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目录摘要---------------------------------------------------------3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6.总结-----------------------------------------------------------8附录:参考文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学:经济地理学

经济学:经济地理学
因 素
0112 66 83 7 0 ・1 9 9
室,合肥 2 0 2 ) 3 0 6,程立宪,周卫荣,董 亚巍, 昌 自然科学史研究. 2 0 , 王 一 0 6
2 () 10 1 1 52. 1 ~ 2 一
村域 人地 系统状态 及其 变化 的定量研 究
= q a t a v t d n s t n d c a g A u i t e su y o t ea h n ti a n e
20 。2 () 1 6 1 1 0 6 62. 8 ~ 9 一
23 5 金融机构 , 增加 区域金融产业竞争程度 , 提 高储蓄一 投资转化率 .图 1表 4参 1 0 关键 词 :固定资产 投资 ;储蓄 ;区域经
济增 长;西安
0 1 12 6682 7 0 ・1 9 9
学著作 ,二者合起来 才构成一部完整 的 西方解剖学著作 .通 过与维萨 留斯 《 人 体构造 》进行 比较 ,认为 《 泰西人 身说 概 》和 《 身图说 》不但在 内容上 吸收 人 了维萨 留斯及其 以后的解剖学新成 果, 而且二者 的合编在篇 章结构 、体例 方面 也与 《 人体 构造 》有 一致性 ,是维 萨留 斯 体系 的解 剖 学译著 ,基本 反 映了 1 6 世 纪西方解剖学 的概貌 .图 7参 2 0 关键词 :解 剖学;译著 ;邓玉 函;罗雅 谷 ;维萨 留斯;医学 史;明代
变 ;熵 流
略;调整
0 680 61 1 2 7 0 ・1 9 9
型经济发 展的主要 因素: 区位 因素、 自 然条件及 自然 资源 因素、 会文化 因素 、 社 市场因素 、决策行为( 政府决策行 为、企 业决策行 为) ,并对西部地 区外 向型经济 的发展提 出了一些建议 .图 2表 4参 1 3 关键词 :西部地 区;外 向型经济 ;影响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

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

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

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

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

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time 。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跨国公司(企业)的区位选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的企业形式出现,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只依靠本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他国的企业参与进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一大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为这些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在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张。

随着开放的深入,跨国企业为了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寻求更好的区位,一些原先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企业会进一步转移到内陆地区,最终再转向西部。

本文主要分析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概念研究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首先需要理解区位的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投资呢?查阅相关资料,有多钟相关理论,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拉格曼的国际生产内部化理论,邓宁的折中理论等以下主要介绍经济地理文献中引用较多的产品周期理论和折中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1、新产品引入阶段。

新产品创新国家在满足本国需求基础上,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

2、成长和成熟阶段。

其他国家逐渐掌握生产技术,制造略有差别的产品,产品创新国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出口下降。

3、标准化阶段。

随着技术发展和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制造类似产品返销到产品创新国和其他市场。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折中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

241作者简介:赵一振,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学史研究;通讯作者:胡志良。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赵一振(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比较迅速,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一花独放”。

论文在梳理了新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的同时,阐述了关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也对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与交通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进而阐明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发展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 经济区划 农业地理学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241-02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理学的体系基本上是遵循着苏联的模式重新确立,经济地理学被提升为与自然地理学并列的分支学科,由于经济建设的各方面需要,经济地理学的各部门研究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5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下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3个研究室。

当时在地理所内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到10人。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经济地理教研室,成为培养经济地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中心。

南方的湖南大学以曹廷藩为首成立了湖南大学经济地理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部分院校的地理系也开始筹建经济地理教研室、教研组。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内成立了经济地理学科组,并以《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为依托,建立了地理研究所工作站。

1958年秋天,吴传钧率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由南京赴北京,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并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很多的力量。

[1]一、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我国的经济地理学,是在学习苏联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同时对旧中国的资产阶级地理学思想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空间经济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位、空间、克鲁格曼正文:一、空间经济学的历史演进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而空间经济学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空间经济”一词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的传统则可以追溯到经济学最初时期。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理论,认为国富源泉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都应当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其成本最低、最有价格优势的产品,通过同质产品价格差,即以廉价谋天下进行双赢的国际分工和交换。

