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论文】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论文】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摘要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在目前的情况下,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引起有远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的关注。

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发挥着特殊作用,也具有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一:经济地理学对世界人口问题的贡献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世界越来越拥挤,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仍维持高增长势头。

如2002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3%,欧洲和北美分别为-0.1%和1.2%,而非洲却达2.2%。

低发展水平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入学、就业等,也影响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如非洲中部饥民外逃,使邻近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经济地理学者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等,在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中占有了重要一席。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都是经济地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比如,世界人口的食品供应上,粮食生产的增长是否可满足21世纪中期100多亿人口的需要?饥民问题是否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可否引起其它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给以有价值的回答。

二:经济地理学对世界资源问题的贡献世界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

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

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

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

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

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time 。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

国际经济地理论文国际经济地理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经济地理论文篇1浅析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地理课程改革一、经济地理课程的基本情况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东盟经济第一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具备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强、富于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经济地理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熟悉通行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更全面、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完善知识结构。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系统知识,还引入经济环境的概念,阐述国际、区域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发展,使地理科学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门开设了经济地理课程。

其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切合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建设实际。

二、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涉及面广,课程综合性强。

经济地理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学科。

因此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需要建立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况,在综合性思维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实用性强,针对专业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经济地理课程的设置是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国际经贸能力,提供实用的各经济区域知识和理论,使学生能将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课程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结构的纵深,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和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各种经济行为效应的分析能力。

经济地理论文

经济地理论文

目录论文总页数:8页1 引言 ..................................................................... 21.1课题背景..............................................................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2 中国对外贸易基本情况 (1)2.1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1)2.1.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2.1.2 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中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因素 (3)2.3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因素 (3)3 中国贸易同美国贸易的比较 (4)3.1美国地理位置 (4)3.2美国贸易现状 (4)3.2美国贸易存在的问题 (5)4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展望 (5)结论 (7)入世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及FDI所产生的影响1 引言1.1 课题背景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

从总体上和长远看,加入世贸组织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广泛分享国际经济交流产生的比较利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同时亦毋庸赘言,由于世贸组织的大多数“游戏”规则是基于发达国家较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定的,加之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的一系列“市场准入承诺”使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度“骤然”增大,使得国际国内对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大相径庭,形形色色的忧虑和期待油然而生。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浅谈经济活动区位摘要: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

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影响因素;1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

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值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

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

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

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跨国公司(企业)的区位选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的企业形式出现,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只依靠本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他国的企业参与进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一大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为这些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在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张。

随着开放的深入,跨国企业为了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寻求更好的区位,一些原先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企业会进一步转移到内陆地区,最终再转向西部。

本文主要分析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概念研究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首先需要理解区位的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投资呢?查阅相关资料,有多钟相关理论,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拉格曼的国际生产内部化理论,邓宁的折中理论等以下主要介绍经济地理文献中引用较多的产品周期理论和折中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1、新产品引入阶段。

新产品创新国家在满足本国需求基础上,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

2、成长和成熟阶段。

其他国家逐渐掌握生产技术,制造略有差别的产品,产品创新国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出口下降。

3、标准化阶段。

随着技术发展和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制造类似产品返销到产品创新国和其他市场。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折中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姓名:田曦芳学号:*********** 学期:2012-2013 第一学期目录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3)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 (3)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 (4)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4)1.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4)1.2.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 (4)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 (5)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 (5)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 (5)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 (5)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 (6)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6)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6)2.2.3 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的耦合关系 (7)2.2.4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7)2.2.5 解决措施 (8)3 城市建设与耕地的矛盾 (8)4 土地集约利用 (9)4.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9)4.1.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9)4.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9)4.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4.2.1 香港与深圳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11)4.2.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4.2.3 香港与深圳差距产生的原因 (12)4.2.4 深圳今后应如何向香港学习 (1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用地景观逐渐替代了农业用地、自然用地为主的景观。

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产生了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为使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必须了解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摘要:经济地理学以人类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导向的双重意义,需要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有效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等方面,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引言經济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三大学科的边缘科学,也是大部分国家地理科学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既是地理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金融、财经、物流等相邻专业也将其设为必(选)修课程。

文章主要探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通过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一些思路。

一、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理论层次最高的分支是通论经济地理学,此外,还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又可根据国民经济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一方面,由于理论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越来越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地理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地理学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研究中起到较大作用,如运用相关知识开展国土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应用研究。

因此,该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该课程可以起到完善知识体系框架、促进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

