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美军伊战-失之战略得之战术

美军伊战:失之战略得之战术历时近8年后,伊拉克战争终于结束了。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美军的“虎头蛇尾”。
事实证明,美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政权,却无法实现对一个民族的征服。
其实,美国人做事常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急功近利倾向。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的军事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一种重技术和战役战术层面研究的倾向,认为战略上的不足可以用技术的先进和战役战术的胜利去弥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蕴涵实用主义色彩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多变特点,表现在战术运用上,则没有太多条条框框,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只要能达成作战目标、减少伤亡即可。
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萨达姆”“解放伊拉克”。
因此,战争一开始美军就选择了以直击要害为主的空地一体“快速决定性作战”。
冷战后,美军发动的战争几乎每次都采取不同的战术方式。
1991年的海湾战争,运用了“先空中打击、后地面突击、以空中打击为主”的“非线式机动战”;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运用了以空中打击为主的“非对称、非接触”战术;阿富汗战争,出现了全频谱支援的特种作战;伊拉克战争,又实践了以直击要害为主的空地一体“快速决定性作战”,并极大地震动了世界军事理论界。
实战效果的出色,来源于军事理论的先进。
“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上承“战略瘫痪论”的基本思想,为军种作战构想提供框架和指导,是美军作战理论的核心。
“快速决定性作战”强调以效果为基础,将作战目的集中指向摧毁敌装备、设施,解除敌武装,而不再是消灭敌“有生力量”。
因此,争取“快速主导”,控制作战进程和结局,不仅是美军的主观愿望,而且变成了不以伊拉克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进程。
其实,这也是美军从一开始就投入地面部队的根本理由。
在一场战争中使不使用陆军、如何使用,关键取决于战争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
既然美国将伊拉克战争的目的锁定为“推翻萨达姆”“解放伊拉克”,也就决定了美军必然要使用地面部队。
近年来,美军作战理论虽多次修改、更新频繁,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太多变化,仍然是以投入决定性力量、实施决定性打击、夺取决定性胜利为根本指导思想。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伊拉克战争是美军进行后勤改革以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战争中,尽管美军后勤保障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依靠其周密筹划和严密组织,特别是使用大量先进的后勤装备,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充分显示了美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一、美军后勤保障装备的运用特点1.战略机动装备高速运转,“兵力投送”快速准确冷战结束后,美军将其“前沿部署”战略调整为“前沿存在”,大量减少在海外的基地和驻军,这就要求美军必须拥有快速兵力投送能力。
美陆军提出应在96小时内将1个旅、120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1个5师制应急军连同其战斗勤务保障力量投送到世界任何事发地点。
为满足这一需求,海湾战争后,美军加强了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力量的建设,并在重点地区强化了装备物资预置,以缩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使用大量的战略机动装备,空运与海运相结合,向海湾地区及时进行了兵力投送和物资装备运输,为战前准备和保证战争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使用战略空运装备,确保人员、物资快速抵达美军的空运力量主要包括建制空运部队和民用后备航空队。
战略空运主要由美军运输司令部所属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
空中机动司令部下辖2个航空队,承担战略空运任务的主要装备是104架C-5战略运输机和58架C-17战略运输机。
民用后备航空队和其他商用飞机是美军战时空运的重要补充力量,国防部必要时可征调民用飞机向战区运送部队和战备物资,以弥补军队运力的不足。
今年2月8日,根据国防部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美军首批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2月14日,美军还租用了2架俄罗斯“安-124”大型运输机,将一批军需食品和装备从美国驻德国的基地运抵保加利亚黑海城市布尔加斯附近的萨拉佛沃机场,为对伊作战进行准备。
此后连续几天,美军一直租用“安-124”运输机从德国和法国向保加利亚空运军需物资。
据美军运输司令部透露,此次空运是继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的“柏林空运”和海湾战争空运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空运,在战争部署阶段共空运人员16.3万名,空运和海运装备物资36万吨。
“幽灵骑士”闪击伊军建奇功

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有“幽灵骑士”之称的“斯崔克”旅凭借其速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的绝对优势,成功消灭和俘虏了大量敌军,而高机动、低噪音的“斯崔克”轮式装甲车正是其主要作战平台,每个旅装备约300辆。
