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法创编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 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问题探讨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二)技能训练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三)练习基础题:1.D。
2.B。
拓展题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
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问题探讨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三)练习基础题:1.C。
2.B。
3.C。
4.(1)AaX B X b(妇),AaX B Y(夫)。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Y,AAX B Y。
拓展题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
如果含X w X w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 w X w 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 w的精子受精,产生OX 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染色体变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染色体变异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有关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增加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D.经低温诱导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答案A2.遗传物质突变的种类有很多,下图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A.突变和倒位B.重组和倒位C.重组和易位D.易位和倒位答案D解析①中少了基因a、b,多了基因J,是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中基因c、d、e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倒位。
3.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答案B解析个体甲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缺失了e基因对表型可能有影响,A项错误;个体乙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变异后个体乙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项正确;若E、e基因与其他基因共同控制某种性状,则个体甲自交的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不一定为3∶1,C项错误;虽然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是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引起性状的改变,D项错误。
4.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处在不同时期的细胞。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的③时期起作用B.④时期的细胞可正常分裂发育成多倍体植株C.图中所示过程是多倍体培育的途径之一D.低温处理与秋水仙素处理的作用原理相似答案A解析纺锤体的形成时期为细胞分裂前期,所以秋水仙素在②时期起作用;④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已加倍,通过分裂、分化可发育为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可以获得四倍体,这是培育多倍体的途径之一;低温和秋水仙素都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精品资料

2.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 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
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
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可以用显
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
Y 染色体,在
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 Y 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4.√。 5.×。 选择题 1.C。 2.C。 3.B。 4.A(该显性基因位于
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因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完整的、简明
扼要的形象表示出来) ,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
N A结构模型;
( 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
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 X 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
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
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
1.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2. 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三)练习 基础题 1.C。 2.B。 3.C。 4.( 1)AaXBXb(妇),AaXBY (夫)。 ( 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 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 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AYAXB绿色盲基因为 b ,那么( 1) XbY ; XBXB , XBXb 。 ( 2)1/4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课后训练巩固提升1.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 )A.各类生物化石B.不同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非常相似C.不同脊椎动物具有同源器官D.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最重要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证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
2.下列各组器官在结构上最相似的是( )A.人的手和蝙蝠的翼B.鲨鱼的鳍和虎鲸的鳍C.蝗虫的翅和家鸽的翼D.猫的前肢和马的前肢器官,内部结构相似,功能不同。
蝗虫的翅为膜质翅,无骨骼;鲨鱼的鳍由软骨组成,无骨骼。
3.下列生物的化石会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的是(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鸟类4.鸟和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阶段都具有鳃裂和尾的最好解释是( )A.都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B.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C.适应早期发育的液体环境D.由水中生活的鱼发育而来5.人的上肢、蝙蝠的翼、鲸的鳍和猫的前肢,从外形和功能上看差异很大,但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这说明( )A.它们起源于不同的原始祖先B.它们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C.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6.科学家以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为材料研究生物的进化,该材料属于( )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7.下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C.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D.丁的结构比丙的复杂,戊是几种植物中最高等的,所以最可能生活在陆地上;甲是最低等的,可能是水生的,因为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水生到陆生。
8.下表为几种生物在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上与人的差异比较,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狗(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
(2)从上表看,人和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3)对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进行比较,可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提供证据。
小(2)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最大(3)进化从题表数据可以看出,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xx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 节《 xx 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商讨1.粉色。
因为依照交融遗传的看法,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淆,子代体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淆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指引学生察看、剖析身旁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经过对遗传实例的剖析,辨析交融遗传看法能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进而产生诸多迷惑,教师对此能够不做过多的解说。
只需指引学生能仔细考虑,踊跃商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靠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种类数目比 DD ∶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种类的数值比为 3∶1。
因为实验个体数目越大,越靠近统计规律。
假如孟德尔当时只统计 10 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说性状分别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剖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 10 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符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质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目也足够大,出现了 3∶1 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考证。
(三)技术训练提示:将获取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马上每次自交后辈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辈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虑题不会。
因为知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联合时机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联合时机相等,这样才能出现 3∶ 1 的性状分别比。
(五)练习基础题 1.B。
2.B。
3.(1)在 F1 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率为 1∶1。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欧阳家百(2021.03.07)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 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