目前高校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教材,脱离我国实际,或没有紧跟学科发展步伐,部分知识陈旧等;二是授课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有效互动;三是重结果轻过程,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灌输,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基于此,应从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一,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取舍,同时根据学科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二,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三,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目录摘要---------------------------------------------------------3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6.总结-----------------------------------------------------------8附录:参考文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思路,珠江三角洲先走一步,成为外商投资的一块热土;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新思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之后外商投资的又一热点。

此后,两大经济区之间为争夺外资而展开的竞争成了人们关注的发展问题。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同样都是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有着相当多的差异。

笔者就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江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8.5平方公里。

1999年,总人口为7470.5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13740亿元。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

1999年总人口为2262.1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6439亿元。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又北而南的两个重要区域,他们不仅分别处于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位,而且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1.1交通枢纽作用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江濒海,海陆兼备,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去诶优势于一体,优良港址众多,上海港、宁波港和南京港与乍浦港、舟山港、镇江港、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中国最大的港口群。

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箱,居世界第六位,其吞吐量已占全国沿海港口总量的近1/4。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地处珠江入海口,江海相通,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珠江口地区优良港址众多,基本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为枢纽,其他中小港口相配合的珠江口大型综合港口群。

广州港以货物吞吐量达到1.01亿吨紧随上海港之后成为第2个亿吨大港。

1.2增长极作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航区,又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

从1979年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市分别为13.91%、13.45%、12.6%和9.48%,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第四位、第十九位,除上海外均超过全国同期10.09%的年均增长速度。

从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这两个区域已经进入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地区之列,并分别带动各自的经济腹地——珠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及长江沿江省市的经济发展,以市场为纽带的华南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已经初步形成。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各种经济要素和生产力布局正在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集聚。

从经济地位的变化来看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0年7.94%上升至1998年10.11%,提高了2.17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90年17%上升到1999年19.5%,提高了2.5个百分点。

这两个区域的经济急剧效应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以占全国0.43%的土地和1.8%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1%国内生产总值。

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区域极化的趋势仍有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珠江三角洲在开放之前的经济基础比长江三角洲弱。

1978年,长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投资额分别为837元、1534元和82元,而珠江三角洲则分别为570元、703元和63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珠江三角洲利用政策、区位等优势,经济实现了起飞,发展水平追上了长江三角洲。

据统计,199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同期长江三角洲的1.33倍和1.34倍,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也高出长江三角洲62亿美元和10亿美元。

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江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已超过珠江三角洲。

外向型经济本是珠江三角洲的特点,但现在长江三角洲在这方面已超过珠江三角洲。

据统计,2000年与1995年相比,长江三角洲出口额增长了141.9%,而珠江三角洲仅增长了83.8%。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都生产钢铁、石化、汽车等产品,但长江三角洲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优势等都高于珠江三角洲,上海的优质钢材和汽车产业,上海、江苏的石化产品等都远远领先于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奠定了工业基础。

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产值均居全国之首,纺织业也居第二位,但近来开始面临成本较低的内地产品的挑战,加之工资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在缺乏科技创新的条件下,降低了“广货”竞争力。

第二,外向型经济比重很高。

珠江三角洲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其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超过七成。

出口导出型经济易受外部因素尤其是国际经济气候、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8.3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比上年增长17.2%,明显高于同期全省总出口增长2.7%的幅度。

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化纤、纺织、机械、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等工业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钢产量占全国1/2,钢材总量占1/4,化纤总量占1/2,汽车产量占1/5。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

第三,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到199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44.2%,比1990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只提高6.7个百分点。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城镇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大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龙头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和非国有经济活力,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聚集了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开放竞争创新的社会观念。

由于历史上广东城市建设投入长期不足,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但就单个城市而言,其城市形象、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容量等条件还不能满足其高外向度、吸引更多外资投入的需要。

同时,珠江三角洲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腹地等要素方面也不具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首位城市香港,由于产业结构空心化,经济外向依存度过高,对珠江三角洲的直接辐射带动作用也在减弱。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具有优势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其区域经济格局由传统的封闭型工业生产城市向经济型、开放型和第三产业带动型转变,城市群开始形成,出现了“沪宁杭城市群区”、“苏锡常城镇群”、“武汉-黄石地区”、“昌九地区”等经济、人口高密集区。

但其城市化进程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的不足的限制而落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导致一些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外部因素,它限制了城市的规模聚集效应的实现,也影响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上海对周边的城市的直接经济带动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南京作为区域第二特大城市的区域辐射力也表现得并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