该装甲车噪音小、重量轻,公路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小时,仅靠一个油箱的携油量便可行驶500千米。
凭借其特殊的职能定位和卓越的机动能力,该车型一经问世,就有人称其为未来战场上“装甲战车的新王牌”。
前世今生――“沙漠风暴”的反思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左右,以美国为首的驻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军队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按照美军一贯做法,经海空火力狂轰滥炸重要军事目标、空军袭击地面作战部队后,大批美军地面机械化部队开始发起进攻,巴格达火光冲天、声震大地,伊军惨败。
“沙漠风暴”虽然以美军强大的军事优势取得成功,但也引发了强烈反思。
时任美军陆军参谋长基辛格将军回忆录中写道:“萨达姆部队入侵科威特后,没有立即进攻沙特,如果当时萨达姆立即把他的重型坦克师开往沙特,那么部署在边界的两个美军轻型装甲师肯定无法长期抵御伊军的攻势,即使凭借美军强大海空优势,若想取得战争胜利也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1991年海湾战争中,正如后来事态发展,伊军没有立刻进攻沙特,在随后美军的作战部署中,重型装甲部队通过陆运或海运方式进行部署准备,耗费长达6个月的时间,美军当时心情可谓“惊心动魄”、“忧心忡忡”。
随后此次战争经验,引发了美军战略转型。
美军提出了“建立能够快速部署,具备火力、机动、信息等优势的机动部队”的军事需求,提出了确保实现“96小时内到达世界任何地方”的战略构想,达到作战意志和作战行动协调一致的战略目标。
因此,“新型陆军过渡性改革计划”被提上议案。
2000年,开始进行“斯崔克”(stryker)装甲车的研制工作。
2002年,“斯崔克”装甲车通过作战试验鉴定列装部队后,凭借其机动速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的绝对优势,在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地面突击作用。
装甲兵论文1500

装甲兵论文1500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防护系统在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战斗车辆中,因其保证车辆及乘员安全的作用,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由易损性理论分析,防护系统的作用,通常是指从它抵御穿甲弹、破片杀伤弹和破甲弹贯穿作用的能力,以及其结构抵御爆破榴弹或核弹冲击波的能力。
对于典型坦克破坏程度评价表中可以看出,引起各级别破坏的要素(车体部件或车内人员)都是在打破防护屏障(防护系统)后产生的,所以坦克装甲车辆防护系统一旦被突破,必然会遭受相应的破坏,失去部分能力,甚至被摧毁。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坦克装甲车辆的护系统的重要使命是抵御外来袭击,提高其战场生存能力,进而保障其完成预定任务。
然而,矛与盾双方都是在不断突破中砥砺前行的,在坦克装甲车辆防护系统性能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弹药的反装甲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这给从事坦克装甲车辆防护系统研究的工作者带来的前所未有挑战。
因此,对坦克装甲车辆防护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主动防护系统的研究,将是防护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决定坦克装甲车辆技术水平是否能领先的关键要素之一。
1 被动防护存在的问题分析被动防护系统即常规防护系统,主要是依靠坦克装甲车辆自身的防护装甲进行防护,即在弹丸击中自身后,才开始进行抵御,属于消极防护。
这种防护系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被动防护方式被不断针对,被集中研究,被重点突防,防护效果的提升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必定不会成为未来防护系统发展的主流。
下面,就被动防护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1.1 增加装甲厚度存在的问题提高坦克装甲车辆防护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装甲厚度,以此来抵御外来弹药的攻击。
然而,实施这种方法,难以避免的问题是武器系统自身重量的增加,最严重后果就是牺牲了坦克装甲车辆的机动性。
随着未来战争全球化的要求,坦克装甲车辆的运输必定会逐渐向海运或者空运倾斜,这会造成运输基数的减少,进而导致部队总体作战能力的下降。
伊拉克战争美军后勤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

第17卷第3期装Eg:乓--r程学院学报V01.17No.321墼篁2旦!!塑墼呈!垒罂!型!墼!至坠蜜矍垒堡垒!垒坠§望;!!垒2伊拉克战争美军后勤(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何嘉武郭秋呈(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北京100072)摘要: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成功地实施了后勤(装备)保障,在保障准备、保障方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为我军做好新形势下的装备保障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美军:伊拉克战争:后勤(装备)保障:启示中图分类号:E271.3文献标识码:A伊拉克战争是继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之后,爆发的又一场较大规模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此次战争中,美军的后勤(装备)保障虽然出现了短期的困顿局面,但还是强有力地支撑了美军的前线作战,掌握了作战最后的主动权,其有效的措施和成功经验值得关注。