1817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提出相对成本和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拥有其比较优势,就是同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机会成本差异,这样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享。

1867年,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Das Kapital)第三卷中论述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地租时,提到了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即是从土地的空间区位与地租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的。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地位等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本论文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讨论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

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及其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布局,揭示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发展规律。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网络、市场地位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以及资源利用状况。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研究地点选择对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影响。

区位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的地点将直接影响其物流成本、市场接触机会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

通过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空间组织策略,并从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一项研究领域。

它研究经济活动与空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计量方法。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量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地理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地理学论文题目:安徽桐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作者:赵大海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班级: 1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二○一二年六月八日摘要::建国六十多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区域差距拉大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以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为转折点。

经历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发展过热及后期的整顿,经历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和洗礼,我们国家的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壮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纵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缩影,不仅在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取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在其所属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作用影响也很突出,成为区域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外向型经济的主阵地、经济的强劲的增长点、改革开放成就的集中展示区。

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然后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区域差距拉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简单总结了国内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最后通过对安徽省桐城市山水龙城开发区的区位选择分析经济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区位选择一、区位的概念研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首先需要理解区位的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涉及二个问题。

一是为何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选择在哪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安徽省桐城市的区位选择来看。

桐城经济开发区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经国务院审核保留的省级开发区,核准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远景规划40平方公里。

开发区是桐城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开发区,又是东城区,位于合九铁路与沪蓉高速公路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姓名:田曦芳学号:*********** 学期:2012-2013 第一学期目录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3)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 (3)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 (4)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4)1.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4)1.2.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 (4)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 (5)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 (5)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 (5)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 (5)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 (6)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6)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6)2.2.3 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的耦合关系 (7)2.2.4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7)2.2.5 解决措施 (8)3 城市建设与耕地的矛盾 (8)4 土地集约利用 (9)4.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9)4.1.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9)4.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9)4.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4.2.1 香港与深圳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11)4.2.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4.2.3 香港与深圳差距产生的原因 (12)4.2.4 深圳今后应如何向香港学习 (1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用地景观逐渐替代了农业用地、自然用地为主的景观。

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产生了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为使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必须了解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

本文通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如济宁市、徐州市、大庆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例举了香港特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为解决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对地面建设的影响是现实而长远的,并成为济宁发展的突出矛盾。

煤炭开采形成大面积坍塌区,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景观破花坏和污染地下水,影响生态经济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城市建设用地空间。

在济宁市生态经济区,现实的空间本底和既有概貌与未来空间本底和区域情景完全不同,这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矛盾。

这种时空情景矛盾主要是由于生态经济区是济宁市煤炭资源的主要开采区,按既有采煤计划,未来生态经济区将形成大面积的坍塌区。

届时,生态经济区再难以找到相对较大且地下结构稳定、不存在塌陷风险的区域用于城市建设、居民点选址或产业布局。

生态经济区存在煤炭开发短期行为和土地永续利用的明显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更科学的发展道路尤为重要。

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处理地上建设与地下采煤的关系上,国家提出的原则是地上服从地下,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要兼顾地上与地下的原则。

建议对地下采煤资源和地上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细分,形成“地上服从地下”、“地上地下统筹”和“地下服从地上”三种类型区,明确哪些地方的煤炭资源可以开采,哪些资源暂时不可以开采,以科学指导煤炭资源开采和城市建设。

该区的发展应统筹解决地下资源和地上建设的冲突,煤炭资源开发与土地永续利用,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

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1.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城市建设用地的是空格局是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其不断演化的动态特征深刻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矛盾。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是四大类主要城市用地,其中居住和工业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35%~57%,居住和工业用地的空间组合关系直接决定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由道路用地形成的交通骨架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其自身沿城市某方位或由城市中心向外的扩展变化;绿地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构成,主要影响城市用地结构功能。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服务业(广义的第三产业)比重的高低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服务业对应的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服务业用地的空间扩展变化反映了城市化进程,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内容。

