诗人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14题详解】D.“笔调柔婉,语言华丽”错,本诗笔调劲拔,语言质朴。
咏史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作者:佚名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
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思《咏史》其二评析
《咏史》其二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1.左思:字太冲,西晋著名诗人。
2.离离:下垂貌。
3.径寸茎:直径仅一寸的茎干,指山上苗。
4.荫:遮蔽。
5.百尺条:指涧底松。
6.世胃:世家子弟。
7.金张:指西汉时金日石单、张安世两家。
8.七叶:七代。
9珥汉貂:汉代侍中等官都在冠旁插戴貂尾为饰。
10.冯公:指冯唐,生于汉文帝时,在汉武帝时仍时一个小小郎官。
[评析]
本篇主要表现士族和寒门、豪门和贫士的对立情绪。
由于门阀地位的限制,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凭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这一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诗人的笔下,借助于“涧底松”和“山上苗”,“金、张”和“冯公”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