1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装备)保障的特点1.1以时效为目标,保障准备快速周密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快速全面的保障准备是实施有效保障的前提,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伊拉克战争中,虽然伊拉克军队战斗实力较弱,装备性能落后,但美军为谋求速战速决,周密计划,后勤(装备)保障准备工作非常充分。
一是快速动员保障力量,增强保障的及时性。
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启动了国家战争动员机制,并实施了全方位的快速动员。
战争准备阶段,在海上运输方面,美军除紧急动员了大量的海军预备役船只外,也征用了不少本国民间商船;在本土陆地运输方面,美陆军军交管理局大量动员铁路和汽车运输部门,协助完成作战装备物资的装载运输。
另外,美军还广泛动员征召了大量装备维修、工程建筑等专业技术人员。
战争中,美军还及时动员了包括民用航空业、化工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特种设备制造业和航运业等在内的许多行业,为美军提供保障服务。
二是提前装备物资储备,增强保障的预见性。
美在阿富汗反恐作战基本得手后,就开始向海湾地区运送和囤积作战物资。
透视美伊战争——浅析美伊作战思想

透视美伊战争——浅析美伊作战思想3月20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一方是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最发达经济的世界头号强国,一方是长期遭受制裁,经济和装备落后的弹丸小国,战争的胜负是没有悬念的,但我们从中可看到,交战双方的作战思想在战争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和对战争进程的巨大影响。
那么,双方的作战思想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谈谈对双方作战思想的一点看法。
第一部分美军作战思想这场战争有几个明显特征:美军倚仗压倒性空中优势持续不断地打击伊拉克指挥系统和机动部队;派遣特种部队深入对方腹地,占领机场或搜集情报;实现地面情报与作战部队的即时互动,如发动“斩首行动”和实施战俘营救等等。
这场战争勾画出美国设想的新型战争的轮廓,其指导思想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多维一体联合作战美军在《2000年国防报告》中已明确其在未来战争中实施“空地海天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指导思想,本次战争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并且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美军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实现了在空地海天电等多维空间“全频谱作战”,即依靠空、海、天、电等作战力量为保障,地面部队快速出击,对伊军防御体系实施决定性进攻的“多维一体联合作战”。
本次战争中,美军在“多维一体联合作战”的作战思想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
其在多种卫星、电子战飞机等作战平台的支持下,其电子战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伊军多个雷达阵地被摧毁,最高统帅与下属的无线电联络完全终止,严重影响了其防空火器的作战效能,为夺取制空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美军在卫星定位系统的支持下,动用了多种新型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海军战舰除发射巡航导弹外,还出动舰载战机进行突击,空军战机从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基地和一万多公里美国本土出起飞,实施远程空袭,包括各特种作战部队在内的地面部队充分发挥其快速的突击力迅速突破伊军的防守,迅速实现战斗意图。
从这次战争当中我们可看到美军的多维一体作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空中力量占主导美军从战争开始就以导弹、飞机等空中力量对伊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不仅杀伤和摧毁伊军有生力量及火器,还作为地面攻击的辅助手段,完全夺取战争的制空权,迫使伊军不能构成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和使用伊重型装备,为地面部队的行动提供可靠保证。
兵种介绍之装甲兵 军事知识知识介绍

兵种介绍之装甲兵军事知识知识介绍装甲兵是一支军种,主要作战装备是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担负着装甲作战的任务。
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火力支援、机动性和防御力,是一支高度机械化的精锐部队。
装甲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装甲车辆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步兵,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装甲部队的先驱者是英国的坦克部队,它们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斗能力。
装甲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有突击、防守和侦察等。
装甲兵以坦克为主力作战装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火力和机动性方面。
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可以有效打击敌方目标,同时又具备较好的防御力,可以抵御敌方的攻击。
此外,坦克的机动性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它们可以在复杂的地形中自由行动,有效地突破敌方防线。
装甲兵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方防线和迅速占领敌方重要阵地。
在战争中,装甲兵往往是攻击方的主力,负责前进和突破敌方阵地。