对于矿业城市,伴随着资源条件的变化,城市产业加快转型,产业用地加快调整,居住、工业和服务业用地构成了城市结构演化的主导力量。

1.2.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矿业城市的经济重型特征直接影响矿业城市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一方面,城市的重型特征决定了矿业城市工业引导城市的扩展机制,受工业重型化影响,工业与居住用地空间相互分离的格局特征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经济的重型特征制约着矿业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对于工业和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发展明显滞后,在城市发展的相当长时间内,波峰位置和增长区域没有外推,没有形成连续的扩展区域,并且商业也更大程度地服务于工业,和工业用地表现出粘合扩展关系。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成为影响矿业城市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随着资源条件的变化和产业的快速转型,内城工业用地置换显著,工业用地置换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城逐步展开,居住和商服用地加快发展,商业转型服务于整个城市,城市建设功能用地之间由离散扩展关系过渡为粘合扩展关系;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转型,矿业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用地的扩展分异格局演化迅速。

随着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业用地快速向城市外围工业区快速发展,居住用地向环境优美及城市的主导方位快速扩展,基于北部和西部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2003年之后,徐州的北部和西北部也成为居住用地分布和扩展的重要区域,商服用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并受城市新城区建设引领,向南和东南部快速扩展。

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大庆市是因石油开采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行政总面积2.12万km²,2009年全市总人口280万。

大庆地区原来是一片草原。

1955年大庆油田开发后,城市随之兴起和发展。

大庆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一直经历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有1979年的9%提高到2000年49%的高城市化水平,经历了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调整。

大庆市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越来越大,且集中分布在石油开采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油田固定资产投资和油田工人工资是大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同时还发现,工业产值是农业用地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产值越高,转化为城市用地的农业用地越多,如果农业生产率较高,则会有更多的自然用地转变为城市用途。

可见,如果人们为了高额的经济回报,大量开采石油会破坏环境,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对待环境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增长,GDP总量由1980年的152.6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846.50亿元(按1980年可比价),共增长了近50多倍,年均增速达15.13%,若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珠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则高达22%。

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也迅速扩展并呈现不断连绵的特征,由此带来农用地的大量减少以及生态空间的丧失,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1.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

其实质上反映出香港这一国际性大都市对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及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从而使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扩展与空间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香港指向性”,在靠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为剧烈。

另外,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还表现出向沿路、沿海等区位聚集的特征,由此表现出明显的“海洋指向性”和“道路指向性”。

2.小城镇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引导下的乡镇企业大发展,一方面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分散化的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该地区“自下而上”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使珠江三角洲以建制镇为代表的小城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扩展表现出明显的“小城镇倾向”。

据统计,珠三角建制镇用地由1996年的580.50㎞²增加到2006年的1118.19㎞²,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23%(同期新增城市用地仅占16%),其扩展速度也明显高于城市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由1996年的1497.70㎞²增加到了2643.93㎞²,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48%,且主要分散分布于小城镇。

3.分散布局与低效利用并存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分布在区域层面表现出分散化的特征,且分散化程度明显高于人口、经济等其他要素。

珠江三角洲1988年、1998年与2006年的建设用地紧凑度分别是0.0031、0.002443、0.00175,紧凑度越来越小,表明整个区域的建设用地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空间形态越来越凌乱,空间格局趋于分散。

斑块层面的分散化,其实质反映了建设用地地块的破碎化,表明建设用地集聚水平不高,建设用地布局散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用地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建设用地低效利用、无序蔓延的局面。

据测算,珠江三角洲2006年的建设用地效率(即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出)为3.08亿元/㎞²,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推算,美国,日本,新加坡及西欧和大洋洲等大多数工业先进国家建设用地的产出率普遍在10亿元/㎞²以上,是珠三角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2.2.3 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的耦合关系建设用地效率与投入产出系数呈现指数变化关系,随着投入产出系数的上升,建设用地效率呈指数下滑。

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越粗放,建设用地效率就越低,建设用地的利用也越粗放;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建设用地效率将逐渐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