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1浣溪沙① 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

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

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

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苏轼《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

苏轼《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有人评价《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
示例:上阕,作者长途跋涉,日高人困,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乡村中了。

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廖廖几句,由声入耳,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词篇的“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的特点。

首先要读懂词句,从字里行间分析词篇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所以说“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体裁:词题文: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原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译文: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后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原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作品是诗人在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诗人经历了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被贬的愤懑之情烟消云散。

这首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赏析三:艺术特色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阅读答案《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篇一」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宋]叶茵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根据晏殊《浣溪沙》的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运用拟人手法,从“山”与“我”的关系着笔,叙述诗人一人独行于从未到过的山中的经历,写出了诗人左顾右盼中的孤凄感受。

(2分)(2) 对《浣溪沙》和《山行》赏析不正确的是(2分)()A.《浣溪沙》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B .“无可奈何花落”,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C.《山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山中绚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

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D. 《浣溪沙》语言婉丽,画面生动;《山行》用语质朴,似无意“着色”,但青山、白鸟的如实绘出,显得素净、淡雅。

(3)晏殊和叶茵的作品,都写见到了鸟儿(燕子、飞鸟)的“似曾相识”之感,但包含其中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析。

参考答案(1)“小园香径独徘徊”,融情于景(或情融景中,或寓情于景,或景中含情)(1分),诗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不能平静。

写出了诗人伤春、惜春的感情。

(1分)(2)(2分) C (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山中一幅幅绚丽景色,而是只谈了自己的一点感受,是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3)不同。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包含了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咏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咏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咏橘》含答案
12.(2023·新疆·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三句铺陈叙写,写出新橘的生长时节和环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新橘的喜爱。

B.下片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

掰开橘皮,橘香如雾般喷出;初尝新橘,汁水在齿间流淌。

C.本词善于炼字。

“惊”“怯”二字,用词准确自然,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与心理。

D.“三日手犹香”与“大弦嘈嘈如急雨”手法相同。

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令人回味。

参考答案:
1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手法相同”错,“三日手犹香”运用的是夸张手法,以突出橘果之香。

而“大弦嘈嘈如急雨”运用比喻,把“大弦”弹奏的声音比作“急雨”,强调琵琶声迅疾粗重的特点。

故选D。

《浣溪沙 》试题及参考答案

《浣溪沙 》试题及参考答案

《浣溪沙》试题及参考答案【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关键点】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思想内容】这首词抒写了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名句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产生,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一)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7,8题。

(6分)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3分)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3分)答:7.夕阳、落花、归燕 8.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给总分值。

)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复下列问题。

(3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思考,做到了结合,浑然一体。

(1分)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漫兴(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此诗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后两句的意思是: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无赖”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深深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 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 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 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1 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 的飞花等这些词语 表现出的。

(1 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

(1 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 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2 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 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 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 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 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答案】 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事物,依据它 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另外,一 般的比喻, 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 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 4、词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 分)
1/5


答:漠漠轻寒、晓阴、秋点明了写景时间,小楼则点名抒情的时间、地点。

(2 分)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凄清、哀伤抒情基调。

(2 分)
2/5


3/5


4/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