为了提高作战效率,装甲兵通常会与其他作战兵种协同作战,比如步兵、工程兵等。
步兵可以提供进攻时的掩护和火力支援,工程兵可以提供建造和修复工事的能力。
除了突击作战,装甲兵还具有较好的防守能力。
在防守战中,装甲兵可以利用坚固的阵地和障碍物,有效地抵御敌方攻击。
装甲兵可以在城市战斗和山地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利用坦克的火力和防护优势,有效地对抗敌方的进攻。
在侦察作战中,装甲兵通常会使用轻型装甲车辆,如装甲侦察车等。
这些车辆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可以快速侦察敌情并进行情报收集。
同时,装甲兵还可以进行目标摧毁和指挥控制,为其他作战兵种提供支援。
装甲兵的装备是决定其战斗力强弱的关键。
在现代战争中,装甲兵装备了各种类型的坦克和装甲车辆。
坦克是装甲兵的主要作战装备,不同类型的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有所差异。
常见的坦克有主战坦克、步兵战车等。
此外,装甲兵还配备了其他装甲车辆,如装甲侦察车、装甲输送车等。
为了提高作战能力,装甲兵也需要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技能培养。
从伊拉克战争美军联合作战思想

从伊拉克战争美军联合作战思想在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美国防部为提高三军联合作战能力,加速国防转型建设,组织专家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研讨。
最后认为:伊拉克战争的胜利是三军联合作战的结果;此次作战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联合作战领域取得了突破。
美军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映了美军当前联合作战的进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
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以第3机步师的兵力拉长战线向伊纵深快速机动,伊军没有丝毫的抵抗;美军没有实施大规模的空袭,而是小规模的空袭与地面突击相结合;伊军竞放弃了沙尘暴的良好时机,没有对美军实施反攻。
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美军的作战行动有悖于其联合作战理论,伊军的反应也非常迟缓,看上去与萨达姆的作战决心很不相符。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靠在一定的空间内增加兵力密度来达成集中力量的目的已成为过去,信息化条件下集中力量的方式向部队编成的小型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其具体的方式是按作战的职能编成各种小型作战群,能够同时在陆、海、空等多维空间实施一体化的小型联合打击。
由此可见,美军的第3机步师并非孤军冒进,而是在执行着双重任务。
一是为了将伊拉克军队从城市居民地中吸引到旷野上,如果伊军上当,出城拦截,恐怕还没有接触到美军,便将会遭到美军来自远、中、近距离上,从陆、海、空、天等不同战场区域交叉火力的联合打击,而且打击力量的聚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集中,威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二是为了快速完成战场设计中作战子系统和支援保障子系统的战略、战役部署,迅速形成以地面作战为主,全纵深联合打击的基本态势。
在伊拉克战争的过程中,我们既没有看到像海湾战争和美军空袭南联盟以及科索沃战争那样大规模、长时间的空袭,也没看到像海湾战争那样空袭作战与地面作战划分得十分清楚的作战样式,看到的只是美军在伊拉克几个重要城市周围和城市内的重要目标,根据作战目的的需要,实施的小型化、多能化、信息化和“超联合”的一体化全纵深同时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伊拉克的爆炸声不仅惊醒了人们的“和平梦”,而且激活了正在处于“稳态”的装甲机械化部队,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特点和模式,引起我们对传统的作战理论和作战观念的深刻反思,如何能运用好装甲机械化部队,是我们装甲兵所关注和研究的首要课题.。
我们把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运用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作战指挥将趋向“数字化”指挥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战争中实现了陆、海、空、电等多种力量联合的立体打击方式,实现了联合作战的“数字化”指挥体系。
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指挥体系中的运用,使各兵种、武器系统、指挥系统之间,有着广泛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也就是说作战指挥体制呈现出了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实现真正的信息数据共享。
而传统的作战指挥体系采用的是“树”式结构,它有层次多、协同差、主动性不强、易受致命打击等弱点,已不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要求,所以说建立高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指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数字化的指挥体系首先减少了指挥层次,最高指挥官不仅能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而且可以直接指挥控制任何一种作战力量。
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字化部队的灵敏性,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作为地面作战的主要力量,要突破在合同战役中集中使用的模式,实现数字化指挥的飞跃。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数字化的主战坦克,坦克内配备先进的计算机图像系统,使坦克内的士兵能看到外面的整个地形,并能精确地控制火力系统。
美军最先进的第四机兵师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化”师。
专家们说美国带到伊拉克战争中的最尖端的武器就是“数字化”连接,把飞机的坐舱、指挥所和坦克乘员连接在一起,使地面装甲部队可以为空中力量指示目标,空中力量也能为地面指示方向,这样既提高了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又增强作战的密切协同性,充分体现了“多维一体联合作战”效果。
这种联合作战数字化指挥方式是未来战场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随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传统的装甲兵指挥已经不适合未来高技术下的局部战争,实现指挥数字化是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远距离机动作战是主要作战样式.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几支美英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向北直插伊拉克腹地,21日就长驱160公里,由美陆军第三机兵师组成的西线地面部队,在空中力量的协同下,短时间就越过幼发拉底河并推进伊拉克境内240公里,可见,装甲兵的快速机动是装甲部队的特点之一。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仍将运用于机动作战,但其机动作战具有远距离奔袭的性质。
装甲兵遂行远距离机动作战任务时,所采用的机动方式将以空中快速投送、海上快速输送和铁路输送为主,自身的机动能力则主要在作战地区的战斗过程中体现。
远距离机动作战是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要求。
要在短时间内将作战力量投送到作战地区,必须具有先进的陆地、海上、空中机动运输装备。
美国曾“宣称”其作战部队在三至五天内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作战。
据美军中央总部司令弗兰克斯上将说:“美军地面部队这次伊拉克境内的推进速度是1991年海湾战争时的四倍”。
但由于伊军装备落后,特别是机动能力较弱,因此,当伊军发现美军机械化部队正在向巴格达快速推进而后续部队尚未跟进时,本应抓住战机,实施较远距离的机动作战,但遗憾的是伊军未能抓住战机实施较大规模的反突击,故而无法阻止美军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装甲机械化快速机动能力,加上各战区各自为战,各防御要点之间难以相互支援,特别是无法对通往巴格达的道路上的城市守军进行支援,伊军被迫形成各要点的独立作战,使得美英联军得以少量兵力封锁城市周边的道路后,腾出兵力实施快速迂回。
可以看出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装甲兵实施远距离机动作战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必然趋势,海湾战争后,美军提出要努力实现陆军战斗部队的“空中机械化”,也就是说用直升机完成装甲车的机动,可以预见,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装甲兵将以空中机动为主,地面机动为辅,在未来战场中,装甲兵将会实现这一飞跃。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雄厚。
未来我军空中运输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装甲兵实施空中机动其实并不遥远。
三、运用的方向在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点”上将装甲兵集中使用在重要方向和重要时机这一传统的运用原则,仍适用于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但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重要方向和重要时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重要方向和重要时机更多的是指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点”。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远距离机动作战的任务:一是扼守一个重要的目标、重要的关节点,保证关节点的安全,二是重点防守兵力投送的路线,防止敌接近重要目标,也就是非线式作战样式。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战斗的焦点在于支撑战争体系的“网点”,而不是固定的战线。
随着空中力量的加强,作战方向将会在战场的全纵深展开,战场没有严格的前后之分,对战争胜负起主要作用的是关键点和环节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初始的、最重要的轰炸目标就有100多类,下面分了800多个小目标成分。
这些目标都是连接伊拉克战争体系的“网点”。
这次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轰炸的目标比海湾战争时显著扩大,网络更多,时间更长,破坏性也更带全局性。
道路、桥梁、机场、重要城市、交通枢纽、电信部门等都是其重点打击的目标。
其目的是美军通过对这些连接战争体系“网点”的打击,瘫痪伊军战场的支撑体系,使对方的战争力量全局成为“死棋”。
因此,保卫好这些“网点”,对战争的全局有很大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把装甲兵部队用在“关键点”或“环节点”上,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和结束战争有重要的作用。
四、运用规模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把装甲兵集中使用,在一定时间和局部地区形成“拳头”,造成优势,历来是装甲兵合同作战的一条重要原则。
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运用装甲兵的成功战例的影响,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装甲兵部队的观念,一直没有被怀疑。
但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来看,精确制导武器和武装直升机的大量使用,会使集中的装甲群遭到严重的损失,教训告诉我们,装甲兵的运用规模应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所谓运用规模小型化,就是在运用装甲兵的时候本着够用为准的原则,采取小规模编组,以一个合成坦克营或连为基本规模进行投送和使用。
当需要集中大规模的兵力时,则使用临时集中的作战原则。
小规模使用装甲兵,可以避免遭到敌高技术兵器的集中打击,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出动了包括F-117隐形战斗机F/A-18F/E、B-52超级“大黄蜂”战斗机、RQ-1B“捕食者”无人攻击机和B2远程轰炸机等最为先进的作战飞机,使用了集束炸弹、智能炸弹、电磁波炸弹等最新弹种,甚至还使用一些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式武器,对伊军各个战区的装甲集群进行打击,战争中伊军的五个师遭到严重的毁伤,失去战斗力。
可以预见,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敌会使用更先进更多的武器装备,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是有共同的特点:即打击更加精确,毁伤威力更大。
有资料显示,一架美军B2轰炸机对一个装甲师的打击,需十分钟便可以使装甲师丧失战斗力,现代战场的透明度空前提高,火力反应能力前所未有。
过大规模的兵力机动,从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机动特点来看,即使是不使用先进的侦察器材,也很容易被发现。
一旦敌发现我装甲兵机动,必将使用各种精确火力对我实施打击和摧毁。
而小规模的装甲部队易于隐蔽、易于输送、易于编组、易于转移,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避免地面部队损失和人员伤亡,首先进行大规模空袭和远程火力的打击,没有首先使用地面力量,等伊军的地面部队损失遗尽时,猛烈发起的地面攻击,使伊军的还击力度大大减弱。
无怪前苏联的一位将军评论: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之一是,在这种战争中所实施的战役的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陆军不进敌方区域的情况下达成。
甚至断言,未来在突击作战行动中编程大量的陆军已无必要。
虽然这种观点有点偏颇,但说明大规模的使用装甲兵的机会将会很少出现。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使用装甲兵将以够用为原则。
不再追求兵力兵器的集中,而更多的是追求作用力的集中。
五、装甲兵运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装甲兵还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自身防空问题:装甲兵是敌人空袭的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是攻击直升机和带精确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对装甲兵部队造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胁,3月22日,美军对伊进行了威慑性的大规模空袭,B-2隐形轰炸机、B-52重型轰炸机、B-1B重型轰炸机、F-117、F-115、F-116战斗机的轮番空炸,其目的就是摧毁伊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及重挫伊军士气,为地面部队随即进攻抢占战略要点。
事实动摇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坦克`装甲车的克星不仅在地面,而且在空中。
由于装甲部队是阻止敌实施地面突击的关键力量,因而是空中打击的重要目标,甚至是首先要打击的目标。
装甲兵的防空一方面需要总体上对制空权的争夺,消弱敌空袭力量,为装甲兵部队建立“空中走廊”;另一方面则需要自身的防空力量进行防护。
敌对我装甲兵部队实施空袭时主要兵器是隐形机、巡航导弹和武装直升机,所以我们装甲部队现在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对空中兵器做好防护的准备,解决好未来战场的空袭问题。
(二)、电子对抗问题由于电子对抗战术和技术装备的发展,电子对抗不仅局限于早期无线通信范围,而且被视为一种军事行动,是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战役、战斗将始于电子战能否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线电技术器材不间断地进行工作和同敌方无线电技术器材进行斗争的有效程度。
具分析,美军飞机飞丢炸弹,美军击落英军的直升机,英军击毁美军的坦克等恶性自相残杀事件,就是由于电磁干扰了通信设备而导致误伤误炸。
所以,电子对抗以一种崭新的作战形式已涉足于军事领域,并对战争的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装甲兵装备了大量无线电台,侦察雷达也装备部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电子对抗干扰措施,势必对指挥协同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有军事家预言:“现代战争的胜利属于能够很好地奴驾电磁频谱,掌握电磁优势的一方”。
毫无疑问高技术条件下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要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必须重视并认真组织好电子对抗保障。
因此把电子对抗作为装甲兵运用原则中的一个研究问题是完全应当的。
(三)、后勤保障问题此次美陆军在伊境内实施“陆上跳蛙式作战”,重型的地面部队的高速机动给美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伴随保障的迟滞导致美军地面部队在机动过程中出现了“走走停停的现象,前进部队只有待后勤补给跟上才能开展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美海军陆战队第十一团在3月28日被迫停止推进,原因就是燃料、弹药和食品已基本耗尽,后勤跟不上。
所以说,在未来战场中,随着作战速度的加快,消耗弹药、物资的增多,后勤保障出现了难题,如何能在战争中取得速战速决、速战速胜的效果,就是如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